【史學●卑南文化】
史前考古學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此一以卑南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體系,於日治末期、戰後初期已為學者所認知,但遲至1976年考古學者宋文薰提出以臺東市卑南遺址為代表的「卑南系統的文化」,1978年稱為「卑南文化」,1980年正式發表論述以卑南遺址代表的文化體系和麒麟文化具有明顯區別,才廣泛為學界接受。
此一文化廣泛分布於花蓮縣馬太鞍溪以南縱谷區域、秀姑巒溪以南海岸地帶,以及臺東縣境內的臺地及緩坡,重要的遺址包括臺東縣卑南遺址、老番社遺址、紅葉遺址,花蓮縣Shisakasakai遺址等,遺址數量多、面積廣,年代約距今3,500-2,300年之間。
1986年卑南遺址大規模發掘之後,宋文薰、連照美曾修改此一文化之年代約距今5,000-1,500年之間,其後並有學者將距今2,300年之後的史前文化體系,稱為三和文化。
本文化之內涵相當豐富,且具有地方性特色,為臺灣玉器使用最為頻繁的文化體系。
典型的大型構造物為板岩石柱、板岩石槽,以長方形石板棺為主要葬具,葬式為仰身直肢葬。
生活型態是持續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農業發展,農具如鐮刀、石刀等數量龐大。
陶器則為紅色素面夾砂陶,器型變化很多,最具特色的是雙把罐、缽以及陶偶。
遺址通常範圍廣大,文化層厚實,出土遺物也很豐富,顯示聚落相當龐大,其建築主要以石材為主,方向相當一致,往往成排分布,布局嚴謹。
這時有繁複的社會組織和喪葬儀禮,墓葬通常埋在聚落內部,分布成帶狀且與地上的建築方向一致,顯然具有特殊的意義,墓葬內並有豐富精美的陪葬玉器、陶器,顯示當時人對於死者崇敬的態度,及完整的喪葬儀禮,但從墓葬中也發現被獵頭的無頭葬,顯示當時社會已有小規模的戰爭行為。
晚期聚落亦有向中央山脈較高的臺地或山地地區移動的趨勢。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8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