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潛夫論】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8 10:43
標題: 【潛夫論】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8 11:14 編輯

潛夫論●讚學

 

1讚學:天地之所貴者人也,聖人之所尚者義也,德義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學問也。

 

雖有至聖,不生而智;

 

雖有至材,不生而能。

 

故《志》曰:黃帝師風后,顓頊師老彭,帝嚳師祝融,堯師務成,舜師紀后,禹師墨如,湯師伊尹,文、武師姜尚,周公師庶秀,孔子師老聃。

 

若此言之而信,則人不可以不就師矣。

 

夫此十一君者,皆上聖也,猶待學問,其智乃博,其德乃碩,而況於凡人乎?

 

2讚學: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智。

 

《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是以人之有學也,猶物之有治也。

 

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雖有玉璞卞和之資,不琢不錯,不離礫石。

 

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蠶繭之絲耳。

 

使巧倕加繩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機杼,則皆成宗廟之器、黼黻之章,可著於鬼神,可御於王公。

 

而況君子敦貞之質,察敏之才,攝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師,文之以《禮》、《樂》,導之以《詩》、《書》,讚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有濟乎?

 

3讚學:《詩》云:「題彼鶺鴒,載飛載鳴。我日斯邁,而月斯征。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是以「君子終日乾乾,進德脩業者」,非直為博己而已也,蓋乃思述祖考之令問,而以顯父母也。

 

4讚學: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耕也,餒在其中;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箕子陳六極,《國風》歌《北門》,故所謂不憂貧也。

 

豈好貧而弗之憂邪?

 

蓋志有所專,昭其重也。

 

是故君子之求豐厚也,非為嘉饌、美服、淫樂、聲色也,乃將以底其道而邁其德也。

 

5讚學:夫道成於學而藏於書,學進於振而廢於窮。

 

是故董仲舒終身不問家事,景君明經年不出戶庭,得銳精其學而顯昭其業者,家富也;

 

富佚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材子也。

 

倪寬賣力於都巷,匡衡自鬻於保徒者,身貧也;

 

貧阨若彼,而能進學若此者,秀士也。

 

當世學士恆以萬計,而究塗者無數十焉,其故何也?

 

其富者則以賄玷精,貧者則以乏易計,或以喪亂朞其年歲,此其所以逮初喪功而及其童蒙者也。

 

是故無董、景之才,倪、匡之志,而欲強捐家出身曠日師門者,必無幾矣。

 

夫此四子者,耳目聰明,忠信廉勇,未必無儔也,而及其成名立績,德音令問不已,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

 

徒以其能自託於先聖之典經,結心於夫子之遺訓也。

 

6讚學:是故造父疾趨,百步而廢,而託乘輿,坐致千里;

 

水師泛軸,解維則溺,自託舟楫,坐濟江河。

 

是故君子者,性非絕世,善自託於物也。

 

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萬也。

 

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

 

君子之性,未必盡照,及學也,聰明無蔽,心智無滯,前紀帝王,顧定百世,此則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爾。

 

7讚學:夫是故道之於心也,猶火之於人目也。

 

中穽深室,幽黑無見,及設盛燭,則百物彰矣。

 

此則火之燿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則為明矣。

 

天地之道,神明之為,不可見也。

 

學問聖典,心思道術,則皆來覩矣。

 

此則道之材也,非心之明也,而人假之,則為己知矣。

 

8讚學:是故索物於夜室者,莫良於火;

 

索道於當世者,莫良於典。

 

典者、經也。

 

先聖之所制;

 

先聖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賢人自勉以入於道。

 

故聖人之制經以遺後賢也,譬猶巧倕之為規矩准繩以遺後工也。

 

9讚學:昔倕之巧,目茂圓方,心定平直,又造規繩矩墨以誨後人。

 

試使奚仲、公班之徒,釋此四度,而傚倕自制,必不能也;

 

凡工妄匠,執規秉矩,錯准引繩,則巧同於倕也。

 

是倕以心來制規矩,往合倕心也,故度之工,幾於倕矣。

 

10讚學:先聖之智,心達神明,性直道德,又造經典以遺後人,試使賢人君子,釋於學問,抱質而行,必弗具也,及使從師就學,按經而行,聰達之明,德義之理,亦庶矣。

 

是故聖人以其心來造經典,往合聖心,故脩經之賢,德近於聖矣。

 

11讚學:《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

 

是故凡欲顯勳績揚光烈者,莫良於學矣。

 

 

引用:http://ctext.org/qian-fu-lun/zan-xue/zh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8 10:59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8 11:15 編輯

潛夫論●務本

 

1務本:凡為人之大體,莫善於抑末而務本,莫不善於離本而餝末。

 

夫為國者以富民為本,以正學為基。

 

民富乃可教,學正乃得義,民貧則背善,學淫則詐偽,入學則不亂,得義則忠孝。

 

故明君之法,務此二者,以為成太平之基,致休徵之祥。

 

2務本:夫富民者,以農桑為本,以游業為末;

 

百工者,以致用為本,以巧餝為末;

 

商賈者,以通貨為本,以鬻奇為末;

 

三者守本離末則民富,離本守末則民貧,貧則阨而忌善,富則樂而可教。

 

教訓者,以道義為本,以巧辯為末;

 

辭語者,以信順為本,以詭麗為末;

 

列士者,以孝悌為本,以交游為末;

 

孝悌者,以致養為本,以華觀為末;

 

人臣者,以忠正為本,以媚愛為末;

 

五者守本離末則仁義興,離本守末則道德崩。

 

慎本略末猶可也,舍本務末則惡矣。

 

3務本:夫用天之道,分地之利,六畜生於時,百物聚於野,此富國之本。

 

游業末事,以收民利,此貧邦之原。

 

忠信謹慎,此德義之基也。

 

虛無譎詭,此亂道之根也。

 

故力田所以富國也。

 

今民去農桑,赴游業,披采眾利,聚之一門,雖於私家有富,然公計愈貧矣。

 

百工者、所使備器也。

 

器以便事為善,以膠固為上。

 

今工好造彫琢之器,巧偽餝之,以欺民取賄。

 

物以任用為要,以堅牢為資。

 

今商競鬻無用之貨、淫極侈之弊,以惑民取產,雖於淫商有得,然國計愈失矣。

 

此三者,外雖有勤力富家之私名,然內有損民貧國之公實。

 

故為政者,明督工啇,勿使淫偽;

 

困辱游業,勿使擅利。

 

寬假本農,而寵遂學士,則民富而國平矣。

 

4務本:夫教訓者,所以遂道術而崇德義也。

 

今學問之士,好語虛無之事,爭著彫麗之文,以求見異於世,品人鮮識,從而高之,此傷道德之實,而或矇夫之大者也。

 

詩賦者,所以頌善醜之德,洩哀樂之情也,故溫雅以廣文,興喻以盡意。

 

今賦頌之徒,苟為饒辯屈蹇之辭,競陳誣罔無然之事,以索見怪於世,愚夫戇士,從而奇之,此悖孩童之思,而長不誠之言者也。

 

內孝悌於父母,正操行於閨門,所以烈士也。

 

今多務交游以結黨助,偷世竊名以取濟渡,夸末之徒,從而尚之,此逼貞士之節,而衒世俗之心者也。

 

養生順志,所以為孝也。

 

今多違志儉養,約生以待終,終沒之後,乃崇餝喪紀以言孝,盛饗賓旅以求名,誣善之徒,從而稱之,此亂孝悌之真行,而誤後生之痛者也。

 

忠正以事君,信法以理下,所以居官也。

 

今多姦諛以取媚,撓法以便佞,苟得之,從而賢之,此滅貞良之行,開亂危之原也;

 

五者,外雖有振賢才之虛譽,內有傷道德之至實。

 

5務本:凡此八者,皆衰世之務,而闇君之所固也。

 

雖未即於篡弒,然亦亂道之漸來也。

 

6務本:夫本末消息之爭,皆在於君,非下民之所能移也。

 

夫民固隨君之好,從利以生者也。

 

7務本:故君子曰:財賄不多,衣食不贍,聲色不妙,威勢不行,非君子之憂也。

 

行善不多,申道不明,節志不立,德義不彰,君子恥焉。

 

是以賢人智士之於子孫也,厲之以志,弗厲以詐;

 

勸之以正,弗勸以詐;

 

示之以儉,弗示以奢;

 

貽之以言,弗貽以財。

 

是故董仲舒終身不問家事,而踈廣不遺賜金。

 

子孫若賢,不待多富;

 

若其不賢,則多以徵怨。

 

故曰:無德而賄豊,禍之胎也。

 

昔曹羈有言:「守天之聚,必施其德義。德義弗施,聚必有闕。」

 

今或家賑而貸之,遺賑貧窮,恤矜疾苦,則必不久居富矣。

 

《易》曰:「天道虧盈以沖謙。」

 

故仁以義費於彼者,天賞之於此;

 

以邪取於前者,衰之於後。

 

是以持盈之道,挹而損之,則不可以免於亢龍之悔、乾坤之愆矣。

 

8務本:是故務本則雖虛偽之人皆歸本,居末則雖篤敬之人皆就末。

 

且凍餒之所在,民不得不去也;

 

溫飽之所在,民不得不居也。

 

故衰闇之世,本末之人,未必賢不肖也,禍福之所,勢不得無然爾。

 

故明君涖國,必崇本抑末,以遏亂危之萌。

 

此誠治之危漸,不可不察也。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8 10:59

潛夫論●遏利

 

1遏利:世人之論也,靡不貴廉讓而賤財利焉,及其行也,多釋廉甘利之於人。

 

徒知彼之可以利我也,而不知我之得彼,亦將為利人也。

 

知脂蠟之可明燈也,而不知其甚多則冥之。

 

知利之可娛己也,不知其稱而必有也。

 

前人以病,後人以競,庶民之愚而衰闇之至也。

 

予故嘆曰:何不察也?

 

願鑒于道,勿鑒于水。

 

象以齒焚身,蚌以珠剖體;

 

匹夫無辜,懷璧其罪。

 

嗚呼問哉!

 

無德而富貴者,固可豫吊也。

 

2遏利:且夫利物莫不天之財也。

 

天之制此財也,猶國君之有府庫也。

 

賦賞奪與,各有眾寡,民豈得彊取多哉?

 

故人有無德而富貴,是凶民之竊官位、盜府庫者也,終必覺,覺必誅矣。

 

盜人必誅,況乃盜天乎?

 

得無受禍焉?

 

鄧通死無簪,勝、跪伐其身。

 

是故天子不能違天富無功,諸侯不能違帝厚私勸。

 

非違帝也,非違天也。

 

帝以天為制,天以民為心,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是故無功庸於民而求盈者,未嘗不力顛也;

 

有勳德於民而謙損者,未嘗不光榮也。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止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亡者,好義而不彰者也。

 

3遏利:昔周厲王好專利,芮良夫諫而不入,退賦《桑柔》之詩以諷,言是大風也,必將有遂;

 

是貪民也,必將敗其類。

 

王又不悟,故遂流死于彘。

 

虞公屢求以失其國,公叔戍崇賄以為罪,桓魋不節飲食以見弒。

 

此皆以貨自止,用財自滅。

 

楚鬭文子三為令尹,而有飢色,妻子凍餒,朝不及夕。

 

季文子相四君,馬不餼粟,妾不衣帛;

 

子罕歸玉;

 

晏子歸宅。

 

此皆能棄利約身,故無怨於人,世厚天祿,令問不止。

 

伯夷、叔齊餓于首陽,白駒、介推遯逃於山谷,顏、原、公拆困饉於郊野,守志篤固,秉節不虧,寵祿不能固,威勢不能移,雖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義有殆,禮義不班,撓志如芷,負心若芬,固弗為也。

 

是故雖有四海之主弗能與之方名,列國之君不能與之鈞重;

 

守志於一廬之內,而義溢乎九州之外,信立於千載之上,而名傳乎百世之際。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8 11:35

潛夫論●論榮

 

1論榮:所謂賢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祿富貴榮華之謂也,此則君子之所宜有,而非其所以為君子者也。

 

所謂小人者,非必貧賤凍餒困辱阨窮之謂也,此則小人之所宜處,而非其所以為小人者也。

 

2論榮:奚以明之哉?

 

夫桀、紂者,夏、殷之君王也,崇侯、惡來,天子之三公也,而猶不免於小人者,以其心行惡也。

 

伯夷、叔齊,餓夫也,傅說胥靡,而井處虜也,然世猶以為君子者,以為志節美也。

 

3論榮:故論士苟定于志行,勿以遭命,則雖有天下不足以為重,無所用不可以為輕,處隸圉不足以為恥,撫四海不足以為榮。

 

況乎其未能相縣若此者哉?

 

故曰:寵位不足以為尊我,而卑賤不足以卑己。

 

4論榮:夫令譽從我興,而二命自天降之。

 

《詩》云:「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故君子未必富貴,小人未必貧賤,或潛龍未用,或亢龍在天,從古以然。

 

今觀俗士之論也,以族舉德,以位命賢,茲可謂得論之一體矣,而未獲至論之淑真也。

 

5論榮:堯、聖父也,而丹凶傲;

 

舜、聖子也,而叟頑惡;

 

叔嚮、賢兄也,而鮒貪暴;

 

季友、賢弟也,而慶父淫亂。

 

論若必以族,是丹宜禪而舜宜誅,鮒宜賞而友宜夷也。

 

論之不可必以族也若是。

 

6論榮:昔祁奚有言:「鯀殛而禹興,管、蔡為戮,周公祐王。」

 

故《書》稱「父子兄弟不相及」也。

 

幽、厲之貴,天子也,而又富有四海。

 

顏原之賤,匹庶也,而又凍餒屢空。

 

論若必以位,則是兩王是為世士,而二處為愚鄙也。

 

論之不可必以位也,又若是焉。

 

7論榮:故曰:仁重而勢輕,位蔑而義榮。

 

今之論者,多此之反,而又以九族,或以所來,則亦遠於獲真賢矣。

 

8論榮:昔自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況乎其德義既舉,乃可以宅故而弗之采乎?

 

由余生於五狄,越象產於人蠻,而功施齊、秦,德立諸夏,令名美譽,載於圖書,至今不滅。

 

張儀、中國之人也,衛鞅、康叔之孫也,而皆讒佞反覆,交亂四海。

 

由斯觀之,人之善惡,不必世族;

 

性之賢鄙,不必世俗。

 

中堂生負苞,山野生蘭芷。

 

夫和氏之璧,出於璞石;

 

隨氏之珠,產於蜃蛤。

 

《詩》云:「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故苟有大美可尚於世,則雖細行小瑕曷足以為累乎?

 

9論榮:是以用士不患其非國士,而患其非中;

 

世非患無臣,而患其非賢。

 

蓋無羇縻。

 

陳平、韓信、楚俘也,而高祖以為藩輔,實平四海,安漢室;

 

衛青、霍去病,平陽之私人也,而武帝以為司馬,實攘北狄,郡河西。

 

唯其任也,何卑遠之有?

 

然則所難於非此士之人,非將相之世者,為其無是能而處是位,無是德而居是貴,無以我尚而不秉我勢也。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45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6:50 編輯

潛夫論●明闇

 

1明闇:國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亂者君闇也。

 

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所以闇者偏信也。

 

是故人君通必兼聽,則聖日廣矣;

 

庸說偏信,則過日甚矣。

 

《詩》云:「先民有言,詢于芻蕘。」

 

2明闇:夫堯、舜之治,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是以天下輻湊而聖無不昭;

 

故共、鯀之徒弗能塞也,靖言庸回弗能惑也。

 

秦之二世,務隱藏己,而斷百僚,隔捐疏賤而信趙高,是以聽塞於貴重之臣,明蔽於驕妬之人,故天下潰叛,弗得聞也。

 

皆高所殺,莫敢言之。

 

周章至戲乃始駭,閻樂進勸乃後悔,不亦晚矣!

 

故人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誣,而遠人不得欺也;

 

慢賤信貴,則朝廷讜言無以至,而潔士奉身伏罪於野矣。

 

3明闇:夫朝臣所以統理,而多比周則亂;

 

賢人所以奉己,而隱遯伏野則君孤,而能存者,未之嘗有也。

 

是故明君位眾,務下言以昭外,敬納卑賤以誘賢也。

 

其無距言,未必言者之盡可用也;

 

其無慢賤,未必其人盡賢也,乃懼慢不肖而絕賢望也。

 

是故聖王責小以厲大,賞鄙以招賢,然後良士集于朝,下情達于君也。

 

故上無遺失之策,官無亂法之臣。

 

此君民之所利,而姦佞之所患也。

 

4明闇:昔張祿一見而穰侯免,袁絲進說而周㪍黜。

 

是以當塗之人,恆嫉正直之士,得一介言於君以矯其邪也,故餝偽辭以彰主心,下設威權以固士民。

 

趙高亂政,恐惡聞上,乃預要二世曰:「屢見群臣眾議政事則黷,黷且示短,不若藏己獨斷,神且尊嚴。天子稱朕,固但聞名。」

 

二世於是乃深自幽隱,獨進趙高。

 

趙高入稱好言以說主,出倚詔令以自尊。

 

天下魚爛,相帥叛秦。

 

趙高恐懼,歸惡於君,乃使閻樂責而殺,願一見高不能而死。

 

5明闇:夫田常囚簡公,踔齒懸湣王,二世亦既聞之矣。

 

然猶復襲其敗迹者何也?

 

過在於不納卿士之箴規,不受民氓之謠言,自以己賢於簡、湣,而於二臣也。

 

故國已亂而上不知,禍既作而下不殺。

 

此非眾共棄君,乃君以眾命繫趙高,病自絕於民也。

 

6明闇:後末世之君危何知之哉?

 

舜曰:「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後言。」

 

故國之道,勸之使諫,宣之使言,然後君明察而治情通矣。

 

7明闇:且凡驕臣之好隱賢也,既患其正義以繩己矣,又恥居上位而明不及下,尹其職而策不出於己。

 

是以郄宛得眾而子常殺之,屈原得君而椒、蘭挺讒,耿壽建常平而嚴延妬其謀,陳湯殺郅支而匡衡捄其功。

 

8明闇:由此觀之,處位卑賤而欲效善於君,則必先與寵人為讎。

 

恃舊寵沮之於內,接賤欲自信於外,思善之君,願忠之士,所以雖並生一世,憂心相皦,而終不得遇者也。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45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6:53 編輯

潛夫論●考績

 

1考績:凡南面之大務,莫急於知賢;

 

知賢之近途,莫急於考功。

 

功誠考則治亂暴而明,善惡信則直賢不得見障蔽,而佞巧不得竄其姦矣。

 

2考績:夫劍不試則利鈍闇,弓不試則勁撓誣,鷹不試則巧拙惑,馬不試則良駑疑。

 

此四者之有相紛也,由不考試故得然也。

 

今群臣之不試也,其禍非直止於誣、闇、疑、惑而已,又必致於怠慢之節焉。

 

設如家人有五子十孫,父母不察精懦,則懃力者懈弛,而惰慢者遂非也,耗業家之道也。

 

父子兄弟,一門之計,猶有若此,則又況乎群臣總猥治公事者哉?

