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聚英(1)】
書名 針灸聚英
作者 高武
朝代 明
分類 針灸
備考 此為針灸聚英之備考本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9%87%9D%E7%81%B8%E8%81%9A%E8%8B%B1_1/index
【鍼灸聚英引】
扁鵲有言,疾在腠理,熨焫之所及,在血脈,鍼石之所及,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是鍼灸藥三者得兼,而後可與言醫,可與言醫者,斯周官之十全者也。
曩武謬以活人之術止於藥,故棄鍼與灸而莫之講,每遇傷寒熱入血室,閃挫諸疾,非藥餌所能愈,而必俟夫刺者,則束手無策,自愧技窮,因悟治病猶對壘。
攻守奇正,量敵而應者,將之良,鍼灸藥因病而施者,醫之良也。
思得師指而艱其人,求之遠近,以鍼鳴者,各出編集標幽,玉龍,肘後,流注,神應等書。
其於撚鍼補瀉,尚戾越人從衛取氣,從榮置氣之說,復取素,難而研精之,旁究諸家,又知素。
難為醫之鼻祖,猶易為揲著求卦之原,諸家醫流,如以錢擲甲子起卦,勾陳玄武,螣蛇龍虎斷吉凶,似易而亂易也。
後世鍼灸亦若是爾。
鳴呼!
【鍼灸聚英引】
不溯其原。
則昧夫古人立法之善,故嘗集節要一書矣。
不窮其流,則不知後世變法之弊。
此聚英之所以篡也。
安故狃近者,猶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詩變而騷。
君子取之,郡縣者,封建之變,租庸者,井田之變,後人因之,固足以經國治世。
奚怪於鍼灸之變法哉!
奚是古非今為哉!
【鍼灸聚英引】
豈知封建井田變,而卒莫如周之延祚八百,鍼灸變,而卒莫如古之能收功十全,如使弊法而可因,則彼放蕩踰閑者,可以為禮,以之安上治民,妖淫愁怨者,可以為樂,以之移風易俗哉。
夫易謂窮斯變通久,素,難者,垂之萬世而無弊,不可謂窮,不容於變而自通且久也。
周子謂不復古禮。
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然則不學古醫,不變今俗,而欲收十全之功者,未之有也。
茲續編諸家而折衷以素,難之旨。
夫然後前人之法,今時之弊,司命者知所去取矣!
時嘉靖己丑夏六月六日四明梅孤子高武識。
【凡 例】
-諸書於素問,難經多異少同,今取其同,議其異,故以聚英名。
-此書以經絡窌穴類聚為一卷,各病取穴治法為二卷,諸論鍼艾法為三卷,各歌賦為四卷,間或發揮一二。
-周身尺寸已詳於前集素難節要,今止繪圖各分寫於上,以便準量取穴。
-經絡俱屬於五藏六府,今繪其圖於經絡之前者,知外有是經,則內屬是藏府也。
-明堂鍼灸,銅人,千金翼諸書,拘頭面腹手足分列髎穴,殊無經絡起止次序,今以滑氏十四經發揮,金蘭循經經絡繪圖,每經自始至終,某穴主某病,以便考究。
-資生經立諸病目,以窌穴分屬,似難於閱,今以各經窌穴為主,以主某病分屬之,倣神農本草例,以穴名在前,藥性隨於後。
-各經窌穴,或有原缺者仍舊。
【凡 例】
-標幽,玉龍,肘後諸歌賦,今醫家皆謂其易於記誦,然專事於此,則鍼灸亦狹矣,姑集於末卷,以備參閱。
-奇經八脈,十二絡脈,八會脈,原募穴,雖備於本經絡,復表章於後,以便分別。
-前人著取穴捷治治病,而不明言穴名者,今考明之。
-取穴法有未明者,竊議一二。
-鍼灸書惟明堂,銅人,千金,濟生拔萃,竇氏流注,子午儘好,其餘愈出愈下,不合素問,難輕者多,各附以發揮。
-東垣鍼法,深得素問之旨,人多忽之,各書亦不能載,今於脾胃論中表章於此。
-素,難井滎俞經合主病,人多不明五行生剋,故不能行,今以諸經是動所生病補瀉生剋,細為制定,以便鍼刺。
-各書有關於論鍼灸,備錄于卷末。
-濟生拔萃於十二經井滎俞經合穴,萃集各書主治病證,其餘窌穴,則未之及,故今倣其例,亦亦據銅人,千金,明堂,外臺而補輯之。
-經絡悉依十四經發揮流注交接次第,窌穴亦依之,比之銅人等書有繁雜空穴,皆不增入。
-各空穴下分寸,鍼淺深,艾壯多少,俱備釗,以便四時取用,明堂經則曰明堂,資生經則曰資生,千金翼則曰千金,明堂下經則曰明下,或曰下經。
外臺祕要則曰外臺,俱省文爾。
-世俗喜歌賦,以其便於記誦也。
今類聚各書歌賦,置之末卷。
【集用書目】
難經 見節要素口內經 見節要子午經一卷,論鍼灸之要,撰成歌訣,後人依托扁鵲者。
銅人鍼灸圖三卷,宋仁宗詔王維德考次鍼灸之法,鑄銅人為式,分府藏十二經,旁註俞穴所會,刻題其名,并為圖法,并主療之術,刻板傳於世,夏竦為序,然其窌穴比之內經本輸,骨空等篇,頗亦繁雜也。
明堂鍼灸圖三卷,題曰:黃帝論人身俞穴及灼灸禁忌,曰明堂者,謂雷公問道,黃帝授之,亦後人所依託者。
存真圖一卷,晃氏謂楊介編,崇寧間,泗州刑賊於市,郡守李夷行遣醫併畫工往,親決膜摘膏肓,曲折圖之,盡得纖悉,介校以古書,無少異者。
比區希五藏圖過之遠矣,實有益醫家也。
王莽時,埔得翟義黨王孫慶,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剝之,量度五藏,以竹筳道其脈,知所終始,可以治病,亦此意,膏肓灸法二卷,清源莊綽季裕所集。
千金方三十卷,唐,孫思邈所撰方用藥之方,診脈之訣,鍼灸之穴,禁咒之法,至導引之要,無不周悉。
【集用書目】
曰千金者,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愈於此,議者謂其未知傷寒之數。
千金翼方三十卷,孫思邈掇拾遺軼,以羽翼其書,首之以藥錄,次之以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辟穀,退居,補益,雜病,瘡癰,色脈,鍼灸,而禁經終焉。
