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蘭蓀醫案】
書名 邵蘭蓀醫案
作者 邵蘭蓀
朝代 清
年份 公元1644-1911年
分類 醫案
品質 0%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9%82%B5%E8%98%AD%E8%93%80%E9%86%AB%E6%A1%88/index
【史序】
張仲景著《金匱玉函經》,為萬世醫學之準繩;
司馬遷為淳於意立傳,即後世醫案之權輿。
夸案,此種自負之通弊,甚無功效之足言。
惟葉香岩之醫案,錄自門人之手,細心參玩,精義環生,洵堪稱為臨證之指南焉。
但江浙為濱海之邦,居溫帶之地,溫熱之症,十中可占八九,傷寒之病,百中只得二三。
良由地勢卑下,氣候多溫,以西金肅殺之氣,北風凜冽之威,感之而多傷寒之症者,不同也。
所以葉香岩極少傷寒之案,王孟英善用清涼之劑,而當世服其卓識,良有以也。
吾紹先哲有邵蘭蓀先生者,系王馥原先生之高足。
其臨證則四診必詳,而處方則率多桴應,所以名噪浙東者,垂四十年。
且其診箋,遵喻嘉言之《寓意》,仿葉天士之程式。
方上立案,案中擬方。
對於病家,既可征明病象之進退,若逢同道,亦可討論治法之步驟。
今不佞與曹楚,堪與葉案媲美。
惟治傷寒之案,尚付闕如,誠如《醫宗金鑒》所謂大江以南多傷溫之意夫。
倘如同志尚有珍藏者,希即續行刊布,俾以嘉惠來茲。
今不佞不揣譾陋,略分門類並附管窺之見,以冀高明之教正焉。
是為序。
民國二十二年十月紹興史久華介生識於右軍祠畔之寓次
【凡例】
一、案中病證,有暑邪而兼濕熱食積,有帶下而兼經阻咳嗽等類,病名難以鑒別,只以治法注重何證作為標準,稍分眉目。
例如暑邪而兼濕熱,若治法是清熱利濕,即列於濕熱門中,一、案中有初診之方而無末診者,或有善後善養胃之方而無初診者,恕難一一搜集。
只得根據病象治法,略分門類。
一、案中雖則注明病者位址,今仍照原方錄出;
內有數方遺失位址者,則以某字代之。
一、此編時病,尚缺傷寒以及火病兩類。
傷寒一症。
諒以吾紹地居溫帶,真正傷寒極少,兼溫,火之甚者曰熱之意,故凡火症,既散見於各症之中,又立溫熱一門,庶幾眉目朗然。
一、每案有效與否,雖則難以確定,但其理之所存,即法之所在,明哲之士,自能意會,編者恕難懸揣,尚希閱者諒之。
【卷一】
【風】
漁莊沈 邇夾風邪,咳嗽尤甚,脈形浮弦,舌滑膩,形寒,左腋刺痛。
宜清肺、和絡、百部(七分,蒸) 桔梗(錢半) 橘紅(一錢) 金沸草(三錢,包煎) 炙草(八分) 紫(錢半) 荊芥(錢半) 絲瓜絡(三錢) 象貝(三錢) 廣鬱金(三錢) 前胡(錢半 引) 枇杷葉(五片,去毛) 兩帖。
介按:凡治風寒咳嗽,必先辛散輕開,宣肺豁痰,俾病從表入者,仍從表出,則肺氣自復清咳嗽尤甚。
治以清肺疏風,兼用旋覆花、絲瓜絡以和絡,恰是咳嗽而患腋痛之對症良劑。
【遺風鬱】
風邪伏肺,咳嗽久累,已曾失血。
脈寸浮滑,音嘶。
宜清肺、疏風、化痰。
防損。
(四月五號癸卯十八日) 紫菀(錢半) 光杏仁(三錢) 栝蔞皮(錢半) 蘇梗(錢半) 橘絡(錢半) 白前(錢半) 川貝(二錢) 佛耳草(三錢) 荊芥(錢半) 杜兜鈴(一錢) 生訶子(錢半) 鮮枇杷葉(三片,去毛) 三帖。
介按:咳嗽由於風寒入肺,肺為嬌臟,一味誤投,即能受害。
若用熟地、麥冬、萸肉、五味等滋膩酸斂之品,補住外邪,必至咯血失音,此徐洄溪之言也。
今此人因風邪伏肺,而咳嗽日久,甚至失血音嘶,諒以前醫誤投滋膩,或病家誤食滋補,漸致傷風誤補成勞之症。
治以清肺疏風之品,乃是根本療法。
【遺風龐】
咳嗽日久。
咽乾音嘶,脈弦,舌微白,頭疼。
姑宜清肺、疏風。
桑葉(三錢) 桔梗(錢半) 杜兜鈴(一錢) 絲瓜絡(三錢) 杏仁(三錢) 生甘草(五分) 廣橘紅(一錢) 胖大海(三錢) 甘菊(二錢) 川貝(錢半) 白前(錢半) 枇杷葉(三片,去毛) 介按:風邪舍於肺 ,勢必氣逆咳嗽。
若能飲食有節,起居有常,而服疏風清肺之劑,則咳嗽自已。
諒以病家妄食滋補,而助痰遏風,邪居肺絡,久而釀熱,氣道為痰所壅,則咽乾音嘶。
此方從甘桔湯,而加清肺寧絡之品,可謂治病必求其本矣。
【衙前施】
風邪未清,左脈浮滑,咳逆,舌薄白,頭疼較差。
宜止嗽、化痰、疏風。
百部(八分) 紫菀(錢半) 馬兜鈴(一錢) 冬桑葉(三錢) 生甘草(七分) 白前(錢半) 橘紅(一錢) 光杏仁(三錢) 桔梗(錢半) 荊芥(錢半) 川貝(錢半引) 枇杷葉(三片,去毛) 四帖。
介按:風邪由皮毛而入,內應於肺,以致頭痛咳嗽,故以清肺降氣,解肌疏風為治。
【安昌沈】
風邪未盡,脈弦,舌薄白,迎風頭疼,嗆咳不已。
宜清肺疏風為主。
紫菀(錢半) 桑葉(三錢) 石決明(六錢) 代赭石(三錢) 川芎(一錢) 川貝(錢半) 廣橘紅(一錢) 杏仁(三錢) 甘菊(二錢) 刺蒺藜(三錢) 白前(錢半) 鮮枇杷葉(三片,去毛) 介按:風邪外侵,日久不解,又以肝膽鬱熱內熾,而肺氣不宣,因致咳嗽不已,迎風頭疼,故治法於清肺疏風之中,佐以平肝降氣之品。
【安昌葉】
風熱頭脹,脈數,氣輪紅,外寒內熱,心悸。
宜清疏為穩。
(九月十二日) 冬桑葉(三錢) 木賊草(錢半) 人中黃(八分) 淡竹葉(錢半) 焦山梔(三錢) 夏枯草(二錢) 甘菊(二錢) 蜜銀花(三錢) 蕤仁(錢半) 生石決明(六錢) 光杏仁(三錢) 清煎二帖。
【風熱未清】
脈小數,不時汗出,厥陽上越則熱,仍遵前法加減為妥。
(九月十七日) 冬桑葉(三錢) 生牡蠣(四錢) 青葙子(三錢) 豆皮(三錢) 甘菊(二錢) 丹皮(三錢) 刺蒺藜(三錢) 女貞子(錢半) 茯神(四錢) 焦梔子(三錢) 蕤仁(一錢) 清煎三帖。
【舌微黃】
脈弦細數,午後寒熱不清,姑宜清少陽為主。
(九月二十二日) 青蒿(錢半) 遍釵斛(三錢) 淡竹葉(錢半) 女貞子(錢半) 炙鱉甲(三錢) 蕤仁(一錢) 刺蒺藜(三錢) 通草(錢半) 丹皮(二錢) 生石決明(五錢) 冬瓜子(三錢) 清煎四帖。
介按:此症外因感冒風熱,內因肝膽鬱熱。
第一方清熱疏風;
次方因厥陽上越,不時汗出,參用女貞子、 豆皮,加減恰好;
第三方,因此時外邪已去,少陽之鬱熱未淨,以致午後寒熱,治以清少陽,平肝熱。
方法亦佳。
【某】
帶下腰疼不減,脈浮虛,夾風邪,嗆咳,癸澀,牙縫出血。
宜清肺疏風為主。