 

《傳》曰:「善惡無彰,何以沮勸?」

 

是故大人不考功,則子孫惰而家破窮;

 

官長不考功,則吏怠傲而姦宄興;

 

帝王不考功,則直賢抑而詐偽勝。

 

故《書》曰:「三載考績,黜陟幽明。」

 

蓋所以昭賢愚而勸能否也。

 

3考績:聖王之建百官也,皆以承天治地,物養萬民者也。

 

是故有號者必稱典,名理者必效於實,則官無廢職,位無非人。

 

夫守相令長,效在治民,州牧刺史,在憲聰明;

 

九卿分職,以佐三公;

 

三公總統,典和陰陽;

 

皆當考治以效實為王休者也。

 

侍中、大夫、慱士、議郎,以言語為職,諫諍為官,及選茂才、孝廉、賢良方正、惇樸、有道、明經、寬慱、武猛、治劇,此皆名自命而號自定,群臣所當盡情竭慮稱君詔也。

 

4考績:今則不然,令長守相不思立功,貪殘專恣,不奉法令,侵冤小民。

 

州司不治,令遠詣闕上書訟訴。

 

尚書不以責三公,三公不以讓州郡,州郡不以討縣邑,是以凶惡狡猾易相冤也。

 

侍中、博士諫議之官,或處位歷年,終無進賢嫉惡拾遺補闕之語,而貶黜之憂。

 

群僚舉士者,或以頑魯應茂才,以桀逆應至孝,以貪饕應廉吏,以狡猾應方正,以諛諂應直言,以輕薄應敦厚,以空虛應有道,以嚚闇應明經,以殘酷應寬博,以怯弱應武猛,以愚頑應治劇,名實不相副,求貢不相稱。

 

富者乘其材力,貴者阻其勢要,以錢多為賢,以剛彊為上。

 

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聽所以數亂荒也。

 

5考績:古者諸侯貢士,一適謂之好德,載適謂之尚賢,三適謂之有功,則加之賞。

 

其不貢士也,一則黜爵,載則黜地,三黜則爵土俱畢。

 

附下罔上者,刑,與聞國政而無益於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進賢者逐。

 

其受事而重選舉,審名實而取賞罰也如此。

 

故能別賢愚而獲多士,成教化而安民氓。

 

三有於世,皆致太平。

 

聖漢踐祚,載祀四八,而猶者末,教不假而功不考,賞罰稽而赦贖數也。

 

諺曰:「曲水惡直繩,重罰惡明證。」

 

此群臣所以樂總猥而惡考功也。

 

6考績:夫聖人為天口,賢者為聖譯。

 

是故聖人之言,天之心也。

 

賢者之所說,聖人之意也。

 

先師京君,科察考功,以遺賢俊,太平之基,必自此始,無為之化,必自此來也。

 

7考績:是故世主不循考功而思太平,此猶欲舍規矩而為方圓,無舟楫而欲濟大水,雖或云縱,然不知循其慮度之易且速也。

 

群寮師尹,咸有典司,各居其職,以責其效;

 

百郡千縣,各因其前,以謀其後;

 

辭言應對,各緣其文,以覈其實,則奉職不解,而陳言者不得誣矣。

 

《書》云:「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誰能不讓?誰能不敬應?」

 

此堯、舜所以養黎民而致時雍也。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46

潛夫論●思賢

 

1思賢:國之所以存者、治也,其所以亡者、亂也。

 

人君莫不好治而惡亂,樂存而畏亡。

 

然常觀上記,近古已來,亡代有三,穢國不數,夫何哉?

 

察其敗,皆由君常好其所亂,而忘其所治;

 

憎其所以存,而愛其所以亡。

 

是雖相去百世,縣年一紀,限隔九州,殊俗千里,然其已徵敗迹,若重規襲矩,稽節合符。

 

故曰:雖有堯、舜之美,必考於《周頌》;

 

雖有桀、紂之惡,必譏於《版》、《蕩》。

 

「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

 

2思賢:夫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

 

與亡國同行者,不可存也。

 

豈虛言哉!

 

何以知人且病也?

 

以其不嗜食也。

 

何以知國之將亂也?

 

以其不嗜賢也。

 

是故病家之廚,非無嘉饌也,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於死也。

 

亂國之官,非無賢人也,其君弗之能任,故遂於亡也。

 

夫生飯秔粱,旨酒甘醪,所以養生也,而病人惡之,以為不若菽麥糠糟欲清者,此其將死之候也。

 

尊賢任能,信忠納諫,所以為安也,而闇君惡之,以為不若姦佞闒茸讒諛言者,此其將亡之徵。

 

老子曰:「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易》稱「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是故養壽之士,先病服藥;

 

養世之君,先亂任賢,是以身常安而國永永也。

 

3思賢:上毉毉國,其次下毉毉疾。

 

夫人治國,固治身之象。

 

疾者、身之病,亂者、國之病也。

 

身之病待毉而愈,國之亂待賢而治。

 

治身有黃帝之術,治世有孔子之經。

 

然病不愈而亂不治者,唯鍼石之法誤,而《五經》之言誣也,乃因之者非其人。

 

苟非其人,則規不圓而矩不方,繩不直而準不平,鑽燧不得火,鼓石不下金,金馬不可以追速,土舟不可以涉水也。

 

凡此八者,天之張道,有形見物,苟非其人,猶尚無功,則又況乎懷道術以撫民氓,乘六龍以御天心者哉?

 

4思賢:夫治世不得真賢,譬猶治疾不得良毉也。

 

治疾當真人參,反得支羅服;

 

當得麥門冬,反烝橫麥。

 

己而不識真,合而服之,病以侵劇,不自知為人所欺也。

 

乃反謂方不誠而藥皆無益於病,因棄後藥而弗敢飲,而便求巫覡者,雖死可也。

 

人君求賢,下應以鄙,與真不以枉。

 

己不引真,受猥官之,國以侵亂,不自知為下所欺也。

 

乃反謂經不信而賢皆無益於救亂,因廢真賢不復求進,更任俗吏,雖滅亡可也。

 

三代以下,皆以支羅服、烝橫麥合藥,病日痁而遂死也。

 

5思賢:《書》曰:「人之有能,使循其行,國乃其昌。」

 

是故先王為官擇人,必得其材,功加於人,德稱其位,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務順以動天地如此。

 

三代開國建侯,所以傳嗣百世,歷載千數者也。

 

6思賢:自春秋之後,戰國之制,將權臣,必以親家。

 

皇后兄弟,主壻外孫,年雖童妙,未脫桎梏,由籍此官職,功不加民,澤不被下而取侯,多受茅土,又不得治民效能以報百姓,虛食重祿,素餐尸位,而但事淫侈,坐作驕奢,破敗而不及傳世者也。

 

7思賢:子產有言:「未能操刀而使之割,其傷實多。」

 

是故也主之於貴戚也,愛其嬖媚之美,不量其材而受之官,不使立功自託於民,而苟務高其爵位,崇其賞賜,令結怨於下民,縣罪於惡,積過既成,豈有不顛隕者哉?

 

此所謂:「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哉!」

 

8思賢:先王之制,官民必論其材,論定而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

 

人君也此君不察,而苟以親戚邑官之人典官者,譬猶以愛子易御僕,以明珠易瓦礫,雖有可愛好之情,然而其覆大車而殺病人也必矣。

 

《書》稱「天工、人其代之」,《傳》曰:「夫成天地之力者,未嘗不蕃昌也。」

 

由地觀之,世主欲無功之人而彊富之,則是與天鬭也。

 

使無德況之人與皇天鬭,而欲久立,自古以來,未之嘗有也。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46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6:52 編輯

潛夫論●本政

 

1本政:凡人君之治,莫大於和陰陽。

 

陰陽者、以天為本。

 

天心順則陰陽和,天心逆則陰陽乖。

 

天以民為心,民安樂則天心順,民愁苦則天心逆。

 

民以君為統,君政善則民和治,君政惡則民冤亂。

 

君以恤民為本,臣忠良賜君政善,臣姦枉則君政惡。

 

以選為本,選舉實則忠賢進,選虛偽則邪黨貢。

 

選以法令為本,法令正則選舉實,法令詐則選虛偽。

 

法以君為主,君信法則法順行,君欺法則法委棄。

 

君臣法令之功,必效於民。

 

故君臣法令善則民安樂,民安樂則天心惣,天心惣則陰陽和,陰陽和則五穀豐,五穀豐而民眉壽,民眉壽則興於義,興於義而無姦行,無姦行則世平,而國家寧、社稷安,而君尊榮矣。

 

是故天心陰陽、君臣、民氓、善惡相輔至而代相徵也。

 

2本政:夫天者、國之基也,君者、民之統也,臣者、治之材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是故將致大平者,必先調陰陽;

 

調陰陽者,必先順天心;

 

順天心者,必先安其人;

 

安其人者,必先審擇其人。

 

是故國家存亡之本,治亂之機,在於明選而已矣。

 

聖人知之,故以為黜陟之首。

 

《書》曰:「爾安百姓,何擇非人?」

 

此先王致太平而發頌聲也。

 

3本政:否泰消息,陰陽不並,觀其所聚,而興衰之端可見也。

 

稷、契、皋陶聚而致雍熙,皇父、蹶、踽聚而致災異。

 

夫善惡之象,千里合符,百世累迹,性相近而習相遠。

 

是故賢愚在心,不在貴賤;

 

信欺在性,不在親踈。

 

二世所以共亡天下者,丞相、御史也。

 

高祖所以共取天下者,繒肆、狗屠也;

 

驪山之徒,鉅野之盜,皆為名將。

 

由此觀之,苟得其人,不患貧賤;

 

苟得其材,不嫌名跡。

 

4本政:遠迹漢元以來,驕貴之臣,每受罪誅,黨與在位,并伏辜者,常十二三。

 

由此觀之,貴寵之臣,未嘗不播授私人進姦黨也。

 

是故王莽與漢公卿牧守奪漢,光武與漢之遺民棄士共誅。

 

如貴人必賢而忠,賤人必愚而欺,則何以若是?

 

5本政:自成帝以降,至于莽,公卿列侯,下訖令尉,大小之官,且十萬人,皆自漢所謂賢明忠正貴寵之士也。

 

莽之篡位,唯安眾侯劉崇、東郡太守翟義思事君之禮,義勇奮發,欲誅莽。

 

功雖不成,志節可紀。

 

夫以十萬之計,其能奉報惡,二人而已。

 

由此觀之,衰世群臣誠少賢也,其官益大者罪益重,位益高者罪益深爾。

 

故曰:治世之德,衰世之惡,常與爵位自相副也。

 

6本政:孔子曰:「國有道,貧且賤焉,恥也;國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詩》傷「皎皎白駒,在彼空谷」,「巧言如流,俾躬處休。」

 

蓋言衰世之士,志彌潔者身彌賤,佞彌巧者官彌尊也。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同明相見,同聽相聞,唯聖知聖,唯賢知賢。

 

7本政:今當塗之人,既不能昭練賢鄙,然又卻於貴人之風指,脅以權勢之囑託,請謁闐門,禮贄輻湊,追於目前之急,則且先之。

 

此正士之所獨蔽,而群邪之所黨進也。

 

8本政:周公之為宰輔也,以謙下士,故能得真賢。

 

祁奚之為大夫也,舉讎薦子,故能得正人。

 

今世得位之徒,依女妹之寵以驕士,藉亢龍之勢以陵賢,而欲使志義之士,匍匐曲躬以事己,毀顏諂諛以求親,然後乃保持之,則貞士採薇凍餒,伏死巖穴之中而已爾,豈有肯踐其闕而交其人者哉?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48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6:52 編輯

潛夫論●潛歎

 

1潛歎:凡有國之君者,未嘗不欲治也,而治不世見者,所任不賢故也。

 

世未嘗無賢也,而賢不得用者,群臣妬也。

 

主有索賢之心,而無得賢之術,臣有進賢之名,而無進賢之實,此以人君孤危於上,而道猶抑於下也。

 

2潛歎:夫國君之所以致治者公也,公法行則軓亂絕,佞臣之所以便身者私也,私術用則公法奪。

 

列士所以建節者義也,正節立則醜類代。

 

此姦臣亂吏無法之徒,所謂日夜杜塞賢君義士之間,咸使不相得者也。

 

夫賢者之為人臣,不損君以奉佞,不阿眾以取容,不惰公以聽私,不撓法以吐剛,其明能照姦,而義不比黨。

 

是以范武歸晉而國姦逃,華元反朝而魚氏亡。

 

故正義之士與邪枉之人不兩立之。

 

夫人君之取士也,不能參聽民氓,斷之聰明,反徒信亂臣之說,獨用污吏之言,此所謂與仇遷使,令囚擇吏者也。

 

3潛歎:《書》云:「謀及乃心,謀及庶人。」

 

孔子曰:「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

 

故聖人之施舍也,不必任眾,亦不必專己,必察彼己之為,而度之以義,或舍人取己,故舉無遺失而政無廢滅也。

 

或君則不然,己有所愛,則因以斷正,不稽於眾,不謀於心,苟眩於愛,唯言是從,此政之所以敗亂,而士之所以放佚者也。

 

4潛歎:昔紂好色,九侯聞之,乃獻厥女。

 

紂則大喜,以為天下之麗莫若此也,以問妲己,妲己懼進御而奪己愛也,乃偽俯而泣曰:「君王年即耆邪?明既衰邪?何貌惡之若此而覆謂之好也?」

 

紂於是渝而以為惡。

 

妲己恐天下之愈進美女者,因白「九侯之不道也,乃欲以此惑君王也。王而弗誅,何以革後?」

 

紂則大怒,遂脯厥女而烹九侯。

 

自此之後,天下之有美女者,乃皆重室晝閉,唯恐紂之聞也。

 

趙高專秦,將殺二世,乃先示權於眾,獻鹿於君,以為駿馬。

 

二世占之曰:「鹿。」

 

高曰:「馬也。」

 

二世收目獨視曰:「丞相誤邪!此鹿也。」

 

高終對以馬。

 

問於朝臣,朝臣或助二世而非高。

 

高因白二世:「此皆阿主惑上,不忠莫大。」

 

乃盡殺之。

 

自此之後,莫敢正諫,而高遂殺二世於望夷,竟以亡。

 

5潛歎:夫好之與惡放於目,而鹿之與馬者著於形者也,已又定矣。

 

還至讒,如臣妾之餝偽言而作辭也,則君王失己心,而人物喪我體矣。

 

況乎逢幽隱囚人,而待校其信,不若察妖女之留意也;

 

其辨賢不肖也,必若辨鹿馬之審固也。

 

此二物者,皆得進見於朝堂,暴質於心臣矣。

 

及歡愛、苟媚、佞說、巧辯之惑君也,猶炫燿君目,變奪君心,便以好醜,以鹿為馬,而況於郊野之賢,闕外之士,未嘗得見者乎?

 

6潛歎:夫在位者之好蔽賢而務進黨也,自古而然。

 

昔唐堯之大聖也,聰明宣昭;

 

虞舜之大聖也,德音發聞。

 

堯為天子,求索賢人,訪於群后,群后不肯薦舜而反稱共、鯀之徒,賴堯之聖,後乃舉舜而放四子。

 

夫以古聖之質也,堯聰之明也,舜德之彰也,君明不可欺,德彰不可蔽也。

 

質鮮為佞,而位者尚直若彼。

 

今夫列士之行,其不及堯、舜乎達矣,而俗之荒唐,世法滋彰。

 

然則求賢之君,哀民之士,其相合也,亦必不幾矣。

 

文王游畋,遇姜尚于渭濱,察言觀志,而見其心,不諮左右,不諏群臣,遂載反歸,委之以政,用能造周。

 

故堯參鄉黨以得舜,文王參己以得呂尚,豈若殷辛、秦政,既得賢人,反決滯於讎,誅殺正直,而進任姦臣之黨哉?

 

7潛歎:是以明聖之君於正道也,不專驅於貴寵,惑於嬖媚,不棄踈遠,不輕幼賤,又參而任之。

 

故有周之制也,天子聽政,使三公至於列士獻典,良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叟教誨,耆艾脩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無敗也。

 

8潛歎:末世則不然,徒信貴人驕妬之議,獨用苟媚蠱惑之言,行豊禮者蒙愆咎,論德義者見尤惡,於是諛臣又從以詆訾之法,被以議上之刑,此賢士之始困也。

 

夫詆訾之法者,伐賢之斧也,而驕妬者,噬賢之狗也。

 

人君內秉伐賢之斧,權噬賢之狗,而外招賢,欲其至也,不亦悲乎!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49

潛夫論●忠貴

 

1忠貴:世有莫盛之福,又有莫痛之禍。

 

處莫高之位者,不可以無莫大之功。

 

竊亢龍之極貴,未嘗不破亡也。

 

成天地之大功者,未嘗不蕃昌也。

 

2忠貴:帝王之所尊敬、天之所甚愛者,民也。

 

今人臣受君之重位,牧天之所甚愛,焉可以不安而利之、養而濟之哉?

 

是以君子任職則思利民,達上則思進賢,功孰大焉?

 

故居上而下不重也,在前而後不始也。

 

《書》稱:「天工、人其代之」,王者法天而建官,自公卿以下,至于小司,輒非天官也?

 

是故明主不敢以私愛,忠臣不敢以誣能。

 

夫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偷天官以私己乎?

 

以罪犯人,必加誅罰,況乃犯天,得無咎乎?

 

3忠貴:五代建侯,開國成家,傳嗣百世,歷載千數,皆以能當天官,功加百姓。

 

周公東征,後世追思;

 

召公甘棠,人不忍伐,見愛如是,豈欲私害之者哉?

 

此其後之封君多矣,或不終身,或不朞月,而莫隕墜,其世無者,載莫盈百,是人何也哉?

 

4忠貴:五代之臣,以道事君,以仁撫世,澤及草木,兼利外內,普天率土,莫不被德,其所安全,直天工也。

 

是以福祚流衍,本枝百世。

 

季世之臣,不思順天,而時主是諛,謂破敵者為忠,多殺者為賢。

 

白起、蒙恬,秦以為功,天以為賊。

 

息夫、董賢,主以為忠,天以為盜。

 

此等之儔,雖見貴於時君,然上不順天心,下不得民意,故卒泣血號咷,以辱終也。

 

《易》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不及矣。」

 

是故德不稱其任,其禍必酷;

 

能不稱其位,其殃必大。

 

5忠貴:且夫竊位之人,天奪其鑒,神惑其心。

 

是故貧賤之時,雖有鑒明之資、仁義之志,一旦富貴,則背親損舊,喪其本心。

 

皆踈骨肉而親便辟,薄知友而厚狗馬。

 

財貨滿於僕妾,祿賜盡於猾奴。

 

寧見朽貫千萬,而不忍賜人一錢;

 

寧積粟腐倉,而不忍貸人一斗。

 

人多驕肆,負債不償,骨肉怨望於家,細民謗讟於道。

 

前人以敗,後爭襲之,誠可傷也。

 

6忠貴:歷觀前世貴人之用心也,與嬰兒等。

 

嬰兒有常病,貴臣有常禍,父母有常失,人君有常過。

 

嬰兒常病,傷飽也;

 

貴臣常禍,傷寵也。

 

父母常失,在不能已於媚子;

 

人君常過,在不能已於驕臣。

 

哺乳太多,則必掣縱而生癇;

 

貴富太盛,則必驕佚而生過。

 

是故媚子以賊其軀者,非一門也;

 

驕臣用滅其家者,非一世也。

 

或以背叛橫逆不道,或以德薄不稱其貴。

 

文昌奠功,司命舉過,觀惡深淺,稱罪降罰,或捕挌斬首,或拉髆掣胸,掊死深穽,銜刀都市,殭屍破家,覆宗滅族者,皆無功於民氓者也。

 

而後人貪權冒寵,蓄積無極,思登顛隕之臺,樂偱覆車之迹,願裨福祚,以備員滿貫者,何世無之?

 

7忠貴:當呂氏之貴也,太后稱制而專政,祿、產秉事而握權,擅立四五,多封子弟,兼據將相,外內磐結,自以雖湯、武興,五霸作,弗能危也。

 

於是廢仁義而尚威虐,滅禮信而務譎詐。

 

海內怨痛,人欲其亡,故一朝摩滅而莫之哀也。

 

霍氏之貴,專相幼主,誅滅同僚,廢帝立帝,莫之敢違。

 

禹繼父位,山、雲屏事,諸壻專典禁兵,婚姻本族。

 

王氏之貴,九侯五將,朱輪二十三。

 

太后專政,秉權三世。

 

莽為宰衡,封安漢公,居攝假號,身當南面,卒以篡位,十有餘年,自以居之已久,威立恩行,永無禍敗,故遂肆心恣意,私近忘遠,崇聚群小,重賦殫民,以奉無功,動為姦詐,託之經義,迷罔百姓,欺誣天地。

 

自以我密,人莫之知,皇天從上鑒其姦,神明自幽照其態,豈有誤哉!

