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玉函】
書名 辨症玉函
分類 診治
品質 0%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8%BE%A8%E7%97%87%E7%8E%89%E5%87%BD/index
【弁言】
人身一小天地大都不外陰陽虛實四字故燮理得宜愆伏可以不患調劑有法疾病因之。
無虞是司命者,有以辨之。
而已苟臨症疏略不暇加辨以致毫厘千裡誤人於俄頃者,曷可勝嘆,此陳子遠公辨症玉函之。
所為著也。
陳子為於越世冑幼抱匡濟恆以公輔自命人亦無不以公輔期之。
志未售間留心於經世之。
學當途者,HT 勤征聘爭欲延致後因遠陟蒼梧雅慕獨秀棲霞諸勝遍歷幽隱遇一龐眉修髯衣冠岸偉者,相與坐語移日因出其囊中一編授之。
曰:熟,此可以普濟世人蓋活人於筆端與活人於指下均之。
躋斯民於壽域也。
陳子攜歸展讀悉岐黃辨論問答語與世之。
所傳內經素問諸書迥異始悟前,此之。
成編累帙皆偽托以行世者,陳子掩HT 肄習不數年間即以醫學擅名於時客歲余仲子忽嬰異症遍召諸醫不特不能祛病使去並不能辨病所自來轉輾遷延經年彌劇蒼崖薑世兄親見所苦因為推轂適陳子以秋試入省亟延胗視一劑奏功再服,而十減四五矣。
【弁言】
余力扣其所蘊知授受有自大異尋常殊恨相知之。
晚也。
陳子隨有巨鹿之。
游瀕行出是編以示余曰:是書吾久欲問世憾剞劂無資有懷未遂耳因憶當年余白下友人有居要津者,向有膏丹異方頗自珍秘余偶過告歸主人濃贐以壯行色余堅卻不受且請曰:歸裝粗辦不敢以行李相累惟得所藏秘方以廣利濟是吾顧也。
友人誼余言探囊錄授余歸即購求珍藥按方虔制出遇有疾患呻吟者,輒牽止異之。
靡不立效後請乞漸廣窮鄉僻壤山陬海梯航跋 款門祈懇者,無虛日惟不喜給富人為其力能療治也。
余行之。
數十年未嘗有怠色雖歲有所損然拯患,而起廢者,當不可以數計矣。
今乃秘帙當前歷有成驗忍於寶山空返耶爰為授梓以公當世倘陳子游屐所不及至胗視所未及施庶幾執是編辨症,而區處之。
不無小補知不徒為紙上陳言也。
陳子所輯洞垣秘笈尚富未能一一鋟行其以是編為嚆矢也。
可 時 康熙癸酉嘉平之。
望天都王之。
策慎庵氏題於古修堂
【卷之一】
【陰症陽症辨】
【傷風傷寒】
傷風與傷寒相似陰症與陽症宜知若不辨明殺人多矣。
雖仲景張公有傷寒專門之。
書我可不必再傳然,而各有不同正不可不傳也。
傷寒之。
異於傷風者,何以辨之。
一,在感之。
輕一則感之。
重也。
傷風者,傷寒之。
輕者,也。
傷寒者,傷風之。
重者,也。
原無大分別苟不急治之。
則傷風者,即變為傷寒矣。
蓋人之。
元氣最惡外邪人身一感風邪則元氣必然與邪相戰元氣旺者,邪不能深入不能深入邪自然留於皮毛之。
間,而不敢入於腠理之。
內不過一二日,而邪散者,正氣以祛邪之。
易也。
若正氣虛者,則入於內,而變為傷寒矣。
非傷風傷寒之。
有異也。
有異於人之。
元氣虛弱,而已矣。
然則遇風邪之。
侵人者,開手即用補正祛邪之。
藥何至傷風之。
變為傷寒哉。
若既已風入於腠理之。
內則邪即有陰邪陽邪之。
分矣。
大約入於腑則為陽邪入於臟則為陰邪矣。
是邪亦無陰陽之。
分亦分於人之。
臟腑之。
陰陽也。
然,而腑,又不同臟,又各異,又從何處以辨之哉。
【傷風傷寒】
我有一法辨症最易大約身熱,而煩躁者,陽症也。
身熱,而安靜喜睡者,陰症也。
雖陰症陽症中各有分別,而,此法終為千古不易之。
論也。
倘一遇風寒之。
侵體無論是傷寒傷風一劑即愈斷不須二劑也。
方名轉春丹,此治初起之。
傷寒傷風也。
倘三日後身有不涼者,此成傷寒之。
症矣。
亦不必問其陰症陽症吾有一方治之。
隨手,而回春矣。
方即名回春丹一劑身即涼,而邪即退再一劑全愈矣。
倘不聽吾言則變症蜂起矣。
可查仲景專門治之。
二方之。
妙各有深意轉春丹用桂枝與麻黃,此胡可並用使邪入太陽者,速散,而邪不敢入於少陽之。
間且邪原未入內故可用補藥以和解之。
方中所以用芍藥先去平肝使邪之。
門路速斷用茯苓,又引邪從膀胱太陽下行自然隨手奏功轉一陽於頃刻也。
回春丹之。
妙妙,在不用芍藥桂枝蓋邪已入裡已離太陽之。
經何必,又用桂枝況邪由衛,而入於少陽之。
經倘更用芍藥不特不能平肝,而且引邪入肝矣。
蓋肝最惡邪侵於未近邪之。
時可以未雨綢繆,而已近邪之。
頃難於及時杜絕余方中所以不敢用之也。
石膏麻黃青蒿之。
類純是入衛祛邪之。
聖藥單攻一府,而邪自難留不得不從外,而入者,仍從外,而出矣。
況方中,又多調濟之。
品有不奏功。
如響者,乎。
世人細思吾方即授之。
以治傷寒之。
症,又安有殺人,而比之。
刀刃者,哉。
【轉春丹】
桂枝(五分) 柴胡(一錢五分) 麻黃(三分) 白芍(五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七分) 白朮(三錢) 半夏(三分) 神麯(一錢) 蘇葉(八分) 水煎服
【回春丹】
麻黃(一錢) 石膏(二錢) 青蒿(五錢) 柴胡(二錢) 甘草(一錢) 茯苓(五錢) 當歸(五錢) 陳皮(一錢) 神麯(一錢) 麥冬(三錢) 生地(三錢) 白芥(二錢) 人參(三分) 玄參(二錢) 水煎服
【中風】
中風之。
症世人以風治之。
誤之。
甚矣。
蓋中風之。
症乃人陽氣虛與陰氣涸,而中之也。
何嘗有風哉。
人見其疾之。
忽然,而來有。
如暴風疾雨遂以風名之。
其實乃中氣,而作中風也。
治之。
法一治風無不死者,必須治氣始能有效然,而中氣不同也。
內有中陽氣之。
虛有中陰氣之。
涸,又不可不辨也。
中陽氣之。
虛者,奈何其人一時卒倒口吐白沫痰聲。
如鼾目直視胡言亂語者,陽症也。
若中陰氣之。
涸者,亦一時卒倒目不知人時,而躁時,而靜欲睡不能言痰。
如鋸吐不絕口中流涎不止蓋陰症也。
二症亦相同者,均不知人最難辨,而最易辨也。
易辨者,何辨之。
眼,而已矣。
眼直視者,氣虛也。
眼雙閉不開者,陰虛也。
二症皆能遺尿手撒皆不治之。
症也。
然,而遺尿手撒亦可治之。
大約十人中亦可救四五者,非盡不可救也。
倘陽虛,而中者,用三生飲必須用人參二兩,或三兩始可回生與其日後用之。
【中風】
不若乘其欲絕未絕之。
頃多用人參可轉死回生之。
易也。
至治陰虛,而中者,又不可純用三生飲古無專方留下我今酌一奇方以救世人之。
陰虛中風者,神效方名十寶丹一劑即回春也。
此方俱是純陰之。
劑然,又何以兼用人參不知無陽則陰無以生必須加參為佐使則陰生於陽之。
中,而陽回於陰之。
內兩相須,而兩相成也。
苟,或舍三生飲以救陽虛之。