(二月二十九日) 霜桑葉(三錢) 川貝母(錢半) 杜仲(三錢) 烏元參(三錢) 焦梔子(三錢) 蘇梗(錢半) 一丸) 介按:帶脈不固,腎液未充,是以帶下腰疼,茲以更感風熱之邪,犯及肺胃,以致咳嗆而牙縫出血。
此方既清肺胃之熱,復補腎液之虛,乃是欲要調經先須去病之意。
【暑】
遺風王 暑風濕熱,寒熱交作,脈濡,舌滑微黃,脘悶欲嘔。
宜和中祛邪。
青皮(八分) 桂枝(五分) 仙半夏(錢半) 廣藿香(二錢) 厚朴(一錢) 炒知母(錢半) 酒炒條芩(二錢) 防己(錢半) 大腹皮(三錢) 原滑石(四錢) 焦六曲(四錢) 清煎二帖:介按:暑挾濕邪,入於膜原,故寒熱脘悶嘔惡。
治以辛香溫化之品,開達膜原之邪,確是對症療法。
【裡汪】
暑邪寒熱,脈弦數,頭疼脘悶,溲數。
宜和中清邪。
(七月三號丙午二十九日) 青蒿子(錢半) 藿香(三錢) 佩蘭(錢半) 青皮(八分) 炒知母(錢半) 白芷(八分) 滑石(四錢) 威靈仙(錢半) 仙半夏(錢半) 大豆卷(三錢) 蔻殼(錢半) (引)荷葉(一角) 二帖。
【又清解已效】
脈虛細,寒熱交作,午後稍瘥,舌滑白根微黃,便利。
宜清暑和中。
(七月六號丙午初二日) 藿香梗(二錢) 仙半夏(錢半) 銀花(錢半) 連翹(三錢) 滑石(四錢) 黃芩(錢半) 赤苓(四錢) 大豆卷(三錢) 蔻仁(八分) 扁豆衣(三錢) 通草(錢半) (引)荷葉(一角) 二帖。
介按:此與前案大同小異,而處方亦是開達膜原,但濕熱較輕,故初則頭痛而用祛風之品,繼則寒熱,至午後少瘥,而仍以清暑為主。
【遺風龐】
暑風夾濕,寒熱如瘧,渴飲,溲數,脈濡右大,舌白,中心嫩黃。
宜清解,防重。
(八月十一號丁未二十九日) 淡竹葉(錢半) 香薷(七分) 蟬衣(錢半) 牛蒡子(三錢) 連翹(三錢) 光杏仁(三錢) 六一散(四錢,包煎) 通草(錢半) 薄荷(五分) 天花粉(三錢) 銀花(二錢) (引)鮮荷葉(一角) 二帖。
【又】
寒熱未除,脈弦濡,舌黃滑,腹中濯濯。
姑宜清暑和中。
(八月十五號戊申初三日) 廣藿香(二錢) 青蒿子(錢半) 炒青皮(八分) 炒枳殼(錢半) 焦山梔(三錢) 連翹(三錢) 山楂(三錢) 原滑石(四錢) 省頭草(三錢) 條芩(錢半) 通草(錢半) (引)鮮荷葉(一角) 介按:葉香岩曰。
暑邪必挾濕,狀如外感風寒,忌用柴、葛、羌、防。
如肌表熱無汗,辛涼輕劑無誤。
香薷辛溫氣升,熱伏易吐。
佐苦降如杏仁、黃連、黃芩,則不吐。
宣通上焦,如杏仁、連翹、薄荷、竹葉,暑熱深入,伏熱煩渴,白虎湯、六一散。
今此人寒熱如瘧,是屬暑而挾濕之候。
初方悉宗葉氏之意,次因寒熱未除,故於清暑之中,又佐清少陽余熱之味。
【裡汪】
暑風傷肺,頭疼發熱,汗微不出,脈右浮濡,身痛,溲數,舌微黃。
宜清解,防變重。
(五月十九日) 香薷(八分) 桔梗(錢半) 薄荷(錢半) 天花粉(三錢) 連翹(三錢) 象貝(錢半) 六一散(四錢) 蔻仁(八分沖) 白芷(八分) 炒知母(錢半) 光杏仁(三錢) 清煎二帖。
介按:暑風先傷氣分,是屬上焦之病。
治以辛涼微苦,廓清肺氣為主。
【蜀阜馬】
暑濕傷氣,脘悶發熱,脈濡,右弦細,舌滑白,溺數,惡心。
宜開氣分為治。
(八月初四日) 栝蔞皮(三錢) 藿香梗(二錢) 仙半夏(錢半) 炒枳殼(錢半) 川朴(一錢) 省頭草(三錢) 條芩(錢半) 苦丁茶(錢半) 通草(錢半) 蔻殼(錢半) 滑石(四錢) 介按:暑為熏蒸之氣,濕為膩濁之邪,熱處濕中,阻於氣分,日久不解,蔓延中焦。
故脘悶嘔惡,發熱溺數。
治以芳香止嘔,苦辛開肺。
【馬安趙】
暑濕傷氣,舌灰黃,汗出發熱,脈虛,右濡,頭目不爽,溲數。
宜清熱利濕為治,防重。
(七月二十五號丁未十二日) 淡竹葉(錢半) 焦六曲(四錢) 焦梔子(三錢) 藿香(三錢) 連翹(三錢) 赤苓(四錢) 條芩(二錢) 光杏仁(三錢) 苦丁茶(錢半) 大豆卷(三錢) 滑石(四錢) (引)鮮荷葉(一角) 二帖。
介按:肺主皮毛,今以肺氣被郁,則自汗發熱而頭目不爽,脈虛右濡,尤為傷暑挾濕之征。
治以辛涼輕劑清解上焦,兼以滲濕,方法極是安昌姚 暑濕傷氣,嘔渴身熱,大便自利,脈弦濡數,舌黃滑,腹痛,症非輕藐。
宜清熱和中。
候正。
(七月十八號丁未初五日) 藿梗(二錢) 焦六曲(四錢) 炒黃芩(錢半) 天花粉(三錢) 六一散(四錢,包) 連翹(三錢) 枳殼(錢半) 佩蘭(三錢) 銀花(三錢) 石菖蒲(八分) 大豆卷(三錢) 清煎一帖。
【清熱和中】
自利嘔渴悉瘥,脈濡,右弦數,舌黃滑。
身熱已緩,頭暈耳鳴,仍遵前法加減為穩。
(七月二十二號丁未初九日) 廣藿香(錢半) 苦丁茶(錢半) 條芩(錢半) 省頭草(三錢) 六一散(四錢) 扁豆衣(二錢) 赤苓(四錢) 通草(錢半) 銀花(三錢) 連翹(三錢) 焦山梔(三錢) 清煎三帖。
介按:暑濕兼穢,由口鼻吸受而傷氣分,漸入膈膜,下滲大腸,以致嘔渴身熱,腹痛自利。
故以清熱和中之劑,諸恙悉瘥。
次診頭暈耳鳴,是屬肝膽余熱,上犯清竅,而治法注重上焦濕熱。
亦是良方。
【西池余】
暑濕傷氣,潮熱,溺赤,大便如醬,脈濡細數,舌心焦黃,口甜。
宜清利,防變。
晚蠶砂(三錢) 仙半夏(錢半) 光杏仁(三錢) 苦丁茶(錢半) 連翹(二錢) 赤苓(錢半) 大腹皮(三錢) 淡竹葉(錢半) 大豆卷(三錢) 炒黃芩(錢半) 原滑石(四錢) 荷葉(一圈) 二帖。
【次診】
潮熱已退,脈左濡,右細,舌黃燥,口甜,溲溺赤,大便閉。
宜瀉心東加減,防變。
仙半夏(錢半) 炒黃芩(錢半) 廣鬱金(三錢) 省頭草(三錢) 炒川連(六分) 炒枳實(二錢) 厚朴(一錢) 通草(錢半) 生白芍(錢半) 光杏仁(三錢) 赤苓(三錢) 二帖。
【三診】
舌轉嫩黃尚膩,脈兩手弦細,口尚甜。
系脾癉,胃鈍。
宜瀉心東加減。
仙半夏(錢半) 焦神麯(三錢) 炒穀芽(三錢) 新會皮(錢半) 炒川連(六分) 杏仁(三錢) 赤苓(三錢) 滑石(四錢) 炒枳實(錢半) 蔻殼(錢半) 省頭草(三錢) 清煎三帖。
【四診】
舌色猶黃,胃氣不振,脈濡,左弦細,便結,心泛。
宜養胃清利,最怕變端。
遍金釵(三錢) 栝蔞皮(三錢) 藿梗(二錢) 雞內金(三錢) 省頭草(三錢) 光杏仁(三錢) 穀芽(四錢) 淡竹葉(一錢) 原滑石(四錢) 陳皮(錢半) 晚蠶砂(三錢)
【五診】
舌色未清,大便稍下,飢不欲食,頃六脈虛細,胃逆惡心。