 

8忠貴:夫鳥以山為卑而橧巢其上,魚以淵為淺而穿穴其中,卒所以得之者餌也。

 

貴戚懼家之不吉而聚諸令名,懼門之不堅而為作鐵樞,卒其以敗者,非苦禁忌少而門樞朽也,常苦崇財貨而行驕僭,虐百姓而失民心爾。

 

9忠貴:孔子曰:「不患無位,患己不立。」

 

是故人臣不奉遵禮法,竭精思職,推誠輔君,效功百姓,下自附於民氓,上承順於天心,而乃欲任其私知,竊君威德,以陵下民,反戾天地,欺誣神明,偷進苟得,以自奉厚;

 

居累卵之危,而圖泰山之安,為朝露之行,而思傳世之功,譬猶始皇之舍德任刑,而欲計一以至於萬也。

 

豈不惑哉!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49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6:57 編輯

潛夫論●浮侈

 

1浮侈:王者以四海為一家,以兆民為通計。

 

一夫不耕,天下必受其飢者;

 

一婦不織,天下必受其寒者。

 

今舉世舍農桑,趨商賈,牛馬車輿,填塞道路,游手為功,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眾。

 

「商邑翼翼,四方是極。」

 

今察洛陽,浮末者什於農夫,虛偽游手者什於浮末。

 

是則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婦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

 

天下百郡千縣,市邑萬數,類皆如此。

 

本末何足相供?

 

則民安得不飢寒?

 

飢寒並至,則安能不為非?

 

為非則姦宄,姦宄繁多,則吏安能無嚴酷?

 

嚴酷數加,則下安能無愁怨?

 

愁怨者多,則咎徵並臻。

 

下民無聊,則上天降災,則國危矣。

 

2浮侈:夫貧生於富,弱生於彊,亂生於治,危生於安。

 

是故明王之養民也,憂之勞之,教之誨之,慎微防萌,以斷其邪。

 

故《易》美「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七月詩》,大小教之,終而復始。

 

由此觀之,民固不可恣也。

 

3浮侈:今民奢衣服,侈飲食,事口舌而習調欺,以相詐紿,比肩是也。

 

或以謀姦合任為業,或以游敖慱弈為事;

 

或丁夫世不傳犂鋤,懷丸挾彈,攜手遨游。

 

或取好土作丸賣之,於彈外不可以禦寇,內不足以禁鼠,晉靈好之以增其惡,未嘗聞志義之士喜操以游者也。

 

唯無心之人,群豎小子,接而持之,妄彈烏雀,百發不得一,而反中面目,此最無用而有害也。

 

或坐作竹簧,削銳其頭,有傷害之象,傅以蠟蜜,有甘舌之類,皆非吉祥善應。

 

或作泥車、瓦狗、馬騎、倡排,諸戲弄小兒之具以巧詐。

 

4浮侈:《詩》刺「不績其麻,女也婆娑」。

 

今多不脩中饋,「休其蠶織」,而起學巫祝,鼓舞事神,以欺誣細民,熒惑百姓婦女。

 

羸弱疾病之家,懷憂憒憒,皆易恐懼,至使犇走便時,去離正宅,崎嶇路側,上漏下濕,風寒所傷,姦人所利,賊盜所中,益禍益崇,以致重者不可勝數。

 

或棄毉藥,更往事神,故至於死亡,不自知為巫所欺誤,乃反恨事巫之晚,此熒惑細民之甚者也。

 

5浮侈:或裁好繒,作為䟽頭,令工采畫,雇人書祝,虛飾巧言,欲邀多福。

 

或裂拆繒綵,裁廣數分,長各五寸,縫繪佩之。

 

或紡綵絲而縻,斷截以繞臂。

 

此長無益於吉凶,而空殘滅繒絲,縈悸小民。

 

剋削綺縠,寸竊八采,以成榆葉、無窮、水波之文,碎刺縫紩,詐為笥囊、裙䙏、衣被,費繒百縑,用功十倍。

 

此等之儔,既不助長農工女,無有益於世,而坐食嘉穀,消費白日,毀敗成功,以見為破,以牢為行,以大為小,以易為難,皆宜禁者也。

 

6浮侈:山林不能給野火,江海不能灌漏巵。

 

孝文皇帝躬衣弋綈,足履革舄,以韋帶劍,集上書囊以為殿帷,盛夏苦暑,欲起一臺,計直百萬,以為奢費而不作也。

 

今京師貴戚,衣服、飲食、車輿、文飾、廬舍,皆過王制,僣上甚矣。

 

從奴僕妾,皆服葛子升越,筩中女布,細緻綺縠,水紈錦繡。

 

犀象珠玉,琥珀瑇瑁,石山隱飾,金銀錯鏤,麞麂履舄,文組綵褋,驕奢僣主,轉相誇詫,箕子所晞,今在僕妾。

 

富貴嫁娶,車軿各十,騎奴侍僮,夾轂節引。

 

富者競欲相過,貧者恥不逮及。

 

是故一饗之所費,破終身之本業。

 

7浮侈:古者必有命民,然後乃得衣繒綵而乘車馬,今者既不能盡復古,細民誠可不須,乃踰於古昔孝子,衣必細緻,履必麞麂,組必文采,飾襪必緰此,挍飾車馬,多畜奴婢。

 

諸能若此者,既不生穀,又坐為蠹賊也。

 

8浮侈:子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時;

 

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桐木為棺,葛采為緘,下不及泉,上不泄臭。

 

後世以楸梓槐柏杔㯉,各取方土所出,膠漆分致,釘細要,削除鏟靡,不見際會,其堅足恃,其用足任,如此可矣。

 

其後京師貴戚,必欲江南檽梓豫章楩柟;

 

邊遠下土,亦競相倣傚。

 

夫檽梓豫章,所出殊遠,又乃生於深山窮谷,經歷山岑,立千步之高,百丈之谿,傾倚險阻,崎嶇不便,求之連日然後見之,伐斫連月然後訖,會眾然後能動擔,牛列然後能致水,油潰入海,連淮逆河,行數千里,然後到雒。

 

工匠彫治,積累日月,計一棺之成,功將千萬。

 

夫既其終用,重且萬斤,非大眾不能舉,非大車不能輓。

 

東至樂浪,西至燉煌,萬里之中,相競用之。

 

此之費功傷農,可為痛心!

 

9浮侈:古者墓而不崇。

 

仲尼喪母,冡高四尺,遇雨而墮,弟子請治之。

 

夫子泣曰:「禮不脩墓。」

 

「鯉死,有棺而無槨。」

 

文帝葬於芒碭,明帝葬於洛南,皆不藏珠寶,不造廟,不起山陵。

 

陵墓雖卑而聖高。

 

今京師貴戚,郡縣豪家,生不極養,死乃崇喪。

 

或至刻金鏤玉,檽梓楩柟,良田造塋,黃壤致藏,多埋珍寶偶人車馬,造起大冡,廣種松柏,廬舍祠堂,崇侈上僣。

 

寵臣貴戚,州郡世家,每有喪葬,都官屬縣,各當遣吏齎奉,車馬帷帳,貸假待客之具,競為華觀。

 

此無益於奉終,無增於孝行,但作煩攪擾,傷害吏民。

 

10浮侈:今按鄗、畢之郊,文、武之陵,南城之壘,曾析之家。

 

周公非不忠也,曾子非不孝也,以為襃君顯父,不在聚財;

 

揚名顯祖,不在車馬。

 

孔子曰:「多貨財傷于德,弊則沒禮。」

 

晉靈厚賦以彫墻,《春秋》以為非君。

 

華元、樂呂厚葬文公,《春秋》以為不臣。

 

況於群司士庶,乃可僭侈主上,過天道乎?

 

11浮侈:景帝時,原侯衛不害坐葬過律奪國。

 

明帝時,桑民摐陽侯坐冡過制髡削。

 

今天下浮侈離本,僭奢過上,亦已甚矣!

 

12浮侈:凡諸所譏,皆非民性,而競務者,亂政薄化使之然也。

 

王者統世,觀民設教,乃能變風易俗,以致太平。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49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11 編輯

潛夫論●慎微

 

1慎微:凡山陵之高,非削而成崛起也,必步增而稍上焉。

 

川谷之卑,非截斷而顛陷也,必陂池而稍下焉。

 

是故積上不止,必致嵩山之高;

 

積下不已,必極黃泉之深。

 

2慎微:非獨山川也,人行亦然,有布衣積善不怠,必致顏、閔之賢,積惡不休,必致桀、跖之名。

 

非獨布衣也,人臣亦然,積正不倦,必生節義之志,積邪不止,必生暴弒之心。

 

非獨人臣也,國君亦然,政教積德,必致安泰之福,舉錯數失,必致危亡之禍。

 

故仲尼曰:湯、武非一善而王也,桀、紂非一惡而亡也。

 

三代之廢興也,在其所積。

 

積善多者,雖有一惡,是謂過失,未足以亡。

 

積惡多者,雖有一善,是謂誤中,未足以存。

 

人君聞此,可以悚懼。

 

布衣聞此,可以改容。

 

3慎微:是故君子「戰戰慄慄,日慎一日」,克己三省,「不見是圖」。

 

孔子曰:「善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4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慎微: 「夫賢聖卑革,則登其福。

 

慶封、伯,荒淫于酒,沈湎無度,以弊其家。

 

晉平殆政,惑以喪志,良臣弗匡,故俱有禍。

 

楚莊、齊威,始有荒淫之行,削弱之敗,幾於亂亡,中能感悟,勤恤民事,勞精苦思,孜孜不怠,夫出陳應,爵命管蘇,召即墨,烹阿大夫,故能中興,彊霸諸侯,當時尊顯,後世見思,傳為令名,載在圖籍。

 

由此言之,有希人君,其行一也,知己曰明,自勝曰彊。

 

夫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此顏子所以稱庶幾也。

 

《詩》曰:『天祿定爾,亦孔之固。俾爾亶厚,胡福不除? 』足以滅身。

 

5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慎微: 「小人以小善謂無益而不為也,以小惡謂無傷而不去也,是以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此蹶、屬所以迷國而不返,三季所以遂往而不振者也。

 

6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慎微: 夫積微成顯,積著成,鄂譽鄂譽;鄂致存亡,聖人常慎其微也。

 

文王小心翼翼,成王夙夜敬止,思慎微眇,早防未萌,故能太平而傳子孫。

 

7 打開字典 慎微: 且夫邪之與正,猶水與火不同原,不得並盛。

 

正性勝,則遂重己不忍虧也,故伯夷餓死而不恨。

 

邪性勝,則忸怵而不忍舍也,故王莽竊位而不慚。

 

積惡習之所致也。

 

夫積惡習非久,致死亡非一也。

 

世品人遂。

 

8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慎微: 「俾爾多益,以莫不庶。」善也此言也,言天保佐王者,定其性命,甚堅固也。

 

使汝信厚,何不治?


而多益之,甚庶眾焉。

 

不遵履五常,順養性命,以保南山之壽、松柏之茂也?

9 打開字典顯示相似段落 慎微: 「德輶如毛」,為仁由己。

 

「莫與併蜂,自求辛螫。」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尚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是以吉無不利也。

 

亮哉斯言!可無思乎?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49

潛夫論●實貢

 

1實貢:國以賢興,以謟衰,君以忠安,以忌危。

 

此古今之常論,而世所共知也。

 

然衰國危君繼踵不絕者,豈世無忠信正直之士哉?

 

誠苦忠信正直之道不得行爾。

 

2實貢:夫十步之間,必有茂草;

 

十室之邑,必有俊士。

 

賢材之生,日月相屬,未嘗乏絕。

 

是故亂殷有三仁,小衛多君子。

 

以漢之廣博,士民之眾多,朝廷之清明,上下之脩治,而官無直吏,位無良臣。

 

此非今世之無賢也,乃賢者廢錮而不得達於聖主之朝爾。

 

3實貢:夫志道者少友,逐俗者多儔。

 

是以舉世多黨而用私,競比質而行趨華。

 

貢士者,非復依其質榦,準其材行也,直虛造空美,掃地洞說。

 

擇能者而書之,公卿刺史掾從事,茂才孝廉且二百員。

 

歷察其狀,德侔顏淵、卜、冉,㝡其行能,多不及中。

 

誠使皆如狀文,則是為歲得大賢二百也。

 

然則災異曷為飢?

 

此非其實之效。

 

4實貢:夫說梁飯食肉,有好於面,因而不若糲粢藜烝之可食於口也。

 

圖西施、毛嬙,可悅於心,而不若醜妻陋妾之可御於前也。

 

虛張高譽,彊蔽疵瑕,以相誑耀,有快於耳,而不若忠選實行可任於官也。

 

周顯拘時,故蘇秦;

 

燕噲利虛譽,故讓子之,皆舍實聽聲,嘔哇之過也。

 

5實貢:夫聖人純,賢者駮,周公不求備,四肢不相兼,況末世乎?

 

是故高祖所輔佐,光武所將相,不遂偽舉,不責兼行,亡秦之所棄,王莽之所捐,二祖任用以誅暴亂,成致治安。

 

太平之世,而云無士,數開橫選,而不得直,甚可憤也!

 

6實貢:夫明君之詔也若聲,忠臣之和也當如響應,長短大小,清濁疾徐,必相和也。

 

是故求馬問馬,求驢問驢,求鷹問鷹,求駹問駹。

 

由此教令,則賞罰必也。

 

7實貢:夫高論而相欺,不若忠論而誠實。

 

且攻王以石,治金以鹽,濯錦以魚,浣布以灰。

 

夫物固有以賤治貴,以醜治好者矣。

 

智者棄其所短而採其所長,以致其功,明君用士亦猶是也。

 

物有所宜,不廢其材,況於人乎?

 

8實貢:夫脩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潔白,恬淡無為,化之本也。

 

憂君哀民,獨覩亂原,好善嫉惡,賞罰嚴明,治之材也。

 

明君兼善而兩納之,惡行之器也,為金玉寶政之材剛鐵用。

 

無此二寶,苟務作異以求名,詐靜以惑眾,則敗俗傷化。

 

今世慕虛者,此謂堅白。

 

堅白之行,明君所憎,而王制所不取。

 

9實貢:是故選賢貢士,必考覈其清素,據實而言,其有小疵,勿彊衣飾,以壯虛聲。

 

一能之士,各貢所長,出處默語,勿彊相兼,則蕭、曹、周、韓之論,何足得矣?

 

吳、鄧、梁、竇之徒,而致十。

 

各以所宜,量材授任,則庶官無曠,興功可成,太平可致,麒麟可臻。

 

10實貢:且燕小,其位卑,然昭王尚能招集他國之英俊,興誅暴亂,成致治彊。

 

今漢土之廣慱,天子尊明,而曾無一良臣,此誠不愍兆黎之愁苦,不急賢人之佐治爾。

 

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忠良之吏誠易得也,顧聖王欲之不爾。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49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13 編輯

潛夫論●班祿

 

1班祿:太古之時,烝黎初載,未有上下,而自順序,天未事焉,君未設焉。

 

後稍矯虔,或相陵虐,侵漁不止,為萌巨害,於是天命聖人使司牧之,使不失性,四海蒙利,莫不被德,僉共奉戴,謂之天子。

 

2班祿:故天之立君,非私此人也,以役民,蓋以誅暴除害利黎元也。

 

是以人謀鬼謀,能者處之。

 

《詩》云:「皇矣上帝!臨下以赫。監觀四方,求民之瘼。惟此二國,其政不獲。惟此四國,爰究爰度?上帝指之,憎其式惡。乃睠西顧,此惟與度。」

 

蓋此言也,言夏、殷二國之政不得,乃用奢夸廓大,上帝憎之,更求民之瘼聖人,與天下四國究度而使居之也。

 

3班祿:前招良人,疾奢夸廓無紀極也,乃惟度法象,明著禮秩,為優憲藝,縣之無窮。

 

故《傳》曰:「制禮,上物不過十二,天之道也。」

 

是以先聖籍田有制,供神有度,奉己有節,禮賢有數,上下大小,貴賤親踈,皆有等威,階級衰殺,各足祿其爵位,公私達其等級,禮行德義。

 

4班祿:當此之時也,九州之內,合三千里,爾八百國。

 

其班祿也,以上農為正,始於庶人在官者,祿足以代耕,蓋食九人。

 

諸侯下士亦然。

 

中士倍下士,食十八人。

 

上士倍中士,食三十六人。

 

大夫倍之,食七十二人。

 

小國之卿,二於大夫。

 

次國之卿,三於大夫。

 

大國之卿,四於大夫,食二百八十八人。

 

君各什其卿。

 

天子三公侯采視公侯,蓋方百里。

 

卿采視伯,方七十里。

 

大夫視子男,方五十里。

 

元士視附庸,方三十里。

 

功成者封。

 

是故官政專公,不慮私家;

 

子弟事學,不於財利,閉門自守,不與民交爭,而無飢寒之道,而不陷;

 

臣養優而不隘,吏愛官而不貪,民安靜而彊力,此則太平之基立矣。

 

乃惟慎貢選,明必黜陟,官得其人,人任其職;

 

「欽若昊天,敬授民時」,「同我婦子,饁彼南畝」;

 

上務節禮,正身示下,下悅其政,各樂竭己奉戴其上。

 

是以天地交泰,陰陽和平,民無姦匿,機衡不傾,德氣流布而頌聲作也。

 

5班祿:其後忽養賢而《鹿鳴》思,背宗族而《采蘩》怨,履畝稅而《碩鼠》作,賦歛重譯告通,班祿頗而《傾甫》賴,行人定而《緜蠻》諷,故遂耗亂衰弱。

 

6班祿:及周室微而五伯作,六國弊而暴秦興,背義理而尚威力,滅興禮而行貪叨,重賦歛以厚己,彊臣下以弱枝,文德不獲封爵,列侯不獲。

 

是以賢者不能行禮以從道,品臣不能無枉以從利。

 

君又驟赦以縱賦,民無恥而多盜竊。

 

7班祿:何者?

 

咸氣加而化上風,患害切而迫飢寒,此滅絕所以不能詰其盜者也。

 

《詩》云:「大風有隧,貪人敗類。」

 

「爾之教矣,民斯效矣。」

 

是故先王將發號施令,諄諄如也,唯恐不中而道於邪,故作典以為民極,上下共之,無有私曲,三府制法,未聞赦彼有罪,獄貨惟寶者也。

 

8班祿:是故明君臨眾,必以正軌,既無猒有,務節禮而厚下,復德而崇化,使皆阜於養生而競於廉恥也。

 

是以官長正而百姓化,邪心黜而姦匿絕,然後乃能協和氣而致太平也。

 

《易》曰:「聖人養賢以及萬民。」

 

為本,君以臣為基,然後高能可崇也;

 

馬肥,然後遠能可致也。

 

人君不務此而欲致太平,此猶薄趾而望高牆,驥瘠而責遠道,其不可得也必矣。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50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16 編輯

潛夫論●述赦

 

1述赦:凡治病者,必先知脈之虛實,氣之所結,然後為之方,故疾可愈而壽可長也。

 

為國者,必先知民之所苦,禍之所起,然後設之以禁,故姦可塞、國可安矣。

 

2述赦:今日賊良民之甚者,莫大於數赦。

 

赦贖數,則惡人昌而善人傷矣。

 

奚以明之哉?

 

曰:孝悌之家,脩身慎行,不犯上禁,從生至死,無銖兩罪;

 

數有赦贖,未嘗蒙恩,常反為禍。

 

何者?

 

正真之士之為吏也,不避彊禦,不辭上官。

 

從事督察,方懷不快,而姦猾之黨,又加誣言,皆知赦之不久,則且共橫枉侵冤,誣奏罪法。

 

令主上妄行刑辟,高至死徙,下乃淪冤,而彼冤之家,乃甫當乞鞠告故以信直,亦無益於死亡矣。

 

3述赦:及隱逸行士,淑人君子,為讒佞利口所加誣覆冒,下士冤民,能至闕者,萬無數人,其得省問者,不過百一,既對尚書,空遣去者,復十六七。

 

雖蒙考覆,州郡轉相顧望,留吾真事。

 

春夏待秋冬,秋冬復涉春夏,如此行逢赦者,不可勝數。

 

4述赦:又謹慎之民,用天之道,分地之利,擇莫犯土,謹身節用,積累纖微,以致小過,此言質良蓋民,惟國之基也。

 

5述赦:輕薄惡子,不道凶民,思彼姦邪,起作盜賊,以財色殺人父母,戮人之子,滅人之門,取人之賄,及貪殘不軌,凶惡弊吏,掠殺不辜,侵冤小民,皆望聖帝當為誅惡治冤,以解蓄怨。

 

反一門赦之,令惡人高會而夸詫,老盜服藏而過門,孝子見讎而不得討,亡主見物而不得取,痛莫甚焉。

 

故將赦而先暴寒者,以且多冤結悲恨之人也。

 

6述赦:夫養稊稗者傷禾稼,惠姦宄者賊良民。

 

《書》曰:「文王作罰,刑茲無赦。」

 

是故先王之制刑法也,非好傷人肌膚,斷人壽命者也,乃以威姦懲惡除民害也。

 

天下本以民不能相治,故為立王者以統治之。

 

天下在於奉天威命,共行賞罰。

 

故經稱「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天罰有罪,五刑五用。」

 

《詩》刺「彼宜有罪,汝反脫之。」

 

古者唯始受命之君,承大亂之極,被前王之惡,其民乃並為敵讎,罔不寇賊消義姦宄奪攘,以革命受祚,為之父母,故得一赦。

 

繼體以下,則無違焉。

 

何者?