中風,而改用祛風祛痰之。
藥我未見能生者,即,或用三生飲矣。
而少用人參多加祛痰之。
品即,或不死未有不成半支風與偏枯等症以三生飲治陰虛中風亦無不死者,苟聽吾言用吾之。
方自慶生全倘怪吾藥品之。
多改重為輕恐難免半支偏枯之。
症矣。
愿人敬守吾訓蓋吾之。
方必須照吾分兩以治國中之。
時不可妄自加減,或用,此方之。
後以病患脾胃之。
弱量為加減亦未為不可但切不可加入風藥一味以殺人於俄頃也。
慎之。
慎之。
【十寶丹】
麥冬(三兩) 熟地(三兩) 山萸(二兩) 白芥子(二錢) 人參(五錢) 菖蒲(一錢) 茯苓(五錢) 沙參(五錢) 五味(三錢) 丹皮(二錢) 水煎服
【吐症】
大吐吐症多是胃氣之。
傷然,而胃氣不同有陰陽之。
別。
如吐,而有聲,或痛者,陽症也。
倘吐,而無聲,又純是清水,或今日飲食,而明日盡情吐出者,乃陰症也。
或腹中不痛,或遇寒即發無非陰症倘辨之。
不清妄自用藥必致殺人我亦更傳一法以辨陰陽之。
殊亦看舌之。
滑與燥,而已矣。
大約陽症口必渴,而舌必燥陰症口不渴,而舌且滑也。
治之。
法陽症之。
吐用方名為引火止吐湯,此方之。
妙妙,在茯苓至一兩蓋火勢之。
上衝由於水道之。
下閉用茯苓以健胃,又利水下行黃連止心火余俱調和得法自然火不逆,而水下通,又何至吐逆之。
【吐症】
生耶至於陰虛作吐實為難治不比陽吐一劑便可奏功也。
蓋陰虛,而吐乃腎中之。
火虛也。
腎火既衰則脾無火養食留脾中成為陰寒世界下不能化自然上涌,而吐矣。
法當溫補命門之。
火使火生水中然後土生火內方用濟火神丹服後即用飲壓之。
一劑輕二劑更輕十劑愈三十劑全愈矣。
蓋陰病之。
吐其來非一日矣。
不大補之。
則陰不能生,而陽不能化,或求速效再加人參三錢於方中可減十分之。
二然終不若原方之。
妙蓋病是純陰不必再借陽藥況方中原有白朮陽藥,在其中矣。
又何必更用參之。
多事哉。
人不知生病之。
重惟求速愈,或改用吾方,或別求治病未必不反害之也。
【引火止吐湯】
黃連(一錢) 茯苓(一兩) 白朮(五錢) 陳皮(一錢) 神麯(一錢) 麥冬(一錢) 人參(二錢) 砂仁(一粒) 藿香(五分) 生薑(三片) 水煎服
【濟火神丹】
肉桂(三錢) 熟地(一兩) 山萸(五錢) 五味(二錢) 茯苓(五錢) 山藥(一兩) 肉果(二枚) 白朮(一兩) 芡實(五錢) 水煎服
【瀉症】
瀉症瀉有傾腸,而出者,最可畏之。
病也。
倘治之。
少遲必至氣絕,而亡但瀉中有陰陽之。
分不可不急辨之也。
如大瀉五六十次,或百余次,或數百次純是清水完穀不化人以為寒也。
然其中亦有熱症但寒症水瀉心腹不痛大腸不後重作楚若熱症之。
瀉也。
不然必腹痛不可按有後重之。
苦倘不辨明,而用藥下喉必死矣。
吾今傳二方一治陰症一治陽症也。
陽症用車前茯苓最是利水之。
品,而白朮,又是健脾去濕之。
藥加入肉桂以取其氣引入膀胱同澤瀉同群共濟自然定亂扶危轉禍為福,又何必用人參以救絕哉。
倘富貴之。
人不妨用人參五錢,或一兩為妙我傳方不入參者,欲救貧窮之。
客也。
方名導水止流湯其治陰症之。
瀉則,又不同雖,此方亦可相通,而終不可執之。
以概治也。
另傳方者,名為扶火消水湯二方之。
妙各有深意前方瀉水,而不耗其氣後方補火,而培其氣也。
【導水止流湯】
車前(一兩) 茯苓(一兩) 白芍(一兩) 甘草(三錢) 肉桂(一分) 陳皮(一錢) 白朮(五錢) 神麯(五分) 澤瀉(五錢)水煎服
【扶火消水湯】
白朮(一兩) 車前(五錢) 山藥(一兩) 芡實(一兩) 薏仁(五錢) 肉桂(三錢) 五味(二錢) 茯苓(五錢)水煎服
【瘧疾】
瘧疾皆起於外來之。
風邪然,而內無痰與食終不能成瘧也。
雖然無痰不成瘧與無食不成瘧雖感於外來之。
風邪然亦內之。
陰陽之。
氣各有不足三者,始能相合,而成瘧然則烏可不辨陰陽乎。
若陽症之。
瘧也。
必發於晝,或一日一發,或兩日一發必寒多,而熱少其勢若盛,而其病實輕蓋陽氣能與邪氣相戰故作戰栗之。
狀,而齒擊有聲也。
若陰症之。
瘧亦有一日一發者,或兩日一發,或三日一發然發之。
時必發於夜發必寒少,而熱多齒不戰擊身痛亦不甚口必不十分大渴其症似輕,而實重雖二症皆是邪侵,而成,而治之。
法均不可徒治其邪但補其正均能愈瘧原不必更為逐邪之。
計也。
然,而補正之。
中,而少帶散邪之。
品未為不可用之。
得當病去。
如掃吾今立二方一治陽瘧一治陰瘧陽瘧方名為扶陽散邪丹一劑輕二劑全愈不必三劑也。
凡陽瘧不論一日二日無不全愈神方也。
陰瘧方名為益陰辟邪丹無論一日二日三日四劑全愈倘四日兩頭發之。
瘧久經歲月者,方中藥料加一培增入人參五錢亦四劑全愈但愈後必須多服十全大補湯不致再感,而重發也。
倘人不信吾言動用祛邪之。
品置陽氣陰氣於不問雖心欲去瘧適所以堅瘧鬼之。
城也。
【扶陽散邪丹】
人參(一錢) 白朮(三錢) 柴胡(二錢) 半夏(三錢) 青皮(一錢) 鱉甲(三錢) 當歸(三錢) 生何首烏(三錢) 山楂(二十粒) 甘草(一錢)水煎服
【益陰辟邪丹】
熟地(五錢) 當歸(五錢) 白芍(五錢) 何首烏(五錢) 白朮(五錢) 茯苓(五錢) 鱉甲(一兩) 白芥子(五錢) 柴胡(一分) 山楂(十粒)水煎服
【痢疾】
痢亦不同有陽痢陰痢之。
分世人不知也。
皆為濕熱所致動言痢無止法,而不辨其陰陽之。
異故往往殺人可慨也。
陰陽之。
痢內經亦未分別我今日亦泄天地之。
奇大約便血腹疼後重噤口者,陽痢也。
腹不痛以手按之。
而快者,糞門無急迫之。
狀日能食無血,而白痢者,乃陰痢也。
雖用藥得宜一方可以兼治然終不識症之。
陰陽猶為不知痢症之。
人也。
不可不明辨之。
庶幾用藥可分輕重尤易奏功。
如響吾今立二方一治陽痢一治陰痢陽痢方名為掃痢神丹一劑即止血二劑即止痢不必三劑也。
陰痢方名為化痢仙丹一劑輕二劑止三劑全愈人見血痢為重,而不知白痢感於陰分未嘗輕也。
但陽痢火重,而濕輕陰痢火輕,而濕重耳陽痢之。
方妙,在用黃連於大黃之。
中使火毒迅掃,而去不久留腸胃之。
中陰痢之。
方妙,在用芍藥之。
多平肝以扶脾土使土安,而水易去其余皆是祛逐邪穢之。
物各用之。
咸宜所以奏功尤易也。
【掃痢神丹】
黃連(三錢) 當歸(五錢) 白芍(五錢) 廣木香(一錢) 檳榔(一錢) 枳殼(一錢) 大黃(五錢) 車前子(五錢)水煎服
【化痢仙丹】
白芍(一兩) 當歸(五錢) 枳殼(一錢) 蘿卜子(三錢) 檳榔(一錢) 甘草(一錢) 車前子(一錢)水煎服
【癲狂】
癲狂之。
症世人以癲為陰以狂為陽是矣。
然,而癲之。
中未嘗無陽症狂之。
中未嘗無陰症也。
何以見之。
癲。
如羊癲牛馬之。
症,此發之。
陽氣之。