濕熱猶存,仍遵前法加減,不致變端無慮。
遍金釵(三錢) 柏子仁(三錢) 栝蔞皮(三錢) 通草(錢半) 省頭草(三錢) 合歡皮(三錢) 藿梗(二錢) 蕤仁(錢半) 雞內金(三錢) 白茯神(四錢) 炒穀芽(四錢) 介按:暑而兼濕,錮結不解,最為淹纏難愈之症。
治療之際,務須辨明暑多與濕多之異,蓋因過用清涼以治暑,則濕愈留戀,過用溫燥以利濕,則化熱劫津。
故此案歷經四診,而尚慮變端,實因濕熱膠結,一時難以分化。
至於方法,尚屬步驟井然。
惟釵斛一味,雖是滋養胃液之妙品,但濕熱尚存,用得太早,須防有戀邪之患。
口甘一證,古人名曰脾癉,因五味入口,必藏於胃,賴脾臟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口甘。
其人必素食甘美多肥之品,肥則令人內熱,甘則令人中滿,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內經謂治之以蘭,除陳氣也,後人均以佩蘭治之,但佩蘭之功效,不如建蘭葉之生津止渴,以除胃中陳積蓄熱之氣為愈也。
【蜀阜馬】
冒暑受風,頭疼發熱,肢戰,脈浮數,右關勁,脘悶氣衝,咽喉如有物阻,舌微黃,根濃,症屬棘手。
宜防痙厥,候正。
(六月初二日) 銀花(三錢) 連翹(三錢) 橘核(錢半) 射干(錢半) 廣橘紅(一錢) 焦山梔(二錢) 甘菊(二錢) 薄荷(一錢) 炒僵蠶(二錢) 光杏仁(三錢) 竹葉(錢半) (引)荷葉(一角) 一帖。
介按:暑月受風,先傷氣分,是以頭疼發熱,日久不解,化熱而引動肝風,以致肢戰氣衝。
治以清氣分之熱,迨氣分之熱整肅,則肝風自平。
【大義汪】
稚孩暑風夾濕,脈浮大,舌滑白,汗多發熱,渴飲。
恐變驚風,姑宜清熱祛邪。
(又月二十四日) 栝蔞根(三錢) 密銀花(二錢) 大豆卷(三錢) 淡竹葉(錢半) 連翹(三錢) 扁豆衣(三錢) 赤苓(四錢) 白蔻仁(八分,沖) 六一散(三錢) 光杏仁(三錢) 枳殼(錢半) 清煎二帖。
介按:稚年純陽之體,感受夏月之風熱與濕,最防化熱劫液,引動肝風而為痙厥,況其汗多發熱渴飲諸端。
是屬熱熾顯然。
故治法宜清熱達邪。
【遺風龐】
右耳下腫,夾雜暑濕,便瀉,腹痛,脈弦濡,舌根微黃。
姑宜清暑和中。
(六月二十四日) 藿香梗(三錢) 大腹皮(三錢) 通草(錢半) 左金丸(八分) 益元散(三錢) 赤苓(三錢) 扁豆衣(三錢) 南木香(六分) 苦丁茶(錢半) 焦山梔(三錢) 新會皮(錢半) 清煎三帖。
介按:暑氣下降,濕濁上騰,人在濕熱蒸騰之中,感受其氣,兼以穢濁夾雜,歸於脾胃而為泄瀉,走於中道則腹痛。
治宜清熱開鬱,佐以芳香淡滲。
俾穢濁濕邪,由此可以分消。
【杭垣施】
素患痰飲,新受暑氣夾濕,潮熱,咳嗽氣急,脈濡滑數,舌白,根微黃。
姑宜清氣消痰。
栝蔞皮(三錢) 光杏仁(三錢) 廣橘紅(一錢) 赤茯苓(四錢) 川貝(二錢) 連翹(三錢) 扁豆衣(三錢) 白蔻仁(八分) 六一散(三錢,荷包) 淡芩(錢半) 白前(錢半) 清煎三帖。
介按:治痰飲當以溫藥和之,但新受暑邪,先犯氣分。
故其治法,先清其暑,兼消痰濕。
【遺風徐】
暑風熱濕,嗆咳,耳木,脈濡數,舌白,根微黃。
神識乍憒,症勢重險。
宜防厥閉,候正。
(七月二十四日) 石菖蒲(八分) 焦山梔(三錢) 橘紅(一錢) 老式天竺黃(錢半) 遠志(八分) 滑石(四錢)光杏仁(三錢) 炒黃芩(錢半) 苦丁茶(錢半) 象貝(三錢) 淡竹葉(三錢 引)荷葉(一角) 三帖。
介按:暑熱下逼,濕濁上騰,其邪從口鼻吸受,氣分先阻,而上焦清肅不行,以致嗆咳。
但暑而挾濕,系是熏蒸黏膩之邪,最難分解。
郁久化熱爍津,遂變神昏耳聾,險象畢露。
此種症候,先須認明暑風濕熱,何者為重,分別施治,庶幾奏效。
今以暑熱挾痰濕,由肺而漸逼心胞,最防厥閉之候。
治以肅肺化痰,滌暑開竅,以解胞絡之危,洵是佳計。
【西柱沈】
暑風夾濕,嗆咳,面浮,舌紅,根黃,口渴,溺多,素患脾泄。
宜清暑消痰為法,防重。
(七月二十二日) 烏元參(三錢) 橘紅(一錢) 天花粉(三錢) 石蓮子(三錢) 益元散(四錢) 扁豆衣(三錢) 茯苓(四錢) 省頭草(三錢) 銀花(二錢) 川貝(錢半) 淡竹葉(三錢) 清煎三帖。
介按:暑濕挾痰,留戀上焦,濕痰阻氣,氣不化津,則口渴而舌紅根黃。
但素患脾泄之人,尤防濕熱橫滲而化浮腫,治以清熱消痰,兼用扁豆衣、石蓮子、茯苓等之扶脾滲濕,是標本兼顧之方。
【安昌李】
暑風夾濕,咳嗽吐血,脈寸大,舌白,根微黃,潮熱。
宜防瘵。
(六月十二日) 栝蔞皮(錢半) 淡竹葉(錢半) 茜根(二錢) 小薊草(三錢) 川貝(三錢) 扁豆衣(三錢) 焦山梔(三錢) 銀花(三錢) 六一散(四錢) 光杏仁(三錢) 白前(錢半) 荷花露(二兩沖引) 茅草根(一兩) 三貼。
介按:此是暑熱爍肺,復燃陽絡,以致絡血上溢。
治以滌暑保肺,清絡止血。
較諸葉香岩治五姓一方,尤為敏捷。
【某婦】
伏暑嘔渴發熱,脈寸滑數,沖氣撞脘,溲數。
癸水趲遲,慎恐變端。
宜瀉心東加減,候正。
(十月十一號九月初二日) 炒川連(八分) 枳實(錢半) 省頭草(三錢) 原滑石(四錢) 仙半夏(錢半) 生白芍(三錢) 廣鬱金(三錢) 蔻殼(錢半) 酒炒黃芩(錢半) 光杏仁(三錢) 橘白(一錢) 清煎二帖。
介按:暑熱伏於心膈之間,治以芩、連、半夏,仿瀉心湯之意而泄其熱,又佐杏仁、蔻殼以止其嘔。
惟沖氣撞脘,尚少鎮沖之品,而癸水趲遲,系是血虛之候。
此方先清其暑,治法最佳。
待暑解之後,再行調經補血,自無內外夾雜之虞。
【安昌余】
伏暑秋發,始起寒熱,脈濡細,舌微白,底紅,潮熱,頭脹,肢楚,大便不爽。
姑宜清利。
晚蠶砂(四錢包) 青皮(八分) 苦丁茶(三錢) 川石斛(三錢) 光杏仁(三錢) 焦山梔(三錢) 廣鬱金(三錢) 新會皮(錢半) 六一散(三錢,包) 淡竹葉(三錢) 天花粉(三錢) 介按:伏暑內發,新涼外束,故始起寒熱,舌苔微白。
清熱利濕,方極穩妥,在鄙見宜去川斛而加入透達之品,則新邪易退,且免戀濕之患。
【安昌顧(建記)】
陽明伏暑,舌焦膩,脘悶嘔惡,脈弦細,暮夜煩熱。
症屬棘手,宜防外脫內閉,候正。
(八月二十四日) 栝蔞子(四錢,杵) 枳實(錢半) 淡竹葉(錢半) 廣鬱金(三錢) 炒川連(八分) 焦梔子(三錢) 赤苓(四錢) 晚蠶砂(四錢) 仙半夏(錢半) 原滑石(四錢) 光杏仁(三錢) 介按:伏暑發自陽明,古人以白虎湯為主方,此人系是濁熱黏膩之邪,由陽明而留戀脘膈。