 

人君配乾而仁,順育萬以成大功,非得以養姦活罪為仁,放縱天賊為賢也。

 

7述赦:今夫性惡之人,居家不孝悌,出入不恭敬,輕薄慢傲,凶悍無辨,明以威侮侵利為行,以賊殘酷虐為賢,故數陷王法者,此乃民之賊,下愚極惡之人也。

 

雖脫桎梏,而出囹圄,終無改悔之心,自詩以羸敖頭,出獄踧踖復犯法者何不然。

 

8述赦:洛陽至有主諧合殺人者,謂之會任之家,受人十萬,謝客數千。

 

又重饋部吏,吏興通姦,利入深重,幡黨盤牙,請至貴戚寵臣,說聽於上,謁行於下。

 

是故雖嚴令、尹,終不能破攘斷絕。

 

何者?

 

凡敢為大姦者,材必有過於眾,而能自媚於上者也。

 

多散苟得之財,奉以謟諛之辭,以轉相驅,非有第五公之廉直,孰能不為顧?

 

今案洛陽主殺人者,高至數十,下至四五,身不死則殺不止,皆以數赦之所致也。

 

由此觀之,大惡之資,終不可化,雖歲,適勸姦耳。

 

9述赦:惑之,三辰有候,天氣當赦,故人主順之而施德焉。

 

未必殺也。

 

王者至貴,與天通精,心有所想,意有所慮,未發聲色,天為變移。

 

或若休咎庶徵,月之從星,此乃宜有是事。

 

故見瑞異,或戒人主。

 

若忽不察,是乃己所感致,而反以為天意欲然,非直也。

 

10述赦:俗人又曰:「先世欲赦,常先遣馬分行市里,聽于路隅,咸云當赦,以知天之教也,乃因施德。」

 

若使此言也而信,則殆過矣。

 

夫民之性,固好意度者也,見久陰則稱將水,見久陽則稱將旱,見小貴則言將飢,見小賤則言將穰,然或信或否。

 

由此觀之,民之所言,未必天下。

 

前世贖赦稀踈,民無覬覦。

 

近時以來,赦贖稠數,故每春夏,輒望復赦;

 

或抱罪之家,僥倖蒙恩,故宣此言,以自悅喜。

 

誠令仁君聞此,以為天教而輒從之,誤莫甚焉。

 

11述赦:論者多曰:「久不赦則姦宄熾,而吏不制,故赦贖以解之。」

 

此乃招亂之本原,不察禍福之所生者之言也。

 

凡民所以輕為盜賊,吏之所以易作姦匿者,以赦贖數而有僥望也。

 

若使犯罪之人終身被命,得而必刑,則計姦之謀破,而慮惡之心絕矣。

 

12述赦:夫良贖可,孺子可令妲,中庸之人,可弘而下,故其諺曰:「一歲載赦,奴兒噫嗟。」

 

言王誅不行,則痛瘀之子皆輕犯,況狡乎?

 

若誠思畏盜賊多而姦不勝故赦,則是為國為姦冗報也。

 

夫天道賞善而刑淫,「天工、人其代之」,故凡立王者,將以誅邪惡而養正善,而以逞邪惡逆,妄莫甚焉。

 

13述赦:且夫國無常治,又無常亂,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

 

法無常行,法無常弛,君敬法則法行,君慢法則法弛。

 

昔孝明帝時,制舉茂才,過闕謝恩,賜食事訖,問何異聞,對曰:「巫有劇賊九人,刺史數以竊郡,訖不能得。」

 

帝曰:「汝非部南郡從事邪?」

 

對曰:「是。」

 

帝乃振怒,曰:「賊發部中而不能擒,然材何以為茂?」

 

捶數百,便免官,而切讓州郡,十日之閒,賊即伏誅。

 

由此觀之,擒滅盜賊,在於明法,不在數赦。

 

14述赦:今不顯行賞罰以明善惡,嚴督牧守以擒姦猾,而反數赦以勸之,其文帝曰:「謀反大逆不道諸犯,不當得赦皆除之,將與士大夫灑心更始。」

 

歲歲灑之,然未嘗見姦人冗吏,有肯變心悔服稱詔者也。

 

有司奏事,又俗以赦前之微過,妨今日之顯舉。

 

然則改往脩來,更始之詔,亦不信也。

 

15述赦:《詩》譏「君子屢盟,亂是用長」。

 

故不若希其令,必其言。

 

若良不能子無赦者,罕之為愈,令世歲老古時一赦,則姦宄之減十八九可勝必也。

 

昔大司馬吳漢老病將卒,世祖問以遺戒,對曰:「臣愚不智,不足以知治,慎無赦而已矣。」

 

16述赦:夫「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人之情皆見乎辭」,故諸言不當赦者,非脩身脩行,則必憂哀謹慎而嫉毒姦惡者也。

 

諸利數赦者,非不達赦務,則交內懷隱憂有願為者也。

 

人君之發令也,必諮於群臣,群臣之姦邪者,固必伏罪,雖正直吏,猶有公過,自非鬻拳、李離,孰肯刑身以正國?

 

然則是皆接私計以論公政也。

 

興瓜議裘,無時焉可!

 

17述赦:《傳》曰:「民之多幸,國之不幸也。」

 

夫有罪而備辜,冤結而信理,此天之正也,而王之法也。

 

故曰:「無縱詭隨,以謹無良。」

 

若枉善人以惠姦惡,此謂「歛怨以為德」。

 

先帝制法,論衷刺刀者。

 

何則?

 

以其懷姦惡之心,有殺害之意也。

 

聖主有子愛之情,而是有殺害之意,故誅之,況成罪乎?

 

18述赦:《尚書‧康誥》:『王曰:「於戲!封。敬明乃罰。人有小罪匪省,乃惟終,自作不典;戒爾,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殺。」』言恐人有罪雖小,然非以過差為之也,乃欲終身行之,故雖小,不可不殺也。

 

何則?

 

是本頑凶思惡而為之者也。

 

「乃有大罪匪終,乃惟省哉,適爾,既道極厥罪,時亦不可殺。」

 

言殺人雖有大罪,非欲以終身為惡,乃過誤爾,是不殺也。

 

若此者,雖曰赦之可也。

 

金作贖刑,赦作宥罪,皆謂良人吉士,時有過誤,不幸陷離者爾。

 

19述赦:先王議讞獄以制,原情論意,以救善人,非欲令兼縱惡逆以傷人也。

 

是故《周官》差八議之辟,此先王所以整萬民而致時雍也。

 

《易》故觀民設教,變通移時之義。

 

今日捄世,莫乎此意。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50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18 編輯

潛夫論●三式

 

1三式:高祖定漢,與群臣約,自非劉氏不得王,非有武功不得侯。

 

孝文皇帝始封外祖,因為典式,行之至今。

 

孝武皇帝封爵丞相,以襃有德,後亦承之,建武乃絕。

 

2三式:傳記所載,稷、契、伯夷、皋陶、伯翳,日受封土。

 

周宣王時,輔相大臣,以德佐治,亦獲有國。

 

故尹吉甫作封頌二篇,其《詩》曰:「亹亹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南國于二式。」

 

又曰:「四牡彭彭,八鸞鏘鏘。王命仲山甫,城彼東方。」

 

此言申伯、山甫文德致昇平,而王封以樂土,賜以盛服也。

 

3三式:《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刑渥。凶。」

 

此言公不勝任,則有渥刑也。

 

是故三公在三載之後,宜明考績黜刺,簡練其材。

 

其有稷、契、伯夷、申伯、仲山甫致治之效者,封以列侯,令受南土八蠻之賜。

 

其尸祿素餐,無進治之效、無忠善之言者,使從渥刑。

 

是則所謂明德慎罰,而簡練能否之術也。

 

誠如此,則三公競思其職,而百寮爭竭其忠矣。

 

4三式:先王之制,繼體立諸侯,以象賢也。

 

子孫雖有食舊德之義,然封疆立國,不為諸侯,張官置吏,不為大夫,必有功於民,乃得保位,故有考績黜刺九錫三削之義。

 

《詩》云:「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由此觀之,未有得以無功而祿者也。

 

當今列侯,率皆襲先人之爵,因祖考之位,其身無功於漢,無德於民,專國南面,臥食重祿,下殫百姓,富有國家,此素餐之甚者也。

 

孝武皇帝患其如此,乃令酎金以黜之,而益多怨。

 

5三式:今列侯或有德宜子民,而道不得施;

 

或有凶頑醜,不宜有國,而惡不上聞。

 

且人情莫不以己為賢而效其能者,周公之戒,「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詩》云:「駕彼四牡,四牡項領。」

 

令列侯年卅以來,宜皆試補長吏墨綬以上,關內侯補黃綬,以信其志,以旌其能。

 

其有韓侯、邵虎之德,上有功於天下,下有益於百姓,則稍遷位益土,以彰有德。

 

其懷姦藏惡尤無狀者,削土奪國,以明好惡。

 

6三式:且夫列侯皆剖符受策,國大臣也,雖身在外,而心在王室。

 

宜助聰明與智賢愚,以佐天子。

 

何得坐作奢僭,驕育負責,欺枉小民,淫恣酒色,「職為亂階」,以傷風化而已乎?

 

詔書橫選,猶乃特進,而不令列侯舉,此於主德大洽,列侯大達,非執術督責揔覽獨斷御下方也。

 

今雖未使典始治民,然有橫選,當循王制,皆使貢士,不宜闕也。

 

7三式:是誠封三公以旌積德,誠列侯以除素餐,上合建侯之義,下合黜刺之法。

 

賢材任職,則上下蒙福,素餐委國,位無凶人。

 

誠如此,則諸侯必內思刺行而助國矣。

 

今則不然,有功不賞,無德不削,甚非勸善懲惡,誘進忠賢,移風易俗之法術也。

 

8三式:昔先王撫世,選練明德,以統理民,建正封不過百,取法於震,以為賢人聰明不是過也;

 

又欲德能優而所治纖,則職脩理而民被澤矣。

 

今之守相,制地千里,威權勢力,盛於列侯,材明德義,未必過古,而所治逾百里,此所治多荒亂也。

 

是故守相不可不審也。

 

9三式:昔宣皇帝興於民閒,深知之,故常嘆曰:「萬民所以安田里無憂患者,政平訟治也。與我共此者,其惟良二千石。」

 

於是明選守相,其初除者,必躬見之,觀其志趣,以昭其能,明察其治,重其刑賞。

 

姦宄減少、戶口增息者,賞賜金帛,爵至封侯。

 

其耗亂無狀者,皆銜刀瀝血於市。

 

賞重而信,罰痛而必,群臣畏勸,競思其職。

 

故能致治安而世升平,降鳳皇而來麒麟,天人悅喜,符瑞並臻,功德茂盛,立為中宗。

 

由此觀之,牧守大臣者,誠盛衰之本原也,不可不選練也;

 

法令賞罰者,誠治亂之樞機也,不可不嚴行也。

 

10三式:昔仲尼有言:「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今者刺史、守相,率多怠慢,違背法律,廢忽詔令,專情務利,不䘏公事。

 

細民冤結,無所控告,下土邊遠,能詣闕者,萬無數人,其得省治,不能百一。

 

郡縣負其如此也,故至敢延期,民日往上書。

 

此皆太寬之所致也。

 

11三式:《噬嗑》之卦,下動上明,其《象》曰:「先王以明罰敕法。」

 

夫積怠之俗,賞不隆則善不勸,罰不重則惡不懲。

 

故凡欲變風改俗者,其行賞罰者也,必使足驚心破膽,民乃易視。

 

12三式:聖主誠肯明察群臣,竭精稱職有功效者,無愛金帛封侯之費;

 

其懷姦藏惡別無狀者,圖鈇鑕鉞之決。

 

然則良臣如王成、黃霸、龔遂、邵信臣之徒,可比郡而得也;

 

神明瑞應,可朞年而致也。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50

潛夫論●愛日

 

1愛日:國之所以為國者,以有民也;

 

民之所以為民者,以有穀也;

 

穀之所以豐殖者,以有人功也;

 

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

 

治國之日舒以長,故其民閒暇而力有餘;

 

亂國之日促以短,故其民困務而力不足。

 

2愛日:所謂治國之日舒以長者,非謁羲和而令安行也,又非能增分度而益漏刻也。

 

乃君明察而百官治,下循正而得其所,則民安靜而力有餘,故視日長也。

 

所謂亂國之日促以短者,非謁羲和而令疾驅也,又非能減分度而損漏刻也。

 

乃君不明則百官亂而姦宄興,法令鬻而役賦繁,則希民困於吏政,仕者窮於典禮,冤民就獄乃得直,烈士交私乃見保,姦臣肆心於上,亂化流行於下,君子載質而車馳,細民懷財而趨走,故視日短也。

 

3愛日:《詩》云:「王事靡盬,不遑將父。」

 

言在古閒暇而得行孝,今迫促不得養也。

 

孔子稱庶則富之,既富則教之。

 

是禮義生於富足,盜竊起於貧窮,富貴生於寬暇,貧窮起於無日。

 

聖人深知力者乃民之本也而國之基,故務省役而為民愛日。

 

是以堯敕羲和,「欽若昊天,敬授民時」;

 

邵伯訟不忍煩民,聽斷棠下,能興時雍而致刑錯。

 

4愛日:今則不然。

 

萬官撓民,令長自衒,百姓廢桑而趨府庭者,非朝晡不得通,非意氣不得見,訟不訟輒連月日,舉室釋作,以相瞻視,辭人之家,輒請鄰里應對送餉,比事訖,竟亡一歲功,則天下獨有受其飢者矣,而品人俗士之司典者,曾不覺也。

 

郡縣既加冤枉,州司不治,今破家活,達詣公府。

 

公府不能昭察真偽,則但欲罷之以久困之資,故猥說一科,令此注百日,乃為移書,其不滿百日,輒更造數,甚違邵伯訟棠之義。

 

此所謂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雖多亦奚以為者也。

 

5愛日: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

 

從此觀之,中材以上,皆議曲直之辯,刑法之理可;

 

鄉亭部吏,足以斷決,使無怨言。

 

然所以不者,蓋有故焉。

 

6愛日:《傳》曰:「惡直醜正,實繁有徒。」

 

夫直者真正而不撓志,無恩於吏。

 

怨家務主者結以貨財,故鄉亭與之為排直家,後反覆時吏坐之,故共枉之於庭。

 

以羸民與豪吏訟,其勢不如也。

 

是故縣與部并,後有反覆,長吏坐之,故舉縣排之於郡。

 

以一人與一縣訟,其勢不如也。

 

故郡與縣并,後有反覆,太守坐之,故舉郡排之於州。

 

以一人與郡訟,勢不如也。

 

故州與郡并,而不肯治,故乃遠詣公府爾。

 

公府不能察,而苟欲以錢刀課之,則貧弱少貨者終無已曠旬滿祈。

 

豪富饒錢者取客使往,可盈千日,非徒百也。

 

治訟若此,為務助豪猾而鎮貧弱也,何冤之能治?

 

7愛日:非獨鄉部辭訟也。

 

武官斷獄,亦皆始見枉於小吏,終重冤於大臣。

 

怨故未讎,輒逢赦令,不得復治,正士懷冤結而不得信,猾吏崇姦宄而不痛坐。

 

郡縣所以易侵小民,而天下所以多飢窮也。

 

8愛日:於上天感動,降災傷穀,但以人功見事言之,今自三府以下,至于縣道鄉亭,及從事督郵,有典之司,民廢農桑而守之,辭訟告訴,及以官事應對吏者,一人之,日廢十萬人,人復下計之,一人有事,二人獲餉,是為日三十萬人離其業也。

 

以中農率之,則是歲三百萬口受其飢也。

 

然則盜賊何從消,太平何從作?

 

9愛日:孝明皇帝嘗問:「今旦何得無上書者?」

 

左右對曰:「反支故。」

 

帝曰:「民既廢農遠來詣闕,而復使避反支,是則又奪其日而冤之也。」

 

乃敕公車受章,無避反支。

 

上明聖主為民愛日如此,而有司輕奪民時如彼,蓋所謂有君無臣,有主無佐,元首聰明,股肱怠惰者也。

 

《詩》曰:「國既卒斬,何用不監!」

 

傷三公居人尊位,食人重祿,而曾不肯察民之盡瘁也。

 

10愛日:孔子病夫「未之得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者。

 

今公卿始起州郡而致宰相,此其聰明智慮,未必闇也,患其苟先私計而後公義爾。

 

《詩》云:「莫肯念亂,誰無父母!」

 

今民力不暇,穀何以生?

 

「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嗟哉,可無思乎!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50

潛夫論●斷訟

 

1斷訟:五代不同禮,三家不同教,非其苟相反也,蓋世推移而俗化異也。

 

俗化異則亂原殊,故三家符世,皆革定法。

 

高祖制三章之約,孝文除克膚之刑,是故自非殺傷盜贓,文罪之法,輕重無常,各隨時宜,要取足用勸善消惡而已。

 

2斷訟:夫制法之意,若為藩籬溝壍以有防矣,擇禽獸之尤可數犯者,而加深厚焉。

 

今姦宄雖眾,然其原少;

 

君事雖繁,然其守約。

 

知其原少姦易塞,見其守約政易治。

 

塞其原則姦宄絕,施其術則遠近治。

 

3斷訟:今一歲斷獄,雖以萬計,然辭訟之辯,鬭賊之發,鄉部之治,獄官之治者,其狀一也。

 

本皆起民不誠信,而數相欺紿也。

 

「舜勑龍以讒說殄行,震驚朕師」,乃自上古患之矣。

 

故先慎己唯舌,以元示民。

 

孔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

 

脈脈規規,常懷姦唯,昧冒前利,不顧廉恥,苟且中,後則榆解奴抵,以致禍變者,比屈是也。

 

4斷訟:非唯細民為然,自封王侯貴戚豪富,尤多有之。

 

假舉驕奢,以作淫侈,高負千萬,不肯償責。

 

小民守門號哭啼呼,曾無怵惕慚怍哀矜之意。

 

苟崇聚酒徒無行之人,傳空引滿,啁啾罵詈,晝夜鄂鄂,慢游是好。

 

或毆擊責主,人於死亡,群盜攻剽,劫人無異。

 

雖會赦贖,不當復得在選辟之科,而州司公府反爭取之。

 

且觀諸敢妄驕奢而作大責者,必非救飢寒而解困急,振貧窮而行禮義者也,咸以崇驕奢而奉淫湎爾。

 

5斷訟:《春秋》之義,責知誅率。

 

孝文皇帝至寡動,欲任德,然河陽侯陳信坐負六日免國。

 

孝武仁明,周陽侯田彭祖坐當軹侯宅而不與免國,黎陽侯邵延坐不出持馬,身斬國除。

 

二帝豈樂以錢財之故而傷大臣哉?

 

乃欲絕詐欺之端,必國家法,防禍亂之原,以利民也。

 

故一人伏正罪而萬家蒙乎福者,聖主行之不疑。

 

永平時,諸侯負責,輒有削絀之罰。

 

此其後皆不敢負民,而世自節儉,辭訟自消矣。

 

6斷訟:今諸侯貴戚,或曰勑民慎行,德義無違,制節謹度,未嘗負責,身絜規避,志厲青雲。

 

或既欺負百姓,上書封祖,願且償責,此乃殘掠官民,而還依縣官也,其誣罔慢易,罪莫大焉。

 

7斷訟:《孝經》曰:「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今欲變巧偽以崇美化,息辭訟以閒官事者,莫若表顯有行,痛誅無狀,導文武之法,明詭詐之信。

 

8斷訟:今侯王貴戚不得浸廣,姦宄遂多。

 

豈謂每有爭鬭辭訟,婦女必致此乎?