外臺祕要,唐,王燾在臺閣二十年,久知宏文館得古方書數千百卷,因述諸證候,附以方藥,符禁,灼灸之法,凡一千一百四門,天寶中出守房陵及大寧郡,故名外臺,孫兆以燾,孫兆以燾謂鍼能殺人,不能起死人,取灸而不取鍼,譏其為醫之蔽。
金蘭循經,元,翰林學士忽泰必列所著,其子光濟銓次。
大德癸卯平江郡文學巖陵邵文龍為之序,首繪藏府前後二圖,中述手足三陰,三陽走屬,繼取十四經絡 流注,各為註釋,列圖於後,傳之北方。
自恆山董氏鋟梓吳門,傳者始,廣滑氏注十四經發揮,而人始嫌其簡略矣,濟生拔萃十九卷,一卷取鍼經節要,二卷集潔古,雲歧鍼法,竇氏流注,三卷鍼經摘英,首鍼法以倣古制也。
延祐間杜思敬所撰者。
鍼經指南,古肥竇漢卿所撰,首標幽賦,次定八穴指法及叶蟄宮圖,頗於素問有不合者。
鍼灸雜說,建安竇桂芳類次,取千金禁忌人神及離合真邪論,未能曲盡鍼灸之妙,資生經,東嘉王執中叔權取三百六十穴,背面顛末行分類別,以穴屬病,蓋合銅人,千金,明堂,外臺而一之者也。
十四經發揮三卷,許昌滑壽伯仁傳鍼法於東平高洞陽,得其開闔流注交別之要,至若陰陽維蹻,帶衝六脈,皆有繫屬,而惟督,任二經,則包乎背腹而有專穴,諸經滿而溢者,此則受之,宜與十二經並論,及靈樞本篇所述經脈,著十四經發揮,通考邃穴六百五十有七,而施治功,以盡醫之神祕。
【目 錄】
【卷一上】
五藏六府仰人尺寸伏人尺寸手足陰陽流注中指同身寸法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
【卷一下】
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督脈任脈陽蹻脈陰蹻脈衝脈陽維脈陰維脈帶脈十五絡脈十二原穴五藏募穴五藏俞穴八會穴五藏六府井滎俞原經合
【卷二】
騎竹馬法四花穴法灸癆穴法取腎俞法竇氏八穴子午流注 穴開闔臟腑井滎俞經合主治十二經是動所生病補瀉迎隨十二經病井滎俞經合補虛瀉實東垣鍼法治例傷寒雜病
【卷三】
鐵鍼煮鍼火鍼溫鍼折鍼暈鍼鍼灸傷煖鍼呼吸補瀉十四法八法四法下鍼法出鍼法人身左右補瀉不同男女氣血古人不行鍼知鍼理艾葉艾炷大小點艾火壯數多少阿是穴治灸瘡令發洗灸瘡貼灸瘡小兒戒逆灸相天時忌食物房勞避人神炷火炷火先後鍼灸避忌太乙圖序冬至叶蟄宮說月內人神所在每月血支每月血忌十二支人神十二部人神十二時忌十二部人神九部傍通人神四季人神天醫取師療病吉日胡侍郎奏過尻神指訣
【卷四】
上十四經穴歌十四經步穴歌十二經脈歌奇經八脈歌流注指微賦標幽賦通玄指要賦靈光賦席弘賦玉龍賦攔江賦肘後歌百證賦天元太乙歌銅人指要賦禁鍼穴歌禁灸穴歌行鍼指要歌補瀉雪心歌經脈交會八穴歌十五絡穴歌十二經脈晝夜流注歌十二原穴歌八會穴歌薛真人天星十二穴歌
【卷四】
下八法八穴歌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回陽九鍼歌四總穴歌六十六穴陰陽二經相合相生養子流注歌十干相生流注歌十二經納天干歌五子元建歌周身血氣歌腳不過膝手不過肘歌生成數歌刺法啟玄歌 鍼灸聚英 四明 梅孤子高武 纂集
【卷一上】
【五藏六府】
脊骨二十一節,大椎三節,至尾骶共二十四節。
〔素問〕肺附三椎 心附五椎 肝附九椎 脾附十一椎 腎附十四椎膈膜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周圍著脊,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薰心肺也。
胃在膈膜下小腸上 小腸在臍上 大腸當臍 膽在肝之短葉間 膀胱在腎下〔俱難經〕心臟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為五藏。
〔難經〕膽,胃,小大腸,三焦,膀胱瀉而不藏,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是為六府。
五藏者,藏精而不瀉也。
故滿而不實,六府傳化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所以然者,以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素問〕
【手足陰陽流注】
凡人兩手足,各有三陰脈,三陽脈,以合為十二經也。
三陰謂太陰,厥陰,少陰,三陽謂陽明,太陽,少陽也。
人兩手足各有三陰,三陽脈,合為十二經也。
詳見脈訣,謂之經者,以血氣流行,經常不息而言,謂之脈者,以血理分袤行體者而言也。
(袤音謀,言相去也。
手之三陰,從藏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走入腹。
手三陰從藏走至手,謂手太陰起中焦,至出大指之端,手少陰起心中,至出小指之端,手厥陰起胸中,至出中指之端,手三陽從手走至頭,謂手陽明起大指次指之端,至上挾鼻孔,手太陽起小指之端,至目內眥,手少陽起小指次指之端,至目銳眥。
足三陽從頭走至足,謂足陽明起於鼻,至入中指內間,足太陽起目內眥,至小指外側端,足少陽起目銳眥,至入小指次指間,足三陰從足入腹。
【手足陰陽流注】
謂足太陰起大指之端,至屬脾絡胃,足少陰起足心,至屬腎絡膀胱。
足厥陰起大指聚毛,至屬肝絡膽,足三陰雖曰從足入腹,然太陰乃復上膈。
挾咽散舌下,少陰復從腎挾舌本,厥陰乃復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兼手太陰從肺系橫出腋下,手少陰從心系上肺出腋下,手厥陰循胸出脇,上抵腋下,此又秦越人所謂諸陰脈皆至頸胸而還者也。
然厥陰則又上出於巔,蓋厥陰陰之盡者也。
所以然者,示陰無可盡之理,猶易之碩果不食,示陽無可盡之義也。
然易之陰陽,以氣言,人之陰陽,以藏象言,氣無形,而藏象有質,氣陽而質陰也。
然則無形者貴乎陽,有質者貴乎陰歟。
脈絡傳注,周流不息。
【手足陰陽流注】
絡脈者,本經之旁支,而別出以聯絡於十二經者也。
本經之脈,由絡脈而交他經,他經之交,亦由是焉!