治宗小陷胸湯之意,是屬對症療法。
【安昌高】
秋暑未清,脈澀滯,氣機不和,神識乍憒,溺後精關不固,舌微白,腹痛,仍遵前法加減治之。
(七月二十九日) 廣藿香(二錢) 仙半夏(錢半) 生牡蠣(四錢) 石蓮子(三錢) 省頭草(三錢) 茯苓(四錢) 蔻殼(錢半) 通草(錢半) 川楝子(三錢) 香附(三錢) 左金丸(八分) 清煎三帖。
介按:素患遺精,兼受秋暑,故其治法,於清暑理氣之中,仍佐澀下之品。
雖則標本兼顧,尚宜注重新邪。
【濕】
茅蓬陳 濕著經絡,寒熱交作,脈弦濡,舌黃滑,口渴,足跗冷徹骨中。
宜宣明桂苓甘露飲加減。
(三月二十九日) 白茯苓(四錢) 綿茵陳(二錢) 滑石(四錢) 晚蠶砂(二錢,包) 桂枝(七分) 石膏(三錢) 光杏仁(三錢) 秦艽(錢半) 江西術(一錢) 防己(錢半) 栝蔞根(三錢) 澤瀉(三錢) 介按:濕鬱脾胃之陽,脾胃以膜相連,邪伏於此,則寒熱交作。
脾主四肢,故足多浮腫。
治以桂苓甘露飲,導濕分消而宣通其陽。
【某】
寒熱不清,脈濡數,舌滑白,咳嗽稍減,濕熱阻隔氣分。
宜治手太陰,佐淡滲。
(四月十八日) 綿茵陳(三錢) 光杏仁(三錢) 仙半夏(錢半) 炒青皮(八分) 白蔻仁(八分,沖) 茯苓(四錢) 炒條芩(錢半) 川貝(錢半) 滑石(四錢) 廣橘紅(一錢) 大腹皮(三錢) 淡竹茹(一丸) 三帖。
介按:濕熱阻滯氣分,寒熱咳嗽。
形同肺瘧,故用半貝丸意,以退寒熱。
又以清肅肺氣而滲濕熱。
【某】
咳逆已除,脈弦,舌白,根微黃,大便溏,溺赤澀。
濕熱蘊結。
栝蔞皮(三錢) 原滑石(四錢) 通草(錢半) 蔻殼(錢半) 赤苓(四錢) 廣鬱金(三錢) 枳殼(錢半) 光杏仁(三錢) 省頭草(錢半) 新會皮(錢半) 炒穀芽(三錢) 清煎三帖。
介按:濕熱蘊結,脾弱便溏。
治法於滲濕之中,參以芳香理氣,則濕易下趨。
惟杏仁善泄肺氣,肺氣一降,未免與便溏有礙。
【馬安趙】
濕熱傷氣,寒熱交作,肢冷,嘔逆,便利,脈沉弱,舌黃滑,兩邊微白,脘悶。
宜宣明桂苓甘露飲加減,尤防昏厥之變,候正。
(六月十六日)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仙半夏(錢半) 藿香(二錢) 桂枝(八分) 豬苓(錢半) 條芩(三錢) 焦曲(四錢) 蒼朮(錢半) 滑石(四錢) 大豆卷(三錢) 清煎二帖。
介按:濕阻氣分,凝遏清陽,鬱而為熱,治療大忌發散,汗之則變痙厥。
今仿桂苓甘露飲意,藉滲濕清熱以通陽,是為正治。
【遺風龐】
濕熱寒熱。
脈弦濡,中痞氣滯,腹痛便滑。
姑宜和中利濕。
草果(五分) 生香附(三錢) 仙半夏(錢半) 炒青皮(八分) 川朴(一錢) 赤苓(四錢) 炒條芩(錢半) 原滑石(四錢) 大腹皮(三錢) 廣木香(七分) 威靈仙(錢半) 清煎三帖。
介按:脾失健運之職,胃失消化之權,濕熱蘊於膈膜,致寒熱交作,氣機阻滯,腹痛便泄。
此方開達膜原,健脾和胃,理氣滲濕。
均臻穩妥。
【盛陵徐】
中焦未和,氣衝脘悶,脈滯澀,濕熱蘊蓄。
宜順氣和中。
烏藥(二錢) 綿茵陳(三錢) 生香附(三錢) 枳殼(錢半) 厚朴(一錢) 澤瀉(三錢) 沉香曲(錢半) 玫瑰花(五朵) 生牡蠣(四錢) 雞內金(三錢) 通草(錢半) 清煎四帖。
介按:牡蠣澤瀉散,為治腰以下水氣不行之專方。
蓋以澤瀉能啟水中之清氣上行,牡蠣能化下焦之濕濁阻滯。
前清葉天士先生善用古方,至用牡蠣澤瀉散,只取此二味,未曾盡用原方。
今此案亦宗此意,因其氣衝脘悶,又佐雞金散以理氣,確治濕熱蘊蓄之良劑。
【盛陵徐】
胃氣稍振,濕猶未淨,舌滑嫩黃,脈濡。
腰墜。
宜滲利為妥。
赤苓(四錢) 藿梗(二錢) 蔻殼(錢半) 仙半夏(錢半) 省頭草(錢半) 焦梔子(三錢) 光杏仁(三錢) 穀芽(四錢) 綿茵陳(三錢) 通草(錢半) 大豆卷(三錢) 清煎三帖。
介按:病後余濕流於下焦,治用辛泄,又佐清熱,以存陽明之液,確有見地。
其濕自上中蔓延下焦。
故方法仍是開泄上中,源清則流自潔之意。
【安昌葉】
濕熱未清,脈濡細,舌薄滑,午後背寒乍熱。
宜宣明桂苓甘露飲加減治之。
桂枝(五分) 江西術(一錢) 綿茵陳(三錢) 淡竹葉(錢半) 茯苓(四錢) 寒水石(三錢) 原滑石(四錢) 光杏仁(三錢) 澤瀉(三錢) 豬苓(錢半) 釵斛(三錢) 清煎四帖。
介按:濕熱未清,脾陽被遏,甘露飲加減極妙。
惟釵斛一味,雖滋胃液,未免有戀濕之患。
【漓渚吳】
舌微黃,脈細數,背寒肢木,脘中窒痹。
此屬濕邪。
宜溫膽祛邪。
仙半夏(錢半) 枳實(錢半) 省頭草(三錢) 廣鬱金(三錢) 陳皮(一錢) 焦山梔(三錢) 二帖。
介按:濕熱蔓延三焦,氣機阻塞而不流行,津液凝滯而為痰飲,脘中窒痹,良以痰阻氣機,故其治法,於溫膽東加薤白、杏仁,以通胸中之陽,則背寒肢木自除。
參以梔豉,泄其久郁之熱,佐以省頭草,滌其陳腐之氣而醒脾胃。
此方從王孟英脫胎而來,深可為法。
【遺風李】
舌色黃滑,根濃,脈濡細,頭暈肢楚,惡寒微熱,溲數便結。
宜甘露飲加減治之。
(五月二十三日) 茯苓(四錢) 炒條芩(錢半) 光杏仁(三錢) 棗兒檳榔(三錢) 桂枝(五分) 原滑石(四錢) 防己(錢半) 炒穀芽(四錢) 澤瀉(三錢) 豬苓(錢半) 大豆卷(三錢) 清煎二帖。
介按:脾胃之陽,被濕熱鬱遏而不振。
治以清濕熱而扶脾。
則諸恙自退。
【安昌顧】
濕阻肺衛,脈弦,舌微黃,呃逆頻頻,溲溺赤。
症屬重險。
宜宣化肺氣,候正。
(七月十八日) 栝蔞皮(三錢) 通草(錢半) 刀豆子(三錢) 省頭草(三錢) 京川貝(錢半) 廣鬱金(三錢)赤苓(四錢) 射干(錢半) 廣橘紅(錢半) 光杏仁(三錢) 柿蒂(七個 引) 枇杷葉(去毛,五片) 二帖。
介按:濕阻肺衛,化痰而壅濕膈膜,以致溲赤呃逆。
清宣肺氣,治法極是。
【遺風金】
舌滑微黃,頭脹肢懈,脈濡細,咳逆。
此屬濕熱。
宜保和丸加減治之。
(六月二十二號丙午初八日) 焦六曲(四錢) 山楂(三錢) 綿茵陳(三錢) 廣藿梗(二錢) 連翹(三錢) 赤苓(四錢) 光杏仁(三錢) 大豆卷(三錢) 仙半夏(錢半) 省頭草(錢半) 原滑石(四錢) 清煎三帖。
介按:外受之濕,郁於氣分,則咳逆頭痛,內起之濕,由口腹不慎,而蘊伏中焦,致脾胃失於消化。