 

亦以傳見。

 

凡諸禍根不早斷絕,則或轉而滋蔓,人若斯邪。

 

是故原官察之所以務念,臣主之所以憂勞者,其本皆鄉亭之所治者,太半詐欺之所生也。

 

故曰:知其原少則姦易塞也,見其守約則政易持也。

 

9斷訟:或婦人之行,貴令鮮絜,今以適矣,無顏復入甲門,縣官原之,故令使留所既入家。

 

必未昭亂之本原,不惟貞絜所生者之言也。

 

貞女不二心以數變,故有匪石之詩;

 

不枉行以遺憂,故美歸寧之志。

 

一許不改,蓋所以長貞絜而寧父兄也。

 

其不循此而二三其德者,此本無廉恥之家,不貞專之所也。

 

若然之人,又何醜恡?

 

輕薄父兄,淫僻婦女,不惟義理,苟踈一德,借本治生,逃亡抵中,乎以致於刳腹芟頸滅宗之禍者,何所無之?

 

10斷訟:先王因人情喜怒之所能已者,則為之立禮制而崇德讓;

 

人所可已者,則為之設法禁而明賞罰。

 

今市賣勿相欺,婚姻無相詐,非人情之不可能者也。

 

是故不若立義順法,遏絕其原。

 

初雖慚恡於一人,然其終也,長利於萬世。

 

「小懲而大戒」,此所以全小而濟頑凶也。

 

11斷訟: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勸其德而樂其政,邪人痛其禍而悔其行。

 

諸一女許數家,雖生十子,更百赦,勿令得蒙一還私家,則此姦絕矣。

 

不則髡其夫妻,徙千里外劇縣,乃可以毒者心而絕其後,姦亂絕則太平興矣。

 

12斷訟:又貞絜寡婦,或男女備具,財貨富饒,欲守一醮之禮,成同穴之義,執節堅固,齊懷必死,終無更許之慮。

 

遭值不仁世叔,無義兄弟,或利其娉幣,或貪其財賄,或私其兒子,則彊中欺嫁,處迫脅遣送,人有自縊房中,飲藥車上,絕命喪軀,孤捐童孩。

 

此猶迫脅人命自殺也。

 

13斷訟:或後夫多設人客,威力脅載,守將抱執,連日乃綬,與彊掠人為妻無異。

 

婦人軟弱,猥為眾彊所扶與執迫,幽阨連日,後雖欲復脩本志,嬰絹吞藥。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51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24 編輯

潛夫論●衰制

 

1衰制:無慢制而成天下者,三皇也;

 

畫則象而化四表者,五帝也;

 

明法禁而和海內者,三王也。

 

行賞罰而齊萬民者,治國也;

 

君立法而下不行者,亂國也;

 

臣作政而君不制者,亡國也。

 

2衰制:是故民之所以不亂者,上有吏;

 

吏之所以無姦者,官有法;

 

法之所以順行者,國有君也;

 

君之所以位尊者,身有義身有。

 

義者、君之政也,法者、君之命也。

 

人君思正以出令,而貴賤賢愚莫得違也,則君位於上,而民氓治於下矣。

 

人君出令而貴臣驕吏弗順也,則君幾於弒,而民幾於亂矣。

 

3衰制:夫法令者,君之所以用其國也。

 

君出令而不從,是與無君等。

 

主令不從則臣令行,國危矣。

 

4衰制:夫法令者,人君之銜轡箠策也,而民者,君之輿馬也。

 

若使人臣廢君法禁而施己政令,則是奪君之轡策,而己獨御之也。

 

愚君闇主託坐於左,而姦臣逆道執轡於右,此齊騶馬傳所以沈胡公於貝水,宋羊叔䍧所以獘華元於鄭師,而莫之能御也。

 

是故陳恆執簡公於徐州,李兌害主父於沙丘,皆以其毒素奪君之轡策也。

 

《文言》故曰:「臣弒其君,子殺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蚤變也。」

 

是故妄違法之吏,妄造令之臣,不可不誅也。

 

5衰制:議者必將以為刑殺當不用,而德化可獨任。

 

此非變通者之論也,非叔世者之言也。

 

夫上聖不過堯、舜,而放四子,盛德不過文、武,而赫斯怒。

 

《詩》云:「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

 

是故君子之有喜怒也,善以止亂也。

 

故有以誅止殺,以刑禦殘。

 

6衰制:且夫治世者若登丘矣,必先躡其卑者,然後乃得履其高。

 

是故先致治國,然後三王之政乃可施也;

 

道齊三王,然後五帝之化乃可行也;

 

道齊五帝,然後三皇之道乃可從也。

 

7衰制:且夫法也者,先王之政也;

 

令也者,己之命也。

 

先王之政所以眾共也,己之命所以獨制人也,君誠能授法而時貸之,布令而必行之,則群臣百吏莫敢不悉心從己令矣。

 

己令無違,則法禁必行矣。

 

故政令必行,憲禁必從,而國不治者,未嘗有也。

 

此一弛一張,以今行古,以輕重尊卑之術也。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51

潛夫論●勸將

 

1勸將:太古之民,淳厚敦朴,上聖撫之,恬澹無為,體道履德,簡刑薄威,不殺不誅,而民自化,此德之上也。

 

德稍弊薄,邪心孳生,次聖繼之,觀民設教,坐為誅賞,以威勸之,既作五兵,又為之憲,以正厲之。

 

《詩》云:「脩爾輿馬,弓矢戈兵,用戒作則,用逖蠻方。」

 

故曰:「兵之設也久矣。」

 

涉歷五代,以迄于今,國未嘗不以德昌而以兵彊也。

 

2勸將:今兵巧之械,盈乎府庫,孫、吳之言,聒乎將耳,然諸將用之,進戰則兵敗,退守則城亡。

 

是何也哉?

 

曰:彼此之情,不聞乎主上,勝負之數,不明乎將心,士卒進無利而自退無畏,此所以然也。

 

3勸將:夫服重上阪,出馳千里,馬之禍也。

 

然節馬樂之者,以王良足為盡力也。

 

先登陷陣,赴死嚴敵,民之禍也。

 

然節士樂之者,以明君可為效死也。

 

凡人所以肯赴死亡而不辭,非為趨利,則因以避害也。

 

無賢鄙愚智皆然,顧其所利害有異爾。

 

不利顯名,則利厚賞也;

 

不避聖辱,則避禍亂也。

 

非四者,雖聖王不能以要其臣,慈父不能以必其子。

 

明主深知之,故崇利顯害以與下市,使親踈貴賤賢鄙愚智,皆必順我令乃得其欲,是以一旦軍鼓雷震,旌旗並發,士皆奮激,競與死敵者,豈其情厭久生,而樂害死哉?

 

乃義士且以激其名,貪夫且以求其賞爾。

 

4勸將:今吏從軍敗沒死公事者,以十萬數,上不聞弔唁嗟歎之榮名,下又無祿賞之厚實,節士無所勸慕,庸夫無所貪利。

 

此其所以人懷沮懈,不肯復死也。

 

5勸將:軍起以來,暴師五年,典兵之吏,將下千數,大小之戰,歲十百合,而希有功。

 

歷察其敗,無他故焉,皆將不明變勢,而士不勸於死敵也。

 

其士之不能死也,乃其將不能效也,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士進有獨死之禍,退蒙眾生之福。

 

此所以臨陣亡戰,而競思奔北者也。

 

6勸將:孫子曰:「將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勇也,嚴也。」

 

是故智以折敵,仁以附眾,敬以招賢,信以必賞,勇以益氣,嚴以一令。

 

故折敵則能合變,眾附愛則思力戰,賢智集則陰謀得,賞罰必則士盡力,氣勇益則兵勢自倍,威令一則唯將所使。

 

必有此六者,乃可折衝擒敵,輔主安民。

 

7勸將:前羌始反時,將帥以定令之群,籍富厚之蓄,據列城而氣利勢,權十萬之眾,將勇傑之士,以誅草創新叛散亂之弱虜,擊自至之小寇,不能擒滅,輒為所敗,令遂雲烝起,合從連橫,掃滌并、源,內犯司隸,東寇趙、魏,西鈔蜀、漢,五州殘破,六郡削迹。

 

此非天之災,長吏過爾。

 

8勸將:孫子曰:「將者,民之司命,而國安危之主也。」

 

是故諸有寇之郡,太守令長不可以不曉兵。

 

今觀諸將,既無斷敵合變之奇,復無明賞必罰之信,然其士民又甚貧困,器械不簡習,將恩不素結,卒然有急,則吏以暴發虐其士,士以所拙遇敵巧。

 

此為吏驅怨以禦讎,士率縛手以待寇也。

 

9勸將:夫將不能勸其士,士不能用其兵,此二者與無兵等。

 

無士無兵,而欲合戰,其敗負也,治數也。

 

故曰:其敗者,非天之所災,將之過也。

 

10勸將:饒士處世,但患無典爾。

 

故苟有土地,百姓可富也;

 

苟有市列,商賈可來也;

 

苟有士民,國家可彊也;

 

苟有法令,姦邪可禁也。

 

夫國不可從外治,兵不可從中御。

 

郡縣長吏,幸得兼此數者丈斷已,而而不能以稱明詔安民氓哉,此亦陪克闒茸,無里之爾。

 

11勸將:夫世有非常之人,然後定非常之事,必道非常之失,然後見。

 

是故選諸有兵之長吏,宜踔躒豪厚,越取幽奇,材明權變,任將帥者。

 

不可苟惟基序,或阿親戚,便典兵官。

 

此所謂以其國與敵者也。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51

潛夫論●救邊

 

1救邊:聖王之政,普覆兼愛,不私近密,不忽踈遠,吉凶禍福,與民共之,哀樂之情,恕以及人,視民如赤子,救禍如引手爛。

 

是以四海歡悅,俱相得用。

 

2救邊:往者羌虜背叛,始自涼、并,延及司隸,東禍趙、魏,西鈔蜀、漢,五州殘破,六郡削迹,周迴千里,野無孑遺,寇鈔禍害,晝夜不止,百姓滅沒,日月焦盡。

 

而內郡之士不被殃者,咸云當且放縱,以待天時。

 

用意若此,豈人心也哉!

 

3救邊:前羌始反,公卿師尹咸欲捐棄涼州,卻保三輔,朝廷不聽。

 

後羌遂侵,而論者多恨不從惑議。

 

余竊笑之,所謂媾亦悔,不媾亦有悔者爾,未始識變之理。

 

地無邊,無邊亡國。

 

是故失涼州,則三輔為邊;

 

三輔內入,則弘農為邊;

 

弘農內入,則洛陽為邊。

 

推此以相況,雖盡東海猶有邊也。

 

今不厲武以誅虜,選材以全境,而云邊不可守,欲先自割,偄寇敵,不亦惑乎!

 

4救邊:昔樂毅以慱慱之小燕,破滅彊齊,威震天下,真可謂良將矣。

 

然即墨大夫以孤城獨守,六年不下,竟完其民。

 

田單師窮,率五千騎,擊走卻,復齊七十餘城,可謂善用兵矣。

 

圍聊、莒連年,終不能拔。

 

此皆以至彊攻至弱,以上智圖下愚,而猶不能克者何也?

 

曰:攻常不足,而守恆有餘也。

 

前日諸郡,皆據列城而擁大眾。

 

羌虜之智,非乃樂毅、田單也;

 

郡縣之阨,未若聊、莒、即墨也。

 

然皆不肯專心堅守,而反彊驅劫其民,捐棄倉庫,背城邑走。

 

由此觀之,非苦城乏糧也,但苦將不食爾。

 

5救邊:折衝安民,要在任賢,不在促境。

 

齊、魏卻守,國不以安。

 

子嬰自削,秦不以在。

 

武皇帝攘夷拆境,面數千里,東開樂浪,西置燉煌,南踰交阯,北築朔方,卒定南越,誅斬大宛,武軍所嚮,無不夷滅。

 

今虜近發封畿之內,而不能擒,亦自痛爾,非有邊之過也。

 

唇亡齒寒,體傷心痛,必然之事,又何疑焉?

 

君子見機,況已著乎?

 

6救邊:乃者,邊害震如雷霆,赫如日月,而談者皆諱之,曰焱并竊盜。

 

淺淺善靖,俾君子怠,欲令朝廷以寇為小,而不蚤憂,害乃至此,尚不欲救。

 

曰:「痛不著身言忍之,錢不出家言與之。」

 

假使公卿子弟有被羌禍,朝夕切急如邊民者,則競言當誅羌矣。

 

7救邊:今苟以己無慘怛冤痛,故端坐相仍,又不明脩禦之備,陶陶問澹,臥委天聽。

 

羌獨往來,深入多殺,己乃陸陸,相將詣闕,諧辭禮謝,退云狀,會坐朝堂,則無憂國哀民懇惻之誠,苟轉相顧望,莫肯違止,日晏時移,議無所定,己且須後。

 

後得小安,則恬然棄忘。

 

旬時之間,虜復為害,軍書交馳,羽檄狎至,乃復怔忪如前。

 

若此以來,出入九載,庶曰式臧,覆出為惡,佪佪潰潰,當何終極!

 

《春秋》譏「鄭棄其師」,況棄人乎?

 

一人吁嗟,王道為虧,況百萬之眾,號哭泣咸天心乎?

 

8救邊:且夫國以民為基,貴以賤為本。

 

是以聖王養民,愛之如子,憂之如家,危者安之,亡者存之,救其災患,除其禍亂。

 

是故鬼方之伐,非好武也,玁狁于攘,非貪土也,「以振民育德」,安彊宇也。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自彼互、羌,莫不來享」,普天思服,行葦賴德。

 

況近我民蒙禍若此,可無救乎?

 

9救邊:凡民之所以奉事上者,懷義恩也。

 

痛則無恥,福則不仁。

 

忿戾怨懟,生於無恥。

 

今羌叛久矣!

 

傷害多矣!

 

百姓急矣!

 

憂禍深矣!

 

上下相從,未見休時。

 

不一命大將以掃醜虜,而州稍稍興役,連連不已。

 

若排榩障風,探沙灌河,無所能禦,徒自盡爾。

 

今數州屯兵才餘萬人,皆廩食縣官,歲數百萬斛,又有月直。

 

但此人耗,不可勝供,而反憚暫出之費,甚非計也。

 

10救邊:是夫危者易傾,疑者易化。

 

今虜新擅邊地,未敢自安,易震蕩也。

 

百姓新離舊懷,思慕未衰,易將厲也。

 

誠宜因此遣大將誅討,迫脅離逖破壞之。

 

如寬假日月,蓄積富貴,各懷安固之後,則難動矣。

 

《周書》曰:「凡彼聖人必趨時。」

 

是故戰守之策,不可不早定也。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51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28 編輯

潛夫論●邊議

 

1邊議:明於禍福之實者,不可以虛論惑也;

 

察於治亂之情者,不可以華飾移也。

 

是故不疑之事,聖人不謀,浮游之說,聖人不聽。

 

何者?

 

計不背是實而更爭言也。

 

是以明君先盡人情,不獨委夫良將,脩己之備,無恃於人,故能攻必勝敵,而守必自全也。

 

2邊議:羌始反時,計謀未善,黨與未成,人眾未合,兵器未備,或持竹木枝,或空手相附,草食散亂,未有都督,甚易破也。

 

然太守令長,皆奴怯畏偄不敢擊。

 

故令虜遂乘勝上彊,破州滅郡,日長炎炎,殘破三輔,「覃及鬼方。」

 

若此已積十歲矣。

 

百姓被害,訖今不止。

 

而癡兒騃子,尚云不當救助,且待天時。

 

用意若此,豈人也哉!

 

3邊議:夫仁者恕己以及人,智者講功而處事。

 

今公卿內不傷士民滅沒之痛,外不慮久兵之禍,各懷一切,所脫避前,苟云不當動兵,而不復知引帝王之綱維,原禍變之所終也。

 

4邊議:《易》制禦寇,《詩》美薄伐,自古有戰,非乃今也。

 

《傳》曰:「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

 

兵所以威不軌而昭文德也,聖人所以興,亂人所以廢。」

 

齊桓、晉文、宋襄,衰世諸侯,猶恥天下有相滅而己不能救,況皇天所命四海主乎?

 

晉、楚大夫,小國之臣,猶恥己之身而有相侵,況天子三公典世任者乎?

 

公劉仁德,廣被行葦,況含血之人,己同類乎?

 

一人吁嗟,王道為虧,況滅沒之民百萬乎?

 

《書》曰:「天子作民父母。」

 

父母之於子也,豈可坐觀其為寇賊之所屠剝,立視其為狗豕之所噉食乎?

 

5邊議:除其仁恩,且以計利言之。

 

國以民為基,貴以賤為本。

 

願察開闢以來,民危而國安者誰也?

 

上貧而下富者誰也?

 

故曰:「夫君國,將民之以,民實瘠,而君安得肥?」

 

夫以小民受天永命,竊願聖主深惟國基之傷病,遠慮禍福之所生。

 

6邊議:且夫物有盛衰,時有推移,事有激會,人有愛化。

 

智者揆象,不其宜乎!

 

孟明補闕於河西,范蠡收責於故胥,是以大功建於當世,而令名傳於無窮也。

 

7邊議:今邊陲搔擾,日放族禍,百姓晝夜望朝廷救己,而公卿以為費煩不可。

 

徒竊笑之,是以晏子輕囷倉之蓄而惜一杯之鑽何異?

 

今但知愛見薄之錢穀,而不知末見之待民先也;

 

知傜伇出難動,而不知中國之待邊寧也。

 

8邊議:《詩》痛「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

 

今公卿苟以己不被傷,故競割國家之地以與敵,殺主上之民以餧羌。

 

為謀若此,未可謂知,為臣若此,未可謂忠,才智未足使議。

 

9邊議:且凡四海之內者,聖人之所以遺子孫也;

 

官位職事者,群臣之所以寄其身也。

 

傳子孫者,思安萬世;

 

寄其身者,各取一闋。

 

故常其言不久行,其業不可久厭。

 

夫此誠明君之所微察也,而聖主之所獨斷。

 

今言不欲動民與煩可也。

 

即然,當脩守禦之備。

 

必今之計,令虜不敢來,無所得;

 

令民不患寇,既無所失。

 

今則不然,苟憚民力之煩勞,而輕使受滅亡之大禍。

 

非人之主,非民之將,非主之佐,非勝之主者也。

 

10邊議:且夫議者,明之所見也;

 

辭者,心之所表也。

 

「維其有之,是以似之。」

 

諺曰:「何以服很?莫若聽之。」

 

今諸言邊可不救而安者,宜誠以其身若子弟補邊太守令長丞尉,然後是非之情乃定,捄邊乃無患。

 

邊無患,中國乃得安寧。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51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29 編輯

潛夫論●實邊

 

1實邊:夫制國者,必照察遠近之情偽,預禍福之所從來,乃能盡群臣之筋力,而保興其邦家。

 

2實邊:前羌始叛,草創新起,器械未備,虜或持銅鏡以象兵,或負板案以類楯,惶懼擾攘,未能相持。

 

一城易制爾,郡縣皆大熾。

 

及百姓暴被殃禍,亡失財貨,人哀奮怒,各欲報讎,而將帥皆怯劣軟弱,不敢討擊,但坐調文書,以欺朝廷。

 

實殺民百則言一,殺虜一則言百;

 

或虜實多而謂之少,或實少而謂之多。

 

傾側巧文,要取便身利己,而非獨憂國之大計,哀民之死亡也。

 

3實邊:又放散錢穀,殫盡府庫,乃復從民假貸,彊奪財貨。

 

千萬之家,削身無餘,萬民遺竭,因隨以死亡者,皆吏所餓殺也。

 

其為酷痛,甚於逢虜。

 

寇鈔賊虜,忽然而過,未必死傷。

 

至使所搜索剽奪,游踵塗地,或覆宗滅族,絕無種類;

 

或孤婦女,為人奴婢,遠見販賣,至今不能自治者,不可勝數也。

 

此之感天致災,尤逆陰陽。

 

4實邊:且夫士重遷,戀慕墳墓,賢不肖之所同也。

 

民之於徙,甚於伏法。

 

伏法不過家一人死爾。

 

諸亡失財貨,奪土遠移,不習風俗,不便水土,類多滅門,少能還者。

 

代馬望北,狐死首丘,邊民謹頓,尤惡內留。

 

雖知禍人,猶願守其緒業,死其本處,誠不欲去之極。

 

太守令長,畏惡軍事,皆以素非此土之人,痛不著身,禍不及我家,故爭郡縣以內遷。

 

至遣吏兵,發民禾稼,發徹屋室,夷其營壁,破其生業,彊劫驅掠,與其內入,捐棄羸弱,使死其處。

 

當此之時,萬民怨痛,泣血叫號,誠愁鬼神而感天心。

 

然小民謹劣,不能自達闕庭,依官吏家,迫將滅嚴,不敢有摯。

 

民既奪土失業,又遭蝗旱飢遺,逐道東走,流離分散,幽、冀、兗、豫,荊、楊、蜀、漢,飢餓死亡,復失太半。

 

邊地遂以兵荒,至今無人。

 

原禍所起,皆吏過爾。

 

5實邊:夫土地者,民之本也,誠不可久荒以開墾。

 

且扁鵲之治病也,審閉結而通鬱,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故病愈而名顯。

 

伊尹之佐湯也,設輕重而通有無,損積餘以補不足,故殷治而君尊。

 

賈誼痛於偏枯躄痱之疾。

 

今邊郡千里,地各有兩縣,戶財置敢百,而太守周迴萬里,空無人民,美田棄而莫墾發;

 

中州內郡,規地拓境,不能生邊,而口戶百萬,田畝一全,人眾地荒,無所容足,此亦偏枯躄痱之類也。

 

6實邊:《周書》曰:「土多人少,莫出其材,是謂虛土,可襲伐也。土少人眾,民非其民,可遺竭也。」

 

是故土地人民必相稱也。

 

今邊郡多害而役劇,動入禍門。

 

不為興利除害,有以勸之,則長無與復之,而門有寇戎之心。

 

西羌北虜,必生闚欲,誠大憂也。

 

7實邊:百工制器,咸填其邊,散之兼倍,豈有私哉?