傳注周流,無停息也。
夫十二經之有絡脈。
猶江漢之有沱潛也。
絡脈之傳注於他經,猶沱潛之旁導於他水也。
是以手太陰之支者,從腕後出次指端,而交於手陽明,手陽明之支者,從缺盆上挾口鼻,而交於足陽明。
【手足陰陽流注】
足陽明之支者,別跗上,出大指端,而交於足太陰,足太陰之支者,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而交於手少陰,手少陰則直自本經少沖穴,而交於手太陽,不假支授,蓋君者出令者也。
手太陽之支者,別頰上,至目內眥,而交於足太陽。
足太陽之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合膕中,下至小指外側端,而交於足少陰。
足少陰之支者,從肺出注胸中,而交於手厥陰,手厥陰之支者。
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於手少陽,手少陽之支者,從耳後出至目銳眥,而交於足少陽,足少陽之支者,從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於足厥陰,足厥陰之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肺,而交於手太陰也。
故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也。
通結上文,以起下文之義,經脈之流行不息,所以運行血氣,流通陰陽,以榮養於身者也。
不言絡脈者,舉經以該之。
【手足陰陽流注】
其始(平旦寅時)從中焦注手太陰,(肺)陽明,(大腸卯時注此)陽明注足陽明,(胃辰時注此)太陰,(脾巳時注此)太陰注手少陰,(心午時注此)太陽。
(小腸未時注此)太陽注足太陽,(膀胱申時注此)少陰。
(腎酉時注此)少陰注手心主厥陰,(心包絡戌時注此)少陽。
(三焦亥時注此)少陽注足少陽,(膽子時注此)厥陰,(肝丑時注此)厥陰復注手太陰。
(明日寅時)始於中焦,注手太陰,終於注足厥陰,是經脈之行一周身也。
其氣常以平旦為紀,(句)以漏水下百刻,(晝)夜流行,與天同度,終而復始也。
氣,營氣,紀,統紀也。
承上文而言,經脈之行,其始則起自中焦。
其氣則常以平旦為紀也。
【手足陰陽流注】
營氣常以平旦寅時為紀,由中焦而始注手太陰,以次流行也。
不言血者,言氣則血行可知,漏水下百刻,晝夜流行,與天同度者。
言一晝夜漏下百刻之內,人身之經脈流行,無有窮止,與天同一運行也。
蓋天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為一周天,而終一晝夜,人之營衛。
則以五十度周于身,氣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而終一晝夜,適當明日之寅時,而復會于手太陰,是與天同度,終而復始也。
或云,晝夜漏刻有長短,其營氣盈縮,當何如?
然,漏水刻雖有長短之殊,而五十度周身者,均在其中,不因漏刻而有盈縮也。
【中指同身寸法】
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廷兩橫紋相去為一寸,取稻稈心量,或用薄竹量則易折,用蠟紙則粘手不便,用繩則有伸縮不準,用稻稈心則易得而有準。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四垂如蓋,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諸藏之氣,為諸藏之華蓋,(為華蓋者,以其高於諸藏,難經丁德用註,以木之脈脂全者,方一寸為一兩,今按權衡度量,起於黃鍾,古之一兩。
今之四錢強也。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于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穀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其液涕。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藏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欬,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中指同身寸法】
〔素問〕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
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素問〕肺之合皮也。
其榮毛也。
其主心也。
肺氣通鼻,鼻和,則知香臭矣,〔難經〕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藉藉,得時則夢見兵刃血戰,(秋三月)肺色白,欲如鵝毛,不欲如鹽。
【中指同身寸法】
〔素問〕肺白象金,金得水而沉,肺得水而浮何也?