脾主四肢,今被濕熱阻滯則肢懈。
治以消積滲濕,是屬濕熱夾食之候。
【漁莊沈】
瘧邪已除,脈弦濡,濕熱猶存,舌滑白,屢次衄血。
宜清利為穩。
(五月十七日) 綿茵陳(三錢) 藿梗(二錢) 大豆卷(三錢) 穀芽(四錢) 焦山梔(三錢) 淡條芩(錢半) 光杏仁(三錢) 通草(錢半) 蔻仁(八分,沖) 原滑石(四錢) 省頭草(錢半) 清煎三帖。
介按:血行清道,從鼻而出,古名曰衄。
此症系是陽明濕熱,化火而逼血上溢,故仍以清利濕熱,是屬根本療法。
【安昌徐】
舌黃滑罩灰,脈弦濡,胃鈍,跗腫溺赤。
此屬濕熱。
宜越鞠丸法加減治之。
(七月十二號丙午二十七日) 焦六曲(四錢) 白芷(八分) 綿茵陳(三錢) 藿梗(二錢) 香附(二錢) 茯苓(四錢) 滑石(四錢) 新會皮(錢半) 焦山梔(三錢) 雞內金(三錢) 炒穀芽(四錢) 清煎三帖。
介按:濕熱蘊伏脾胃,而兼氣鬱食積,以致跗腫溺赤,故以治六郁主方之越鞠丸加減。
【遺風胡】
濕熱內著,脘悶便結,骨熱,脈澀滯,舌濃嫩黃,足腫冷。
宜清利。
(六月十五日) 晚蠶砂(三錢) 栝蔞子(三錢) 焦六曲(四錢) 炒枳殼(錢半) 光杏仁(三錢) 赤苓(四錢)原滑石(四錢) 雞內金(三錢) 仙半夏(錢半) 淡芩(錢半) 大腹皮(三錢) 路路通(七個) 三帖。
介按:舌苔黃濃,脘悶便結,是屬濕熱滯於陽明之證,徒事清熱泄邪,只能散流走之熱,而不能除胃中蘊結之邪。
故於清利方中,佐以蠶砂、蔞仁,兼導濕濁之下趨。
【遺風徐】
舌黃罩灰,身潮熱,脈弦濡,濕熱蘊於經絡,便溏溺赤。
姑宜清熱利濕,慎恐變幻。
(八月九號丁未二十七日) 炒知母(錢半) 栝蔞皮(三錢) 仙半夏(錢半) 赤苓(四錢) 草果仁(錢半) 炒枳殼(錢半) 條芩(錢半) 通草(錢半) 大腹皮(三錢) 原滑石(四錢) 光杏仁(三錢) 清煎二帖。
介按:濕熱蘊結膜原,膜原為脾胃相聯之處,濕勝則便溏,熱勝則潮熱。
案中用草果治太陰之寒,知母除陽明之熱,二味合用,為治濕伏膜原而致寒熱交作之良品。
【某】
濕熱未罷,脈澀滯,舌濃微黃,足跗酸楚,脘悶。
姑宜和中清利。
(五月十八日) 晚蠶砂(三錢) 焦六曲(四錢) 綿茵陳(三錢) 藿香梗(二錢) 赤苓(四錢) 厚朴(一錢) 原滑石(四錢) 雞內金(三錢) 防己(錢半) 枳殼(錢半) 香附(三錢) 清煎三帖。
介按:夏季身痛屬濕,宜用木防己、蠶砂,此葉香岩先生之言也。
今以治足跗酸楚,洵是對症發藥。
其用六曲、雞金,必系夾食。
又用厚朴、枳殼,以除脘悶。
余味均是淡滲之品,藉除未罷之濕熱。
又藿梗、香附以理氣,氣機轉運,則濕熱自去矣。
【濕熱發黃】
脈澀滯,舌滑,面跗浮。
症屬重極。
宜清利,候正。
(八月初三日)朱墅田綿茵陳(三錢) 大豆卷(三錢) 雞內金(三錢) 冬瓜皮(三錢) 赤苓(四錢) 白蔻仁(八分) 新會皮(錢半) 生米仁(四錢) 防己(錢半) 滑石(四錢) 光杏仁(三錢) 清煎三帖。
介按:濕與熱合,瘀郁不解,未能達表通裡,勢必蒸發為黃。
茲用辛淡泄濕,使內瘀之濕熱下趨,則黃從小便而解。
【西莊黃】
跌仆傷筋,環跳腫痹作痛,脈濡左勁,舌黃滑,濕熱作瀉。
姑宜和絡、清熱、利濕。
(八月十九號戊申初七日) 干地龍(錢半) 百葉煎(二錢) 炒米仁(四錢) 藿梗(二錢) 草(三錢) 茯苓(四錢) 通草(錢半) 車前(三錢) 大腹皮(三錢) 木瓜(三錢) 新會皮(錢半) (引)桑枝(一尺許) 三帖。
介按:因跌仆傷筋而濕鬱腫痹,氣窒絡瘀,壅閉不宣,不通而痛,故用地龍、 、桑枝,以宣通脈絡。
又因濕勝便泄,而用健脾滲濕之劑,以清熱止瀉。
且米仁、木瓜二味,為治濕熱阻滯,以致足筋酸痛之妙品。
【遺風龐】
舌滑白,脈濡細,脘悶,溲溺赤,汗出津津。
宜和中清利。
焦六曲(四錢) 藿香梗(一錢) 炒穀芽(四錢) 新會皮(錢半) 赤苓(三錢) 蔻殼(錢半)枳殼(錢半) 省頭草(三錢) 川朴(一錢) 通草(錢半) 淡竹葉(錢半) 荷葉(一角) 三帖。
介按:濕濁上干則脘悶,胃熱內蒸則汗出,病在中焦氣分,故開中焦氣分濕熱,兼以和胃為治。
【燥】
盛陵徐 閨女秋燥發熱,脈浮數,咳嗽氣急,舌微黃,渴不多飲,症非輕貌。
宜防昏變,候正(九月初四日。
薄荷(錢半) 桑葉(三錢) 光杏仁(三錢) 象貝(三錢) 連翹(三錢) 蟬衣(錢半) 廣橘紅(一錢) 淡豆豉(三錢) 花粉(三錢) 前胡(錢半) 淡竹葉(三錢) (引)活水蘆根(一兩) 二帖。
介按:燥有涼燥、溫燥之殊。
涼燥治法,宜遵《內經》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之旨。
而此案系是溫燥之症,即《內經》所謂燥化於天,熱反勝之之候。
須防化熱劫液。
茲從葉氏上燥治氣。
辛涼宣上之意,而清燥救肺,俾上焦之燥熱,逐漸清解。
【蜀阜張】
閨女秋燥發熱,脈滑數,嗆咳痰阻。
症非輕貌,姑宜清燥消痰(九月十五日。
冬桑葉(三錢) 炒知母(錢半) 白前(錢半) 秦艽(錢半) 象貝(三錢) 光杏仁(三錢) 甘去毛,三片) 三帖。
介按:此系溫燥化熱,爍液成痰而為嗆咳。
最防內合胃熱,引動肝風,驟變痙厥。
治以辛涼清解,滋液豁痰,俾痰熱稍蠲,則諸證自痊。
【義橋徐】
秋感燥化,頭暈而疼,咳逆發熱,脈右浮滑,左微勁,舌黃尖紅。
姑宜辛涼清解(七月初四日。
薄荷(錢半) 冬桑葉(三錢) 銀花(三錢) 淡竹葉(錢半) 連翹(三錢) 甘菊(錢半) 焦梔子(三錢) 象貝(三錢) 桔梗(錢半) 前胡(錢半) 橘紅(一錢) 清煎。
二帖。
介按:先哲何廉臣先生曰:六氣之中,惟燥氣難明。
蓋燥有涼燥、溫燥、上燥、下燥之分。
涼燥者,燥之勝氣也,治以溫潤,杏蘇散主之。
溫燥者,燥之復氣也,治以清潤,清燥救肺湯主之。
上燥治氣,吳氏桑杏湯主之。
下燥治血。
滋燥養營湯主之。
今此案系是燥之復氣,故治法悉宗葉氏辛涼清宣之意。
【大西莊楊】
童年咳嗽,已曾失血,脈細右大,舌微黃,身熱火脹,此燥氣內逼。
宜防成損(八月十七日) 霜桑葉(二錢) 焦山梔(三錢) 炒知母(錢半) 苦丁茶(錢半) 光杏仁(三錢) 廣鬱金(三錢) 川貝(錢半) 銀花(二錢) 池菊(二錢) 橘絡(錢半) 白前(錢半) 清煎。
三帖。
【又】
童年血後咳嗽較減,頃脈兩手皆弦,舌尖紅,頭暈。
宜清燥以育陰(八月二十二日。