不足陽虛則陰邪自旺,此謂之。
陰症宜也。
然,而其中,又有花癲之。
病見男子,而思親逢女子,而不識呼。
喊叫號晝夜不止倘亦為陰症,而用桂附之。
品則立刻發狂,而死矣。
狂。
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見水,而入,此發之。
陽邪之。
有餘謂之。
陽症宜也。
然其中有似是,而非,又不可不辨。
如見人則罵逢物則 燥擾不寧欲睡不安欲行不得口渴索飲見水則止倘亦視為陽症,而投之。
竹葉石膏湯下喉即死矣。
然則二症終於何處辨之。
亦辨之。
於兩目有神無神,而已。
如陽症則目必紅,而陰症則目必白也。
吾定二方一治陽癲一治陰狂之。
症陽癲方名散癲湯,此方之。
妙妙,在白芍用至一兩自能平肝梔子用至五錢自然散其郁結之。
火其余柴芥術苓皆去痰去濕之。
妙品自然心清,而火降脾健,而癲除也。
陰狂方名解狂散,此方之。
妙妙,在用玄參二兩於群補真陰之。
中解散其浮游之。
火木足,而火自消亦火息,而狂自定也。
苟,或辨之。
不清妄投藥餌生死存亡正未可定矣。
【散癲湯】
白芍(一兩) 白朮(五錢) 當歸(五錢) 炒梔子(五錢) 菖蒲(五分) 茯神(三錢) 甘草(一錢) 白芥子(三錢) 丹皮(三錢) 柴胡(一錢) 陳皮(五分)水煎服
【解狂散】
熟地(一兩) 白芍(五錢) 當歸(五錢) 山茱萸(五錢) 麥冬(五錢) 北五味(一錢) 玄參(二兩)白芥子(三錢) 菖蒲(三分) 生地(五錢)水煎服
【咳嗽】
咳嗽初起多是陽邪之。
感咳嗽日久多是陰氣之。
虛然亦不可拘於,此論也。
有初起,而即是陰虛者,有日久,而仍是陽虛者,又不可不辨也。
何以見初起之。
即犯陰經也。
如日間不嗽,而夜間嗽者,或朝咳之。
輕,而夜咳之。
重者,雖有風邪襲之。
終是陰虛使然開手即宜用補陰之。
味,而佐之。
散風之。
品則邪易去,而正氣不耗也。
何以見日久之。
猶是陽經也。
如嗽必抬肩咳必聲振吐痰,而結成黃塊塞鼻,而長流清涎,或晝重,而夜反安然,或坐躁,而臥轉寧貼,此陽氣之。
未虛,而邪氣憑之。
而不散也。
必須仍用祛風蕩痰之。
品,而少兼之。
滋陰之。
味則邪自散,而陰氣不傷也。
吾今留二方一治陰經之。
咳嗽一治陽經之。
咳嗽陰經方名護陰止嗽丹,此方有調濟之。
宜看甚平常,而奏功實神也。
陽經方名散邪止嗽丹,此方雖是散邪,而仍然補陰,而不補陽者,何故蓋陽既旺,而邪自難去補益其陰則陽氣自平陽平,而邪亦難留矣。
倘不知陰陽之。
異即一味偏補之。
則陰不能生,而陽不能化不特咳嗽難愈,而且變症百端矣。
可不慎哉。
【護陰止嗽丹】
麥冬(五錢) 紫菀(五錢) 百部(五錢) 天門冬(三錢) 熟地(五錢) 桔梗(二錢) 甘草(一錢) 白芥子(二錢) 玄參(三錢) 沙參(五錢) 陳皮(五分) 款冬花(五分)水煎服
【散邪止嗽丹】
柴胡(一錢) 白芍(五錢) 黃芩(一錢) 石膏(一錢) 桔梗(一錢) 甘草(一錢) 生地(五錢) 麥冬(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一錢) 陳皮(五分)水煎服
【大小便閉】
大小便之。
閉塞不通也。
人皆謂之。
火然火亦有陰陽之。
別陽火,而成閉結人易知陰火,而成閉結人難識也。
先言大便之。
閉寒邪火逼迫於大腸之。
中燒干大腸以致腸結,而痛手按之。
不可近者,必須用祛蕩之。
品,而大瀉之。
否則邪留於腹中必變為譫語發狂之。
症矣。
此等之。
病乃陽火作崇也。
若夫腎水虧損不能滋潤於大腸以致糞。
如羊屎者,往往有經月,而尚未便者,雖覺急迫,而終亦不甚忍至二三日,而。
如前不相異老人多有,此症乃陰火作崇也。
陰火者,相火乃虛火也。
腎火之。
有餘實腎水之。
不足也。
若亦以下藥下之。
是因其陰虛,而復虛之也。
去死不遠矣。
吾今定二方一治陽火一治陰火治陽火方名利火下導湯,此方雖有大黃之。
行火麻之。
潤,而仍以當歸為君則補多於下亦止因勢利導,而終非過下亡陰也。
治陰火方名為升陽下陰湯,此方之。
妙妙,在熟地純陰之。
藥為君,而佐之。
地榆蓯蓉火麻之。
潤尤妙用升麻升提清氣則穢濁自然下行,又何必加入大黃之。
多事哉。
【大小便閉】
再言小便之。
閉塞小便之。
通,在於膀胱之。
氣化膀胱乘於火邪 則小便必點滴不通其症必氣急面紅心欲嘔,而胃作酸腹欲脹,而腸欲斷兩目雙赤狂燥不寧,此陽症也。
苟,或小便雖急,而非點滴之。
不通氣不急面不紅目不痛腹脹,而喜按胃安,而難餐,此陰症也。
設不辨其陰陽,而輕用開關之。
劑亦半死半生之。
道也。
夫陽症易治,而陰症難治者,何也。
亦不取陰症,而一辨明之。
耳蓋小便之。
通雖本於膀胱之。
氣化然膀胱畏火,而,又未嘗不喜火也。
多火則膀胱之。
氣化不及行無火則膀胱之。
氣化,又不能行也。
膀胱之。
陰虛則水道已成水凍之。
窟,又何能通陰寒之。
水哉。
故小便亦閉塞,而不通也。
吾今亦立二方一治陽症一治陰症陽症方名清水至神湯一劑即通車前利水,而不走氣寄奴逐水,而不傷陰升麻升提,而反得下降之。
宜白果引入任督之。
路以瀉水之。
氣直入膀胱實有妙用也。
陰症用益火濟水湯,此方之。
妙妙,在純是補陰,而不去利水用肉桂之。
一味以轉陽和自然雪消春水冰泮,而溝壑皆通也。
倘止去通水則膀胱愈寒必成牢不可破之。
堅城矣。
【利火下導湯】
大黃(三錢) 當歸(一兩) 紅花(二錢) 赤芍藥(三錢) 厚朴(二錢) 枳實(一錢) 柴胡(八分) 火麻子(三錢)水煎服
【升陽下陰湯】
熟地(一兩) 當歸(五錢) 地榆(一錢) 火麻子(一錢) 升麻(一錢) 生地(五錢) 麥冬(五錢) 肉蓯蓉(五錢洗去鹽水)水煎好加入人乳半碗服
【清水至神湯】
薏仁(五錢) 白果(十個) 升麻(五分) 車前子(一兩) 澤瀉(三錢) 劉寄奴(五錢)水煎服
【益火濟水湯】
熟地(一兩) 山藥(五錢) 茯苓(五錢) 山茱萸(五錢) 牛膝(三錢) 肉桂(二錢) 麥冬(五錢) 車前子(三錢) 薏仁(五錢)水煎服
【心痛】
心痛從來言無真正之。
病不知心痛未嘗無真也。
但有陰陽之。
分耳大約陽病之。
痛犯心者,多不救陰病之。
痛犯心者,多難醫陽病乃火也。
火邪犯心有膻中之。
障隔,而火勢不能直沖於心瀉其胃中之。
火,而心安矣。
其故何也。
邪火與心火本是同類火與火合氣焰雖殊,而熱性何殊也。
原無相克之。
嫌故火退,而君火自息何至有自焚之。
禍若陰病乃寒也。
寒邪直犯乎。
心雖有膻中之。
障隔,而寒氣衝天直中皇居相臣不當其鋒先自逃遁於他處,而天王有不下堂,而走乎。
蓋寒水克心火立時可以撲滅較陽症,而更重也。
