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丹溪心法】 [打印本頁]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4:29
標題: 【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


書名  丹溪心法


作者  朱震亨、戴思恭


朝代  元末明初


年份  公元1347年


分類  綜合


品質  0%

引自:http://jicheng.tw/jcw/book/%E4%B8%B9%E6%BA%AA%E5%BF%83%E6%B3%95/index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4:33


醫之先,謂出於神農、黃帝。


儒者多不以為然。


予嘗考醫之與卜,並見于《周禮》,曰醫師隸塚宰,筮人隸宗伯,並稱於孔子,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巫、筮字,蓋古通也。


然卜之先,實出於羲、文、周、孔,則醫之先謂出於神農、黃帝,亦必有所從來。


大約羲、文、周、孔之書存,故卜之道尊;


神農、黃帝之書亡,故醫之道卑。


然其書雖亡,而緒餘之出於先秦者,殆亦有之。


若今《本草》、《素問》、《難經》、《脈經》,此四書者,其察草木鳥獸金石之性,論陰陽風寒暑濕之宜,標其穴以施針焫,診其脈以究表裡,測諸秋毫之末,而活之危亡之餘,類非神人異士,不足以啟其機緘,而發其肯綮。


則此四書者,誠有至理,不可謂非出於聖筆而遂少之也。


然則醫之與卜,皆聖人之一事,必儒者乃能知之,其不以為然者,不能通其說者也。


醫之方書,皆祖漢張仲景之言,實與前四書相出入,亦百世不能易者。


自漢而後,代不乏賢。


中古以來,予所取五人,曰孫思邈氏,其言嘗見錄於程子;


曰張元素氏,曰劉守真氏,曰李杲氏,皆見稱於魯齋許文正公;


曰朱震亨氏,實白雲許文懿公高第弟子。


斯五人者,皆儒者也。


而朱氏實淵源於張、劉、李三君子,尤號集其大成。


朱氏每病世之醫者,專讀宋之《局方》,執一定之法,以應無窮之疾,譬之儒者,專誦時文,以幸一第,而於聖經賢傳,反不究心。


乃作《局方發揮》、《格致餘論》等書,深有補於醫道。


而方書所傳,則有《丹溪心法》若干卷。


推脈以求病,因病而治藥,皆已設之方也。


朱氏沒而其傳泯焉。


近世儒者始知好之,稍稍行世。


然業醫者樂檢方之易,而憚讀書之難,於《素》、《難》諸書,蓋皆不能以句,而於五人者之著述,則亦視為迂闊之論。


其茫然不知所用力無足怪者,其以藥試人之疾,間一獲效,則亦如村甿牧豎,望正鵠而射之,偶爾中焉。


或從其旁問之射法,瞠目相視,不知所對。


彼老成者,日從事乎內志外體之間,雖或小有所失,而矢之所向,終無大遠,此觀射之法也。


審醫之能,何以異此!予宗人用光,世業儒而好醫,其讀《素》、《難》之書甚稔,最喜朱氏之說。


嘗以《丹溪心法》有川、陝二本,妄為世醫所增附,深懼上有累於朱氏,乃為之彪分臚列,釐其誤而去其複,以還其舊。


凡朱氏之方有別見者,則以類入之。


書成,將刻梓以傳,請予序。


予故以多病好醫而未能也。


輒以醫卜並言于編首,使業醫者知其道本出于聖人,其書本足以比易,而非可以自卑,則日勉焉以致力乎《本草》、《素》、《難》、《脈經》之書,以及五君子之說,而尤以朱氏為入道之門,則庶幾乎上可以輔聖主拯世之心,下可以見儒者仁民之效,而醫不失職矣。


用光名充,休寧漢口人,與予同出梁將軍忠壯公後。

成化十八年歲次壬寅春二月既望賜進士及第奉訓大夫左春坊左諭德同修國史經筵官兼太子講讀官休寧程敏政序?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4:40

序二


夫驅邪扶正,保命全真,拯夭閼於長年,濟疲癃於仁壽者,非資於醫則不能致之矣。


醫之道肇自軒、岐,論《難》、《靈》、《素》出焉;


降而和、緩、扁、倉,咸神其術;


至漢張仲景作《傷寒卒病論》,始制方劑,大濟丞民;


晉王叔和撰次其書,復集《脈經》,全生之術,於斯備矣。


他如華氏剖腹,王氏針妖,與夫奇才異士,間有一節一法取?


於時者亦多,非百代可行之活法也。


嗟夫!


去古愈遠,正道湮微,寥寥千載之下,孰能繼往開來而垂法於無窮者?


宋金間,上穀張元素、河間劉守真,俱以穎特之資,深達閫奧,高出前古。


元素之學,東垣李杲深得之,明內傷之旨,大鳴於時。


王海藏、羅謙甫又受業於東垣,羅太無、亦私淑諸賢者也。


明哲迭興,肩摩踵接,著為方論,究極精微,猶水火穀粟之在天下,不可一日無。


遵而用之,困蘇廢起,斯民何其幸歟!


泰定中,丹溪朱先生起江東,先生,許文懿公高第,諱震亨,字彥修,婺之烏傷人,為元鉅儒。


因母病脾,刻志於醫曰:醫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養親不可缺,遂遍游江湖,尋師無所遇,還杭,拜羅太無,乃得劉、張、李之學以歸,窮研《素問》之旨,洞參運氣之機,辟《局方》之非宜,悟戴人之攻擊,別陰陽於疑似,辨標本於隱微,審察血氣實虛,探究真邪強弱,一循活法,無泥專方。


誠醫道之宗工,性命之主宰,而集先賢之大成者也。


其徒趙以德、劉叔淵、戴元禮氏,咸能翼其道,遺書傳播有年。


景泰中,楊楚玉集其心法,刊於陝右。


成化初,王季 附方重梓於西蜀,志欲廣布海內,使家傳人誦,不罹夭枉。


其用心仁矣!而楊之集,篇目或有重出,而亦有遺,附以他論,使玉石不分。


王因之附添諸方,多失本旨。


充,江左一愚,夙志於此,每閱是書,實切病焉,輒不自揆妄意,竊取平治會萃經驗等方。


及《玉機微義》、《衛生寶鑒》、《濟生拔萃》、東垣、河間諸書校之,究尾會首,因證求方,積日既久,復得今中書烏傷王允達先生以丹溪曾孫朱賢家藏的本寄示,合而參考,其或文理乖訛,意不相貫者,詳求原論以正其誤;


篇目錯綜,前後重疊者,芟去繁冗以存其要;


此有遺而彼有載者,采之以廣其法;


論既詳而方未備者,增之以便檢閱。


一言去取,無敢妄有損益,庶幾丹溪之書,猶涇渭合流,清濁自別;


烏鷺同棲,皂白攸分,學人免惑於他岐,疾?得歸於正治,未知其然否乎?


極知僭逾,無所逃罪,同志之士,倘矜其愚,正其訛舛而賜教之,則充之至愿也。


於是乎書。


成化十七年歲次辛丑仲冬休寧後學復春居士程充謹識?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4:42

附錄


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辭丹溪翁傳上楊楚玉類集《心法》,中間水腫、虛腫、痛風、肢節痛、麻木、婦人小便不通等證,文多重出,又取別論附於其間。


雖能補其缺略,不免混淆難別,致丹溪主病之旨不明,王季因正論及附論中方未備載,又作附錄。


如夢遺椿樹根丸、淋證六味地黃丸、婦人三補丸等,不錄丹溪原方,卻於他書取方名相同增入,藥味與病懸隔。


(充)恐用者不察,反致有誤,今以丹溪原論,考訂遺誤,錄於症首,次附戴元禮辨症,次錄正方,以見正法不雜,其附論不去,題曰附錄,用存編者之意也。


復盡載附論中方,題曰附方,恐人妄去取也,庶幾明白。


又增入外科倒倉等法,以翼其未備,觀者詳焉。


成化庚子花朝日程充識?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4:43

十二經見證


足太陽膀胱經見證


頭苦痛,目似脫,頭兩邊痛,淚出,臍反出,下腫、便膿血,肌肉痿,項似拔。


小腹脹痛,按之欲小便不得。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4:44

足陽明胃經見證


惡與火,聞木聲則驚,狂,上登而歌,棄衣而走,顏黑,不能言,唇腫,嘔,呵欠,消穀,善飲。


頸腫,膺乳沖股伏兔?外廉足跗皆痛,胸傍過乳痛,口?,腹大水腫,奔響腹脹,跗內廉 痛,脾不可轉,?似結,?似裂。


膝臏腫痛,遺溺失氣,善伸數欠,癲疾,濕浸心欲動,則閉戶獨處,驚,身前熱,身後?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4:45