冬桑葉(三錢) 南沙參(三錢) 天冬(三錢) 白前(錢半) 光杏仁(三錢) 川貝(錢半) 女貞子(三錢) 胖大海(三錢) 生石決明(六錢) 橘絡(錢半) 黃草 石斛(三錢) 清煎。
介按:時令燥氣,挾肝經之燥火,互相上蒸,沖肺則咳嗆失血,沖腦則頭暈目眩。
初診脈細右大,治在氣分,所以咳嗽較減。
次則治以清肝肅肺,和胃止血,俾肺氣復肅降之權,則咳暈自止。
此後如能再進顧松園之八仙玉液,更為穩妥。
又據葉氏《幼科要略》自注云:秋燥一證。
氣分先受,治肺為急。
若延綿數十日之久,病必入血分,又非輕浮肺藥可治。
須審體質證端,古謂治病當活潑潑地,如盤走珠耳。
【溫熱】
遺風漏 風溫發熱咳嗽,氣急不耐,脈弦數,舌濃膩。
症勢非輕,宜治防變(元月二十九日。
薑半夏(三錢) 萊菔子(三錢) 前胡(錢半) 枳殼(錢半) 光杏仁(三錢) 連翹(三錢) 焦山梔(三錢) 花粉(三錢) 霜桑葉(三錢) 象貝(三錢) 廣橘紅(一錢) (引)竹肉(一丸) 二帖。
介按:風溫先傷肺分,肺氣不舒,以致咳嗽氣急,脈數舌膩。
治法大忌辛溫汗散,宜與辛涼輕劑,肅降肺氣,清解表邪。
薑半夏雖能消痰止咳,尚宜慎用。
【安昌徐】
溫邪未淨,脈尚大,午後肌熱,舌白滑,嗆咳面浮,大便溏薄。
宜養胃、清肺熄邪。
丹參(三錢) 生米仁(四錢) 銀花(錢半) 金沸草(三錢,包煎) 川貝(二錢) 茯苓(三錢) 丹皮(二錢) 通草(錢半) 省頭草(三錢) 桔梗(錢半) 白前(錢半) 清煎。
三帖。
介按:溫邪濕熱未淨,上衝於肺,則咳嗽面浮,陰液未復,而濕熱蘊蓄則肌熱便溏,必先清肺熱,則咳嗽自止,滲濕扶脾,則便溏自瘥,佐清營熱,則肌熱亦退。
惟丹參恐是元參之誤。
【白馬山李】
溫邪上郁,頭目不爽,脈數,舌微黃,身熱肢楚。
宜清解為主(二月二十七日。
淡竹葉(錢半) 苦丁茶(錢半) 滑石(四錢) 炒枳殼(錢半) 焦梔子(二錢) 炒遠志肉(八分) 廣鬱金(三錢) 炒麥芽(三錢) 甘菊(錢半) 石菖蒲(八分) 干地龍(錢半) 清煎。
二帖。
介按:溫病發出之途自少陽,熱病發出之途由陽明,此病由少陽而上郁清竅,則頭目不爽,漸次由陽明而化熱,故身熱肢楚。
今以少陽、陽明同治,參用地龍、竹葉,借清胃絡之熱。
【遺風龐】
溫邪發熱,神識乍清乍憒,脈滑數,口燥,咳逆,便閉。
宜防變端,候正(四月十七號三月初二日。
栝蔞皮(三錢) 石菖蒲(七分) 干地龍(錢半) 焦梔子(三錢) 廣鬱金(三錢) 連翹(三錢) 枳殼(錢半) 天花粉(錢半) 銀花(錢半) 光杏仁(三錢) 淡竹葉(錢半) 清煎。
二帖。
【大便稍下】
熱猶不解,脈滑數,咳逆。
宜清上焦為主,不致變端無慮(三月初四日。
栝蔞皮(三錢) 淡條芩(錢半) 前胡(錢半) 萊菔子(二錢) 焦山梔(三錢) 廣鬱金(三錢) 光杏仁(三錢) 象貝(三錢) 枳殼(錢半) 二帖。
介按: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傳於陽明,胃熱挾痰而漸逼心胞,致神識乍憒,口燥咳逆而便閉。
治以清熱化痰,芳香宣竅。
胃熱清降則大便稍下。
然肺分之余熱不清,故咳逆未止,繼方再清上焦氣分,庶無變幻之慮。
【漁莊沈(婦)】
癸水色尚紫,正夾溫邪,咳嗽尤甚,脈浮大,舌紅,頭疼身熱。
邪熱已極營絡,宜清解消痰(杏月十一日。
天花粉(三錢) 象貝(三錢) 元參(三錢) 旋覆花(三錢,包煎) 連翹(三錢) 甘菊(錢半)橘紅(一錢) 光杏仁(三錢) 丹參(三錢) 白前(錢半) 銀花(錢半) (引)枇杷葉(三片,去毛) 三帖。
介按:陰虛內熱則癸水色紫,更感溫邪,上犯於肺,致咳嗽身熱頭疼,而脈象浮大,足氣分熱熾,已屬顯然。
但兩熱相並,易入營分,故此方於清肺止咳之中,兼顧營熱為治。
【安昌顧】
溫熱言譫,脈促數,舌微黃,疹點隱約,咳逆,發熱,肢戰。
症屬棘手。
宜防痙厥,候正(四月二十四號甲辰初八日。
玳瑁(一錢) 紫草(一錢) 銀花(三錢) 天花粉(三錢) 連翹(三錢) 蟬衣(一錢) 廣鬱金(三錢,杵) 僵蠶(三錢) 石菖蒲(七分) 象貝(三錢) 老式天竺黃(三錢) (引) 鮮竹葉一帖。
介按:病由肺衛而逼入營分,劫液動風,以致言譫肢戰。
所幸疹現而咳,邪勢外達,然症象已屬熱極,故用玳瑁、紫草涼解營分,余味開竅豁痰,清熱透邪。
洵治溫邪逼入營分之良方。
【盛陵龍】
濕溫雜受,中焦格拒,脈澀滯,舌濃嫩黃,便溺不利。
藉小陷胸湯,防變,候正。
(五月三號甲辰十七日。
杜栝蔞子(錢半) 枳實(一錢) 原滑石(四錢) 炒麥芽(三錢) 薑炒川連(八分) 生楂肉(三錢) 焦梔子(三錢) 光杏仁(三錢) 仙半夏(錢半) 淡竹葉(錢半) 省頭草(三錢) 清煎。
二帖。
介按:內濕素盛,更感溫邪,蘊伏中焦,化痰而阻其氣化之流行,故以小陷胸東加味,藉除中焦之濕熱以化痰。
【盛陵徐】
濕熱溫邪雜受,寒熱交作,脈濡數,大便自利,舌心灰黃。
宜防昏蒙之變。
候正。
(五月十號甲辰二十四日。
焦六曲(四錢) 赤苓(四錢) 原滑石(四錢) 銀花(錢半) 連翹(三錢) 大豆卷(三錢) 防己(錢半) 石菖蒲(五分) 仙半夏(錢半) 陳皮(錢半) 淡黃芩(錢半) 清煎。
二帖。
介按:濕熱凝滯,大便自利,感受溫邪,寒熱交作,最怕濕阻氣機,挾痰而上蒙清竅,變現神識昏憒。
此症既不能表,又不能下,故治法以宣竅而清濕熱為首要。
【道墟陶】
濕溫雜受,煩熱口燥,身發疹斑,神識乍清乍憒,脈數舌黃。
清竅失聰,症屬棘手。
宜防厥閉,候正。
(五月二十三號乙巳初七日。
焦梔子(三錢) 貫眾(二錢) 銀花(二錢) 牛蒡子(錢半) 淡豆豉(三錢) 蟬衣(錢半) 連先服牛黃清心丸一粒,一帖。
介按:濕熱相蒸,先阻氣分,津液被爍,未能上升,是以煩熱口燥,日久不解,邪熱無處發泄,漸走營分,則神昏譫語,上蒙清竅,則耳聾無聞。
幸喜肺胃之邪,漸從疹斑而透現。
然症勢已在險途,故治以芳香通神,淡滲宣竅,俾穢濁濕邪,由此分消。
【盛陵蔣】
熱入血室,疹斑稍現,舌黃滑,脘悶,大便瀉痢,微熱。
勢在重險,宜清解,防厥。
(六月二十一號丙午初七日。
貫眾(二錢) 碧玉散(三錢,荷包) 大豆卷(三錢) 小青草(一錢) 原滑石(四錢) 赤苓(四錢) 連翹(三錢) 通草(錢半) 銀花(三錢) 炒枳殼(錢半) 省頭草(錢半 引) 活水蘆根(一兩) 二帖。
【又】
血舍已清,瀉痢較差,脈濡數,舌黃,嗆咳,微熱不清,胸前發斑白 。
宜清解為主。
(六月念四號丙午初十日)。