故朝發夕死夕發旦死醫之。
少遲已多不救況用藥之。
不得其宜何怪其驟亡也。
人見其亡之。
驟謂其真正心痛其實非真正心痛也。
治之。
得宜何嘗不可救哉。
然則心痛之。
陰陽,又烏可不辨之乎。
若陽症也。
必徹夜竟日疼痛呼。
【心痛】
號雙目必紅口必渴引飲得涼水,而少止與之。
食,而更痛手不可按按之。
而痛必甚身上必然有汗日重,而夜少輕,此乃邪火作祟於胃中上衝膻中耳用瀉火神丹下喉,而痛即定矣。
此方之。
妙妙,在梔子用之。
太多始能直折其郁抑之。
火,而蒼朮茯苓,又去其濕濕去則不生熱,而火勢自衰,又加之。
貫眾以去穢乳香木香以止痛用甘草之。
多則梔子不至太涼反得其調劑之。
宜,而枳殼化食食消則火隨食,而下行矣。
又慮邪火大旺若不順從其性則火勢炎上恐拒隔,而不受用乾薑之。
炒黑去其太熱引梔子之。
類於下行,又得其前導之。
功也。
藥性既然相宜功效豈不立奏乎。
所以甫下喉,而痛即定也。
若陰症也。
必感寒,而得之。
其症小腹先痛,而後入心口吐清水與之。
茶即吐出手足青甚,而卵縮角弓反張,此陰寒之。
氣犯心其來甚速苟能以生薑半斤搗碎炒熱敷於心腹之。
間則寒邪少減即用生薑三兩搗碎飲之。
亦能生者,然終乃一時急救之。
法,而非萬年濟人之。
術也。
用祛寒定痛湯救之。
【心痛】
實神刻不可緩速行救之。
下喉亦生否則難救矣。
此方之。
妙妙,在用白朮之。
多直入腰臍之。
內者,何也。
寒氣之。
入原從臍內先入若不急杜其來路則邪無顧忌往前直奔心包之。
絡。
如何當其賊勢之。
橫行余故用白朮以絕之也。
然非多加則勢孤力薄寒邪亦何所畏,而反顧哉。
故必多加,而後可以取效然徒用白朮之。
多,而無附子肉桂之。
熱藥是猶兵眾,而將非摧鋒陷陣之。
帥則兵卒不前賊,又何所畏忌故必用附子肉桂也。
然徒用附子肉桂斬殺誅戮,而不分散寒邪之。
勢則敵人團聚尤難解紛余所以,又用茯苓引寒邪之。
下行也。
又慮心君寒甚無火以溫其中譬。
如群賊圍困皇宮雖有勤王之。
將,而無導引之。
師則外雖有聲援之。
兵,而內無接應非得親信之。
臣,又何以交通內外余所以,又用菖蒲引桂附人心,而衛君也。
愿人敬守吾方以治真正之。
心痛無不手到成功倘見病勢少輕前二方少減分兩亦未為不可
【瀉火神丹】
梔子(五錢) 白芍(三錢) 乳香(一錢) 廣木香(一錢) 貫眾(三錢) 甘草(三錢) 枳殼(一錢) 炒黑乾薑(一錢) 茯苓(五錢) 蒼朮(三錢)水煎服
【祛寒定痛湯】
附子(三錢) 白朮(三兩) 肉桂(三錢) 人參(三錢) 菖蒲(一錢) 茯苓(五錢)水煎服
【腹痛】
腹痛多是寒熱之。
二症雖有氣痛蟲痛食痛之。
殊然大約以陰陽二字足以包之。
母論食痛蟲痛氣痛也。
其陰症之。
痛。
如時,而痛時,而不痛,或夜痛,而日不痛,或飢痛,而飽不痛,或不按,而痛手按之。
而不痛皆是陰症之。
痛也。
其症口吐清水者,有之。
喜熱湯者,有之。
索飲食者,有之。
喜擁被,而臥者,有之。
面青手冷口必不干痰必不結,此等之。
症不可用寒藥治之。
吾有一方甚效之。
極方名安腹止痛丹,此方之。
妙妙,在用白芍以平肝使肝木不來克土,又佐之。
健脾去濕去痰去食之。
劑,而後調和得宜自然奏效。
如神倘,或有蟲亦能制縛,而不痛矣。
蓋肉桂一味原能殺蟲故耳若陽症之。
【腹痛】
痛必日重,而夜輕必痛不可手按得食則痛更甚口必渴痰必黃目必紅赤舌必燥手足反寒,而戰大便堅實小便必黃赤,而便難皆火之。
作祟,而蟲與食之。
不化也。
或因氣惱,而得,或因酒醉,而成,或過食燔熬烹灸,而得治之。
法不可以寒藥折之。
吾有一方治之。
最妙方名清解止痛丹,此方亦妙,在用芍藥蓋痛症非芍藥不能和故必以,此為君要佐使之。
得宜,又何患芍藥之。
酸收哉。
攻邪之。
內用芍藥為君所謂剿撫兼施自成仁勇先居必勝之。
勢以攻必散之。
病有不奏效。
如神者,乎。
腹痛雖小疾,而陰陽最不可不辨明者,世人往往因小疾,而治之。
不得法遂成大病者,多矣。
我所以不憚煩,而傳腹疼之。
一門也。
【安腹止痛丹】
白芍(五錢) 甘草(一錢) 肉桂(一錢) 乾薑(一錢) 白朮(五錢) 麥芽(二錢) 山楂(十粒) 半夏(二錢)水煎服
【清解止痛丹】
芍藥(五錢) 枳實(一錢) 白朮(一錢) 山楂(二十粒) 厚朴(一錢) 石膏(二錢) 甘草(一錢) 白芥子(三錢) 茯苓(三錢) 柴胡(八分) 當歸(三錢) 炒梔子(二錢)水煎服
【頭痛】
頭痛之。
症人以為陽之。
病也。
然陽虛,而頭痛與陽實,而頭痛者,有殊蓋陽虛之。
病即陰虛之。
症也。
陽氣之。
虛以致陽邪之。
旺倘陰氣不衰則陽邪有制何能作祟乎。
然則頭痛不可盡言陽症也。
吾今辨明有陽虛之。
頭痛有陰虛之。
頭痛,或曰:頭乃六陽之。
首陰氣不能到頭。
如何說是陰虛之。
故不知陰氣到頭,而還,而陽氣既衰不能接續陰氣以致頭痛雖是陽虛之。
故,而實亦陰氣之。
衰陰氣苟旺亦能上接夫陽氣也。
陰陽原兩相根亦兩相接原不可分為二也。
惟其一偏之。
虛遂至兩相之。
隔矣。
然則治之。
法何可不辨陰症與陽症乎。
陰症之。
痛也。
顛頂若暈,而頭重似痛不痛昏昏欲睡頭重,而不可抬非若陽症之。
痛之。
甚也。
其症朝輕,而晚重身胝,又不覺十分之。
重,此乃腎水之。
衰,而肝氣克脾虛火升上之。
故也。
【頭痛】
方用平顛化暈湯治之。
自然平復但非一二劑可以奏功蓋陰病多無近效非藥餌之。
不靈萬勿責之。
近功可也。
此即四物湯之。
變方妙,在用桔梗細辛於補陰之。
中陰足,而二味解其頭之。
暈是顧陰為本,而散邪為末也。
若陽虛之。
頭疼多是風邪侵襲,而然陽氣不虛邪何從入於脾胃之。
陽虛,而氣遂不能顧首風邪因,而相犯然則祛風,而可不補正乎。
但其間陽氣之。
虛從何辨之。
亦觀之。
症以辨之。
其症必鼻塞,而多涕口渴,而多痰其痛必走來走去不定於一方,而痛連齒牙,或痛連於項背徹夜號呼。
竟夜不寐者,是也。
吾有一方最佳方名解痛神丹一劑,而痛。
如失,此方用川芎至一兩,而,又佐之。
天麥二冬純是補陰之味。
如何治之。
陽虛有邪之。
頭痛也。
不知陽邪之。
旺終由於陰氣之。
衰補其陰,而陽自旺陽旺,而邪自衰況方中各有散邪之。
品用之。
於陰藥之。
中愈足以見其功用之。
大倘純用風藥未嘗無功然真氣散盡頭痛雖除,而他病將見,又不可不知也。
【平顛化暈湯】
熟地(一兩) 麥冬(一兩) 細辛(三分) 山茱萸(五錢) 川芎(五錢) 當歸(三錢) 白芍(三錢) 北五味(一錢) 白芥子(三錢) 桔梗(一錢)水煎服
【解痛神丹】
川芎(一兩) 辛夷(一錢) 黃芩(三錢) 蔓荊子(一錢) 細辛(五分) 麥冬(五錢) 甘草(一錢) 天門冬(五錢) 桔梗(三錢) 天花粉(二錢)水煎服