肺者,非為純金也。
辛商也。
丙之柔,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陰,昏而就火,其意樂火,又行陽道多,故肺得水而浮也。
肺熱而復沉者,辛當歸庚,物極則反也。
肺氣絕,則皮毛焦,肺氣行於皮毛,氣弗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
〔俱難經〕
【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
起,發也。
絡,繞也。
還,復也。
循,巡也。
又依也。
沿也。
屬,會也。
【手太陰肺經】
中焦者,在胃中脘,當臍上四寸之分,大腸註見本經,胃口,胃上下口也。
胃上口。
在臍上五寸上脘穴,下口,在臍上二寸下脘穴之分也。
膈,隔也。
凡人心下有隔膜,與脊脇周圍相著,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薰心肺也。
手太陰起中焦。
受足厥陰之交也。
【手太陰肺經】
由是循任脈之外,足少陰經脈之裏,以次下行。
當臍上一寸水分穴之分,繞絡大腸,手太陰,陽明相為表裏也。
乃復行本經之外,上循胃口,迤邐上膈,而屬會于肺,榮氣有所歸於本藏也。
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
肺系,謂喉嚨也。
喉以候氣,下接於肺,肩下脇上際曰腋,膊下對腋處為臑,肩肘之間也。
臑盡處為肘,肘,臂節也。
自肺藏循肺系出而橫行。
【手太陰肺經】
循胸部第四行之中府,雲門,以出腋下,下循臑內,歷天府,俠白,行手少陰心主之前,下入肘中,抵尺澤穴也。
蓋手少陰循臑臂出手小指之端,手心主循臑臂出中指之端,手太 陰則行乎二經之前也。
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句)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肘以下為臂,廉,隅也。
邊也。
手掌後高骨傍動脈為關,關前動脈為寸口,曰魚。
曰魚際云者,謂掌骨之前,大指本節之後,其肥肉隆起處,統謂之魚。
魚際則其間之穴名也。
【手太陰肺經】
既下肘中,乃循臂內,上骨之下廉,歷孔最,列缺,入寸口之經渠,太淵以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至少商穴而終也。
端,杪也。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臂骨盡處為腕,脈之大隧為經,交經者為絡,本經終於出大指之端矣,此則從腕後列缺穴,達次指內廉,出其端,交於手陽明也。
是經多氣少血,平旦寅時氣血注此。
【手太陰肺經】
受足厥陰之交,凡十一穴,左右共二十二穴。
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刺深無過二分,其留無過一呼,過此者,則脫氣。
中府(一名膺俞)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中,去中行六寸。
肺之募,(募,猶結募也。)
言經氣聚此。
足太陰脾脈之會。
銅人,鍼三分,留五呼,灸五壯。
(埤雅云,壯者以壯人為法也。)
【手太陰肺經】
主腹脹,四肢腫,食不下,喘氣胸滿,肩背痛,嘔啘,欬逆上氣,肺系急,肺寒熱,胸悚悚,膽熱嘔逆,欬唾濁涕,風汗出,皮痛面腫,少氣不得臥,傷寒,胸中熱,飛尸遁疰,癭瘤。
雲門 巨骨下,俠氣戶傍二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
去胸中行任脈兩旁相去各六寸。
素註,鍼七分,銅人,鍼三分,不宜深,深則使氣逆,灸五壯。
主傷寒四肢熱不已,欬逆短氣,氣上衝心,胸脇徹背痛,喉痹,肩背痛,臂不得舉,癭氣。
【天府】
腋下三寸,臂臑內廉動脈陷中,以鼻取之。
甲乙,禁灸,灸之使人逆氣。
銅人,鍼四分,留七呼,素註,留三呼。
銅人,灸二七壯至百壯,資生云,非大急不灸。
主暴痹內逆,肝脈相搏,血溢鼻口,鼻衂血不止,卒中惡風邪氣,泣出,喜忘,飛尸惡疰,鬼語遁下,喘不得息,瘧寒熱,目眩,遠視,癭氣,俠白 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
銅人,鍼三分,灸五壯。
主心痛短氣,乾嘔煩滿。
【尺澤】
肘中約紋上動脈中,甄權云,屈肘橫紋筋骨罅陷中,手太陰肺脈所入為合,水,肺實瀉之。
素註,鍼三分,留三呼,灸三壯,明堂,禁灸,銅人,灸五壯,資生同,素問,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
主肩脊痛,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溺色變,卒遺失無度,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洒淅寒熱,風痹,臑肘攣,手臂不得舉,喉痹,上氣嘔吐,口舌乾,欬嗽唾濁,痎瘧,四肢腹暴腫,臂寒短氣,心痛,肺脹膨膨,缺盆中痛,心煩悶亂,少氣不足以息,勞熱風,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上氣喘滿,腰脊強痛,肺積息奔,小兒慢驚風。
【孔最】
去腕上七寸陷者中。
銅人,灸五壯,鍼三分,主熱病汗不出,欬逆,肘臂厥痛,屈伸難,手不及頭,指不握,吐血,失音,咽腫痛,頭痛。
【列缺】
手太陰絡,別走陽明。
去腕側上一寸五分,滑氏曰:以手交叉頭食指末筋罅中。
銅人,鍼二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三壯,明堂,鍼三分,日灸七壯至七七壯。
主偏風口面喎斜,手肘無力,半身不遂,掌中熱,口噤不開,寒熱瘧,嘔沫,欬嗽,善笑,縱唇口,健忘,溺血,精出,陰莖痛,小便熱,癎驚妄見,面目四肢癰腫,肩痹,胸背寒憟,少氣不足以息,尸厥寒厥,交兩手而瞀,實則胸背熱,汗出,四肢暴腫,虛則胸背寒慄,少氣不足以息,素問云,實則手銳掌熱,瀉之,虛則欠,小便遺,補之。
按素問曰直行者,謂之經,旁出者,謂之絡,手太陰之支,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列缺為太陰別走陽明之絡,人或有寸,關,尺三部脈不見。
自列缺至陽谿脈見者,俗謂之反關脈,此經脈虛而絡脈滿,千金翼謂陽脈逆,反大於寸口三倍,惜叔和尚未之及,而況高陽生哉。
【經渠】
寸口陷中。
肺脈所行為經,金。
素註,鍼三分,銅人,鍼二分,留三呼,禁灸,灸傷人神明。
主瘧寒熱,胸背拘急,胸滿膨膨,喉痹,掌中熱,欬逆上氣,數欠,傷寒熱病汗不出,暴痹喘促,心痛嘔吐。
【太淵】
(一名太泉避唐祖諱) 掌後陷中,肺脈所注為俞,土,肺虛補之。
難經曰:脈會太淵,疏曰:脈病治此。
平旦寅時氣血從此始,故曰寸口者,脈之大要會,手太陰之動脈也。
銅人,灸三壯,鍼一分,素註,鍼二分,留二呼,灸三壯,主胸痹逆氣,善噦,嘔飲食,欬嗽,煩冤不得眠,肺脹膨膨,臂內廉痛,目生白翳,眼眥赤筋眼痛,眼青轉筋,乍寒乍熱,缺盆中引痛,掌中熱,數欠,肩背痛寒,喘不得息,噫氣上逆,心痛脈濇,欬血嘔血,振寒咽乾,狂言口噼,溺色變,卒遺失無度。
【魚際】
大指本節後內側陷中,又云散脈中,肺脈所溜為滎,火。
銅人,鍼一分,留三呼,明堂,素註,鍼二分,灸三壯,素問,刺手魚腹內陷為腫。
主酒病,惡風寒,虛熱,舌上黃,身熱頭痛,欬嗽噦,傷寒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煩心少氣,腹痛不下食,肘攣肢滿,喉中乾燥,寒慄皷頷,欬引尻痛,溺血嘔血,心痹悲恐,乳癰。
東垣曰:胃氣下溜,五藏氣皆亂,在於肺者,取之手太陰魚際,足少陰俞。
【少商】
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白肉際宛宛中,肺脈所出為井,木。
銅人,鍼一分,留三呼,瀉五吸,不宜灸,素註,留一呼,明下,灸三壯,甲乙,灸一壯。
主頷腫喉閉,煩心善腕嘔,心下滿,汗出而寒,欬逆,痎瘧振寒,腹滿,唾沫。
唇乾引飲,食不下,膨膨,手攣指痛,掌熱,寒慄皷頷,喉中鳴,小兒乳蛾。
唐,刺史成君綽忽頷腫大如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三日,甄權以三稜鍼刺之,微出血,立愈,洩藏熱也。
按難經曰:諸井者,肌肉淺薄,不足為使也。
【手太陰肺經】
刺井者,當刺滎,甄權寫井而療喉痹,杜寶善類聚井穴,主治病證者,難經曰:井主心下滿,又曰:春刺井,蓋並行而不悖也。
或問素問註,銅人,明堂,千金諸書,於髎穴有宜鍼灸,有禁鍼灸,刺淺刺深,艾壯多寡不同,將孰從哉,武曰:一穴而有宜鍼,禁鍼,宜灸,禁灸者。
看病勢輕重緩急,病輕勢緩者,當別用一主治穴以代之,若病勢重急。
倘非此穴不可療,當用此一穴,若諸書皆禁鍼灸,則斷不可用矣!