淡竹葉(錢半) 銀花(三錢) 省頭草(錢半) 桔梗(錢半) 京川貝(二錢) 赤苓(四錢) 廣鬱金(三錢) 大豆卷(三錢) 碧玉散(四錢,荷包) 小青草(一錢) 通草(錢半) 清煎二帖。
又 瀉痢已瘥,身熱亦退,脈濡細,脘腹脹悶,咳逆宜治,防變(七月四號丙午二十日。
桔梗(錢半) 枳殼(錢半) 新會皮(錢半) 白前(錢半) 川貝(二錢) 赤苓(四錢) 廣鬱金(三錢) 蔻殼(錢半) 佩蘭(錢半) 通草(錢半) 穀芽(四錢) (引)荷葉(一角) 三帖。
介按:伏熱由陽明而陷入血室,血下則陽熱上浮,而神識不清,語言譫妄。
張仲景屢有刺期門之訓,因期門是肝經之募,瀉其熱而通其經,則汗得遍身而蓄熱外泄,下血自止而譫語自已。
此案治法,雖不宗小柴胡湯之例,而悉遵仲景無犯胃氣及上二焦之戒,仍以清熱利竅,俾鬱熱外泄而疹斑透現,確是良法。
但肝經之熱,恐難速解,故防劫液動風而變痙厥。
幸其鬱熱漸由大腸而自尋出路,治以清解而斑 更現,瀉痢較差,身熱亦退,初二兩方之著力,顯然可見。
惟初方既用碧玉散,則滑石可以去之。
第三方若再注重清解,庶免久咳之累。
【西莊易】
血舍已清,脈數,氣口滑,嗆咳頭暈,身熱未退,舌黃尖紅,腰疼肢楚。
還防變幻,候正。
(五月二十號乙巳初四日。
栝蔞根(三錢) 冬桑葉(三錢) 象貝(三錢) 干地龍(錢半) 連翹(三錢) 甘菊(錢半) 廣橘紅(一錢) 光杏仁(三錢) 前胡(錢半) 貫眾(二錢) 老式天竺黃(錢半) (引)竹肉(一丸) 二帖。
介按:溫邪由肺而傳於胃,表邪雖解而裡熱尚在熏蒸,是以肌熱未退,上熏於肺,則嗆咳頭暈。
故治法仍以肅降肺氣,蠲除胃熱,俾胃熱清解,則身熱咳嗽可除。
因其腰疼肢楚,又佐地龍善走經絡以退熱。
【遺風徐】
冬溫汗出發熱,脈數右勁,舌心黃濃。
咳逆吸短,右脅刺痛,神識乍憒。
症勢重險,宜防厥閉,候正(十月十二日。
干地龍(錢半) 象貝(三錢) 冬桑葉(三錢) 牛蒡子(錢半) 連翹(三錢) 前胡(錢半) 原鬱金(三錢) 橘紅(一錢) 光杏仁(三錢) 銀花(錢半) 老式天竺黃(二錢) 卷心竹葉(三十片) 二帖。
【右脅猶痛】
脈滑數,舌黃,吸粗,咳逆痰阻,神色乍憒,還防變幻。
干地龍(錢半) 石菖蒲(八分) 前胡(錢半) 廣鬱金(三錢) 銀花(三錢) 連翹(三錢) 炒淡黃芩(錢半) 絲瓜絡(錢半) 賴橘紅(八分) 光杏仁(三錢) 老式天竺黃(二錢) 枇杷葉(三片,去毛) 三帖。
介按:冬溫犯肺,不得外解,最易逆傳心胞,而現神識昏憒。
茲以溫邪激動肝陽,爍液成痰,阻滯氣機而致咳逆吸促,右脅刺痛。
治以辛涼之劑,整肅肺胃之痰,而解氣分之熱。
然至次診,神色猶憒,症勢已屬棘手矣。
【卷二】
【咽喉】
白馬山李 溫熱寒熱,脈弦寸口芤,嗆咳咽痛,舌白尖赤。
症屬陰虛,宜防喉燥。
元參(三錢) 橘紅(一錢) 金果欖(錢半) 桑葉(三錢) 象貝(三錢) 焦山梔(三錢) 光杏仁(三錢) 射干(錢半) 馬勃(錢半) 白前(錢半) 胖大海(三錢) (引)枇杷葉(五片,去毛) 三帖。
【又 咽痛稍瘥】
脈弦右寸大,舌黃紅,嗆咳,寒熱不清,宜防喉燥(二月十二日。
元參(三錢) 薄荷(錢半) 金果欖(錢半) 桔梗(二錢) 象貝(三錢) 橘紅(錢半) 粉丹皮(二錢) 甘草(八分) 馬勃(錢半) 炒知母(錢半) 山茶花(錢半) (引)枇杷葉(五片) 三帖。
【又 咳逆稍減】
自利未除,脈濡數,舌滑根焦,尚潤形光,最怕變幻。
(四月二十一號甲辰初五日。
桔梗(錢半) 銀花(錢半) 廣鬱金(三錢) 淡竹葉(錢半) 連翹(三錢) 大豆卷(三錢) 橘紅(一錢) 蔻仁(七分,沖) 光杏仁(三錢) 赤苓(四錢) 通草(錢半) 清煎二帖。
介按:張仲景云: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今此案,是屬伏氣自少陰而內發之咽痛,雖不用豬膚湯,而初方以宣散溫邪,清火解毒,得以咽痛少瘥,次方則從甘桔東加味,以清少陰內發之熱,而咳逆稍減。
三方因其自利,兼用辛淡滲濕,俾濕走脾健,自能告痊。
【耳目口齒】
漁莊沈 女孩邪火上郁,始喉痹,繼及耳內頤部,延久不清,鼻塞氣粗。
宜清上焦為主。
桔梗(錢半) 苦丁茶(錢半) 焦山梔(三錢) 淡竹葉(三錢) 連翹(三錢) 光杏仁(三錢) 僵蠶(錢半) 人中黃(錢半) 夏枯草(三錢) 銀花(二錢) 通草(錢半) 清煎三帖。
介按:風熱之邪,干於上焦氣分,以致清竅不利,而喉痛頤腫,故治法以清解宣散。
【安昌王】
風熱目澀,頭疼胃餒,脈浮弦,嗆咳,便結,舌微黃。
宜清疏為妥。
桑葉(三錢) 蔓荊子(三錢) 天麻(八分) 生石決明(六錢) 甘菊花(二錢) 刺蒺藜(三錢) 杏仁(三錢) 丹皮(二錢) 蕤仁(錢半) 青葙子(三錢) 穀精珠(三錢) 清煎四帖。
【風熱未淨】
脈弦濡,頭疼已減。
目澀胃餒。
仍遵前法為妥(十二月十二日。
桑葉(三錢) 釵斛(三錢) 煨天麻(八分) 蔓荊子(三錢) 甘菊(一錢) 生石決明(六錢) 刺蒺藜(三錢) 穀芽(四錢) 蕤仁(錢半) 蠍梢(二錢) 穀精珠(三錢) 清煎四帖。
【又 胃氣尚餒】
脈虛細,舌微黃,夜寐少安。
姑宜養胃凝神。
釵斛(三錢) 炒棗仁(三錢) 穀芽(四錢) 遠志(八分) 夜交藤(三錢) 茯神(四錢) 石決明(六錢) 丹皮(二錢) 蕤仁(錢半) 丹參(三錢) 刺蒺藜(三錢) 清煎四帖。
介按:《局方》蟬花散,為治肝經鬱熱,風毒上攻,以致眼目澀痛之良劑。
今此人頭疼咳嗽,是屬風熱鬱於肺經,故加杏仁以止咳,蕤仁以退赤,洵是對症發藥。
惟初診之方,系從蟬花散脫胎,則蟬衣不必減去,俾風熱容易退淨,次診又加蠍梢,尤能善祛肝經蘊熱,亦為佳妙。
三診則肝熱雖退,胃液未復,致肝不藏魂而夜寐少安,故以養胃柔肝,安神退熱以善後。
【盛陵徐】
溫邪上郁,齒浮口臭,牙縫出血,脈細數,肢木。
宜防牙疳。
淡竹葉(三錢) 烏元參(三錢) 細生地(三錢) 天花粉(三錢) 人中黃(三錢) 僵蠶(錢半) 丹皮(三錢) 生石決明(六錢) 銀花(三錢) 焦山梔(三錢) 知母(錢半) 清煎四帖。
介按:胃脈絡於上齦,大腸脈絡於下齦,而胃又為五臟六腑之海,最善容納,邪熱入胃,逼動肝陽,血溢而上結於齦,轉成牙疳。
此方清肝涼胃,為治牙疳之良劑。
【咳嗽】
某 新邪咳嗽氣急,右脅刺痛,宜防血溢之變(五月初三日。