足少陽膽經見證


口苦,馬刀挾癭。


胸中脅肋髀膝外至?絕骨外踝前諸節痛,足外熱,寢寒憎風,體無膏澤,善太息。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4:45

手太陽小腸經見證


面白,耳前熱,苦寒,?頷腫不可轉。


腰似折,肩?肘臂,外後廉腫痛。


臂內前廉痛。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4:46

手陽明大腸經見證


手大指次指難用,耳聾?,耳鳴嘈嘈,耳後肩?肘臂外背痛。


氣滿,皮膚殼殼然堅而不痛。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4:46

足太陰脾經見證


五泄注下五色,大小便不通,面黃。


舌木強痛,口疳,食即吐,食不下咽。


怠惰嗜臥,搶心,善飢善味,不嗜食,不化食,尻陰股膝?足背痛,煩悶,心下急痛。


有動痛,按之若牢,痛當臍,心下若痞。


腹脹腸鳴,飧泄不化,足不收,行善?,腳下痛,九竅不通,溏泄,水下後,出余氣則快然。


飲發中滿,食減,善噫,形醉,皮膚潤而短氣,肉痛,身體不能動搖,足溏腫若水。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4:52

足少陰腎經見證


面如漆,眇中清,面黑如炭,咳唾多血,渴,臍左、脅下背肩髀間痛。


胸中滿,大小腹痛,大便難,飢不欲食,心中如飢,腹大,頸腫喘嗽,脊臀股後痛。


脊中痛,脊股內後廉痛,腰冷如冰及腫。


足痿厥,臍下氣逆,小腹急痛,泄,下腫,足?寒而逆,腸癖,陰下濕,四指正黑。


手指清厥,足下熱,嗜臥,坐而欲起,凍瘡,下痢,善思,善恐,四肢不收,四肢不舉?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4:53

足厥陰肝經見證


頭痛,脫色善潔,耳無聞,頰腫。


肝逆頰腫,面青,目赤腫痛。


兩脅下痛引小腹,胸痛,背下則兩脅腫痛,婦人小腹腫,腰痛不可俯仰,四肢滿悶,挺長熱。


嘔逆,血,腫睪疝,暴癢。


足逆寒,?善?,節時腫,遺瀝,淋溲,便難,癃,狐疝,洞泄,大人?疝,眩冒,轉陰縮,兩筋攣,善恐,胸中喘,罵詈。


血在脅下,喘。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4:54

手太陰肺經見證


善嚏,缺盆中痛,臍上,肩痛,肩背痛,臍右,小腹脹引腹痛,小便數,溏泄,皮膚痛及麻木,喘,少氣,頰上氣見。


交兩手而瞀,悲愁欲哭,洒淅寒熱。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4:54

手少陰心經見證


消渴,兩腎內痛,後廉,腰背痛。


浸淫善笑,善恐,善忘,上咳吐,下氣泄,眩仆,身熱而腹痛,悲。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4:55

手厥陰別脈經見證(心主)


笑不休,手心熱,心中大熱,面黃目赤,心中動。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4:56

手足陰陽經合生見證


頭項痛。足太陽、手少陰。


黃膽。足太陰、少陰。


面赤。手少陰、厥陰、手足陽明。


目黃。手陽明、少陰、太陽、厥陰、足太陽。


耳聾。手太陽、陽明、少陽、太陰、足少陽。


喉痹。手足陽明、手少陽。


鼻鼽衄。手足陽明、太陽。


目?無所見。足少陰、厥陰。


目瞳人痛。足厥陰。


面塵。足厥陰、少陰。


咽腫。足少陰、厥陰。


嗌干。手太陰、足少陰、厥陰、手少陰、太陽。


噦。手少陽、足太陰。


膈咽不通不食。足陽明、太陰。


胸滿。手太陰、足厥陰、手厥陰。


胸支滿。手厥陰、少陰。


腋腫。手厥陰、足少陽。


脅痛,手少陰、足少陽。


胸中痛。手少陰、足少陽。


善嘔苦葉。足少陽、足陽明,逆。


少氣,咳嗽,喘渴。手太陰、足少陰。


喘。手陽明、足少陰、手太陰。


臂外痛。手太陽、少陽。


掌中熱。手太陽、陽明、厥陰。


肘攣急。手厥陰、太陰。


腸滿脹。足陽明、太陰。


心痛。手少陰、厥陰、足少陰。
 

痔。足太陽、手足太陰熱。


淒然振寒。足陽明、少陽。


如人將捕。足少陰、厥陰。


瘧。足太陰、足三陽。


汗出。手太陽、少陰、足陽明、少陽。


身體重。手太陰、少陰。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4:58

不治已病治未病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


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


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


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


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嘗謂備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閉塞其涓涓之流,則滔天之勢不能遏;


備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撲滅其熒熒之光,則燎原之焰不能止。


其水火既盛,尚不能止遏,況病之已成,豈能治歟?


故宜夜臥早起於發陳之春,早起夜臥於蕃秀之夏,以之緩形無怒而遂其志,以之食涼食寒而養其陽,聖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


與雞俱興於容平之秋,必待日光於閉藏之冬,以之斂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溫食熱而養其陰,聖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


或曰:見肝之病,先實其脾臟之虛,則木邪不能傳;


見右頰之赤,先瀉其肺經之熱,則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


今以順四時,調養神志,而為治未病者,是何意邪?


蓋保身長全者,所以為聖人之道;


治病十全者,所以為上工術。


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說,著於《四氣調神大論》,厥有旨哉!


昔黃帝與天師難疑答問之書,未嘗不以攝養為先,始論乎天真,次論乎調神。


既以法於陰陽,而繼之以調於四氣;


既曰食飲有節,而又繼之以起居有常。


諄諄然以養生為急務者,意欲治未然之病,無使至於已病難圖也。


厥後秦緩達乎此,見晉侯病在膏肓,語之曰不可為也;


扁鵲明乎此,視齊侯病在骨髓,斷之曰不可救也。


噫!


惜齊晉之侯不知治未病之理。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4:59

亢則害承乃制


氣之來也,即以極而成災;


則氣之乘也,必以復而得平。


物極則反,理之自然也。


大抵寒暑燥濕風火之氣,木火土金水之形,亢極則所以害其物,承乘則所以制其極。


然則極而成災,復而得平,氣運之妙,灼然而明矣。


此亢則害承乃制之意,原夫天地陰陽之機,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鬼神不測,有以斡旋宰制於其間也。


故木極而似金,火極而似水,土極而似木,金極而似火,水極而似土。


蓋氣之亢極,所以承之者反勝於已也。


夫惟承其亢而制其害者,造化之功可得而成者也。


今夫相火之下,水氣承而火無其變;


水位之下,土氣承而水氣無其災;


土位之下,木承而土順;


風位之下,金乘而風平。


火熱承其燥金,自然金家之疾;


陰精承其君火,自然火家之候。


所謂亢而為害承而乃制者,如斯而已。


且嘗考之《六元正紀大論》云:少陽所至,為火生,終為蒸溽(火化以生,則火生也,陽在上,故終為蒸溽),是水化以承相火之意;


太陽所至,為寒雪冰雹、白埃,是土化以承寒水之意也(霜雪冰雹水也,白埃下承土也)。


以至太陰所至,為雷霆驟注、烈風(雷霆驟注土也,烈風下承之木氣也);


厥陰所至,為風生,終為肅(風化以生,則風生也,肅,靜也);


申明所至,為散落、溫(散落金也,溫若乘之火氣也);


少陰所至,為熱生,中為寒(熱化以生,則熱生也,陰精承上,故中為火也)。


豈非亢為害則承乃制者歟?