鍼淺深,艾多少,則以素問十二經淺深刺法為主,諸書相參互用之,不可偏廢也。
【手太陰肺經】
經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肥人刺深,瘦人刺淺,故在春夏與瘦人,當從淺刺,秋冬與肥人。
當從深刺,又曰:陷下則灸之,陷下不甚者,灸當從少,陷下甚者,灸當從多,又寒涼之月,火氣衰,灸當從多,溫暑之月,火氣旺,灸當從少,又肌肉淺薄窌穴,刺淺艾少,肌肉深厚窌穴,刺深艾多,又春與夏不同,秋與冬不同,肥瘦有適中者,有過肥而臃腫者,有太瘦而骨立者,以意消息,不可執一論也。
又大人與小兒,刺淺深,艾多少不同,又人頭面及小兒宜毫鍼,艾炷如小麥也。
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臍右,迴十六曲,盛穀一斗,水七升半。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大腸為白腸。
【手太陰肺經】
〔俱素問〕五藏各有所,(句)腑皆相近,而心肺獨去大腸,小腸遠者何也。
然,經言心榮肺衛,通行陽氣,故居在上。
大腸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遠也。
〔難經〕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大指之次指,謂食指也。
手陽明大腸經也。
凡經脈之道,陰脈行手足之裏。
陽脈行手足之表,此經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商陽穴,受手太陰之交,行於陽之分也。
【手陽明大腸經】
由是循指之上廉,歷二間,三間,以出合谷兩骨之間,復上入陽谿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
自陽谿而上,循臂上廉之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循臑外前廉,歷肘髎,五里,臂臑,絡臑會,上肩至肩髃穴也。
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
肩端兩骨間為髃骨,肩胛上際會處為天柱骨,出髃骨前廉,循巨骨穴,上出柱骨之會上,會於大椎。
(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陽明經脈外,絡繞肺藏,復下膈,當天樞之分,會屬於大腸也。
其支別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
【手陽明大腸經】
頭莖為頸,耳以下曲處為頰,口前小者為齒,其支別者,自缺盆上行於頸,循天鼎,扶突,上貫於頰,入下齒縫中。
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唇口上,鼻柱下,為人中,既入齒縫,復出夾兩口吻,相交於人中之分,左脈之右,右脈之左,上挾鼻子,循禾髎,迎香而終,以交於足陽明也。
是經氣血俱多,卯時氣血注此,受手太陰之交。
凡二十穴,左右共四十穴,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刺深無過二分,其留無過一呼,過此者,則脫氣。
【商陽】
(一名絕陽) 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陽明大腸脈所出為井,金,銅人,灸三壯,鍼一分,留一呼。
主胸中氣滿,喘欬支腫,熱病汗不出,耳鳴耳聾,寒熱瘧,口乾頤頷腫,齒痛,惡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壯,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立已。
【二間】
(一名間谷) 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溜為滎,水,大腸實瀉之,銅人,鍼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喉痹,頷腫,肩背臑痛,振寒,鼻鼽衂血,多驚,齒痛,目黃,口乾口喎,急食不通,傷寒水結。
東垣曰: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深取陽明,少陰之滎俞二間,三間,三間(一名少谷) 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注為俞,木。
銅人,鍼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喉痹,咽中如梗,下齒齲痛,嗜臥,胸腹滿,腸鳴洞泄,寒熱瘧,唇焦口乾,氣喘,目眥急痛,吐舌,戾頸,喜驚,多唾,急食不通,傷寒氣熱,身寒結水。
【合谷】
(一名虎口) 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過為原,虛實皆拔之,銅人,鍼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傷寒大渴,脈浮在表,發熱惡寒,頭痛脊強無汗,寒熱瘧,鼻衂不止,熱病汗不出,目視不明,生白翳,頭痛,下齒齲,耳聾,喉痹,面腫,唇吻不收,瘖不能言,口噤不開,偏風,風痂疥,偏正頭痛,腰脊內引痛,小兒單乳蛾。
按合谷婦人妊娠,可瀉不可補,補即墮胎,詳見足太陰脾經三陰交下。
【陽谿】
(一名中魁) 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行為經,火。
銅人,鍼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狂言喜笑見鬼,熱病煩心,目風赤爛有翳,厥逆頭痛,胸滿不得息,寒熱瘧疾,寒欬,嘔沫,喉痹,耳鳴耳聾,驚掣肘臂不舉,痂疥,偏歷 腕中后三寸,手陽明絡脈,別走太陰。
銅人,鍼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下,灸五壯。
主肩髆肘腕酸疼,瞇目,齒痛,鼻衂,寒熱瘧,癲疾多言,咽喉乾,喉痹,耳鳴,風汗不出,利小便。
實則齲聾,瀉之,虛則齒寒痹鬲,補之。
【溫溜】