干地龍(錢半) 枳殼(錢半) 金沸草(三錢) 光杏仁(三錢) 象貝(三錢) 廣鬱金(三錢) 焦梔子(三錢) 馬兜鈴(一錢) 白前(錢半) 橘絡(錢半) 前胡(錢半) 鮮竹肉(一丸) 二帖。
介按:此是溫邪爍肺,故治以清肺寧絡之方。
【安昌徐】
咳嗆不已,脈弦細,口甜,舌色嫩黃。
宜清肺胃以化痰。
栝蔞皮(三錢) 仙半夏(錢半) 廣橘紅(一錢) 金沸花(三錢,包煎) 光杏仁(三錢) 炒川連(七分) 茯苓(四錢) 石決明(五錢) 紫菀(錢半) 白前(錢半) 冬瓜子(三錢) 川貝(錢半) 清煎四帖。
介按:肝熱爍肺,脾濕釀痰,此方清宣肺氣,兼平肝熱。
又佐滲濕化痰為治。
【某 咳痰不爽】
脈弦,舌微白,臍下氣機不運。
姑宜清氣消痰為主(四月念三日。
栝蔞皮(三錢) 霜桑葉(三錢) 金沸花(三錢,包煎) 炒枳殼(錢半) 川貝(錢半) 石決明(六錢) 廣鬱金(一錢) 新會皮(錢半) 光杏仁(三錢) 白前(錢半) 焦梔子(三錢) 清煎三帖。
介按:肝陽逆阻樞機,以致肺氣不宣。
治以清宣肺痹,平肝理氣,庶幾痰蠲肝和,而諸恙自瘳。
【安昌高 舌白滑】
脈細數,咳嗽痰迷,咯不易出,氣逆,周身骨骱痛。
宜防損。
(五月念三日。
北沙參(三錢) 生石決明(六錢) 甜杏仁(三錢) 炙甘草(八分) 茯苓(四錢) 川貝(二錢) 懷藥(二錢) 冬瓜子(三錢) 生地(三錢) 紫菀(錢半) 鹽水炒橘紅(一錢) 清煎五帖。
【又 咳不減】
喉中貯痰不爽,咳不易出,脈濡細,舌滑,頭暈肢楚。
宜清氣熄風,利濕化痰(六月初五日)。
栝蔞皮(三錢) 煨天麻(八分) 冬瓜子(三錢) 生石決明(四錢) 川貝(三錢) 白蒺藜(三錢) 茯苓(四錢) 通草(錢半) 甘菊(錢半) 光杏仁(三錢) 廣橘紅(一錢) 清煎四帖。
【又 濕釀成痰】
喉中咯不易出,舌滑,大便不快。
仍遵前法損益。
栝蔞皮(三錢) 金沸花(三錢,包煎) 川貝(二錢) 通草(錢半) 廣橘紅(一錢) 廣鬱金(三錢) 杏仁(三錢) 焦山梔(三錢) 茯苓(四錢) 紫菀(錢半) 桑葉(三錢) 清煎四帖。
介按:肝陽上越,挾濕化痰,阻滯氣機,以致咳嗽而咯痰不爽。
初方健脾養胃,清肺滲濕,繼則參以平肝熄風,終則清宣肺氣,兼滲濕熱。
三方之中,以次方尤為靈動。
【某 濕熱釀痰】
脈濡細,舌微白,咳逆,右脅刺痛,溲溺赤,腹痛。
宜清氣、和絡、化痰。
栝蔞皮(三錢) 枳殼(錢半) 光杏仁(三錢) 降香(七分) 廣鬱金(三錢) 象貝(三錢) 絲瓜絡(三錢) 橘紅(一錢) 干地龍(錢半) 通草(錢半) 白前(錢半) 清煎二帖。
介按:濕痰阻肺,以致咳久脅痛,故治以滲濕化痰兼和絡。
【大西莊宋 嗆咳喉癢】
脈弦細,舌轉微白,潮熱較差,食入惡心。
宜清肺胃化痰。
(四月十六號癸卯二十九日。
紫菀(二錢) 光杏仁(三錢) 炒穀芽(四錢) 白前(錢半) 川貝(錢半) 茯苓(四錢) 蔻殼(一錢) 橘紅(一錢) 仙半夏(錢半) 青蒿梗(一錢) 通草(錢半) 清煎三帖。
【又 潮熱不清】
脈弦細數,咳嗽如前,溲溺赤。
宜清熱、通肺、化痰,防血溢。
(四月念三號甲辰初七日。
秦艽(錢半) 霜桑葉(三錢) 白前(錢半) 焦山梔(三錢) 丹皮(二錢) 川貝(二錢) 廣橘紅(一錢) 通草(錢半) 青蒿梗(一錢) 地骨皮(三錢) 杏仁(三錢) 清煎三帖。
介按:陰虛熱盛,灼液成痰而為咳嗽,今以舌轉微白,繼則溲溺變赤,是屬更感新邪之候,肺胃疊次受戕,肝陽上越莫制。
前後兩方,既清內熱,又祛新邪。
但陰液驟難恢復,已屬難治之症,後聞斯人於六月望邊竟至不起。
錄之以為辨證之一助。
【遺風龐 咳嗽不已】
脈尚虛數,胃納已和。
宜潤肺以清降。
(四月十二日。
生玉竹(三錢) 霜桑葉(三錢) 栝蔞皮(三錢) 馬兜鈴(一錢) 川貝(錢半) 茯神(四錢) 光杏仁(三錢) 款冬花(三錢) 白前(錢半) 廣橘絡(錢半) 焦山梔(三錢) 生石決明(五錢) 清煎四帖。
介按:此方清肺養胃以柔肝,為治咳嗽善後之妙劑。
【安昌施 咳嗽未除】
脈小數,仍屬汗出,微熱已退,姑宜清肺斂液(五月一號甲辰十五日。
北沙參(三錢) 紫菀(二錢) 白薇(三錢) 白石英(三錢) 茯神(四錢) 川貝(錢半) 炒白芍(錢半) 炙橘紅(一錢) 生牡蠣(四錢) 甜杏仁(三錢) 炒棗仁(三錢) 清煎四帖。
介按:心在天為熱,其液為汗,茲以心火不寧,刑肺咳嗽,氣泄而身熱汗出,故以補益心神,斂液清肺為治。
【安昌王(年五十余歲) 酒濕傷肺】
咳嗽氣急,痰稠,脈滑數,舌赤,苔薄膩。
尤防變幻,候正。
(八月六日丁未念四日) 栝蔞皮(三錢) 廣橘紅(一錢) 原滑石(四錢) 炒知母(錢半) 象貝(三錢) 天竺黃(錢半) 廣鬱金(三錢) 前胡(錢半) 光杏仁(三錢) 生菔子(二錢) 法半夏(錢半) (引)枇杷葉(五片) 一帖。
介按:酒濕釀痰,壅滯氣機,肺失治節之權,而氣急咳嗽,茲以清肺氣而滌稠痰,方雖對證。
但高年患此,是屬危險重症。
案中尤防變幻之語,洵是經驗之談。
後聞斯人,只過四五日而逝世,可見醫家臨證,全在診斷確鑿,審慎周詳也。
【安昌李(婦) 嘔減熱緩】
嗆咳渴飲,脈滑數,經停月余,小溲稍利,偶有呃逆,脘痛。
宜宣肺、和中、化痰。
(九月補五日。
栝蔞皮(三錢) 射干(錢半) 廣橘白(一錢) 白前(二錢) 廣鬱金(三錢) 光杏仁(二錢) 焦山梔(三錢) 柿蒂(七只) 川貝母(二錢) 霜桑葉(三錢) 天花粉(三錢) (引)枇杷葉(五片) 三帖。
【又 嘔逆已瘥】
脈小滑,經停月余,嗆咳脘悶,氣衝欲嘔。
宜清養肺胃化痰。
(九月初九日。
黃草斛(三錢) 川貝(錢半) 大腹絨(三錢) 藿梗(二錢) 橘白(一錢) 扁豆衣(三錢) 廣鬱金(三錢) 綠萼梅(錢半) 桑葉(三錢) 炒穀芽(四錢) 蔻殼(錢半) 鮮枇杷葉(七片,去毛) 三帖。
【又 嗆咳未除】
舌紅,潮熱,脈滑數,經停,胸悶心惕。
宜清養肺胃為主。
(九月十三日。
南沙參(三錢) 冬桑葉(三錢) 橘紅(一錢) 炒知母(錢半) 地骨皮(三錢) 川貝母(錢半) 穀芽(錢半) 綠萼梅(錢半) 銀胡(一錢) 紫菀(二錢) 黃草石斛(三錢) 鮮枇杷葉(七片) 三帖。
介按:肝經鬱熱上升,犯胃則嘔惡呃逆,沖肺則咳嗆脘悶,日久而痰氣凝滯,經隧不宣。
初方宣肺化痰,繼則養胃清肝,終則又參入滋液退熱。
方法頗有次序。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