昔者黃帝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以作《內經》。


至於《六微旨大論》,有極於六氣相承之言,以為制則生化,外別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諸以所勝之氣來於下者,皆折其標盛也。


不然曷以水發而雹雪,土發而驟飄,木發而毀折,金發而清明,火發而曛昧,此皆鬱極乃發以承所亢之意也。


嗚呼!


通天地人曰儒,醫家者流,豈止治疾而已!


當思其不明天地之理,不足以為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5:01

審察病機無失氣宜


邪氣各有所屬也,當窮其要於前;


治法各有所歸也,當防其差於後。


蓋治病之要,以窮其所屬為先,苟不知法之所歸,未免於無差爾。


是故疾病之生,不勝其眾,要其所屬,不出乎五運六氣而已。


誠能於此審察而得其機要,然後為之治,又必使之各應於運氣之宜,而不至有一毫差誤之失。


若然,則治病求屬之道,庶乎其無愧矣乎。


《至真要大論》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


意蘊諸此。


嘗謂醫道有一言而可以盡其要者,運氣是也。


天為陽,地為陰,陰陽二氣,各分三品,謂之三陰三陽。


然天非純陽,而亦有三陰;


地非純陰,而亦有三陽。


故天地上下,各有風熱火濕燥寒之六氣,其斡旋運動乎兩間者,而又有木火土金水之五運,人生其中,臟腑氣穴,亦與天地相為流通,是知眾疾之作,而所屬之機無出乎是也。


然而醫之為治,當如何哉?


惟當察乎此,使無失其宜而後可。


若夫諸風掉眩,皆屬肝木;


諸痛癢瘡,皆屬心火;


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諸氣?郁,皆屬肺金;


諸寒收引,皆屬腎水。


此病屬於五運者也。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諸嘔吐酸,皆屬於熱;


諸躁擾狂越,皆屬於火;


諸強直,皆屬於濕;


諸澀枯涸,皆屬於燥;


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


此病機屬於六氣者也。


夫惟病機之察,雖曰既審,而治病之施,亦不可不詳。


故必別陰陽於疑似之間,辨標本於隱微之際。


有無之殊者,求其有無之所以殊,虛實之異者,責其虛實之所以異。


為汗吐下投其所當投,寒熱溫涼用其所當用,或逆之以制其微,或從之以導其甚,上焉以遠司氣之犯,中焉以辨歲運之化,下焉以審南北之宜,使小大適中,先後合度,以是為治,又豈有差殊乖亂之失耶?


又考之《內經》曰:治病必求其本。


《本草》曰:欲療病者,先察病機,此審病機之意也。


《六元正紀大論》曰:無失天信,無逆氣宜。


《五常大論》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


此皆無失氣宜之意也。


故《素問》、《靈樞》之經,未嘗不以氣運為言,既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氣,復有以戒之曰: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陰陽更勝。


既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諄諄然若有不能自已者,是豈聖人私憂過計或!


以醫道之要,悉在乎此也。


觀乎《原病式》一書,比類物象,深明乎氣運造化之妙。


其於病機氣宜之理,不可以有加矣。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5:03

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


診於外者,斯以知其內。


蓋有諸內者形諸外。


苟不以相參而斷其病邪之逆順,不可得也。


為工者深燭厥理,故望其五色,以青黃赤白黑,以合於五臟之脈,窮其應與不應;切其五脈,急大緩澀沉,以合其五臟之色,順與不順。


誠能察其精微之色,診其微妙之脈,內外相參而治之,則萬舉萬全之功,可坐而致矣;


《素問》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其意如此。


原夫道之一氣,判而為陰陽,散而為五行,而人之所稟皆備焉。


夫五脈者,天之真,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


五色者,氣之華,應五行,合四時,以彰於面。


惟其察色按脈而不偏廢,然後察病之機,斷之以寒熱,歸之以臟腑,隨證而療之,而獲全濟之效者,本於能合色脈而已。


假令肝色如翠羽之青,其脈微弦而急,所以為生;


若浮澀而短,色見如草滋者,豈能生乎?


心色如雞冠之赤,其脈當浮大而散,所以為順;


若沉濡而滑,色見如 血者,豈能順乎?


脾色如蟹腹之黃,其脈當中緩而大,所以為從;


若微弦而急,色見如枳實者,豈能從乎?


肺色如豕膏之白,其脈當浮澀而短,所以為吉;


若浮大而散,色見如枯骨者,豈能吉乎?


以至腎色見如烏羽之黑,其脈沉濡而滑,所以為生;


或脈來緩而大,色見如 者死。


死生之理,夫惟診視相參。


既以如此,則藥證相對,厥疾弗瘳者,未之有也。


抑嘗論之,容色所見,左右上下,各有其部;


脈息所動,寸關尺中,皆有其位。


左頰者肝之部,以合左手關位,肝膽之分,應於風木為初之氣;


顏為心之部,以合於左手寸口,心與小腸之分,應於君火為二之氣;


鼻為脾之部,合於右手關脈,脾胃之分,應於濕土為四之氣;


右頰肺之部,合於右手寸口,肺與大腸之分,應於燥金為五之氣;


頤為腎之部,以合於左手尺中,腎與膀胱之分,應於寒水為終之氣。


至於相火為三之氣,應於右手,命門三焦之分也。


若夫陰陽五行,相生相勝之理,當以合之於色脈而推之也。


是故《脈要精微論》曰: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十三難》曰:色之與脈,當參相應。


然而治病萬全之功,苟非合於色脈者,莫之能也。


《五臟生成篇》云: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


夫脈之大小滑澀沉浮,可以指別,五色微診,可以目察,繼之以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謂夫赤脈之至也喘而堅,白脈之至也喘而浮,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黃脈之至也大而虛,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


此先言五色,次言五脈,欲後之學人望而切之以相合也。


厥後扁鵲明乎此,述之曰:望而知之謂之神,切脈而知之謂之巧,深得《內經》之理也。


下迨後世,有立方者,目之曰神巧萬全,厥有旨哉。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5:06

治病必求於本


將以施其療疾之法,當以窮其受病之源。


蓋疾 之原,不離於陰陽之二邪也,窮此而療之,厥疾弗瘳者鮮矣。


良工知其然,謂夫風熱火之病,所以屬乎陽邪之所客。


病既本於陽,苟不求其本而治之,則陽邪滋蔓而難制。


濕燥寒之病,所以屬乎陰邪之所客。


病既本於陰,苟不求其本而治之,則陰邪滋蔓而難圖。


誠能窮原療疾,各得其法,萬舉萬全之功,可坐而致也。


治病必求於本,見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者如此。


夫邪氣之基,久而傳化,其變證不勝其眾也。


譬如水之有本,故能游至汪洋浩瀚,?而趨下以漸大,草之有本,故能荐生莖葉實秀,而在上以漸蕃。


若病之有本,變化無窮。


苟非必求其本而治之,欲去深感之患,不可得也。


今夫厥陰為標,風木為本,其風邪傷於人也,掉搖而眩轉,?動而螈?,卒暴強直之病生矣;


少陰為標,君火為本,其熱邪傷於人也,瘡瘍而痛癢,暴注而下迫,水液渾混之病生矣;


少陽為標,相火為本,其熱邪傷於人也,為熱而瞀?,躁擾而狂越,如喪神守之病生矣。


善為治者,風淫所勝,平以辛涼;


熱淫所勝,平以鹹寒;


火淫所勝,平以咸冷。


以其病本於陽,必求於陽而療之。


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


太陰為標,濕土為本,其濕邪傷於人也,腹滿而身腫,按之而沒指,諸痙強直之病生矣;


陽明為標,燥金為本,其燥邪傷於人也,氣滯而?郁,皮膚以皴揭,諸澀枯涸之病生矣;


太陽為標,寒水為本,其寒邪傷於人也,吐利而腥穢,水液以清冷,諸寒收引之病生矣。


善為治者,濕淫所勝,平以辛熱;


以其病本於陰,必求其陰而治之。


病之不愈者,未之有也。


豈非將以療疾之法,當以窮其受病之源者哉?