(一名逆注一名池頭) 腕后,大士五寸,小士六寸,明堂,在腕后五寸六寸間,銅人,鍼三分,灸三壯,主腸鳴而痛,傷寒噦逆噫,鬲中氣閉,寒熱頭痛,喜笑狂言見鬼,吐涎沫,風逆四肢腫,吐舌口舌痛,喉痹。
【下廉】
輔骨下,去上廉一寸,輔銳肉分外。
銅人,斜鍼五分,留二呼,灸三壯,主飱泄,勞瘵,小腹滿,小便黃,便血,狂言,偏風熱風,冷痹不遂,風濕痹。
小腸氣不足,面無顏色,癖,腹痛若刀刺不可忍,飱泄,腹脇痛滿,狂走,俠臍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唇乾涎出,乳癰。
【上廉】
三里下一寸,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
銅人,斜鍼五分,灸五壯。
主小便難,黃赤,腸鳴,胸痛,偏風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腸氣,腦風頭痛。
【三里】
(一名手三里) 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銳肉之端。
銅人,灸三壯,鍼二分。
主霍亂遺失,失音,齒痛,頰頷腫,瘰癧,手臂不仁,肘孿不伸,中風口噼,手足不隨。
【曲池】
肘外輔骨,屈肘兩骨之中,以拱胸取之,手陽明大腸脈所入為合,土。
素註,鍼五分,留七呼。
銅人,鍼七分,得氣先瀉后補之,灸三壯,明堂,日灸七壯至二百壯,且停十餘日,更灸止二百。
主繞踝風,手臂紅腫,肘中痛,偏風半身不遂,惡風邪氣,泣出,喜忘,風癮,喉痹不能言,胸中煩滿,臂膊疼痛,筋緩扑物不得,挽弓不開,屈伸難,風痹,肘細無力,傷寒餘熱不盡,皮膚乾燥,瘈症癲疾,舉體痛癢如蟲嚙,皮脫作瘡,皮膚痂疥,婦人經脈不通。
【肘髎】
肘大骨外廉陷中。
銅人,灸三壯,鍼三分 主風勞嗜臥,臂痛不舉,肩重腋急,肘臂麻木不仁。
【五里】
肘上三寸,行向裏大脈中央。
銅人灸十壯,素問,大禁鍼。
主風勞驚恐,吐血欬嗽,肘臂痛,嗜臥,四肢不得動,心下脹滿,上氣,身黃,時有微熱,瘰癧。
【臂臑】
肘上七寸,肉端,肩髃下一寸,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平手取之,手陽明絡,手足太陽,陽維之會。
銅人,灸三壯,鍼三分,明堂,宜灸不宜鍼。
日灸七壯至二百壯,若鍼不得過三五分。
主臂細無力,臂痛不得向頭,瘰癧,頸項拘急。
【肩髃】
(一名中肩井一名扁骨) 膊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有空,足少陽,陽蹻之會。
銅人,灸七壯至二七壯,以差為度,若灸偏風,灸偏風,灸七七壯,不宜多,恐手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差,灸不畏細。
刺即泄肩臂熱氣,明堂,鍼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不及鍼,以平手取其穴,灸七壯增至二七,素註,鍼一寸,灸五壯,又云鍼六分,留六呼。
主中風手足不隨,偏風風瘓風風病,半身不遂,熱風肩中熱,頭不可回顧,肩臂疼痛,臂無力。
手不可向頭,攣急,風熱癮,顏色枯焦,勞氣泄精,傷寒熱不已,四肢熱,諸癭氣,唐,魯州刺史庫狄欽風痹,不得挽弓,甄權使欽彀弓矢向堋之立,鍼肩髃,鍼進即可射。
【巨骨】
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陷中,手陽明,陽蹻之會。
銅人,灸五壯,鍼一寸半,明堂,灸三壯至七壯。
素註,禁鍼,鍼則倒懸,一食頃乃得下鍼,鍼四分,瀉之勿補,鍼出始得正臥,明下,灸三壯。
主驚癎,破心吐血,臂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
【天鼎】
頸缺盆上,直扶突後一寸。
素註,鍼四分,銅人,灸三壯,鍼三分,明堂,灸七壯。
主喉痹嗌腫,不得息,飲食不下,喉鳴。
【扶突】
(一名水穴) 氣舍上一寸五分,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一寸五分,仰而取之,銅人,灸三壯,鍼三分,素註,鍼四分。
主欬嗽多唾,上氣,咽引喘息,喉中如水雞聲,暴瘖氣哽。
【禾窌】
(一名長頰) 鼻孔下,俠水溝旁五分。
銅人,鍼三分,灸三壯,主尸厥及口不可開,鼻瘡息肉,鼻塞不聞香臭,鼽衂。
【迎香】
禾窌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陽明足陽明之會。
銅人,鍼三分,留三呼,不宜灸。
主鼻塞不聞香臭,偏風口喎,面癢浮腫,風動葉葉,狀如蟲行,唇腫痛,喘息不利,鼻喎多涕,鼽衂有瘡,鼻有息肉,胃重二斤一兩,大一尺五寸,長二尺六寸,徑五寸,紆曲屈伸,盛穀二斗,水一斗五升。
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胃為黃腸,五味入口。
【手陽明大腸經】
藏於胃,以養五藏氣,胃者,水穀之海,六府之大原也。
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於胃。
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
【手陽明大腸經】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藏,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人胃中常有留穀二斗,(古斗非今之比,斤兩尺寸亦然。)
水一斗五升。
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行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穀盡矣,故平人不食,七日死也。
【手陽明大腸經】
東垣曰:飲食勞倦,內傷脾胃,則胃脘之陽,不能升舉,並心肺之氣,陷入中焦,用補中益氣湯,又曰:胃中元氣盛,多食不傷,過時不飢,胃火盛,則多食易飢,能食而大便溏者,胃熱善消,脾病不化也。
又曰:脾胃不和,九竅不通。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
頞,鼻莖也。
鼻山根為頞,足陽明起於鼻兩旁迎香穴,由是而上,左右相交於頞中,過睛明之分,下循鼻外,歷承泣,四白巨髎,入上齒中,復出循地倉,挾口兩吻,環繞唇下,左右相交於承漿之分也。