 

乃所以固其內爾。

 

先聖制法,亦務實邊,蓋以安中國也。

 

譬猶家人遇寇賊者,必使老小羸軟居其中央,丁彊武猛衛其外。

 

內人奉其養,外人禦其難,蛩蛩距虛,更相恃仰,乃俱安存。

 

8實邊:詔書法令:二十萬口,邊郡十萬,歲舉孝廉一人;

 

員除世舉廉吏一人。

 

羌反以來,戶口減少,又數易太守,至十歲不得舉。

 

當職勤勞而不錄,賢俊蓄積而悉,衣冠無所覬望,農夫無所貪利,是以逐稼中災,莫肯就外。

 

古之利其民,誘之以利,弗脅以刑。

 

《易》曰:「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是故建武初,得邊郡,戶雖數百,令歲舉孝廉,以召來人。

 

今誠宜權時令邊郡舉孝一人,廉吏世舉一又,益置明經百石一人,內郡人將妻子來召著,五歲以上,與居民同均,皆得選舉。

 

又募運民耕邊入穀,遠郡千斛,近郡二千斛,拜爵五大夫。

 

可不欲爵者,使食倍賈於內郡。

 

如此,君子小人各有所利,則雖欲令無往,弗能正也。

 

均此苦樂、平傜伇、充邊境、安中國之要術也。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52

潛夫論●卜列

 

1卜列:天地開闢有神民,民神異業精氣通。

 

行有招召,命有遭隨,吉凶之期,天難諶斯。

 

聖賢雖察不自專,故立卜筮以質神靈。

 

孔子稱「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

 

又曰:「君子將有行也,問焉而已言,其受命而嚮。」

 

是以禹之得皋陶,文王之取呂尚,皆兆告其象,卜底其思,以成其吉。

 

2卜列:夫君子聞善則勸樂而進,聞惡則循省而改尤,故安靜而多福;

 

小人聞善,即懾懼而妄為,故狂躁而多禍。

 

是故凡卜筮者,蓋所問吉凶之情,言興衰之期,令人脩身慎行以迎福也。

 

3卜列:且聖王之立卜筮也,不違民以為吉,不專任以斷事。

 

故《鴻範》之占,大同是尚。

 

《書》又曰:「假爾元龜,罔敢知吉。」

 

《詩》云:「我龜既厭,不我告猶。」

 

從此觀之,蓍龜之情,儻有隨時儉易,不以誠邪?

 

將世無史蘇之材,識神者少乎?

 

及周史之筮敬仲,莊叔之筮穆子,可謂能「探賾索隱,鉤深致遠者矣。」

 

使獻公早納史蘇之言,穆子宿備莊叔之戒,則驪姬、豎牛之讒,亦將無由而入,無破國危身之禍也。

 

4卜列:聖人甚重卜筮,然不疑之事,亦不問也。

 

甚敬祭祀,非禮之祈,亦不為也。

 

故曰:「聖人不煩卜筮」,「敬鬼神而遠之」。

 

夫鬼神與人殊氣異務,非有事故,何奈於我?

 

故孔子善楚昭之不祀河,而惡季氏之旅泰山。

 

今俗人筴於卜筮,而祭非其鬼,豈不惑哉!

 

5卜列:亦有妄傳姓於五音,設五宅之符第,其為誣也甚矣!

 

古有陰陽,然後有五行。

 

五帝右據行氣,以生人民,載世遠,乃有姓名敬民。

 

名字者,蓋所以別眾猥而顯此人爾,非以絕五音而定剛柔也。

 

今俗人不能推紀本祖,而反欲以聲音言語定五行,誤莫甚焉。

 

6卜列:夫魚處水而生,鳥據巢而卯。

 

即不推其本祖,諧音而可,即呼鳥為魚,可內之水乎?

 

呼魚為鳥,可棲之木邪?

 

此不然之事也。

 

命駒曰犢,終不為馬。

 

是故凡姓之有音也,必隨其本生祖所土也。

 

太皞木精,承歲而王,夫其子孫咸當為角。

 

神農火精,承熒惑而王,夫其子孫咸當為徵。

 

黃帝土精,承鎮而王,夫其子孫咸當為宮。

 

少皞金精,承太白而王,夫其子孫咸當為商。

 

顓頊水精,承辰而王,夫其子孫咸當為羽。

 

雖號百變,音行不易。

 

7卜列:俗工又曰:「商家之宅,宜西出門。」

 

此復虛矣。

 

五行當出乘其勝,入居其隩乃安吉。

 

商家向東入,東入反以為金伐木,則家中精神日戰鬭也。

 

五行皆然。

 

又曰:「宅有宮商之第,直符之歲。」

 

既然者,放其上增損門數,即可以變其音而過其符邪?

 

今一宅也,同姓相伐,或吉或凶;

 

一宮也,同姓相伐,或遷或免;

 

一宮也,成、康居之日以興,幽、厲居之日以衰。

 

由此觀之,吉凶興衰不在宅明矣。

 

8卜列:及諸神祇太歲、豐隆、鉤陳、太陰將軍之屬,此乃天吏,非細民所當事也。

 

天之有此神也,皆所以奉成陰陽而利物也,若人治之有牧守令長矣。

 

向之何怒?

 

背之何怨?

 

君民道近,不宜相責,況神致貴,與人異禮,豈可望乎?

 

9卜列:且欲使人而避鬼,是即道路不可行,而室廬不復居也。

 

此謂賢人君子秉心方直,精神堅固者也。

 

至如世俗小人,醜妾婢婦,淺陋愚戇,漸染既成,又數揚精破膽。

 

今不順精誠所向,而彊之以其所畏,直亦增病爾。

 

何以明其然也?

 

夫人之所以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

 

人有恐怖死者,非病之所加也,非人功之所辜也。

 

然而至於遂不損者,精誠去之也。

 

蓋奔柙猛虎而不惶,嬰人畏螻蟻而發聞。

 

今通士或欲彊羸病之愚人,必之其所不能,吾又恐其未盡善也。

 

10卜列:移風易俗之本,乃在開其心而正其精。

 

今民生不見正道,而長於邪淫誑惑之中,其信之也,難卒解也。

 

唯王者能變之。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52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31 編輯

潛夫論●正列

 

1正列:凡人吉凶,以行為主,以命為決。

 

行者、己之質也,命者、天之制也。

 

在於己者,固可為也;

 

在於天者,不可知也。

 

巫覡祝請,亦其助也,然非德不行。

 

巫史祈祝者,蓋所以交鬼神而救細微爾,至於大命,末如之何。

 

譬民人之請謁於吏矣,可以解微過,不能脫正罪。

 

設有人於此,晝夜慢侮君父之教,干犯先王之禁,不克己心,思改過善,而苟驟發請謁以求解免,必不幾矣。

 

不若脩己,小心畏慎,無犯上之必令也。

 

故孔子不聽子路,而云「丘之禱久矣」。

 

《孝經》云:「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

 

由此觀之,德義無違,神乃享;

 

鬼神受享,福祚乃隆。

 

故《詩》云:「降福禳禳,降福簡簡,威儀板板。既醉既飽,福祿來反。」

 

此言人德義茂美,神歆享醉飽,乃反報之以福也。

 

2正列:虢延神而亟亡,趙嬰祭天而速滅,此蓋所謂神不歆其祀,民不即其事也。

 

故魯史書曰:「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

 

楚昭不禳雲,宋景不移咎,子產距裨竈,邾文公違卜史,此皆審己知道,身以俟命者也。

 

晏平仲有言:「祝有益也,詛亦有損也。」

 

季梁之諫隨侯,宮之奇說虞公,可謂明乎天人之道,達乎神民之分矣。

 

3正列:夫妖不勝德,邪不伐正,天之經也。

 

雖時有違,然智者守其正道,而不近於淫鬼。

 

所謂淫鬼者,閑邪精物,非有守司真神靈也。

 

鬼之有此,猶人之有姦言賣平以干求者也。

 

若或誘之,則遠來不止,而終必有咎。

 

鬼神亦然,故申繻曰:「人之所忌,其氣炎以取之。人無釁焉,妖不自作。」

 

是謂人不可多忌,多忌妄畏,實致妖祥。

 

4正列:且人有爵位,鬼神有尊卑。

 

天地山川、社稷五祀、百辟卿士有功於民者,天子諸侯所命祀也。

 

若乃巫覡之謂獨語,小人之所望畏,士公、飛尸、咎魅、北君、銜聚、當路、直符七神,及民間繕治微蔑小禁,本非天王所當憚也。

 

5正列:舊時京師不防,動功造禁,以來吉祥應瑞,子孫昌熾,不能過前。

 

且夫以君畏臣,以上需下,則必示弱而取陵,殆非致福之招也。

 

6正列:嘗觀上記,人君身脩正、賞罰明者,國治而民安;

 

民安樂者,天悅喜而增曆數。

 

故《書》曰:「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孔子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此最卻凶災而致福善之本也。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52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36 編輯

潛夫論●相列

 

1相列:《詩》所謂「天生烝民,有物有則。」

 

是故人身體形貌皆有象類,骨法角肉各有分部,以著性命之期,顯貴賤之表,一人之身,而五行八卦之氣具焉。

 

故師曠曰「赤色不壽」,火家姓易滅也。

 

《易》之《說卦》:「《巽》為人多白眼」,相揚四白者兵死,此猶金伐木也。

 

《經》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聖人有見天下之至賾,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宜。」

 

此亦賢人之所察,紀往以知來,而著為憲則也。

 

2相列:人之相法,或在面部,或在手足,或在行步,或在聲響。

 

面部欲溥平潤澤,手足欲深細明直,行步欲安穩覆載,音聲欲溫和中宮。

 

頭面手足,身形骨節,皆欲相副稱。

 

此其略要也。

 

3相列:夫骨法為祿相表,氣色為吉凶候,部位為年時,德行為三者招,天授性命決然。

 

表有顯微,色有濃淡,行有薄厚,命有去就。

 

是以吉凶期會,祿位成敗,有不必。

 

非聰明慧智,用心精密,孰能以中?

 

4相列:昔內史叔服過魯,公妋敖聞其能相人也,而見其二子焉。

 

叔服曰:「穀也食子,難也收子。穀也豐下,必有後於魯。」

 

及穆伯之老也,文伯居養;

 

其死也,惠叔典哭。

 

魯竟立獻子,以續孟氏之後。

 

及王孫說相喬如,子上幾商臣,子文憂越椒,叔姬惡食我,單襄公察晉厲,子貢觀邾魯,臧文聽禦說,陳咸見張,賢人達士,察以善心,無不中矣。

 

及唐舉之相李兌、蔡澤,許負之相鄧通、條侯,雖司命班祿,追敘行事,弗能過也。

 

5相列:雖然,人之有骨法也,猶萬物之有種類,材木之有常宜。

 

巧匠因象,各有所授,曲者宜為,輿,檀宜作輻,榆宜作轂,此其正法通率也。

 

若有其質,而工不材,可如何?

 

故凡相者,能期其所極,不能使之必至。

 

十種之地,膏壤雖肥,弗耕不穫;

 

千里之馬,骨法雖具,弗策不致。

 

6相列:夫觚而弗琢,不成於器;

 

士而弗仕,不成於位。

 

若此者,天地所不能貴賤,鬼神所不能貧富也。

 

或王公孫子,仕宦終老,不至於穀。

 

或庶隸廝賤,無故騰躍,窮極爵位。

 

此受天性命,當必然者也。

 

《詩》稱「天難忱斯」,性命之質,德行之招,參錯授,不易者也。

 

7相列:然其大要,骨法為主,氣色為候。

 

五色之見,王廢有。

 

智者見祥,脩善迎之,其有憂色,循行改尤。

 

愚者反戾,不自省思,雖休徵見相,福轉為災。

 

於戲君子,可不敬哉!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52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38 編輯

潛夫論●夢列

 

1夢列:凡夢:有直,有象,有精,有想,有人,有感,有時,有反,有病,有性。

 

2夢列:在昔武王,邑姜方震太叔,夢帝謂己:「命爾子虞,而與之唐。」

 

及生,手掌曰「虞」,因以為名。

 

成王滅唐,遂以封之。

 

此謂直應之夢也。

 

《詩》云:「惟熊惟羆,男子之祥;

 

惟虺惟蛇,女子之祥。」

 

「眾惟魚矣,實惟豐年;旐惟旄矣,室家蓁蓁。」

 

此謂象之夢也。

 

孔子生於亂世,日思周公之德,夜即夢之。

 

此謂意精之夢也。

 

人有所思,即夢其到;

 

有憂即夢其事。

 

此謂記想之夢也。

 

今事,貴人夢之即為祥,賤人夢之即為妖,君子夢之即為榮,小人夢之即為辱。

 

此謂人位之夢也。

 

晉文公於城濮之戰,夢楚子伏己而盬其腦,是大惡也。

 

及戰,乃大勝。

 

此謂極反之夢也。

 

陰雨之夢,使人厭迷;

 

陽旱之夢,使人亂離;

 

大寒之夢,使人怨悲;

 

大風之夢,使人飄飛。

 

此謂感氣之夢也。

 

春夢發生,夏夢高明,秋冬夢熱藏。

 

此謂應時之夢也。

 

陰病夢寒,陽病夢熱,內病夢亂,外病夢發,百病之夢,或散或集。

 

此謂氣之夢也。

 

人之情心,好惡不同,或以此吉,或以此凶。

 

當各自察,常古所從。

 

此謂性情之夢也。

 

3夢列:故先有差武者,謂之精;

 

晝有所思,夜夢其事,乍吉乍善,凶惡不信者,謂之想;

 

貴賤賢愚,男女長少,謂之人;

 

風雨寒暑謂之感;

 

五行王相謂之時,陰極即吉,陽極即凶,謂之反;

 

觀其所疾,察其所夢,謂之病;

 

心精好惡,於事驗。

 

謂之性:凡此十者,占夢之大略也。

 

4夢列:而決吉凶者之類以多反,其故哉?

 

豈人覺為陽,人寐為陰,陰陽之務相反故邪?

 

此亦謂其不甚者爾。

 

借如使夢吉事而己意大喜樂,發於心精,則真吉矣。

 

夢凶事而己意大恐懼憂悲,發於心精,即真惡矣。

 

所謂秋冬夢死傷也,吉者順時也。

 

雖然,財為大害爾,由弗若勿夢也。

 

5夢列:凡察夢之大體:清絜鮮好,貌堅健,竹木茂美,宮室器械新成,方正開通,光明溫和,升上向興之象皆為吉喜,謀從事成。

 

諸臭汙腐爛,枯槁絕霧,傾倚徵邪,劓刖不安,閉塞幽昧,解落墜下向衰之象皆為,計謀不從,舉事不成。

 

妖孽怪異,可憎可惡之事皆為憂。

 

圖畫䘏胎,刻鏤非真,瓦器虛空,皆為見欺紿。

 

倡優俳儛,侯小兒所戲弄之象,皆為觀笑。

 

此其大部也。

 

6夢列:夢或甚顯而無占,或甚微而有應,何也?

 

曰:本所謂之夢者,困不了察之稱,而懵憒冒名也。

 

故亦不專信以斷事。

 

人對計事,起而行之,尚有不從,況於忘忽雜夢,亦可必乎?

 

唯其時有精誠之所感薄,神靈之所告者,乃有占爾。

 

7夢列:是故君子之異夢,非妄而已也,必有事故焉。

 

小人之異夢,非桀而已也,時有真祥焉。

 

是以武丁夢獲聖而得傅說,二世夢白虎而其封。

 

8夢列:夫奇異之夢,多有故而少無為者矣。

 

人一寢之夢,或屢遷化,百物代至,而其主不能究道之,故占者有不中也。

 

此非古之罪也,乃夢者過也。

 

或言夢審矣,而說者不能連類傳觀,故其惡有不驗也。

 

此非書之罔,乃說之過也。

 

是故占夢之難者,讀其書為難也。

 

9夢列:夫占夢必謹其變故,審其徼候,內考情意,外考王相,即吉凶之符,善惡之效,庶可見也。

 

10夢列:且凡人道見瑞而脩德者,福必成,見瑞而縱恣者,福轉為禍;

 

見妖而驕侮者,禍必成,見妖而戒懼者,禍轉為福。

 

是故大姒有吉夢,文王不敢康吉,祀于群神,然後占于明堂,並拜吉夢。

 

修發戒懼,聞喜若憂,故能成吉以有天下。

 

虢公夢見蓐收賜之土田,目以為有吉,因史嚚,令國賀夢。

 

聞憂而喜,故能成凶以滅其封。

 

11夢列:《易》曰:「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

 

凡有異夢感心,以及人之吉凶,相之氣色,無問善惡,常恐懼脩省,以德迎之,乃其逢吉,「天祿永終」。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52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42 編輯

潛夫論●釋難

 

1釋難:庚子問於潛夫曰:「堯、舜道德,不可兩美,實若韓子戈伐之說邪?」

 

2釋難:潛夫曰:「是不知難而不知類。今夫伐者盾也,厥性利;戈者矛也,厥性害。伐為賊,伐為禁也,其不俱盛,固其術也。夫堯、舜之相於,人也,非戈與伐也,其道同仁,不相害也。舜、伐何如弗得俱堅?堯、伐何如不得俱賢哉?且夫堯、舜之德,譬猶偶燭之施明于幽室也,前燭即盡照之矣,後燭入而益明。此非前燭昧而後燭彰也,乃二者相因而成大光,二聖相德而致太平之功也。是故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眾良相德,而積施乎無極也。堯、舜兩美,蓋其則也。」

 

3釋難:伯叔曰:「吾子過矣。韓非之取矛盾以喻者,將假其不可兩立,以詰堯、舜之不得並之勢。而論其本性之仁與賊,不亦失是譬喻之意乎?」

 

4釋難:潛夫曰:「夫譬喻也者,生於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

 

物之有然否也,非以其文也,必以其真也。

 

今子舉其實文之性以喻,而欲使鄙也釋其文,鄙也惑焉。

 

且吾聞問陰對陽,謂之彊說;

 

論西詰東,謂之彊難。

 

子若欲自必以則昨反思,然後求,無苟目彊。」

 

5釋難:庚子曰:「周公知管、蔡之惡,以相武,使肆厥毒,從而誅之,何不仁也?若其不知,何不聖也?二者之過,必處一焉。」

 

6釋難:潛夫曰:「書二子挾庚子父以叛,然未知其類之與?抑抑相反?且天知桀惡而帝之夏,又知紂惡而王之殷,使虐二國,殘賊下民,多縱厥毒,滅其身,亦可謂不仁不知乎?」

 

7釋難:庚子曰:「不然。夫桀、紂者,無親於天,故天任而弗憂,誅之而弗哀。今管、蔡之與周公也,有兄弟之親,有骨肉之恩,不量能而使之,不堪命而任之,故曰異於桀、之與天也。」

 

8釋難:潛夫曰:皇天無親,帝王繼體之君,父事天。王者為子,故父事天也。

 

率土之民,「莫非王臣」也。

 

將而必誅,王法公也。

 

無偏無頗,親踈同也。

 

「大義滅親」,尊王之義也。

 

立弊之天為周公之德因斯也。

 

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

 

9釋難:秦子問於潛夫曰:「耕種、生之本也,學問、業之末也。

 

老聃有言:『大丈夫處其實,不居其華。』而孔子曰:『耕也,餒在其中;學也,祿在其中。』敦問今使舉世之人,釋耨耒而程相群於學,何如?」

 

10釋難:潛夫曰:「善哉問!君子勞心,小人勞力。故孔子所稱,謂君子爾。今以目所見,耕、食之本也。以心原道,即學、又耕之本也。《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夫反德者為災。」

 

11釋難:潛夫曰:嗚呼!