【目痛】
目疾至難治,而至易治也。
世人目疾往往有經歲經年,而不愈甚至終身為廢疾者,有之。
此豈目病之。
果難治乎。
亦治之。
不早與早治之。
不得其法耳蓋目痛有陰陽之。
分,而辨之。
不可不預也。
苟辨之。
至清用藥得當隨手即可奏功何至有廢疾之。
成哉。
陽症之。
目痛必羞明惡亮大 必赤。
如火,而小 反覺淡紅其痛必。
如刺戳流水結眵,或鼻塞,而不通,或口渴,而痰結,或身發寒發熱,而不止,此皆火擁於心腹之。
間肝木氣鬱,而成,此目痛也。
若錯認作虛症,而用溫補之。
藥則必變為兩眼青盲之。
症矣。
法當用開鬱去風之。
劑方用開目散,此方之。
妙妙,在舒肝木之。
氣,而加之。
去濕散火之。
品不去治目,而目之。
紅痛盡除大約二劑便可收功不必多用至於陰虛之。
目痛雖初起之。
【目痛】
時略有微疼,而痛終不甚大 不赤,而小 則紅。
如血者,有之。
或小 不赤,而通身作桃花色者,有之。
無淚無眵日間少快夜則反重雖羞明,而不甚腹內時時作飢飢則痛較飽時覺重可見日,而不可見燈大便溏者,有之。
而小便反覺清長,或夜發熱者,有之。
而身間發汗不止,此皆腎水虛耗不能滋潤肝木肝木自顧不暇,又何能上潤於目必須用純補真陰之。
藥大劑吞服始能水足,而虛火有歸經之。
日倘以寒涼之。
藥治之。
則必胃氣消亡,而陽氣亦因之。
而喪,或以風藥治之。
散其真氣,而雙目終無紅退之。
時於是有昏花之。
症於是有拳毛倒睫之。
症終身成為廢人,而不悟者,比比也。
予與言及,此可勝浩嘆子今定一方救之。
實有神功名為養目至神湯,此方前去補腎以生肝使水足,而肝木得養肝木有氣,而雙目自明矣。
但,此方必須多服為妙服至半年不特昏花者,可以重明,而拳毛倒睫者,亦能自愈蓋治本,而末治,在其中正不必,又治本,而,又去治末也。
【開目散】
柴胡(二錢) 當歸(一錢) 白芍(三錢) 白蒺藜(三錢) 半夏(二錢) 陳皮(一錢) 甘草(一錢) 車前子(二錢) 蒼朮(一錢) 黃連(一錢) 草決明(一錢) 天花粉(一錢)水煎服
【養目至神湯】
熟地(五錢) 山茱萸(五錢) 甘菊花(三錢) 地骨皮(三錢) 當歸(三錢) 白芍(三錢) 茯苓(三錢) 白芥子(一錢) 柴胡(三分) 枸杞子(二錢) 葳蕤(三錢)水煎服
【雙蛾】
雙蛾之。
症乃少陰之。
火衝上於咽喉也。
其勢甚速甚急重者,有點滴之。
水不能下喉者,一連數日不進飲食,而死者,有之。
雖,此症皆起於火,而火有不同有陰火陽火之。
異苟不辨明,而妄自用藥死亡頃刻非發,在,而亡即身青,而死矣。
陽症。
如何喉中必先作干燥之。
狀口必大渴引飲痰,或結於胸膈之。
間欲吐不能欲咽不可喉腫。
如瘡小舌紅甚喉之。
兩旁內。
如雞冠外必作腫狀日間痛不可當夜間少安可寐舌必峭,而目必赤也。
萬不可與溫熱之。
藥倘誤與之。
立時發狂矣。
此症只消用吐法便可全愈古人有用生桐油以鵝翎掃其喉中一吐出頑痰碗許即刻奏功者,然亦有火亢之。
極一吐不能效者,奈何然必問其飲食起居從前曾服過何藥倘服熱藥,而致,此者,亦多其大便必燥結三四日不下,或小便痛澀者,放膽用吾湯以治之。
方名豆根神散一劑即安,而雙蛾消歸烏有矣。
此方之。
【雙蛾】
妙妙,在山豆根之。
多用,此物最消少陰之。
實火然非甘草桔梗以伴之。
則下行,而不上達故用二味為臣青黛亦止痛消腫之。
神藥以之。
為輔半夏天花不過消其頑痰則火易消散耳若陰症之。
雙蛾也。
有形,而不十分作痛時,而痛時,而不痛夜痛,而重晝痛,而輕口必不干不過微燥,而已飲之。
涼水下喉即快少頃轉覺不安胸中膨脹大便。
如常小便清長即色黃,而亦不作艱澀之。
狀,此皆陰虛火動之。
故莫妙用八味地黃湯大劑飲之。
自然下喉,而痰聲息腫痛除也。
蓋八味丸專補命門之。
火下熱,而上熱自消龍雷之。
【雙蛾】
火非真火不能引之。
歸經耳然,而二症往往有藥食不能咽者,雖有,此等妙藥何以下喉陽症用鵝翎掃其喉得小吐則水路少開便可用藥陰症則不可用吐法也。
蓋吐之。
甚則火益沸騰另有巧法用針刺手上大指指甲之。
旁少商穴刺星星出血其血色必紫必黑血出喉必少寬便可用地黃湯也。
如不肯刺更用附子為末以 子調成攤,在兩足之。
腳心一時辰便開水路便可用藥固是至妙之。
方也。
【豆根神散】
山豆根(三錢) 甘草(三錢) 麻黃(五分) 桔梗(三錢) 半夏(二錢) 青黛(三錢) 天花粉(三錢)水煎服
【癰瘡】
癰瘡之。
症至凶至惡者,莫過發背然,而別其陰陽治之。
無難不知陰陽各瘡癰且皆不能奏效況易治乎。
故癰瘡之。
症但當問其是陰是陽不當計其何輕何重也。
大約各癰疽瘡症初發之。
時作痛作疼發寒發熱多是陽症陽症初起必然紅腫高突呼。
號叫喊自不能免若陰症則不然雖亦發寒發熱,而疼痛反覺少輕初發之。
時必現無數小瘡頭以欺世大勢平陂,而無高突之。
狀面必色黯不若陽症之。
面紅也。
治之。
少瘥死生反掌可不慎乎。
陽症之。
瘡乃火之。
有餘不能發泄,或飲涼水水漿擁遏,而成陽毒陰症之。
瘡必生於富貴之。
人,或繁華,而兼憂郁,或氣惱,而帶房勞內水既干內火自熾蘊毒實深一旦潰發豈可以細小微劑望其生全乎。
與陽症治法大是懸殊然,而陰陽雖有各別有毒瓦斯總無大異也。
【癰瘡】
吾今立一方統治陰陽癰疽之。
各瘡無不神效但陽症小其劑陰症多其味也。
方名陰陽通治丹。
如若陰症各藥倍一半加附子一錢可也。
余不可亂加,此方之。
妙妙,在金銀花蓋,此味乃補陰之。
妙品,又是散邪解毒之。
聖藥然非多加則力薄,而效淺吾所以用至三兩也。
陽症何以相宜蓋補陰正所以助陽氣之。
不足陽生於陰原有妙用也。
若陰症尤其所宜加一倍則力大,而氣專加附子以達其經絡無經不入引當歸甘草之。
類同群共濟更易奏功也。
倘世人不聽吾言因循失治必致陰症變成壞症,而陽症亦變為陰症,而不可救者,是則可憐也。
矣。
【陰陽通治丹】
當歸(一兩) 甘草(三錢) 金銀花(三兩) 車前子(五錢)水煎服
【脫症】
脫症之。
有陽陰也。
於何辨之。
亦辨之。
症,而已非男脫為陽,而女脫為陰也。
陽脫之。
症乃陽氣之。
衰陽精不能與陰精相合於是彼,此相脫,而身亡,而陽精與陰精,又從何處以辨之。
陽精者,火也。
陰精者,水也。
陰陽皆,在於腎之。
中無陽則陰不生無陰則陽不化合則生,而脫則死也。
而陽脫之。
症若何其陽必翹然不倒精盡,而繼之。
以血者,是也。
陰脫之。
症若何精盡,而止其陽即痿身寒,而無氣者,是也。
治陽脫與治陰脫雖皆不可離去人參附子,而其中,又不可不少有分別治陽脫者,宜多用人參,而少用附子治陰脫者,宜多用附子,而少用人參吾今定二方一治陽脫一治陰脫,或疑脫症不可服補陰之。