抑嘗論之,邪氣為病,各有其候;


治之之法,各有其要。


亦豈止於一端而已。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其入裡者,下而奪之;


其在高者,因而越之,謂可吐也;


剽悍者,按而收之,謂按摩也;


藏寒虛奪者,治以灸?;


脈病攣痹者,治以針刺;


血實蓄結腫熱者,治以砭石;


氣滯痿厥寒熱者,治以導引;


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者,治以醪醴;


血氣凝泣,病生於筋脈者,治以熨藥。


始焉求其受病之本,終焉蠲其為病之邪者,無出於此也。


噫!


昔黃帝處於法宮之中,坐於明堂之上,受業於岐伯,傳道於雷公,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綱紀萬物,變化生殺之妙。


蓋有不測之神,斡旋宰制於其間也。


人或受邪生病,不離於陰陽也。


病既本於此,為工者豈可他求哉!


必求於陰陽可也。


《至真要大論》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


此求其病機之說,與夫求於本,其理一也。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5:17

卷一


中風一


中風大率主血虛有痰,治痰為先,次養血行血。


或屬虛,挾火(一作痰)與溫,又須分氣虛血虛。


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屬死血瘀(一作少)血,在右屬痰有熱,並氣虛。


左以四物東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上以二陳湯四君子等東加竹瀝、薑汁。


痰壅盛者、口眼 斜者、不能言者,皆當用吐法,一吐不已,再吐。


輕者用瓜蒂一錢,或稀涎散,或蝦汁,以蝦半斤,入醬、蔥、薑等料物,水煮。


先吃蝦,次飲汁,後以鵝翎探引。


吐痰用蝦者,蓋引其風出耳,重者用藜蘆半錢,或三分,加麝香少許,齏汁調,吐。


若口噤昏迷者,灌入鼻內吐之。


虛者不可吐。


氣虛卒倒者,用參?補之,有痰,濃煎參東加竹瀝、薑汁;


血虛用四物湯,俱用薑汁炒,恐泥痰故也,有痰再加竹瀝、薑汁入內服,能食者,去竹瀝加荊瀝。


肥白人多溫,少用烏頭、附子行經,凡用烏、附,必用童便煮過,以殺其毒。


初昏倒,急掐人中,至醒,然後用痰藥,以二陳湯、四君子湯、四物東加減用之;


瘦人陰虛火熱,用四物東加牛膝、竹瀝、黃芩、黃柏,有痰者加痰藥,治痰氣實而能食,用荊瀝,氣虛少食,用竹瀝。


此二味開經絡行血氣故也。


入四物湯,必用薑汁助之。


遺尿屬氣,以參?補之。


筋枯者,舉動則痛,是無血不能滋養其筋,不治也。


《脈訣》內言諸不治證:口開手撒,眼合遺尿,吐沫直視,喉如鼾睡,肉脫筋痛,發直搖頭上竄,面赤如妝,或頭面青黑,汗綴如珠,皆不可治。


案《內經》以下,皆謂外中風邪。


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論。


惟劉守真作將息失宜,水不能制火,極是。


由今言之,西北二方,亦有真為風所中者,但極少爾。


東南之人,多是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風之傷人,在肺臟為多。


許學士謂氣中者亦有,此七情所傷。


脈微而數,或浮而緊,緩而遲。


必也脈遲浮可治,大數而極者死。


若果外中者,則東垣所謂中血脈、中府、中臟之理,其於四肢不舉,亦有與痿相類者,當細分之。


《局方》風痿同治,大謬。


發揮甚詳。


子和用三法,如的系邪氣卒中,痰盛實熱者可用,否則不可。


入方:肥人中風,口?,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貝母 栝蔞 南星 荊芥 防風 羌活 黃柏 黃芩 黃連 白朮 陳皮 半夏 薄桂甘草 威靈仙?天花粉多食濕面,加附子、竹瀝、薑汁、酒一匙行經。


一婦手足左癱,口不能語,健啖。


防風 荊芥 羌活 南星 沒藥 乳香 木通 茯苓 厚朴 桔梗 麻黃 甘草 全蠍上為末。


湯酒調下。


不效,時春脈伏,漸以淡鹽湯齏汁每早一碗,吐五日。


仍以白朮、陳皮、茯苓、甘草、厚朴、菖蒲,日二帖。


後以川芎、山梔、豆豉、瓜蒂、綠豆粉、齏汁、鹽湯吐之,吐甚快。不食,後以四君子湯服之,以當歸、酒芩、紅花、木通、黏子、蒼朮、薑南星、牛膝、茯苓為末,酒糊丸。


服十日後,夜間微汗,手足動而能言。


一人癱左。


酒連 酒芩 酒柏 防風 羌活 川芎 當歸(半兩) 南星 蒼朮 人參(一兩) 麻黃 甘草(三錢) 附子(三片)?


上丸如彈子大。


酒化服。


一人體肥中風,先吐,後以藥:蒼朮 南星 酒芩 酒柏 木通 茯苓 牛膝 紅花 升麻 厚朴 甘草?


〔附錄〕風者,百病之始,善行而數變。


行者動也,風本為熱,熱勝則風動。


宜以靜勝其燥,養血是也。


治須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則虛其衛,多下則損其榮。


治其在經,雖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臟、中府之分,中府者宜汗之,中臟者宜下之。


此雖合汗下,亦不可太過,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亡陽則損其氣,亡陰則損其形。


初謂表裡不和,須汗下之,表裡已和,是宜治之在經。


其中府者,面顯五色,有表證而脈浮,惡風惡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後,身之前,身之側,皆曰中府也。


其治多易。


中臟者,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瞀,大小便秘結,或眼合直視,搖頭,口開,手撒,遺溺,痰如拽鋸,鼻鼾,皆曰中臟也。


中臟者多不治也。


六腑不和,留結為癰;


五臟不和,九竅不通。


無此乃在經也,初證既定,宜以大藥養之,當順時令而調陰陽,安臟腑而和營衛,少有不愈者也。


風中府者,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發其表。


如兼中臟,則大便多秘澀,宜以三化湯通其滯。


初證已定,別無他變,以大藥和治之。


大抵中府者多著四肢,中臟者多滯九竅。


中府者多兼中臟之證,至於舌強失音,久服大藥,能自愈也。


又因氣中,其證與中風相似,但風中多痰涎,氣中口中無涎,治之之法,調氣為先,經言治風者以理氣,氣順則痰消,徐理其風,庶可收效。


又有中已,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者,只宜溫肝取解汗,為可復也。


凡中風,脈多沉伏,大法浮遲者吉,沉實者凶。


先用麻油調蘇合香丸,或用薑汁,或用白湯調,如口噤,抉開灌之,稍醒則服八味順氣散。


若痰盛者,只以省風導痰湯服之。


若中則昏沉不省人事,口噤,急以生半夏末吹入鼻中,或用細辛、皂角為末吹之,噴嚏則蘇,無嚏者不治。


肥人中者,以其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肺為氣出入之道,肥者氣必急,氣急必肺邪盛,肺金克木,膽為肝之府,故痰涎壅盛。


所以治之必先理氣為急,中後氣未順,痰未除,調理之劑,惟當以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煎服。


此藥非特可治中風之證,治中氣中惡,尤宜,尋常止嘔多痰者,亦可用之。


若前證多怒,宜小續命東加羚羊角;


熱而渴者,湯中去附子,加秦艽半錢;


恍惚錯語,加茯神、遠志各半錢;不得睡,加酸棗仁半錢;


不能言,加竹瀝一蜆殼許;


人虛無力者,去麻黃,加人參如其數。


若人自蘇,能言能食,惟身體不遂,急則攣蜷,緩則曳,經年不愈,以加減地仙丹常服。


若飲食坐臥如常,但失音不語,只以小續命去附子,加菖蒲一錢。


治風之法,初得之,即當順氣,及日久,即當活血,此萬古不易之至理,惟可以四物湯吞活絡丹愈者,正是此義。


若先不順氣化痰,遽用烏、附,又不活血,徒用防風、天麻、羌活輩,吾未見能治也。


又見風中於膚腠,輒用腦麝治之者,是引風入骨髓也,尤為難治,深可戒哉!