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
【足陽明胃經】
腮下為頷,頷中為頤,願前為髮際,髮際前為額顱,自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歷下關,過客主人,循髮際,行懸釐,頷厭之分,經頭維,會於額顱之神庭。
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胸兩傍高處為膺,膺上橫骨為巨骨,巨骨上陷中為缺盆,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歷水突,氣舍,入缺盆,行足少陰俞府之外下膈,當上脘,中脘之分,屬胃絡脾。
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衝中。
【足陽明胃經】
直行者,從缺盆而下,下乳內廉,循氣戶,氣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下挾臍,歷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諸穴而入氣衝中也。
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裏,下至氣衝中而合。
胃下口,下脘之分,難經云,太倉下口,為幽門者是也。
自屬胃處,起胃下口,循腹裏,過足少陰肓俞之外,本經之裏,下至氣沖中,與前之入氣沖者合。
以下髀關,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外間。
(,戶當切。
抵,至也。
股外為髀,髀前膝上起肉處為伏兔,伏兔後交文為髀關,挾膝解中為臏,脛骨為,跗,足面也。
既相合氣沖中,乃下髀關,抵伏兔,歷陰市,梁丘。
下入膝臏中,經犢鼻,下循跗之沖陽,陷谷,入中指外間之內庭,至厲兌而終也。
【足陽明胃經】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
此支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別下,歷上廉,條口,下廉,豐隆,解谿,沖陽,陷谷,以至內庭,厲兌而合也。
【足陽明胃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此支自跗上衝陽穴別行,入大指間,斜出足厥陰行間穴之外,循大指下出其端,以交於足太陰。
此經多血多氣。
辰時氣血注此。
受手陽明之交,凡四十五穴,左右共九十穴,足陽明,五藏六府之海也。
其脈大,血多氣盛,壯熱,不深不散,不留不瀉,刺深六分,留六呼。
【承泣】
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陽蹻脈,任脈,胃脈之會。
銅人,灸三壯,禁鍼,鍼之令人目烏色,明堂,鍼四分半,不宜灸,灸後令人目下大如拳,息肉日加如桃,至三十日,定不見物,資生云,當不灸不鍼,東垣曰:魏邦彥夫人目翳,自下侵上者,自陽明來也。
主目冷淚出,上觀,瞳子癢,遠視,昏夜無見,目瞤動,與項口相引,口眼喎斜,口不能言,面葉葉牽動,眼赤痛,耳鳴耳聾。
【四白】
目下一寸,直瞳子,令病人正視取之。
素註,鍼四分,甲乙,銅人,灸七壯,鍼三分,凡用鍼,穩當方得下鍼,刺太深,令人目烏色。
主頭痛,目眩目赤痛,僻淚不明,目癢目膚翳,口眼喎噼不能言。
【巨窌】
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溝,蹻脈,足陽明之會。
銅人,鍼三分,得氣即瀉,灸七壯,明下,灸七七壯。
主瘈瘲,唇頰腫痛,口喎噼,目障無見,青盲無見,遠視,淫膚白膜,翳覆瞳子,面風鼻腫,癰痛,招搖視瞻,腳氣膝腫。
【地倉】
俠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脈微動,手足陽明,任,蹻脈之會。
銅人,鍼三分,明堂,三分半,留五呼,得氣即瀉,日可灸二七壯,重者七七壯。
炷如粗釵股腳大,炷若大,口轉喎,灸承漿七七壯即愈。
主偏風口喎,目不得閉,腳腫,失音不語,飲水不收,水漿漏落,眼瞤動不止,瞳子癢,遠視,昏夜無見,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宜頻鍼灸,以取盡風氣,口眼喎斜者,以正為度。
【大迎】
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又以口下當兩肩是穴。
素註,鍼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風痙口瘖瘂,口噤不開,唇吻瞤動,頰腫牙疼,寒熱,頸痛瘰癧,舌強舌緩不收,不能言,目痛不得閉。
【頰車】
(一名機關一名曲牙) 耳下曲頰端近前陷中,開口有空。
銅人,鍼四分,得氣即瀉,日灸七壯止七七壯,明堂,灸三壯,素註,鍼三分。
主中風牙關不開,口噤不語,失音,牙關痛,頷頰腫,牙不可嚼物,頸強不得回顧,口眼喎,下關 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閉口有穴,足陽明,少陽之會。
素註,鍼三分,留七呼,灸三壯,銅人,鍼四分,得氣即瀉,禁灸,又不得久留鍼,鍼經云,刺之則欠不能,耳中有乾聹摘之,不得灸。
主失欠,牙車脫臼,目眩齒痛,偏風口眼喎斜,耳鳴耳聾,耳痛膿汁出。
【頭維】
額角入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足少陽,陽明二脈之會,銅人,鍼三分,素註,鍼五分,禁灸。
主頭痛如破,目痛如脫,目瞤,目風淚出,偏風,視物不明。
【人迎】
(一名五會)頸大脈動應手,俠結喉兩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以候五藏氣,足陽明,少陽之會。
滑氏曰:古以俠喉兩旁為氣口,人迎,至晉。
王叔和直以左右手寸口為人迎,氣口。
銅人,禁鍼,明堂,鍼四分,素註,刺過深殺人,主吐逆霍亂,胸中滿,喘呼不得息,咽喉癰腫,瘰癧。
【水突】
(一名水門) 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
銅人,鍼三分,灸三壯,主欬逆上氣,咽喉癰腫,呼吸短氣,喘息不得臥。
【氣舍】
頸直人迎下,俠天突陷中。