劑不知陰虛,而脫無陰固不能驟生然,而有參以生氣,又有附子一枚以為君則純是大熱之。
藥若不助之。
補陰之。
味未免過於酷烈,此中實有妙用倘附子不用至一枚斷難用補陰之。
藥也。
設若止用人參,而少用附子則陰寒之。
氣逼人,又安能回之。
無何有之。
鄉哉。
此陰脫陽脫之。
宜辨也。
苟知陰陽之。
辨見,此等之。
症自然不至臨時忙亂,而枉人之。
性命也。
【陽脫方】
人參(三兩) 附子(二錢)水煎服
【陰脫方】
附子(一個) 人參(一兩) 熟地(五錢) 山茱萸(五錢) 麥冬(五錢)水煎服
【汗症】
汗症之。
宜講也。
人以為發汗亡陽耳誰知亦有發汗亡陰之。
禍哉。
大約汗症多是熱,而陽氣不能固者,始有汗出故世人動以汗出亡陽為辭不知陽生於陰陰氣不能固,而陽氣始能外泄亦有陽氣不能收,而陰氣外逆者,亦不可不辨也。
其陽症若何身必發熱口必發渴兩目必紅赤痰。
如黃塊,或吐白沫其汗,或。
如雨,或。
如珠身必狂躁不安脈必洪大,而數按之。
必有力,而擊指登高,而歌,或棄衣,而走,或見水,而入皆是陽症之。
汗也。
然陽之。
中有實有虛,又從何,而辨之。
汗出,而身涼者,為虛是矣。
然亦有汗出,而身未涼者,為虛虛者,口舌必滑胎為白胎者,虛也。
若見黃胎與灰黑之。
色與紅赤之。
色俱是實邪之火。
如,此辨症斷斷不瘥虛者,宜用補陽之。
味三黃之。
湯多加黃 清中補之。
最妙若實邪之。
【汗症】
汗非石膏湯不能遏抑其火世人皆知其方余所以不留方也。
若陰虛發汗人最難知醫方亦無佳者,吾先言其症,而後定其方其症微微汗出。
如星星光景口必不渴舌必滑無胎,或夜有汗,而日無汗,或動有汗,而靜無汗,或飲食有汗,而平時無汗,或身有汗,而頭無汗皆是陰虛之。
汗也。
吾今留一方統治之。
無不神效,此方之。
妙妙,在補氣之。
味,而加入於補血之。
中少加桑葉五味以止汗故陰氣自生,而汗亦自止倘亦用寒涼之。
味以止汗汗雖止,而正氣消亡非胃氣之。
寒即脾氣之。
壞矣。
論理人參亦可多加,而余不用之。
者,傷人之。
貧者,多,而富者,少吾定,此方以救萬世之。
人故不以難者,強世人也。
黃 (三錢) 當歸(五錢) 桑葉(七片) 五味子(十粒) 白芍(一兩) 生地(五錢) 麥冬(五錢) 白芥子(三錢)水煎服
【痰症】
痰症百病多起於痰無痰則不能成病然痰之。
生必非無因非陽氣之。
衰即陰氣之。
乏也。
陽氣既衰,而風邪外中則痰必生矣。
其痰之。
生也。
或。
如黃塊,或。
如敗絮種種之。
不同,或咳嗽之。
不已,或嘔吐之。
不足,而繼之。
膨悶治之。
法以二陳東加減以治陽症之。
痰實有奇效然,此方人多不善用之。
往往取敗者,為何亦因其欠補陽氣之。
味也。
吾今加減其方名為加減二陳湯以,此治陽症之。
痰無不神效汝見有火少加枯芩一錢可也。
陰症之。
痰吐。
如清水,或。
如蟹涎口必不渴,或腹內作聲,或胸中作悶,或夜重,而晝輕,或面紅,而時白皆陰虛之。
痰也。
陰虛者,非脾氣之。
不足則腎氣之。
匱乏也。
治之。
法健脾以化其痰補腎以歸其水,此大法也。
更有一種下寒之。
甚火氣無多水波泛上必須補其腎中之。
火以生脾土則土旺始能攝水自然不化痰,而化精,又,在人善於治之也。
腎火虛寒以致水泛者,用八味丸最妙余不再定其方惟是脾腎之。
虛不至命門之。
火太微者,可兼治脾土,而不必純去補腎余定一方一劑輕二劑痰靜三劑痰消烏有矣。
此方之。
妙妙,在純去健脾,而,又去瀉濕濕去則痰無黨可聚,又有白芥子消其膜膈之。
痰,而神麯砂仁,又最是醒脾之。
品同群共濟有不奏功。
如神者,乎。
【加減二陳湯】
白朮(三錢) 陳皮(一錢) 甘草(一錢) 茯苓(五錢) 半夏(一錢) 人參(五分) 麥冬(三錢) 蘇子(八分)水煎服
【後方】
白朮(五錢) 山藥(五錢) 芡實(五錢) 薏仁(五錢) 神麯(五分) 砂仁(二粒) 白芥子(三錢)水煎服
【腫脹】
腫脹之。
症有水腫氣腫血腫蟲腫食腫之。
別五症之。
中最易治者,食腫耳不必分其陰陽以消食之。
品分消之。
即愈其次難治者,則蟲腫亦不必分其陰陽蓋蟲腫即食之。
變皆傷脾陰,而成健脾,而濟之。
下蟲之。
品自然能愈世多留方然用之。
而不效者,何也。
亦因看不清是陰虛之。
故,而用陽藥以去之也。
吾今留一奇方專治蟲臌最妙最神方名化蟲絕神丹每日空腹白滾水送下一兩早晚二服服三日即有蟲從大便中出矣。
服十日腫脹消再服十日全愈不必盡服也。
此方俱是補陰之。
品,又是殺蟲之。
藥臟腑不傷,而反受大益潛移默奪不戰之。
戰正妙於戰也。
氣臌者,乃陽氣之。
郁也。
世人以水臌法治之。
轉成危症者,最多,而氣臌從何辨之。
單脹於兩脅之。
間,而手足不十分腫者,是,又不是蟲脹之。
單脹於腹也。
此等之。
【腫脹】
病宜解鬱為主,而解鬱,又以舒肝為急吾定一方名為開鬱消腫湯,此方用柴芍以舒肝氣則兩脅之。
脹滿自除,又何必用大腹皮與檳榔之。
消克哉。
此方可用四劑之。
後略減其半加入人參三錢連服四劑氣臌自消亡於無事矣。
血臌之。
病非氣病也。
乃血症也。
半由於飲食之。
失宜半由於思想之。
太結遂成,此病其症面黃,而腹脹手按之。
如有物,在,而,又不十分大痛手足必然細小者,此是血臌也。
方用破血安全湯,此方大黃用之。
以逐血然非以補中下之。
恐有排山倒海之。
憂今用白朮以固腰臍當歸生新去舊鱉甲牛膝入於至堅之。
中以動之。
又慮脾氣消亡,又加人參以醒其氣安有脾不健,而血不下者,乎。
【腫脹】
至於水脹之。
症實有陰陽之。
殊初感之。
時兩足。
如泥者,乃水症也。
雖是水浸脾土亦因脾氣之。
虛以致邪水相犯然,而脾氣之。
虛,又因於胃氣之。
弱是脾陰之。
病即陽氣之。
衰也。
初起之。
時乘其陰氣之。
未虧即以牽牛甘遂二味各二錢治之。
水去。
如響,又何水臌之。
難治乎。
至於陰虛,而成水臌者,雖亦是脾經之。
弱然非胃氣之。
衰蓋命門火衰無火以溫脾土以致水泛為痰留於胃脾之。
內漸侵入四肢非若水症之。
由外,而內也。
法當用金匱腎氣丸補腎中之。
火以生脾胃之。
土,而水自歸元終亦盡消烏有更有一種純是陰虛水亦上泛非腎火之。
不足者,其症滿身流水囊大,而不能臥大便。
如常小便亦利飲食知味者,是法當用六味地黃湯一料煎湯恣飲自然奏功。
如神耳,又不可不知之也。
【化蟲絕神丹】
鱉甲(一斤) 地栗粉(一斤) 雷丸(二兩) 生何首烏(一斤) 甘草(三兩) 神麯(半斤) 榧子肉(半斤) 枳實(五兩) 檳榔(三兩) 使君子(三兩)各為末米飯為丸
【開鬱消腫湯】
柴胡(三錢) 白芍(五錢) 鬱金(三錢) 當歸(五錢) 紅花(五錢) 茯苓(五錢) 薏仁(二兩) 枳殼(一錢) 甘草(一分) 陳皮(五分) 神麯(三錢) 半夏(一錢)水煎服