如口?斜未正者,以蓖麻去殼爛搗,右?塗左,左?塗右,或鮮魚血入麝香少許,塗之即正。


嚏嚏,初卒倒,僵仆不知人事,急以皂角末,或不臥散於鼻內吹之,就提頭頂發,立蘇。


若有嚏者可治,無嚏者不治。


經曰:風從汗泄,似可微汗。


正如解表,表實無汗者,散之劫之。


表虛自汗者,溫之解之。


若氣滯者難治,宜吐之(余症見前)。


可下者,此因內有便溺之阻隔,故裡實。


若三五日不大便者,可與《機要》三化湯,或子和搜風丸,老人只以潤腸丸。


理氣者,氣滯氣鬱,肩膊麻痛之類,此七情也,宜烏藥順氣、八味順氣之類;


理血者,無表裡之急,血弱舉發不時者,用大秦艽湯,或羌活愈風湯,兼用化痰丸子。


灸,可灸風池、百會、曲池、合谷、風市、絕骨、環跳、肩?、三裡等穴。


皆灸之以鑿竅疏附方: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5:18

二陳湯
 

半夏(泡) 陳皮(二兩半) 白茯苓(兩半) 甘草(炙,七錢半)?


上?咀。


每服四錢,水一盞,生薑七片,烏梅一個,煎。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5:22

四君子湯
 

見脾胃類。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5:27

四物湯
 

見婦人類。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5:28

稀涎散


治中風忽然若醉,形體昏悶,四肢不收,涎潮搐搦。


豬牙皂角(四條,去黑皮) 白礬(一兩)?


上為末。


每服三字,溫水灌下。


但吐出涎便醒,虛人不可大吐。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5:29

通頂散

 
治中風中氣,昏憒不知人事,急用吹鼻即蘇。


藜蘆 生甘草 川芎 細辛 人參(各一錢)?


上為末。


吹入鼻中一字,就提頭頂中發,立蘇。


有嚏者可治。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5:29

八味順氣散
 

白朮 白茯苓 青皮 白芷 陳皮(去白) 台烏藥 人參(各一兩) 甘草(五錢)?


每服五錢,水一鐘半,煎七分,溫服。


仍以酒化蘇合香丸間服。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5:31

烏藥順氣散
 

麻黃 陳皮 台烏(各二兩) 白僵蠶(炒) 川芎 枳殼(炒) 甘草(炙) 白芷 桔梗(各一兩) 乾薑(炮,半兩)?


上為末。


每服三錢,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5:31

星香湯
 

南星(八錢) 木香(一錢)


分二服,水一鐘,薑十片,煎服。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5:33

省風湯
 

南星(生,八兩) 防風(四兩) 獨活 附子(生,去皮臍) 全蠍(炒) 甘草(生,各二每服四錢)。


水一鐘半,生薑十片,煎服。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5:34

小省風湯
 

與導痰湯相合,煎服。


導痰湯見痰類。


防風 南星(生,各四兩) 半夏(米泔浸) 黃芩 甘草(生,各二兩)?


每服四錢,薑十片。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5:35

小續命湯
 

麻黃(去節) 人參 黃芩 芍藥 川芎 甘草(炙) 杏仁(炒,去皮尖) 防己 桂(各一兩) 防風(一兩半)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每服五錢,水一盞半,薑五片,棗一枚,煎。


溫服,取微汗。


隨人虛實與所中輕重,加減於後:若熱者,去附子,入白附子亦可;


筋急拘攣,語遲,脈弦,加苡薏仁;


若筋急,加人參,去黃芩、芍藥,以避中寒,服後稍輕,再加當歸;


煩燥不大便,去附、桂,倍加芍藥、竹瀝;


如大便三五日不去,胸中不快,加枳殼、大黃;


如言語謇澀,手足顫掉,加菖蒲、竹瀝;


若發渴,加麥冬、葛根、栝蔞根;


身體痛,加羌活;


搐者亦加之;


煩燥多驚者,加犀角、羚羊角;


汗多者,去麻黃。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5:36

家寶丹
 

治一切風疾癱瘓,痿痹不仁,口眼?僻者,邪入骨髓,可服。


川烏 輕粉(各一兩) 五靈脂(薑汁製,另研) 草烏(各六兩) 南星 全蠍 沒藥 辰砂(各二兩) 白附子 乳香 僵蠶(炒,三兩) 片腦(五錢) 羌活 麝香 地龍(四兩) 雄黃 天麻(三兩)?


上為末,作散。


調三分,不覺,半錢。


或蜜丸如彈子大,含化茶調皆可。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5:37

如神救苦散
 

治癱瘓,風濕痹走注,疼痛不止。


此劫劑也,非痛不可服米殼(一兩,去頂膜,蜜炒) 陳皮(五錢) 虎骨(酥炙) 乳香(研) 沒藥(研) 甘草(各二錢上為末)。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


連渣服,病在上食後,在下食前,煎時須順攪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5:54

大秦艽湯
 

治中風,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隔,知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宜養血而筋自榮。


秦艽 石膏(各二兩) 甘草 川芎 當歸 白芍 羌活 防風 黃芩 白芷 白朮 生熟地黃 茯苓 獨活(各一兩) 細辛 春夏加知母(一兩)?


上 咀。每服一兩,水煎服,無時。


如遇天陰,加生薑七片;


心下痞,加枳實一錢。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5:56

三化湯
 

外有六經之形證,先以加減續命湯治之。


若內有便溺之阻隔,以此湯主之。


厚朴 大黃 枳實 羌活(等分)


每服三兩,水煎服,以利為度。


〔附錄〕法曰:四肢不收舉,俗曰癱瘓,故經所謂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


又曰:上太過則敦阜。


阜,高也;


敦,濃也。


既濃而又高,則令除去,此真所謂膏粱之疾,非腎肝經虛。


何以明之?


經所謂三陽三陰發病,偏枯痿易,四肢不舉。


三陰不足,則發偏枯;


三陽有餘,則為痿易,易為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也。


其治則瀉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故以三化湯下之。


若脾虛則不用也,經所謂土不及則卑陷。


卑,下也;


陷,坑也。


故脾病四肢不用,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能至經,必因脾方可得稟受也。


令脾不能與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其治可大補十全散、加減四物湯,去邪留正。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5:58

愈風湯

 
中風症,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此藥以行導諸經。


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此藥加減治之。


然治病之法,不可失於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乃常治之法也。


久則清濁自分,營衛自和。


如初覺風動,服此不至倒仆。


羌活 甘草(炙) 防風 防己 黃 蔓荊子 川芎 獨活 細辛 枳殼 麻黃(去根)?


地骨皮 人參 知母 甘菊 薄荷(去梗) 白芷 枸杞子 當歸 杜仲(炒) 秦艽 柴胡半夏 厚朴(薑製) 前胡 熟地黃(各二兩) 白茯苓 黃芩(三兩) 生地黃 蒼朮 石膏芍藥(各四兩) 桂(一兩)?


上銼。


每服一兩,水二鐘,生薑三片煎,空心一服,臨臥煎渣。


空心一服,吞下二丹丸,為之重劑。


臨臥一服,吞下四白丹,為之輕劑。


立其法,是動以安神,靜以清肺。


假令一氣之微汗,用愈風湯三兩,加麻黃一兩,勻作四服,加生薑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則佳。


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風湯三兩,加大黃一兩,亦勻作四服,如前服,臨臥服,得利為度。


此藥常服之,不可失四時之輔。


如望春大寒之後,本方中加半夏、人參、柴胡各二兩,通前四兩,謂迎而奪少陽之氣也;


如望夏穀雨之後,本方中加石膏、黃芩、知母各二兩,謂迎而奪陽明之氣也;


季夏之月,本方中加防己、白朮、茯苓各二兩,謂勝脾土之濕也;


初秋大暑之後,本方中加厚朴一兩,藿香一兩,桂一兩,謂迎而奪太陰之氣也;


望冬霜降之後,本方中加附子、官桂各一兩,當歸二兩,謂勝少陰之氣也。


如得春氣候,減冬所加,四時類此。


此雖立四時加減,更宜臨病之際,審察虛實寒熱,土地之宜,邪氣多少。


此藥具七情六欲四氣,無使五臟偏勝,及不動於榮衛,如風秘服之,永不結燥。


此藥與天麻丸相為表裡,治未病之聖藥也。


若已病者,更宜常服,無問男女老幼,驚癇搐搦,急慢驚風,四時傷寒等病,服之神效。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5:59

四白丹
 

能清肺氣,養魄。


謂中風者,多昏冒氣不清利也。


白朮 砂仁 白茯苓 香附 防風 川芎 甘草 人參(各半兩) 白芷(一兩) 羌活 獨活薄荷(各二錢半) 藿香 白檀香(各一錢半)知母 細辛(各二錢) 甜竹葉(二兩) 麝香(一錢,另研) 龍腦(另研) 牛黃(各半錢,另研)?


