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世界之謎/樓蘭古城之謎】
【標題】:樓蘭古城之謎
【內容】:到新疆,對一個探險旅遊者來說,有一處地方是充滿吸引力的。
這個被稱為“沙漠中的龐貝”的神秘古城,就是西域古國樓蘭。
古樓蘭位於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羅布泊西岸,是新疆最荒涼的地區之一。
這裏悠久的歷史、天方夜譚似的傳說故事是多麼令人神往;
它那神秘地在地球上消失,又意外地出現,引起多少人的興趣——許多中外遊人和探險家都不辭辛勞地沿著絲綢之路向西進發,去目睹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古樓蘭。
1979年1月,我國已故科學家彭加木就曾從孔雀河北岸出發,徒步穿過荒漠到達樓蘭遺址考察。
樓蘭在歷史上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樞紐,中西方貿易的一個重要中心。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
這是文獻上第一次記載樓蘭城。
西漢時,樓蘭的人口總共有1萬4千多人,商旅雲集,市場熱鬧,還有整齊的街道,雄壯的佛寺、寶塔。
然而當時匈奴勢力強大,樓蘭一度被他們所控制,他們攻殺漢朝使者,劫掠商人。
漢武帝曾發兵破之,俘虜樓蘭王,迫其附漢。
但是樓蘭又聽從匈奴的反間之計,屢次攔殺漢朝官吏,漢昭帝元鳳四年(西元前77前,大將軍霍光派遣傅介子領幾名勇士前往樓蘭,設計殺死了樓蘭王嘗歸,立嘗歸的弟弟為王,並改國名為鄯善,將都城南遷。
但是漢朝並有放鬆對樓蘭的管理,“設都護、置軍候、開井渠、屯田積谷”,樓蘭仍很興旺。
東晉後,中原群雄割據,混戰不休,無暇顧西域,樓蘭逐漸與中原失去聯繫。
到了唐代,中原地區強盛,唐朝與吐蕃又在樓蘭多次兵戎相見。
“王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抑玉鞍,原將腰下劍,直為較樓蘭。”
(李白《塞下曲》)。
“清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從軍行》)可見,樓蘭在唐朝還是邊隆重鎮。
然而,不知在什麼年代,這個繁榮一時的城鎮神秘地消失了。
樓蘭古國究竟在何方呢?
成了人們猜了若干世紀的不解之謎。
1900年3月,著名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帶領一支探險隊到新疆探險,他們在沙漠中艱難行進。
我國維吾爾族人愛克迪在返回原路尋找丟失的鐵斧,遇到了沙漠狂風,意外地發現沙子下面一座古代的城堡。
他把這發現告訴了斯文赫定。
第二年斯文赫定抵達這神秘城堡,發掘不少文物,經研究後斷定,這座古城就是消失多時古樓蘭城。
樓蘭城的再現,引得各國探險家爭相前往探險覓寶。
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美國人亨遷頓、日本人桔瑞超先後抵達這座“有高度文化的古城遺址”,掠走了一批重要文物。
樓蘭城從沙丘下被人發現了,但一個更大的謎困惑著探險家們:繁華多時的樓蘭城為什麼銷聲匿跡,綠洲變成沙漠、戈壁,沙進城埋呢?
1878年,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考察了羅布泊,發現中國地圖上標出的羅布泊的位置是錯誤的,它不是在庫魯克塔格山南麓,而是在阿爾金山山麓。
當年普爾熱瓦爾斯基曾洗過澡的羅布泊湖水漣漪,野鳥成群,而今卻成了一片荒漠、鹽澤。
也就是說,羅布泊是個移動性的湖泊,它實際的位置在地圖位置以南2度緯度的地方。
普爾熱瓦爾斯基部分解開了這個謎。
1979年和1980年,新疆科學工作者對它進行了幾次詳細考察,終於揭開了這個被風沙湮沒1600多年的“沙中龐貝”之謎,使人看到了它的本來面目——樓蘭古城的確切地理位置在東經89度55分22秒,北緯40度29分55秒。
它占地面積為10萬8千多平方米。
城東、城西殘留的城牆,高約4米,寬約8米。
城牆用黃土夯築;
居民區院牆,是將蘆葦紮成束或把柳條編織起來,抹上的粘土。
全是木造房屋,胡楊木的柱子,房屋的門、窗仍清晰可辯;
城中心有唯一的土建築,牆厚1.1米,殘高2米,座北朝南,似為古樓蘭統治者的住所;
城東的土丘原是居民們拜佛的佛塔。
羅布泊怎會遊移呢?
科學家們認為,除了地殼活動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是河床中堆積了大量的泥沙而造成的。
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彙聚在羅布泊的河口,日久月長,泥沙越積越多,淤塞了河道,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便另覓新道,流向低窪處,形成新湖。
而舊湖在炎熱的氣候中,逐漸蒸發,成為沙漠,水是樓蘭城的萬物生命之源。
羅布泊湖水的北移,使樓蘭城水原枯渴,樹木枯死,市民皆棄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風暴中,樓蘭終於被沙丘湮沒了。
樓蘭的消失跟人們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也有關係。
樓蘭地處絲綢之路的要衝,漢、匈奴及其他遊牧國家,經常在樓蘭國土上挑起戰爭;
為了本國的利益過度墾種,使水利設施、良好的植被受到嚴重破壞:“西元三世紀後,流入羅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河床被風沙淤塞,在今尉犁東南改道南流,”致使樓蘭“城郭巋然,人煙斷絕”、“國久空曠,城皆荒蕪。”
【序號】:171
引用:http://tw.18dao.net/%E4%B8%96%E7 ... E%E4%B9%8B%E8%AC%8E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