【破血安全湯】
大黃(一兩) 雷丸(五錢) 白朮(一兩) 枳實(二錢) 肉桂(二錢) 當歸(一兩) 牛膝(三錢) 鱉甲(三錢) 人參(五錢)水煎服
【暑症】
暑症有中熱中暑之。
分大約中暑則陰症居多,而中熱多是陽症何以辨之。
中暑之。
人半皆居於高堂大廈雖暑氣明是熱氣。
如何說是陰經之。
病不知陰氣之。
虛,而後陽邪來犯仍作陰症治之。
其症必然腹痛頭暈吐瀉兼作甚則角弓反張霍亂吐瀉法當以健脾為主,而佐之。
祛暑之。
藥實為得之。
方用卻暑仙丹倘角弓反張加入肉桂五分否則不可加也。
此治陰症之。
法。
如,此若中熱陽症若何必得之。
肩挑負販之。
人於烈日火輪之。
下汗出。
如雨一時暴中當速以解暑為先,而利水為次不可仍補其氣也。
方用化熱仙丹,此方妙,在亦用青蒿蓋青蒿最能去暑暑去,而利其膀胱是暑從小便,而出一劑,而即愈也。
此治陽症之。
中熱,又。
如,此
【卻暑仙丹】
青蒿(五錢) 人參(三錢) 茯苓(三錢) 白朮(三錢) 香薷(一錢) 陳皮(五分) 半夏(五分)甘草(五分)水煎服
【化熱仙丹】
青蒿(一兩) 香薷(三錢) 石膏(三錢) 知母(一錢) 麥冬(三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一錢) 車前子(五錢)水煎服
【喘症】
喘症之。
宜分別也。
喘症一時,而來者,感外來之。
風邪也。
必氣急不能喘息聲。
如酣聲肩必抬上背心寒冷熨之。
火,而不見其熱吐痰。
如涌泉人不得臥,此乃陽症之。
喘也。
用參蘇飲一劑,而輕再劑,而愈,或用小柴胡東加減用之。
亦無不奏功。
如響故不必更立方法也。
惟陰喘之。
症最為可畏,而,又最難治療也。
其症亦作喘狀人亦不能臥得食則少減太多則 脹咳嗽不已夜必更甚,此等之。
喘乃似喘,而非真喘氣之。
有餘實氣之。
不足也。
蓋腎氣大虛欲離其根惟,此一線元陽挽回於臍之。
上下欲絕,而不遂絕之。
時也。
法當大補其氣,而竣補腎中之。
陰使木火既濟始可成功否則氣斷,而速斃矣。
方用回絕神奇湯一劑,而喘輕再劑,而喘定一連四劑自有起色,而後始可加入桂附之。
品少少用之。
不可多用以劫奪之也。
蓋氣絕非參不能回於無何有之。
鄉腎虛非熟地山藥不能濟其匱乏然腎虛之。
故終由於肺氣之。
虛肺氣既虛腎水不能速生故,又助肺氣之。
旺,而後金能生水子母有相得之。
宜自然肺氣下行,而腎氣上接何至有喘病之。
犯哉。
【回絕神奇湯】
人參(三兩) 熟地(四兩) 麥冬(三兩) 山茱萸(二兩) 玄參(一兩) 牛膝(一兩) 白芥子(三錢)水煎服
【中邪】
邪有陰邪有陽邪雖辨之。
不清無致大害然,而亦不可不辨者,辨之。
清用藥得當自然易於奏功也。
陽邪之。
中大約罵詈之。
聲不絕於口發狂,而走不欲安靜,或呼。
見大頭之。
鬼,或喊見金甲之。
神眼直視,而口吐白沫者,是也。
倘以熱藥投之。
立時死矣。
法當用醒邪湯治之。
自愈,或疑陽症,而何以仍用陽藥不知陽藥可以祛陽邪非人參之。
助正氣則邪不能退也。
陰邪之。
中雙目必閉安臥無聲,或自言自語聲必低微,或遺尿手撒,或痰響。
如酣,或身子發熱不喜見明者,是也。
倘以寒藥投之。
亦立時身喪法當用扶正蕩邪湯治之。
此方之。
妙妙,在用人參為君,而佐之。
生棗仁為臣棗仁生用實有妙理蓋中邪之。
病昏昏欲睡不以棗仁生用則其氣更昏,而不能醒生棗仁得人參更有殊功所以相佐,而相合也。
陰寒非桂附不能祛邪然非參苓甘術一派扶正之。
藥亦不能奪魂於俄頃返魄於須臾也。
論理,此方去附桂亦可兼治陽症之。
中邪 終不若二方分治之。
更妙猶愿人細為消息之。
耳
【醒邪湯】
人參(三錢) 石膏(一錢) 半夏(三錢) 菖蒲(一錢) 黃連(一錢)水煎服
【扶正蕩邪湯】
人參(三錢) 白朮(一兩) 附子(一錢) 半夏(三錢) 菖蒲(一錢) 茯神(五錢) 甘草(一錢) 麥冬(三錢) 丹參(一錢) 當歸(五錢) 肉桂(一錢) 生棗仁(三錢)水煎服
【吐血】
吐血宜分陽症陰症者,尤宜細辨蓋吐血犯人濁道不比衄血之。
犯清道也。
清道者,氣道也。
濁道者,食道也。
胃中無血,而胃中有血吐血從口中,而出者,非胃中之。
血,而何,此血也。
因胃中有竅不閉,而血乃妄行然,而,此血非止胃經一經之。
血也。
蓋心肝肺脾腎之。
血俱奔騰於胃腕之。
外,而滲入於胃中胃不能藏所以上涌,而吐也。
然五臟之。
血俱不可傷,而腎經尤甚一傷腎則經年累月,而不可止遏矣。
蓋胃為腎之。
關關門不閉,而腎中之。
血自然上升於胃,又理之。
易知者,也。
然同是五臟之。
失血,又何以辨其為陰為陽,此,又有故蓋吐血無火不能吐血,而無水亦不能吐血也。
無火吐血人能知無水吐血人難測其故,又何也。
吾先言其有火者,胃本土也。
而實有火,在胃無土氣則吐變為火火存胃中自然挾血,而上奔,此陽火之。
【吐血】
焚非水不能相濟然,而血乃有形之。
物一時傾盆,而出欲急補其水一時既難收功不得不益其氣使氣生夫血氣生則氣行氣行則血止實有妙理存乎。
其間其症必口渴齒痛喉干目赤身熱便可知為陽症之。
吐血也。
治之。
法須用獨參湯一兩飲之。
最妙其次莫若當歸補血湯之。
為更神倘二方之。
中能調之。
三七根末各三錢再加入荊芥炒黑者,為末同前二方飲之。
立止斷不再吐無奈世人不知妙法使吐血者,致成癆瘵未必非吾輩天醫過於珍重方法不肯傳人之。
咎也。
至於陰症何以辨之。
或一日,而數口,或經年,而咳嗽,或痰中見絲,或夜重,而日無血跡,或聲啞,而聲嘶者,是也。
治之。
法,又不可專用參歸黃 之。
【吐血】
品當改用純陰之。
味世醫六味地黃東加麥冬五味最為相宜但,此等之。
病非一二劑可以速效人見六味湯之。
迂緩,而無近功也。
往往棄,而不用遂至輕變重,而重變亡吾今憐惜酌定神方可以長服,而不必。
如六味丸之。
必須服至三年也。
此方大半補陰少加陽藥以生胃氣,又用歸經止漏之。
品以塞其竅較六味湯為更神且,此藥味平妥無有動性蓋血症最惡動也。
【吐血】
熟地(五錢) 山茱萸(三錢) 麥冬(五錢) 玄參(三錢) 天冬(一錢) 車前子(三錢) 荊芥(炒黑三分) 人參(三分) 山藥(五錢) 薏仁(一兩) 百合(五錢) 三七根(末五分)水煎服
【夢遺】
夢遺之。
症十人常患六七人有,此病半。
如廢人蓋腎不可瀉,而可補。
如何可終日,而自瀉之也。
此病之。
必須速愈,而不可因循失治致成終身之。
漏卮也。
但其症有陰虛陽虛之。
分不可不辨不知陰陽,而妄治之。
多見其寡效也。
陽虛之。