 

而未此察乎?

 

吾語子。

 

夫君子也者,其賢宜君國而德宜子民也。

 

宜處此位者,唯仁義人,故有仁義者,謂之君子。

 

昔荀子有言:『夫仁也者愛人,愛人,故不忍危也;義也者聚人,聚人,故不忍亂也。』是故君子夙夜箴規,蹇蹇匪懈者,憂君之危亡,哀民之亂離也。

 

故賢人君子,推其仁義之心,愛之君猶父母也,愛居世之民猶子弟也。

 

父母將臨顛隕之患,子弟將有陷溺之禍者,豈能墨乎哉!

 

是以『仁者必有勇』,而德人必有義也。

 

12釋難:且夫一國盡亂,無有安身。《詩》云:『莫肯念亂,誰無父母。』言將皆為害,然有親者憂將深也。

 

是故賢人君子,既憂民,亦為身作。

 

夫蓋滿於上,沾溥在下,棟折欀崩,懼有厭患。

 

故大屋移傾,則下之人不待告令,各爭其柱之。

 

仁者兼護人家者,且自為也。

 

《易》曰:『王明,並受其福。』是以次室倚立而嘆嘯,楚女揭幡而激王。

 

仁惠之恩,忠愛之情,固能已乎?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53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45 編輯

潛夫論●交際

 

1交際:語曰:「人惟舊,器惟新。

 

昆弟世踈,朋友世親。」

 

此交際之理,人之情也。

 

今則不然,多思遠而忘近,背故而向新;

 

或歷載而益踈,或中路而相捐,悟先聖之典戒,負久要之誓言。

 

斯何故哉?

 

退而省之,亦可知也。

 

勢有常趣,理有固然。

 

富貴則人爭附之,此勢之常趣也;

 

貧賤則爭去之,此理之固然也。

 

2交際:夫與富貴交者,上有稱譽之用,下有貨財之益。

 

與貧賤交者,大有賑貸之費,小有假借之損。

 

今使官人雖兼桀、跖之惡,苟結駟而過士,士猶以榮而歸焉,況其實有益者乎?

 

使處子雖苞顏、閔之賢,苟被褐而造門,人猶以為辱而恐其復來,況其實有損者乎?

 

3交際:故富貴易得宜,貧賤難得適。

 

好服謂之奢僭,惡衣謂之困厄,徐行謂之飢餒,疾行謂之逃責,不候謂之倨慢,數來謂之求食,空造以為無意,奉贄以為欲貸,恭謙以為不肖,抗揚以為不得。

 

此處子之羈薄,貧賤之苦酷也。

 

4交際:夫處卑下之位,懷《北門》之殷憂,內見謪於妻子,外蒙譏於士夫。

 

嘉會不從禮,餞御不逮眾,貨財不足以合好,力勢不足以扙急。

 

歡忻久交,情好曠而不接,則人無故自廢踈矣。

 

漸踈則賤者逾自嫌而日引,貴人逾務黨而忘之。

 

夫以逾踈之賤,伏於下流,而望日忘之貴,此《谷風》所為內摧傷,而介推所以赴深山也。

 

5交際:夫交利相親,交害相踈。

 

是故長捄誓而廢,心無用者也。

 

交漸而親,必有益者也。

 

俗人之相於也,有利生親,積親生愛,積愛生是,積是生賢,情苟賢之,則不自覺心之親之,口之譽之也。

 

無利生踈,積踈生憎,積憎生非,積非生惡,情苟惡之,則不自覺心之外之,口之毀之也。

 

是故富貴雖新,其勢日親;

 

貧賤雖舊,其勢日除,此處子所以不能與官人競也。

 

世主不察朋交之所生,而苟信貴臣之言,此絜士所以獨隱翳,而姦雄所以黨飛揚也。

 

6交際:昔魏其之客,流於武安;

 

長平之吏,移於冠軍;

 

廉頗、翟公,載盈載虛。

 

夫以四君之賢,藉舊貴之夙恩,客猶若此,則又況乎生貧賤者哉?

 

唯有古烈之風,志義之士,為不然爾。

 

恩有所結,終身無解;

 

心有所矜,賤而益篤。

 

《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故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隘然後知其人之篤固也。

 

7交際:候羸、豫讓,出身以報恩;

 

鱄諸、荊軻,奮命以效用。

 

故死可為也,處之難爾。

 

龐勛、㪍貂,一旦見收,亦立為義報,況累舊乎?

 

故鄒陽稱之曰:「桀之狗可使吠堯,跖之客可使刺由。」

 

豈虛言哉?

 

俗士淺短,急於目前,見赴有益則先至,顧無用則後輩。

 

是以欲速之徒,競推上而不暇接下,爭逐前而不遑䘏後。

 

是故韓安國能遺田蚡五百金,而不能賑一窮;

 

翟方進稱淳于長,而不能薦一士。

 

夫安國、方進,前世之忠良也,而猶若此,則又況乎末塗之下相哉?

 

此姦雄所以逐黨進,而處子所以愈擁蔽也。

 

非明聖之君,孰能照察?

 

8交際:且夫怨惡之生,若二人偶焉。

 

苟相對也,恩情相向,推極其意,精誠相射,貫心達髓,愛樂之隆,輕相為死,是故侯生、豫子刎頸而不恨。

 

苟相背也,心情乖㸦,推極其意,分背奔馳,窮東極西,心尚未決,是故陳餘、張耳老相全滅而無感痛。

 

從此觀之,交際之理,其情大矣。

 

非獨朋友為然,君臣夫婦亦猶是也。

 

當其歡也,父子不能問;

 

及其乖也,怨讎不能先。

 

是故聖人常慎微以敦其終。

 

9交際:富貴未必可重,貧賤未必可輕。

 

人心不同好,度量相萬億。

 

許由讓其帝位,俗人有爭縣職,孟軻辭祿萬鍾,小夫貪於升食。

 

故曰:鶉鷃群游,終日不休,亂舉聚跱,不離蒿茆。

 

鴻鵠高飛,雙別乖離,通千達萬,志在陂池。

 

鸞鳳翱翔黃歷之上,徘徊太清之中,隨景風而飄颻,時抑揚以從容,意猶未得,喈喈然長鳴,蹶號振翼,陵朱雲,薄升極,呼吸陽露,曠旬不食,其意尚猶嗛嗛如也。

 

三者殊務,各安所為。

 

是以伯夷採薇而不恨,巢父木棲而自願。

 

由斯觀諸,士之志量,固難測度。

 

凡百君子,未可以富貴驕貧賤,謂貧賤之必我屈也。

 

10交際:《詩》云:「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

 

世有大男者四,而人莫之能行也,一曰恕,二曰平,三曰恭,四曰守。

 

夫恕者、仁之本也,平者、義之本也,恭者、禮之本也,守者、信之本也。

 

四本並立,四行乃具,四行具存,是謂真賢。

 

四本不立,四行不成,四行無一,是謂小人。

 

11交際:所謂恕者,君子之人,論彼恕於我,動作友聲。

 

故人君不開精誠以示賢忠,賢忠亦無以得達。

 

《易》曰:「王明,並受其福。」

 

是以忠臣必待明君乃能顯其節,良吏必得察主乃能成其功。

 

君不明,則大臣隱下不遏忠,又群司舍法而阿貴。

 

夫忠言所以為安也,不貢必危;

 

法禁所以為治也,不奉必亂。

 

忠之貢與不貢,法之奉與不奉,其秉皆在於君,非臣下之所能為也。

 

是故聖人求之於己,不以責下。

 

凡為人上,法術明而賞罰必者,雖無言語而勢自治。

 

12交際:治賈一倍,以相高。

 

苟能富貴,雖積狡惡,爭稱譽之,終不見非;

 

苟處貧賤,恭謹秪為不肖,終不見是。

 

此俗化之所以浸敗,而禮義之所以消衰也。

 

13交際:世有可患者三。

 

三者何?

 

曰:情實薄而辭稱厚,念實忽而文想憂,懷不來而外克期。

 

不信則懼失賢,信之則註誤人。

 

此俗世可猒之甚者也。

 

是故孔子疾夫言之過其行者,《詩》傷「蛇蛇碩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顏之厚矣。」

 

14交際:今世俗之交也,未相照察而求深固,探懷扼腕,拊心祝詛,苟欲相護論議而已,分背之日,既得之後,則相棄忘。

 

或受人恩德,先以濟度,不能拔舉,則因毀之,為生瑕釁,明言我不遺力,無奈自不可爾。

 

《詩》云:「知我如此,不如無生。」

 

先合而後忤,有初而無終,不若本無生意,彊自誓也。

 

15交際:「君子屢盟,亂是用長。」

 

大人之道,周而不比,微言相感,掩若同符,又焉用盟?

 

孔子恂恂,似不能言者,又稱「誾誾言,唯謹也」。

 

士貴有辭,亦憎多口。

 

故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與其不忠,剛毅木納,尚近於仁。

 

16交際:嗚呼哀哉!

 

凡今之人,言方行圓,口正心邪,行與言謬,心與口違;

 

論古則知稱夷、齊、原、顏,言今則必官爵職位;

 

虛談則知以德義為賢,貢薦則必閥閱為前。

 

處子雖躬顏、閔之行,性勞謙之質,秉伊、呂之才,懷救民之道,其不見資於斯世也,亦已明矣!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53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46 編輯

潛夫論●明忠

 

1明忠:人君之稱,莫大於明;

 

人臣之譽,莫美於忠。

 

此二德者,古來君臣所共願也。

 

然明不繼踵,忠不萬一者,非必愚闇不逮而惡名揚也,所道求之非其道之爾。

 

2明忠:夫明據下起,忠依上成。

 

「二人同心,則利斷金。」

 

能如此者,兩譽俱具。

 

要在於明操法術,自握權秉而已矣。

 

所謂術者,使下不得欺也;

 

所謂權者,使勢不得亂也。

 

術誠明,則雖萬里之外,幽冥之內,不得不求效;

 

權誠用,則遠近親踈,貴賤賢愚,無不歸心矣。

 

周室之末則不然,離其術而舍其權,怠於己而恃於人。

 

是以公卿不思忠,百僚不盡力,君王孤蔽於上,兆黎冤亂於下,故遂衰微侵奪而不振也。

 

3明忠:夫帝王者,其利重矣,其威大矣,徒懸重利,足以勸善;

 

徒設嚴威,可以懲姦。

 

乃張重利以誘民,操大威以驅之,則舉世之人,可令冒白刃而不恨,赴湯火而不難,豈云但率之以共治而不宜哉?

 

若鷹、也,然獵夫御之,猶使終日奮擊而不敢怠,豈有人臣而不可使盡力者乎?

 

4明忠:《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夫神明之術,其在君身,而忽之,故令臣鉗口結舌而不敢言。

 

此耳目所以蔽塞,聰明所以不得也。

 

制下之權,日陳君前,而君釋之,故令君臣懈弛而背朝。

 

此威德所以不照,而功名所以不建也。

 

5明忠:《詩》云:「我雖異事,及爾同僚。我即爾謀,聽我敖敖。」

 

夫惻隱人皆有之,是故耳聞啼號之音,無不為之慘悽悲懷而傷心者;

 

目見危怠之事,無不為之灼怛驚而赴救之者。

 

君臣義重,行路禮輕,過耳悟目之交,未恩未德,非貧非貴,而猶若此,則又況於北面稱臣被寵者乎?

 

6明忠:是故進忠扶危者,賢不肖之所共願也。

 

誠皆願之而行違者,常苦其道不利而有害,言未得言而身敗爾。

 

歷觀古來愛君憂主敢言之臣,治勢一成,君自不能亂也,況臣下乎?

 

法術不明而賞罰不必者,雖曰號令,然勢自亂。

 

亂勢一成,君自不能治也,況臣下乎?

 

是故勢治者,雖委之不亂;

 

勢亂者,雖懃之不治也。

 

堯、舜恭己无為而有餘,勢治也;

 

胡亥、王莽馳騖,勢亂也。

 

故曰:善者求之於勢,弗責於人。

 

是以明王審法度而布教令,不行私以欺法,不黷教以辱命,故臣下敬其言而奉其禁,竭其心而稱其職。

 

此由法術明而威權任也。

 

7明忠:夫術之為道也,精微而神,言之不足,而行有餘;

 

有餘,故能兼四海而照幽冥。

 

權之為勢也,健悍以大,不待貴賤,操之者重;

 

重,故能奪主威而順當也。

 

是以明君未嘗示人術而借下權也。

 

孔子曰:「可與權。」

 

是故聖人「顯諸仁,藏諸用。」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然後致其治而成其功。

 

功業效於民,美譽傳于世,然後君乃得稱明,臣乃得稱忠。

 

此所謂明據下作,忠依上成,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也。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53

潛夫論●本訓

 

1本訓:上古之世,太素之時,元氣窈冥,未有形兆,萬精合并,混而為一,莫制莫御。

 

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濁分別,變成陰陽。

 

陰陽有體,實生兩儀。

 

「天地壹鬱,萬物化淳。」

 

和氣生人,以統理之。

 

2本訓:是故天本諸陽,地本諸陰,人本中和。

 

三才異務,相待而成,各循其道,和氣乃臻,璣衡乃平。

 

3本訓:天道日施,地道日化,人道日為。

 

為者、蓋所謂感通陰陽而致珍異也。

 

人行之動天地,譬猶車上御駟馬,蓬中擢自照矣。

 

雖為所覆載,然亦在我何所之可。

 

孔子曰:「時乘六龍以御天。」

 

「言行、君子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從此觀之,天呈其兆,人序其勳,《書》故曰:「天功、人其代之。」

 

如蓋理其政以和天氣,以臻其功。

 

4本訓:是故道德之用,莫大於氣。

 

道者,之根也。

 

氣,所變也神,氣之所動也。

 

當此之時,正氣所加,非唯於人,百穀草木,禽獸魚鱉,皆口養其氣。

 

聲入於耳,以感於心,男女聽,以施精神。

 

資和以兆衃,民之胎,含嘉以成體。

 

及其生也,和以養性,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胑,實於血脈,以心性志耳,意目精欲,無不貞廉絜懷履行者。

 

此五帝三王所以能畫法像而民不違,正己德而世自化也。

 

5本訓:是故法令刑賞者,乃所以治民事而致整理爾,未足以興大化而升太平也。

 

夫欲歷三正之絕迹,臻帝、皇之極功者,必先原元而本本,興道而致和,以淳粹之氣,生敦龐之民,明德義之表,作信厚之心,然後化可美而功可成也。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53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50 編輯

潛夫論●德化

 

1德化:人君之治,莫大於道,莫盛於德,莫美於教,莫神於化。

 

道者、所以持之也,德者、所以苞之也,教者、所以知之也,化者、所以致之也。

 

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

 

情性者、心也,本也。

 

化俗者、行也,末也。

 

末生於本,行起於心。

 

是以上君撫世,先其本而後其末,慎其心而理其行。

 

心精苟亡,則姦匿所作,邪意無所載矣。

 

2德化:夫化變民心也,猶政變民體也。

 

德政加於民,則多滌暢姣好堅彊考壽;

 

惡政加於民,則多罷癃尪病夭昏扎瘥。

 

故《尚書》美「考終命」,而惡「凶短折」。

 

國有傷明之政,則民多病因;

 

有者,道之使也。

 

必有其根,其氣乃生;

 

必有其使,變化乃成。

 

是故道之為物也,至神以妙;

 

其為功也,至彊以大。

 

天之以動,地之以靜,日之以光,月之以明,四時五行,鬼神人民,億兆醜類,變異吉凶,何非氣然?

 

3德化:及其乖戾,天之尊也氣裂,地之大也氣動,山之重也氣徙,水之流也氣絕之,日月神也氣蝕之,星辰虛也氣隕之,旦有晝晦,宵有,大風飛車拔樹,僨電為冰,溫泉成湯,麟龍鸞鳳,蝥蠈蝝蝗,莫不氣之所為也。

 

以此觀之,氣運感動,亦誠大矣。

 

變化之為,何物不能?

 

4德化:是故上聖故不務治民事而務治民心,故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導之以德,齊之以禮。」

 

務厚其情而明則務義,民親愛則無相害傷之意,動思義則無姦邪之心。

 

夫若此者,非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彊也,此乃教化之所致。

 

5德化:國有傷聰之政,則民多病身;

 

有傷賢之政,則賢多橫夭。

 

夫形體骨幹為堅彊也,然猶隨政變易,又況乎心氣精微不可養哉?

 

《詩》云:「敦彼行葦,羊牛勿踐履。方苞方體,惟葉握握。」

 

又曰:「鳶飛厲天,魚躍于淵。愷悌君子,胡不作人?」

 

公劉厚德,恩及草木,羊牛六畜,且猶感德。

 

6德化:消息於心,己之所無,不以責下,我之所有,不以譏彼;

 

感己之好敬也,故接士以禮,感己之好愛也,故遇人有恩;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善人之憂我也,故先勞人,惡人之忘我也,故常念人。

 

凡品則不然,論人不恕己,動作不思心;

 

無之己而責之人,有之我而譏之彼;

 

己無禮而責人敬,己無恩而責人愛;

 

貧賤則非人之不我憂也,富貴則是我之不憂人也。

 

行己若此,難以稱仁矣。

 

7德化:所謂平者,內懷尸鳩之恩,外執砥矢之心;

 

論士必定於志行,毀譽必參於效驗;

 

不隨俗而雷同,不逐聲而寄論;

 

苟善所在,不譏貧賤,苟惡所錯,不忌富貴;

 

不謟上而慢下,不猒故而敬新。

 

凡品則不然,內偏頗於妻子,外僭惑於知友;

 

得則譽之,怨則謗之;

 

平議無惇均,譏譽無效驗;

 

苟阿貴以比黨,苟剽聲以群吠;

 

事富貴如奴僕,視貧賤如傭客;

 

百至秉權之門,而不一至無勢之家。

 

執心若此,難以稱義。

 

8德化:所謂恭者,內不敢傲於室家,外不敢慢於士大夫;

 

見賤如貴,視少如長;

 

其禮先入,其言後出;

 

恩意無不荅,禮敬無不報;

 

覩賢不居其上,與人推讓;

 

事處其勞,居從其德,位安其卑,養甘其薄。

 

凡品則不然,內慢易於妻子,外輕侮於知友;

 

聰明不別真偽,心思不別善醜;

 

愚而喜傲賢,少而好陵長;

 

恩意不相荅,禮敬不相報;

 

覩賢不相推,會同不能讓;

 

動欲擇其佚,居欲處其安,養欲擅其厚,位欲爭其尊;

 

見人謙讓,因而嗤之;

 

見人恭敬,因而傲之,如是而自謂賢能智慧。

 

為行如此,難以稱忠。

 

9德化:所謂守者,心也。

 

有度之士,情意精專,心思獨覩,不驅於險墟之俗,不惑於眾多之口;

 

聰明懸絕,秉心塞淵,獨立不懼,遯世無悶,心堅金石,志輕四海,故守其心而成其信。

 

凡器則不然,內無持操,外無準儀;

 

傾側險詖,求同於心,口無定論,「不恆其德」,二三其行。

 

秉操如此,難以稱信。

 

10德化:夫是四行者,其輕如毛,其重如山,君子以為易,小人以為難。

 

孔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仁斯至矣。」

 

又稱「知德者尠」。

 

俗之偏黨,自古而然,非乃今也。

 

凡百君子,競於驕僭,貪樂慢傲,如忠信未達,而為左右所掬按,當世而覆被,更為否愚惡狀之臣者,豈可勝哉?