上為末,煉蜜丸,每兩作十丸。


臨臥嚼一丸,分五七次細嚼之,煎愈風湯咽下。


能上清肺氣,下強骨髓。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5:59

二丹丸

 
治健忘。


養神定志和血,內以安神,外華腠理。


丹參 天門冬 熟地黃(各一兩半)甘草 麥門冬 白茯苓(各一兩) 人參 遠志朱砂(各半兩研為末) 菖蒲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食前煎愈風湯送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6:01

瀉青丸
 

治中風,自汗昏冒,發熱不惡寒,不風安臥,此是風熱煩燥之故也。


當歸 川芎 梔子 羌活 大黃 防風 龍膽草(等分)


上末,蜜丸彈子大。


每藥一丸,竹葉湯化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6:02

天麻丸
 

治風因熱而生,熱勝則動,宜以靜勝其躁,是養血也。


天麻 牛膝(二味用酒同浸三日,焙乾) 萆 元參(各六兩) 杜仲(炒去絲,七兩) 附子(炮,一兩) 羌活(十四兩) 川歸(十兩) 生地黃(一斤)?


一方有獨活五兩,去腎間風。


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白湯皆可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6:06

藿香正氣散
 

大腹皮 茯苓 白芷 紫蘇(各一兩) 陳皮 苦梗 白朮 厚朴 半夏曲 甘草(各二兩)?


藿香(三兩)?


上為末。


每服二錢,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6:06

地仙丹
 

牛膝 蓯蓉 附子 川椒(各四兩) 地龍 木鱉子(各二兩) 覆盆子 白附子 菟絲子 赤豆南星 骨碎補 羌活 何首烏 狗脊 萆 防風 烏藥(各二兩) 白朮 甘草 白茯苓川烏(各一兩) 人參 黃 (各一兩半)?


上為末,酒糊丸。


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酒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6:07

活絡丹
 

南星(炮) 川烏 草烏(並炮,去皮尖) 地龍(去土,各六兩) 乳香(研) 沒藥(研,各二兩二錢)?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空心日午冷酒下,荊芥茶亦得。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6:26

不臥散
 

(子和方)
 

川芎(兩半)石膏(七錢半)藜蘆(五錢) 甘草(生,二錢半)?


上為細末。


口噙水搐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6:28

子和搜風丸
 

人參 茯苓 南星 薄荷(各半兩) 乾薑 寒水石 生白礬 蛤粉 黃芩 大黃(各一兩)?


滑石 牽牛(各四兩) 藿香(一分) 半夏(一兩)?


上為末,水丸如小豆大。


生薑湯下,日三。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6:28

潤腸丸


麻子仁(另研) 大黃(酒煨,各一兩半) 桃仁泥 歸尾 枳實(麩炒) 白芍 升麻(半兩)?


人參 生甘草 陳皮(各三錢) 木香 檳榔(各二錢)?


上除麻仁、桃仁外,為末,卻入二仁泥,蜜丸梧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溫水食前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29

中寒二(附傷寒、傷風)


主乎溫散


有卒中天地之寒氣者,有口得寒物者。


從補中益氣湯中加發散藥,屬內傷者十居八九。


其法,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只用前湯中,從所見之證,出入加減。


必先用參耆托住正氣。


氣虛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參耆之劑,如果氣虛者,方可用此法。


胃氣大虛,必當溫散,理中湯相宜,甚者加附子。


倉卒感受大寒之氣,其病即發,非若傷寒之邪,循經以漸而深也。


以上治法,宜用於南,不宜北。


戴云:此傷寒,謂身受肅殺之氣,口傷生冷物之類。


因胃氣大虛,膚腠疏豁,病者脈必沉細,手足厥冷,息微身倦,雖身熱亦不渴,倦言動者是也,宜急溫之,遲則不救矣。


與熱症若相似而實不同,凡脈數者,或飲水者,煩燥動搖者,皆熱病。


寒熱二證,若水火然,不可得而同治,誤即殺人。


〔附錄〕凡症與傷寒相類者極多,皆雜證也,其詳出《內經‧熱論》,自長沙以下,諸家推明甚至,千世之下,能得其粹者,東垣也。


其曰:內傷極多,外傷間而有之。


此發前人之所未發,後人?俗,不能真切,雷同指為外傷,極謬。


其或可者,蓋亦因其不敢放肆,而多用和解及平和之藥散之爾,若粗率者,則必殺人。


初有感冒等輕症,不可便認作傷寒妄治,西北二方,極寒肅殺之地,故外感甚多;


東南二方,溫和之地,外傷極少,雜病亦有六經所見之證,故世俗混而難別。


正治溫散,宜桂枝湯、四逆湯輩,甚者三建湯、霹靂散。


從治用熱藥加涼劑引之,或熱藥須俟冷凍飲料最妙。


經曰:從而逆之,此之謂也。


反攻用煎烏頭之類。


傷風屬肺者多,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


戴云:新咳嗽鼻塞聲重者是也。


附方:


補中益氣湯


見內傷類。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29

理中湯
 

人參 甘草 乾薑 白朮(等分)?

上銼。


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29

桂枝湯
 

桂枝 赤芍(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 生薑(一兩半)大棗上銼。


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30

四逆湯
 

甘草(炙,二兩) 乾薑(一兩半) 附子(半兩)?


上銼。


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30

三建湯
 

大川烏 附子 天雄(並炮,等分)?


上銼。


每四錢,水二盞,薑十五片,煎服。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31

霹靂散
 

附子(一枚,及半兩者,炮熟取出,用冷灰焙之)


細研,入真臘茶一大錢同和。


分二服,每服水一盞,煎六分,臨熟,入蜜半匙,放溫服?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31

薑附湯
 

治中寒身體強直,口噤不語,逆冷。


乾薑(一兩) 附子(生,去皮臍,一斤)


上銼。


每服三錢,水煎服。


挾氣攻刺,加木香半錢;


挾氣不仁,加防風一錢;


挾濕者,加白朮;


筋脈牽急,加木瓜;


肢節痛,加桂二錢?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32

消風百解散


荊芥 白芷 陳皮 麻黃 蒼朮 甘草(等分)?