症氣必寡弱,而陽痿往往見色倒戈一入夢中,又偏鼓往直前,而不肯已其先亦必見色,而思慕容,而視身不能竊,而魂隨夢游遂成,此症當時即用補陽丘澀之。
藥亦易成功,而無。
如人以為夢耳何足憂一,而再再,而三三,而至四至五,而玉關不閉矣。
余今傳一方最簡最易一劑輕三劑全愈至神之。
方不可思議者,也。
如若初起之。
時一劑永不再發倘能消息吾方改劑為丸日服一兩亦奏奇功讀書之。
子當奉我為救命之。
神也。
至陰虛夢遺,又復不同往往有絕非思想,而夜間亦遺者,此必天稟素虛,又加色欲,或看春圖,而摹擬,或讀野史,而怡神,或陶情花柳,而娛色以至玉關不鎖見色則流聞聲則泄擦皮肉,而輒遺終日呻吟全無健色當大補真元扶助命門之。
火始可回陽光之。
離照祛陰蕩之。
群魔閉其關門增其精水不必止遏,而精自止也。
方名壯陽止精湯,此方雖名壯陽,而實補腎水止用巴戟以溫暖命門之。
火使水足以相濟,而精自收攝於腎宮,而不外遺,此不止精,而正所以止精也。
倘徒以牡蠣金櫻子之。
【夢遺】
類以止澀其精,而不補其腎中之。
水火吾日見其消亡,而已矣。
芡實(一兩) 山藥(一兩) 人參(五分) 蓮子(三十個連心用) 生棗 水煎服
【壯陽止精湯】
熟地(一兩) 山茱萸(五錢) 山藥(三錢) 炒棗仁(五錢) 芡實(五錢) 人參(五錢) 巴戟天(三錢) 車前子(三錢) 北五味(一錢) 麥冬(三錢) 柏子仁(一錢) 白芥子(一錢)水煎服
【吞酸】
吞酸之。
症皆肝木之。
凌土也。
何以有陰陽之。
殊哉。
不知肝經雖屬陰然肝中有火以克脾克胃,而陰陽遂分之矣。
大約脾受肝火之。
侵多屬於陰胃受肝火之。
犯多屬於陽耳犯於陽者,心中嘈雜。
如火之。
焚燒飲之。
水,而輒吐吐水必黃綠之。
色。
如醋之。
酸,而不可聞者,是也。
方用解酸湯治之。
此方之。
妙皆舒肝之。
聖藥,而,又解其火鬱之。
氣自然手到功成也。
侵於陰者,雖胸中作酸,而不甚今日食之。
必至明日吞酸,而不可咽口雖作渴飲之。
水,而酸更加吐出必純是清水可用熱物,而不可用涼物者,是也。
方用八味地黃丸實與症相宜然,而丸方終不及煎方之。
速吾今定一方治陰症之。
吞酸有奇功也。
方名補陰化酸湯一劑少輕二劑即愈,此方之。
妙妙,在健脾多於補腎蓋脾健則水濕自去邪水既去,而真水自生腎水行於脾之。
中脾氣即通於胃之。
上,又何至胃口之。
寒出於吞酸,而作吐乎。
倘不知補脾於腎中,而惟圖止酸於胃上勢必變為反胃,而不可止也。
【解酸湯】
柴胡(二錢) 白芍(五錢) 蒼朮(五錢) 炒梔子(三錢) 茯苓(五錢) 陳皮(一錢) 厚朴(一錢) 神麯(一錢) 砂仁(三粒) 枳殼(五分) 香附(二錢)水煎服
【補陰化酸湯】
肉桂(五分) 熟地(五錢) 山藥(一兩) 山茱萸(三錢) 芡實(五錢) 陳皮(五分) 薏仁(五錢) 車前子(三錢) 附子(一錢) 人參(五錢) 白朮(五錢) 白芥子(三錢)水煎服
【腰痛】
腰痛多是腎病然,而腰痛不止腎病也。
腎病固是陰虛,而腎病亦有陽虛者,陽虛之。
病腰必冷氣。
如冰見寒則痛必甚不可俯仰食涼水冷飯之。
類必然痛甚,而不可止陰虛之。
病痛雖甚,而不十分冷凍飲料涼茶食冷飯,而亦不十分大痛以,此分別陰陽實為得要,而治之。
法亦少有微異也。
吾今立一方統治之。
各略加減無不神效名為健腰散陽虛者,加肉桂一錢陰虛者,加熟地一兩各照方服之。
病各全愈大約不必用至四劑也。
惟有一種陽症腰痛人最不知其故一時風濕驟侵腰痛不能轉側打恭作揖。
如千錢系腰一般陽氣有餘,而風邪作祟法當祛邪消濕其病立痊方用祛蕩湯一劑輕二劑病。
如失,此方純去祛風蕩濕,而,又不損其正氣所以稱神,而奏功愈奇也。
若錯認作虛症,而用熟地補水之。
劑則濕以惡濕邪留腰脊,而不去必成傴僂之。
症倘已成傴僂吾有奇方可以漸起之。
日服一劑三月傴僂可以起立神方也。
【健腰散】
白朮(二兩) 薏仁(二兩)水煎服
【祛蕩湯】
澤瀉(三錢) 防己(一錢) 柴胡(三錢) 白朮(五錢) 甘草(一錢) 蒼朮(三錢) 薏仁(三錢) 草(二錢) 半夏(二錢)水煎服
【後方】
薏仁(一兩) 白朮(二兩) 黃 (一兩) 防風(五分) 草(二錢) 肉桂(五分) 茯苓(五錢)水煎服
【霍亂】
霍亂之。
症乃感暑熱之。
氣也。
因人之。
陰陽有虛有實,而症遂分之矣。
大約霍亂雖有干濕,而犯暑邪則一也。
宜別其陰陽之。
虛實以用藥耳陽症之。
霍亂腹必大痛欲死,而手足不致反張,或吐,而不瀉,或瀉,而不吐,或吐瀉交作不可止抑不比陰症之。
欲吐,而不能欲瀉,而不得也。
方用香薷飲治之。
最佳然,而香薷飲為世人妄用不知遵守我今重定香薷之。
飲一方蓋香薷性熱必熱藥冷凍飲料始能順其性,而奏功也。
我所定方與世上之。
香薷飲各有不同然,而吾方實異於世人所定之。
方也。
凡遇暑天,而患霍亂者,用吾方煎飲無不下喉即定耳至於陰症霍亂,此方亦可並用但宜加入人參三錢,或二錢,或一錢煎服亦佳但不可一氣服之。
必須緩緩呷之。
則暑氣自消,而正氣來復非吐則瀉便慶回春矣。
設更用桂附熱劑以劫之。
雖亦有一時奏功者,而亂定復亂往往變生他症,又不可不知也。
【霍亂】
香薷(三錢) 白朮(三錢) 陳皮(一錢) 神麯(一錢) 厚朴(一錢) 茯苓(三錢) 藿香(五分) 砂仁(一粒)煎湯候冷凍飲料之。
【生產】
生產。
如何有陰陽之。
分。
如陰虛不能產即陽虛不能產也。
但何以辨其陰陽之。
虛也。
陽虛者,氣虛下陷,而漿水必然干枯往往有不能轉頭,而即欲產者,倘以手腳先下,此至危之。
症,或用針刺兒之。
手足未為盡善必須多用參 使氣足,而兒身自能轉動不可止見其漿水之。
干枯,而徒用滑胎補水之。
藥以濡潤之也。
方用救胎兩全散一劑兒身即時活動二劑,而兒頭到門立產矣。
蓋參 原是純於補氣之。
藥二者,同用更見奇功況,又各用至二兩之。
多則氣生於無何有之。
鄉母健,而子自不弱自然勇力出於尋常,而轉身甚速也。
尤妙加升麻三分以少提其滯氣氣不滯,而生產更自神奇也。
若陰虛不能產者,又從何辨之。
兒頭業已到門,而交骨不開水自然不能推送以至於,此非大補其水,又何以推送之。
易乎。
方用順推散一劑,而交骨一聲響亮兒頭竄出,而生矣。
倘兒頭先不到門,此方萬不可加柞木以輕啟其門戶也。
切戒之。
戒之。
蓋當歸川芎原是補血之。
神品,而柞木,又是開關之。
聖藥自然相合,而成功也。
倘舍,此不用,而徒用催生兔腦之。
丹恐徒取敗亡,而已矣。
【救胎兩全散】
人參(二兩) 黃 (二兩) 升麻(三分)水煎服
【順推散】
當歸(二兩) 川芎(一兩) 紅花(五錢) 柞木枝(五錢) 益母草(三錢)水煎服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