銅人,灸五壯,鍼三分,主欬逆上氣,肩腫不得顧,喉痹哽噎,咽腫不消,食飲不下,癭瘤。
【缺盆】
(一名天蓋)肩下橫骨陷中。
銅人,灸三壯,鍼三分,素註,鍼二分,留七呼,不宜太深,深則使人逆息,素問,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欬。
主息奔胸滿,喘急水腫,瘰癧喉痹,汗出寒熱,缺盆中腫,外則生,胸中熱滿,傷寒胸中熱不已。
【氣戶】
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去中行各四寸,去膺窗四寸八分,銅人,鍼三分,灸五壯。
主欬逆上氣,胸背痛,欬逆不得息,不知味,欬嗽,胸脇支滿,喘息。
【庫房】
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
銅人,灸五壯,鍼三分,主胸脇滿,欬逆上氣,呼吸不至息,唾膿血濁沫。
【屋翳】
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氣戶下三寸二分,去中行各四寸,巨骨下四寸八分,仰而取之。
素註鍼四分,銅人,灸五壯,鍼二分。
主欬逆上氣,唾血多濁沫膿血,痰飲,身體腫,皮膚痛不可近衣,淫濼,瘈瘲不仁。
【膺窗】
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
銅人,鍼四分,灸五壯。
主胸滿短氣不得臥,腸鳴注泄,乳癰寒熱。
【乳中】
當乳中是。
銅人,微刺三分,禁灸,灸則不幸生蝕瘡,瘡中有膿血清汁可治,瘡中有息肉,若蝕瘡者死素問云,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
丹溪曰:乳房陽明胃所經,乳頭厥陰肝所屬,乳去聲子之母,不知調養,忿怒所逆,鬱悶所遏,厚味所釀,以致厥陰之氣不行,竅不得通,汁不得出,陽明之血沸騰,熱甚化膿,亦有所乳之子,膈有滯痰,口氣焮熱,含乳而睡,熱氣所吹,遂生結核,初起時,便須忍痛揉令稍軟,吮令汁透,自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癰癤。
若加以艾火兩三壯,其效尤捷,粗工便用鍼刀,卒惹拙病,若不得夫與舅姑,憂怒鬱悶,脾氣消阻。
肝氣橫逆,遂成結核如碁子,不痛不癢,十數年後為瘡陷,名曰奶岩,以此瘡形如嵌凹,似岩穴也。
不可治矣!
若於始生之際,便能消息病根,使心清神安,然後施治,亦有可安之理。
【乳根】
乳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四寸,仰而取之。
銅人,灸五壯,鍼三分,素註,鍼四分,灸三壯,主胸下滿悶,胸痛鬲氣,不下食,噎病,臂痛腫,乳痛乳癰,凄凄寒熱,痛不可按,欬逆,霍亂轉筋,四厥。
【不容】
幽門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去中行任脈各三寸,上脘兩旁各一寸,直四肋間,銅人,灸五壯,明堂,三壯,鍼五分,素註,鍼八分。
主腹滿痃癖,唾血,肩脇痛,口乾,心痛與背相引,不可欬,欬則引肩痛,嗽喘疝瘕,不嗜食,腹虛鳴,嘔吐痰癖。
【承滿】
不容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
銅人,鍼三分,灸五壯,明堂,三壯,主腸鳴腹脹,上氣喘逆,食飲不下,肩息唾血。
【梁門】
承滿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
銅人,鍼二分,灸五壯, 主脇下積氣,食飲不思,大腸滑泄,完穀不化。
【關門】
梁門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
銅人,鍼八分,灸五壯。
主善滿積氣,腸鳴卒痛,泄利,不欲食,腹中氣走,俠臍急痛,身腫,痰瘧振寒,遺溺。
【太乙】
關門下一寸,去中行各三寸。
銅人,灸五壯,鍼八分。
主心煩,癲狂吐舌。
【滑肉門】
太乙下一寸,下俠臍下一寸至天樞,去中行各三寸。
銅人,灸五壯,鍼八分。
主癲狂,嘔逆,吐血,重舌舌強。
【天樞】
(一名長谿一名穀門) 去肓俞半寸,俠臍中兩傍各二寸陷中,大腸之募。
銅人,灸五壯,濟生拔萃,灸百壯,鍼五分,留十呼,千金云,魂魄之舍,不可鍼,素註,鍼五分,留七呼。
主奔豚,泄瀉,脹疝,赤白痢水痢不止,食不下,水腫腹脹腸鳴,上氣沖胸,不能久立,久積冷氣,繞臍切痛,時上沖心,煩滿嘔吐,霍亂。
冬月感寒泄利,瘧寒熱,狂言,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婦人女子癥瘕,血結成塊,漏下赤白,月事不時。
【外陵】
天樞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素註一寸半。
銅人,灸五壯,鍼三分,素註,鍼八分。
主腹痛,心下如懸,下引臍痛。
【大巨】
外陵下一寸,天樞下二寸,素註一寸,去中行各二寸,素註作一寸半,銅人,鍼五分,灸五壯,素註,鍼八分。
主小腹脹滿,煩渴,小便難,疝,偏枯,四肢不收,驚悸不眠。
【水道】
大巨下二寸,素註三寸,去中行各二寸。
銅人,灸五壯,鍼三分半,素註,鍼二分半。
主肩背痠疼,三焦,膀胱,腎中熱氣,婦人小腹脹滿,痛引陰中,月水至,則腰背痛,胞中瘕,子門寒,大小便不通。
【歸來】
水道下二寸,素註三寸,去中行各二寸。
銅人,灸五壯,鍼五分,素註,鍼八分。
主奔豚,卵上入腹,引莖中痛,婦人血臟積冷。
【氣衝】
(一名氣街) 歸來下,素註,腹下俠臍相去四寸,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衝脈所起。
銅人,灸七壯,禁鍼,素問,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僕,明堂,鍼三分,留七呼,氣至即瀉,灸三壯。
主腹滿不得正臥,疝,大腸中熱,身熱腹痛,大氣石水,陰痿莖痛,兩丸騫痛,小腹奔豚,腹有逆氣上攻心,腹脹滿,上搶心,痛不得息,腰痛不得俛仰,淫濼,傷寒胃中熱,婦人無子,小腹痛,月水不利,妊娠子上衝心,產難,包衣不出。
東垣曰:脾胃虛弱,感濕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氣街以三稜鍼出血,又曰:吐血多不愈。
以三稜鍼於氣街出血立愈。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