上銼。


用薑三片,蔥白三根,水煎服。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32

神朮散
 

治傷風頭痛,鼻塞聲重。


方見痢類。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34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1-15 18:38 編輯

中暑三


(附暑風、注夏)


暑證,用黃連香薷飲。


挾痰,加半夏、南星;


虛,加人參、黃?。


暑病內傷者,用清暑益氣湯,著暑氣是痰,用吐。


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熱者是,宜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炒柏、白芍藥。


挾痰者,加南星、半夏、陳皮,煎服,又或用生脈湯。


暑風挾痰挾火,實者可用吐法。


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熱之氣者火也,有冒、有傷、有中,三者有輕重之分,虛實之辨。


或腹痛水瀉者,胃與大腸受之,惡心者,胃口有痰飲也。


此二者冒暑也,可用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蓋黃連退暑熱,香薷消蓄水。


或身熱頭疼,燥亂不寧者,或身如針刺者,此為熱傷在分內也,當以解毒湯、白虎湯,加柴胡,氣如虛者,加人參。


或咳嗽發寒熱,盜汗出不止,脈數者,熱在肺經,用清肺湯、柴胡天水散之類急治則可,遲則不救,成火乘金也,此為中暑。


凡治病,須要明白辨別,慎勿混同施治。


春秋間亦或有之,切莫執一,隨病處方為妙。


戴云:暑風者,夏月卒倒,不省人事者是也。


有因火者,有因痰者。


火,君相二火也;


暑,天地二火也。


內外合而炎爍,所以卒倒也。


痰者,人身之痰飲也,因暑氣入而鼓激痰飲,塞礙心之竅道,則手足不知動躡而卒倒也。


此二者皆可吐。


《內經》曰:火鬱則發之。


吐即發散也。


量其虛實而吐之,吐醒後,可用清劑調治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36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1-15 18:39 編輯

入方


暑渴
 

生地黃 麥冬 牛膝 炒柏 知母 葛根 甘草上銼。


水煎服。


〔附錄〕中 是陽證,中暑是陰證。


脈沉弱者,切不可用寒涼藥。


清熱宜天水散、五苓、白虎湯皆可。


熱悶恍惚,辰砂五苓散。


脈弦實,黃連香薷湯。


熱甚,自汗而渴,便澀者,五苓分利之,或桂苓甘露飲。


吐瀉,脈沉微甚者,可用附子大順散。


伏熱傷冷,縮脾飲、冷香飲子皆可浸冷服之。


或剝蒜肉入鼻中,或研蒜水解灌之,蓋蒜氣臭烈,能通諸竅故也。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36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1-15 18:40 編輯

附方

 
生脈湯
 

人參 麥冬 五味子上銼。


水煎服。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37

黃龍丸
 

治一切暑毒。


赤亮雄黃(五錢) 硫黃 硝石(各一兩) 滑石 明礬(各半兩) 好面(四兩)?


上為末,丸梧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37

卻暑散
 

治冒暑伏熱,頭目眩暈,嘔吐,泄痢,煩渴,背寒,面垢。


赤茯苓 生草(各四兩) 寒食面 生薑(各一斤)?


上為末。


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38

香薷飲
 

治傷暑,臟腑不和調,霍亂吐利,煩渴引飲。


白扁豆(炒) 川朴(薑製,八兩) 香薷(一斤)?


上水煎,入酒少許,沉冷服。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38

黃連香薷飲
 

香薷(一斤) 川朴(制,半斤) 黃連上?咀。


每二三錢,水煎服。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39

大順散
 

甘草(斷寸長,三兩) 乾薑 杏仁 桂(四兩)?


上將甘草用白沙炒黃,次入乾薑同炒,令薑裂,次入杏仁同炒,不作聲為度。


篩去沙,入桂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溫服,如煩燥,井花水調服,以沸湯點服亦得。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39

十味香薷飲
 

香薷(一兩) 人參 陳皮 白朮 茯苓 黃 木瓜 川朴(薑炒) 扁豆 甘草(炙,各半上為末。)


每二錢,熱湯或冷水調服,?咀煎亦得。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40

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支節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閉,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虛。


黃?蒼朮(銼) 升麻(各一錢) 人參 白朮 神麯 陳皮(各半錢) 甘草(炙) 酒柏 麥冬當歸(各三分) 葛根(二分) 五味子(九個) 澤瀉(五分) 青皮(二分半)?


上?咀。


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食遠。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40

補中益氣湯
 

見內傷類。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41

天水散
 

滑石(六兩) 甘草(炙,一兩)?


上為極細末。


水調服。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41

五苓散
 

白朮 豬苓 茯苓(各一兩半) 桂(一兩) 澤瀉(二兩半)?


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42

人參白虎湯
 

治暑熱,發渴,脈虛。


人參(一錢半)知母(二錢) 石膏(半兩) 甘草(一錢)?


上?咀。


入粳米一合,水煎服。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43

桂苓甘露飲
 

(《宣明方》)?


茯苓 澤瀉(各一兩) 石膏 寒水石(各二兩) 滑石(四兩) 白朮 桂 豬苓(各半兩)?


上為末。


每服三錢,白湯調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43

縮脾飲
 

解伏熱,除煩渴,消暑毒,止吐瀉霍亂。


砂仁 草果 烏梅肉 甘草(炙,各四兩) 扁豆(炒) 葛根(各一兩)?


上?咀。


每服四錢,水煎冷服。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44

冷香飲子
 

治傷暑渴,霍亂腹痛煩躁,脈沉微,或伏。


草果仁(三兩) 附子 陳皮(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咀。


每服一兩,入薑煎,水旋冷服。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44

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等分)?


上?咀。


水煎。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48

中濕四


《本草》云:蒼朮治濕,上下部皆可用。


二陳湯中加酒芩、羌活、蒼朮,散風行濕。


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好臥。


去痰須用白朮。


上部濕,蒼朮功烈;


下部濕,宜升麻提之。


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淡滲。


若燥濕,以羌活勝濕湯、平胃散之類;


若風濕相搏,一身盡痛,以黃 防己湯;若濕勝氣實者,以神佑丸、舟車丸服之;


氣虛者,桑皮、茯苓、人參、葶藶、木香之類。


凡肥人沉困怠惰,是濕熱,宜蒼朮、茯苓、滑石;


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氣虛,宜二朮、人參、半夏、草果、厚朴、芍藥;


凡黑瘦而沉困怠惰者,是熱,宜白朮、黃芩;


凡飲食不節,脾胃受傷,不能遞送,宜枳朮丸。


去上焦濕及熱,須用黃芩,瀉肺火故也。


又如肺有濕,亦宜黃芩;


如肺有虛熱,宜天門冬、麥門冬、知母,用黃芩多則損脾。


去中焦濕與痛熱,用黃連,瀉心火故也。


如中焦有實熱,亦宜黃連。


若脾胃虛弱,不能運轉而鬱悶,宜黃芩、白朮、干葛;


若中焦濕熱積久而痛,乃熱勢甚盛,宜黃連用薑汁炒。


去下焦濕腫及痛,並膀胱有火邪者,必須酒洗防己、黃柏、知母、草龍膽。


又云:凡下焦有濕,草龍膽、防己為君,甘草、黃柏為佐,如下焦腫及痛者,是濕熱,宜酒防己、草龍膽、黃芩、蒼朮。


若肥人氣虛之人,腫痛,宜二朮、南星、滑石、茯苓;


黑瘦之人,下焦腫痛,宜當歸桃仁、紅花、牛膝、檳榔、黃柏。


戴云:濕有自外入者,有自內出者,必審其方土之致病源。


東南地下,多陰雨,地濕,凡受必從外入,多自下起,以重腿香港腳者多,治當汗散,久者宜疏通滲泄;


西北地高,人多食生冷、濕面、?酪,或飲酒後寒氣怫鬱,濕不能越,以致腹皮脹痛,甚則水鼓脹滿,或通身浮腫,按之如泥不起,此皆自內而出也。


辨其元氣多少,而通利其二便,責其根在內也。


此方土內外,亦互相有之,但多少不同,須對症施治,不可執一。


【附方】


【二陳湯】


見中風類。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50

羌活勝濕湯
 

羌活 獨活(各一錢) 本 防風 甘草(炙) 川芎(各五分) 蔓荊子(三分)?


上?咀。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


去渣,大溫服,空心。


如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防己五分,輕者附子五分,重者川烏五分。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50

平胃散
 

見厥類。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7:51

防己黃?湯
 

治風溫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或痛。


防己(一兩) 甘草(炙,半兩) 白朮(七錢半)黃 (一兩一錢)?


上?咀。


每服一兩,入薑棗煎。


喘者,加麻黃;


胃氣不利,加芍藥;


氣上衝,加桂枝;


下有寒,加細辛。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8:00

三花神佑丸
 

治一切水濕腫病,大腹實脹,喘滿。


輕粉(一錢) 大黃(一兩,為末) 牽牛(二兩) 芫花(醋拌炒) 甘遂 大戟(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小豆大。


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溫水下,無時,日三。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8:23

舟車丸
 

大黃(二兩) 甘遂 大戟 芫花 青皮 陳皮(各一兩) 牽牛(頭末,四兩) 木香(半兩)?