 

孝成終沒之日,不知王章之直;

 

孝哀終沒之日,不知王嘉之忠也。

 

此後賢雖有憂君哀主之情,忠誠正直之節,然猶且沈吟觀聽行己者也。

 

11德化:「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相彼鳥矣,猶求。」

 

仁不忍踐履生草,則又況於民萌而有不化者乎?

 

君子脩其樂易之德,上及飛鳥,下及淵魚,不歡忻悅豫,則又況士庶而不仁者乎?

 

12德化:聖深知之,皆務正己以為表,明禮義以為教,和德氣於未生之前,正表義於咳笑之後。

 

民之胎也,合中和以成;

 

其生也,立方正以長。

 

是以為仁義之心、廉恥之志,骨著脈通,與體俱生,而無麤穢之氣,無邪淫之欲。

 

雖放之大荒之外,措之幽冥之內,終無違禮之之行;

 

投之危亡之地,納之鋒鍔之間,終無苟全之心。

 

舉世之人,行皆若此,則又烏所得亡夫姦亂之民而加辟哉?

 

「上天之載,無馨無臭,儀形文王,萬邦作孚。」

 

此姬氏所以崇美於前,而致刑錯於後。

 

13德化:聖人其尊德禮而卑刑罰,故舜先勑契以敬敷五教,而後命皋陶以五刑三居。

 

是故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誅過誤,乃以防姦惡而救禍敗,撿淫邪而內正道爾。

 

14德化:《詩》云:「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故民有心也,猶為種之有園也。

 

遭和氣則秀茂而成實,遇水旱則枯槁而生孽。

 

民蒙善化,則有士君子之心;

 

被惡政,則人有懷姦亂之慮。

 

故善者之養天民也,猶良工為麴豉也。

 

起居以其時,寒溫得其適,則一蔭之麴豉盡美而多量。

 

其愚拙工,則一蔭之麴豉皆臭敗而棄損。

 

今六合亦由一蔭也,黔首之屬猶豆麥也,「變化云為」,在將者爾。

 

遭良吏則皆懷忠信而履仁厚,遇惡吏則皆懷姦邪而行淺薄。

 

忠厚積則致太平,姦薄積則致危亡。

 

是以聖帝明王,皆敦德化而薄威刑。

 

德者、所以脩己也,威者、所以治人也。

 

上智則下愚之民少,而中庸之民多。

 

中民之生世也,猶鑠金之在鑪也,從篤變化,唯冶所為,方圓薄厚,隨鎔制爾。

 

15德化:是故世之善否,俗之薄厚,皆在於君。

 

上聖和氣以化民心,正表儀以率群下,故能使民比屋可封,堯、舜是也。

 

其次躬道德而敦慈愛,美教訓而崇禮讓,故能使民無爭心而致刑錯,文、武是也。

 

其次明好惡而顯法禁,平賞罰而無阿私,故能使民辟姦邪而趨公正,理弱亂以致治彊,中興是也。

 

治天下,身處汙而放情,怠民事而急酒樂,近頑童而遠賢才,親謟諛而踈正直,重賦稅以賞無功,妄加喜怒以傷無辜,故能亂其政以敗其民,弊其身以喪其國者,幽、厲是也。

 

16德化: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我則改之。」

 

《詩》美「宜鑒于殷」,「自求多福」。

 

是故世主誠能使六合之內,舉世之人,咸懷方厚之情,而無淺薄之惡,各奉公政之心,而無姦陬之慮,則羲、農之俗,復見于茲,麟龍鸞鳳,復畜于郊矣。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54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9 07:52 編輯

潛夫論●五德志

 

1五德志:「自古在昔」,天地開闢。

 

三皇迭制,各樹號謚,以紀其世。

 

天命五代,正朔三復。

 

神明感生,愛興有國。

 

亡于嫚以,滅於積惡。

 

神微精以,天命罔極。

 

或皇馮依,或繼體育。

 

太曎以前尚矣。

 

迪斯用來,頗可紀錄。

 

雖一精思,議而復誤。

 

故撰古訓,著《五德志》。

 

2五德志:世傳三皇五帝,多以為伏羲、神農為三皇;

 

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媧。

 

其是與非,未可知也。

 

我聞古有天皇、地皇、人皇,以為或及此謂,亦不敢明。

 

凡斯數,其於五經,皆無正文。

 

故略依《易繫》,記伏羲以來,以遺後賢。

 

雖多未必獲正,然罕可以浮游博觀,共求厥真。

 

3五德志:大人迹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

 

其相日角,世號太曎。

 

都于陳。

 

其德木,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

 

作八卦,結繩為網以漁。

 

4五德志:後嗣帝嚳,代顓頊氏。

 

其相戴十,其號高辛。

 

厥質神靈,德行祇肅,迎逆日月,順天之則,能敘三辰以周民。

 

作樂《六英》。

 

世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雄、叔豹、季狸,忠肅恭懿,宣慈惠和,天下之人謂之八元。

 

5五德志:後嗣姜嫄,履大人迹生姬棄。

 

厥相披頤。

 

為堯司徒,又主播種,農植嘉穀。

 

堯遭水災,萬民以濟。

 

故舜命曰后稷。

 

初,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穀,故立以為稷,自夏以上祀之。

 

周之興也,以棄代之,至今祀之。

 

6五德志:大妊夢長人感己,生文王。

 

厥相四乳。

 

為西伯,興於岐。

 

斷虞、芮之訟而始受命。

 

武王駢齒,勝殷遏劉,成周道。

 

姬之別封眾多,管、蔡、成、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

 

邘、晉、應、韓,武之穆也。

 

凡、蔣、邢、茆、祚、祭,周公之胤也。

 

周、召、虢、吳、隨、邠、方、卬、自、潘、養、滑、鎬、宮、密、榮、丹、郭、楊、逄、管、唐、韓、楊、觚,欒、甘、鱗虞、王氏,皆姬姓也。

 

7五德志:有神龍首出常,感妊姒,生赤帝魁隗。

 

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

 

其德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

 

是以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耨。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8五德志:後嗣慶都,與龍合婚,生伊堯。

 

代高辛氏。

 

其眉八彩。

 

世號唐。

 

作樂《大章》。

 

始禪位。

 

武王克殷,而封其冑於鑄。

 

9五德志:含始吞赤珠,剋曰「玉英生漢」,龍感女媼,劉季興。

 

10五德志:大電繞樞炤野,感符寶,生黃帝軒轅。

 

代炎帝氏。

 

其相龍顏,其德土行。

 

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

 

作樂《咸池》。

 

是始制衣裳。

 

11五德志:後嗣握登,見大虹,意感生重華虞舜。

 

其目重瞳。

 

事堯,堯乃禪位曰:「格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厥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乃受終于文祖。

 

也號有虞。

 

作樂《九韶》。

 

禪位於禹。

 

武王克殷,而封胡公媯滿於陳,庸以元女大姬。

 

12五德志: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萬接,生白帝摯青陽。

 

世號少曎。

 

代黃帝氏,都于曲阜。

 

其德金行。

 

其立也,鳳皇適至,故紀於鳥。

 

鳳氏、曆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

 

祝鳩氏、司徒也,雎鳩氏、司馬也,尸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

 

五鳩、鳩民者也。

 

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夷民者也。

 

是故作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

 

有才子四人,曰重,曰該,曰脩,曰熙,實能金木及水,故重為勾芒,該為蓐收,脩及熙為玄冥。

 

恪恭厥業,世不失職,遂濟窮桑。

 

13五德志:後嗣脩紀,見流星,意感生白帝文命我禹。

 

其耳參漏。

 

為堯司空,主平水土,命山川,畫九州,制九貢。

 

功成,賜玄珪,以告勳于天。

 

舜乃禪位,命如堯詔,禹乃即位。

 

作樂《大夏》。

 

世號夏后。

 

14五德志:傳嗣子啟。

 

啟子太康、仲康更立。

 

兄弟五人,皆有昏德,不堪帝事,降須洛汭,是謂五觀。

 

15五德志:孫相嗣位,夏道浸衰。

 

於是后羿自鉏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滅相。

 

妃后緡方娠,逃出自竇,奔于有仍,生少康焉。

 

仍妃牧正。

 

16五德志:羿恃己射也,不脩民事,而淫于原獸;

 

棄武羅、伯因、熊髡、尨圉,而用寒浞。

 

浞、柏明氏讒子弟也。

 

柏明氏惡而棄之。

 

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為己相。

 

浞行媚于內,施賂于外,愚弄于民,虞羿于田,樹之詐匿,以取其國家,外內咸服。

 

羿猶不悛,將歸自田,家眾殺而烹之,以食其子,子不忍食諸,死于窮門。

 

17五德志:靡奔于有鬲氏。

 

浞因羿室生澆及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54

潛夫論●志氏姓

 

1志氏姓:昔者聖王觀象於乾坤,考度於神明,探命曆之去就,省群后之德業,而賜姓命氏,因彰德功。

 

傳稱氏之徹官百,王公之子第千世能聽其官者,而物賜之姓,是謂百姓。

 

姓有徹品,於王謂之千品。

 

昔堯賜契姓,姬;

 

賜禹姓姒,氏曰有夏;

 

伯夷為姜,氏曰有呂。

 

下及三代,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

 

後世微末,因是以為姓,則不能故也。

 

故或傳本姓,或氏號邑謚,或氏於,爵,或氏於志,若夫五帝三王之世,所謂號也;

 

文、武、昭、景、成、宣、戴、桓,所謂謚也;

 

齊、魯、吳、楚、秦、晉、燕、趙,所謂國也;

 

王氏、侯氏、王孫、公孫,所謂爵也;

 

司馬、司徒、中行、下軍,所謂官也;

 

伯有、孟孫、子服、叔子,所謂字也;

 

巫氏、匠氏、陶氏,所謂事也;

 

東門、西門、南宮、東郭、北郭,所謂居也;

 

三烏、五鹿、青牛、白馬,所謂志也;

 

凡厥姓氏,皆出屬而不可勝紀也。

 

2志氏姓:衛侯滅邢,昭公娶同姓,言皆同祖也。

 

近古以來,則不必然。

 

古之賜姓,大諦可用,其餘則難。

 

周室衰微,吳、楚僭號,下歷七國,咸各稱王。

 

故王氏、王孫氏、公孫氏及謚氏官,國自有之,千八百國,謚官萬數,故元不可同也。

 

及孫氏者,或王孫之班也,或諸孫之班也,故同祖而異姓,有同姓而異祖。

 

亦有雜錯,變而相入,或從母姓,或避怨讎。

 

夫吹律定姓,唯聖能之。

 

今民散久,鮮克遠音律。

 

天主尊正其祖。

 

故且略紀顯者,以待士合揖損焉。

 

3志氏姓:伏羲姓風,其後封任、宿、須朐、顓臾四國,實司太曎與有濟之祀,且為東蒙主。

 

魯僖公母成風,蓋須朐之女也。

 

季氏欲伐顓臾,而孔子譏之。

 

4志氏姓:炎帝苖冑,四嶽伯夷,為堯典禮,「折民惟刑」,以封申、呂。

 

裔生尚,為文王師,克殷而封之齊,或封許、向,或封於紀,或封於申。

 

城在南陽宛北序山之下,故《詩》云:「亹亹申伯,王薦之事,于邑于序,南國為式。」

 

宛西三十里有呂望。

 

許在潁川,今許縣是也。

 

姜戎居伊、洛之間,晉惠公徙置陸渾。

 

州、薄、甘、戲、露、帖,及齊之國氏、高氏、襄、隰氏、士氏強氏、東郭氏、雍門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淵氏、子乾氏、公旗氏、翰公氏、賀氏、盧氏,皆姜姓也。

 

5志氏姓:黃帝之子二十五人,班為十二:姬、酉、祁、己、勝、蔵、伾、拘、釐、姞、衣氏也。

 

當春秋,晉有祁奚,舉子薦讎,以忠直著。

 

莒子姓己氏。

 

夏之興,有任奚為夏車正,以封於薛,後遷于祁,其嗣仲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9 06:54

潛夫論●敘錄

 

1敘錄:夫生於當世,貴能成大功,太上有立德,其下有立言。

 

闒茸而不才,先器能當官,未嘗服斯伇,無所效其勛。

 

中心時有感,援筆紀數文,字以綴愚情,財令不忽忘。

 

芻蕘雖微陋,先聖亦咨詢。

 

草創敘先賢,三十六篇,以繼前訓,左丘明《五經》。

 

2敘錄:先聖遺業,莫大教訓。

 

博學多識,疑則思間。

 

智明所成,德義所建。

 

夫子好學,「誨人不倦。」

 

故敘《讚學》第一。

 

3敘錄:凡士之學,貴本賤末。

 

大人不華,君子務寔。

 

禮雖媒紹,必載於贄。

 

時俗趨末,懼毀術。

 

故敘《務本》第二。

 

4敘錄:人皆智德,苦為利昏。

 

行汙求榮,戴盆望天。

 

「為仁不富,為富不仁。」

 

將修德行,必慎其原。

 

故敘《遏利》第三。

 

5敘錄:世不識論,以士卒化,弗問志行,官爵是紀。

 

不義富貴,仲尼所恥。

 

傷俗陵遲,遂遠聖述。

 

故敘《論榮》第四。

 

6敘錄:惟賢所苦,察妬所患,皆嫉過己,以為深怨。

 

或因類舋,或空造端。

 

痛君不察,而信讒言。

 

故敘《賢難》第五。

 

7敘錄:原明所起,述暗所生,距諫所敗,禍亂所成。

 

當塗之人,成欲專君,壅蔽賢士,以擅主權。

 

故敘《明暗》第六。

 

8敘錄:上覽先王,所以致太平,考績黜陟,著在《五經》。

 

罰賞之寔,不以虛名。

 

明豫德音,焉問揚庭。

 

故敘《考績》第七。

 

9敘錄:人君選士,咸求賢能。

 

君司貢薦,競進下材。

 

「憎是掊克」,何官能治?

 

買藥得鴈,難以為醫。

 

故敘《思賢》第八。

 

10敘錄:原本天人,參連相因,致和平機,述在於君,奉法選賢,國自我身。

 

姦門竊位,將誰督察?

 

故敘《本政》第九。

 

11敘錄:覽觀古今,爰暨書傳,君皆欲治,臣恆樂亂。

 

忠佞溷淆,各以類進,常若不明,而信姦論。

 

故敘《潛歎》第十。

 

12敘錄:夫位以德興,德貴忠立,社稷所賴,安危是繫。

 

非夫讜直貞亮,仁慈惠和,事君如天,視民如子,則莫保爵位,而全令名。

 

故敘《忠貴》第十一。

 

13敘錄:先王理財,「禁民為非。」

 

《洪範》憂民,《詩》刺末資。

 

浮偽者眾,本農必衰。

 

節以制度,如何弗議?

 

故敘《浮侈》第十二。

 

14敘錄:積微傷行,懷安敗名,明莫恣欲,而無悛容。

 

足以愎諫,聞善不從。

 

微安召辱,終必有凶。

 

故敘《慎微》第十三。

 

15敘錄:明主思良,勞精賢知。

 

百寮阿黨,不覈真偽,苟崇虛譽,以相誑曜,居官任職,則無功效。

 

故敘《寔貢》第十四。

 

16敘錄:聖人養賢,以及萬民。

 

先王之制,皆足代耕。

 

增爵損祿,必程以傾。

 

先益吏俸,乃可致平。

 

故敘《班祿》第十五。

 

17敘錄:君憂臣勞,古今通義。

 

上思致平,下宜竭惠。

 

貞良信士,咸痛數赦。

 

姦宄繁興,但以赦故。

 

乃敘《述赦》第十六。

 

18敘錄:先王御世,兼秉威德,賞有建侯,罰有刑渥。

 

賞重嚴禁,臣乃敬職。

 

將脩太平,必媚此法。

 

故敘《三式》第十七。

 

19敘錄:民為國基,穀為民命。

 

日力不暇,穀何由盛?

 

公卿師尹,「卒勞百姓」,輕奪民時,誠可憤諍!

 

故敘《愛日》第十八。

 

20敘錄:觀吏所治,鬭訟居多。

 

原禍所起,詐欺所為。

 

將絕其末,必塞其原。

 

民無欺紿,世乃平安。

 

故敘《斷訟》第十九。

 

21敘錄:五帝三王,優劣有情。

 

雖欲超皇,當先致平。

 

「必世後仁」,仲尼之經。

 

遭衰姦牧,得不用刑?

 

故敘《衰制》第二十。

 

22敘錄:聖王憂勸,選練將帥,授以鈇鉞,假以權貴。

 

誠多蔽暗,不識變勢,賞罰不明,安得不敗?

 

故敘《勸將》第二十一。

 

23敘錄:蠻夷猾夏,古今所患。

 

堯、舜憂民,皋陶術叛;

 

宣王中興,南仲征邊。

 

今民日死,如何弗蕃?

 

故敘《救邊》第二十二。

 

24敘錄:凡民之情,與君殊戾,不能遠慮,督取一制,苟扶私議,以為國計。

 

宜尋其言,以詰所謂。

 

故敘《邊議》第二十三。

 

25敘錄:邊既遠門,太守擅權。

 

臺閣不察,信其姦言,今懷郡縣,毆民內遷。

 

今又丘荒,慮必生心。

 

故敘《寔邊》第二十四。

 

26敘錄:天生神物,「聖人則之。」

 

蓍龜卜筮,以定嫌疑。

 

俗工淺源,莫盡其才。

 

自大非賢,何足信哉?

 

故敘《卜列》第二十五。

 

27敘錄:《易》有史巫,《詩》有工祝。

 

聖人先成,民後致力。

 

兆黎勸樂,神乃授福。

 

孔子不祈,以明在德。

 

故敘《巫列》第二十六。

 

28敘錄:五行八卦,陰陽所生,稟氣薄厚,以著其形。

 

天題厥象,人寔奉成。

 

弗修其行,福祿不臻。

 

故敘《相列》第二十七。

 

29敘錄:《詩》稱吉夢,書傳亦多,觀察行事,古驗不虛。

 

福從善來,禍由德痡,吉凶之應,與行相須。

 

故敘《夢列》第二十八。

 

30敘錄:論難撗發,令道不通。

 

後進疑惑,不知所從。

 

自昔庚子,而有責云。

 

「予豈好辯」?

 

將以明真。

 

故敘《釋難》第二十九。

 

31敘錄:朋友之際,義存六紀,「攝以威儀」,講習王道,善其久要,貴賤不改。

 

今民遷久,莫之能奉。

 

故敘《交際》第三十。

 

32敘錄:君有美稱,臣有令名,二人同心,所願乃成。

 

寶權神術,勾示下情,治勢一定,終莫能傾。

 

故敘《明忠》第三十一。

 

33敘錄:人天情通,氣感相和,善惡相徵,異端變化。

 

聖人運之,若御舟車,作民精神,莫能含嘉。

 

故敘《本訓》第三十二。

 

34敘錄:明王統治,莫大身化,道德為本,仁義為佐。

 

思心順政,責民務廣,四海治焉,何有消長?

 

故敘《德化》第三十三。

 

35敘錄:上觀太古,五行之運,咨之《詩》、《書》,考之前訓。

 

氣終度盡,後代復進。

 

雖未必正,可依傳問。

 

故敘《五德志》第三十四。

 

36敘錄:君子多識,「前言往行」。

 

「類族變物」,古有斯姓。

 

博見同□□□□□□□□□□□□□。

 

故敘《志民姓》第三十五。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3-3-10 17:43
【發表完畢】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