上為末,水丸如梧子大。


每服六七十丸,白湯下。隨證加減。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8:24

枳朮丸
 

見內傷類。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8:24

陽除溫湯
 

見泄瀉類。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8:25

瘟疫五


(附大頭天行病)


瘟疫,眾人一般病者是,又謂之天行時疫。


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熱甚者加童便三酒中。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8:25

入方
 

大黃 黃連 黃芩 人參 桔梗 防風 蒼朮 滑石 香附 人中黃上為末,神麯糊丸。


每服六七十丸,分氣血與痰,作湯使。


氣虛者,四君子湯;


血虛者,四物湯;


痰多者,二陳湯送下;


熱甚者,童便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8:26

又方
 

溫病,亦治食積痰熱,降陰火。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8:26

人中黃
 

飯為丸,綠豆大。


下十五丸。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8:27


 

時病。


半夏 川芎 茯苓 陳皮 山楂 白朮 蒼朮(君) 甘草如頭痛,加酒芩;口渴,加干葛;


身痛,加羌活、薄桂、防風、芍藥。


大頭天行病,此為濕氣在高顛之上,切勿用降藥,東垣有方。


羌活 酒黃芩 酒蒸大黃?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8:27

附方
 

治大頭病,兼治喉痹歌。


人間治疫有仙方,一兩僵蠶二大黃,薑汁為丸如彈子,井花調蜜便清涼。


冬溫為病,非其時而有其氣也。


冬時嚴寒,當君子閉藏,而反發泄於外,專用補藥而帶表藥,如補中益氣之類。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8:27

作人中黃法
 

以竹筒兩頭留節,中作一竅,納甘草於中,仍以竹木釘閉竅,於大糞缸中浸一月,取出晒乾,大治疫毒。


左手脈大於右手,浮緩而盛,按之無力。


大病虛脫,本是陰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陰長故也。


不可用附子,止可多服人參。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8:28

附方
 

漏蘆湯
 

治臟腑積熱,發為腫毒,時疫疙瘩,頭面洪腫,咽嗌填塞,水藥不下,一切危惡疫癘。


漏蘆 升麻 大黃 黃芩 藍葉 元參(等分)?


上?咀。


每服二錢,水煎服。


腫熱甚,加芒硝二錢。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8:29

消毒丸
 

治時疫疙瘩惡證。


大黃 牡蠣 僵蠶(炒,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


新水化一丸,內加桔梗、大力子尤妙。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8:29

潔古雄黃丸
 

辟時疾,可與病患同床,傳著衣服,亦不相染。


雄黃(一兩,研) 赤小豆(炒) 丹參 鬼箭羽(各二兩)


上為細末,蜜丸。


每服五丸,空心溫水下。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8:30

火六


火,陰虛火動難治。


火鬱當發,看何經,輕者可降,重者則從其性而升之。


實火可瀉,黃連解毒之類;


虛火可補,小便降火極速。


凡氣有餘便是火,不足者是氣虛。


火急甚重者,必緩之以生甘草,兼瀉兼緩,參朮亦可。


人壯氣實火盛顛狂者,可用正治,或硝黃冰水之類;


人虛火盛狂者,以生薑湯與之,若投冰水正治,立死。


有補陰即火自降,炒黃柏、生地黃之類。


凡火盛者,不可驟用涼藥,必兼溫散。


可發有二,風寒外來者可發,郁者可發。


氣從左邊起者,乃肝火也;


氣從臍下起者,乃陰火也;


氣從腳起入腹如火者,乃虛之極也。


蓋火起於九泉之下,多死。


(一法)用附子末,津調,塞涌泉穴,以四物東加降火藥服之,妙。


陰虛證本難治,用四物東加炒黃柏,降火補陰,龜板補陰,乃陰中之至陰也。


四物加白馬脛骨,降陰中火,可代黃連、黃芩、黃連、黃芩、梔子、大黃、黃柏降火,非陰中之火不可用。


生甘草緩火邪;


木通下行,瀉小腸火;


人中白瀉肝火,須風露中二三年者;


人中黃大涼,治疫病須多年者佳。


中氣不足者,味用甘寒,山梔子仁大能降火從小便泄去,其性能屈曲下降,人所不知,亦治痞塊中火邪。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8:33

入方
 

左金丸
 

治肝火。


一名回令丸。


黃連(六兩,一本作芩) 吳茱萸(一兩或半兩)


上為末,水丸或蒸餅丸。


白湯五十丸。


〔附錄〕諸熱瞀?,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腫疼酸,氣逆衝上,禁栗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暴瘍,暴死,五志七情過極,皆屬火也。


火者有,曰君火,人火也;


曰相火,天火也。


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


故凡動,皆屬火。


以名而言,形質相生,配於五行,故謂之君;


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動而見,故謂之相。


腎肝之陰,悉其相火。


東垣曰:相火,元氣之賊火,與元氣不相兩立,一勝則一負。


然則如之何則可使之無勝負乎?


周子曰:神發知矣。


五性感動而萬事出,有知之後,五者之性,為物所感,不能不動。


謂之動者,即《內經》五火也。


相火易起五性,厥陽之火相扇,則妄動矣。


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


君火之氣,經以暑與熱言之。


相火之氣,經以火言之,蓋表其暴悍酷烈,有甚於君火者也。


故曰:相火,元氣之賊。


周子又曰: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


朱子亦曰: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此善處乎火者。


人心聽命於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靜,彼五火將寂然不作。


而相火者惟有俾補造化,而為生生不息之運用爾,何賊之有?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8:33

附方
 

東垣瀉陰火升陽湯
 

治肌熱煩熱,面赤食少,喘咳痰盛。


羌活 甘草(炙) 黃 蒼朮(各一兩) 升麻(八錢) 柴胡(兩半)人參 黃芩(各七錢) 黃連(酒炒,半兩) 石膏(半兩,秋深不用)?


上?咀。


每服一兩或半兩,水煎。


此藥發脾胃火邪,又心膽肝肺膀胱藥也,瀉陰火,升發陽氣,榮養氣血者也。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8:34

升陽散火湯
 

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熱,肌熱,筋痹熱,骨髓中熱發,困熱如燎,捫之烙手。


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過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火鬱則發之。


升麻 葛根 獨活 羌活(各半兩) 防風(二錢半)柴胡(八錢) 甘草(炙,三錢) 人參 白芍(各半兩) 甘草(生,二錢)?


上?咀。


每服半兩或一兩,水煎,稍熱服。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8:34

地骨皮散
 

治渾身壯熱,脈長而滑,陽毒火熾發渴。


地骨皮 茯苓(各半兩) 柴胡 黃芩 生地黃 知母(各一兩) 石膏(二兩) 羌活 麻黃(各七錢半,有汗並去之)?


上?咀。


每服一兩,入薑煎。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8:35

黃連解毒湯
 

見暑類。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3-1-15 18:43

卷二


斑疹七


斑屬風熱挾痰而作,自裡而發於外,通聖散中消息,當以微汗散之,切不可下。


內傷斑者,熱之病發於外,微汗以散之,若下之非理。


疹屬熱與痰,在肺清肺火降痰,或解散出汗,亦有可下也。


發則多癢或不仁者,是兼風兼溫之殊,色紅者,兼火化也。


黃瓜水調伏龍肝去紅點斑。


戴云:斑有色點而無頭粒者是也;


疹浮小有頭粒者,隨出即收,收則又出是也,非若斑之無頭粒者,當明辨之。


〔附錄〕斑疹之病,其為證各異。


瘡發?腫於外者,屬少陽三焦相火也,謂之斑;


小紅靨行皮膚之中不出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


又傷下之晚,乃外感熱病發斑也,以玄參、升麻、白虎等藥服之。


陰症發斑,亦出背胸,又出手足亦稀少而微紅,若作熱症,投之涼藥大誤矣。


此無根失守之火,聚於胸中,上獨熏肺,傳皮膚而為斑點,但如蚊蚋、虱、蚤咬形狀,而非錦紋也。


只宜調中溫胃,加以茴香、芍藥,或以大建中之類,其火自下,斑自消退,可謂治本而不治標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