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龍門石窟】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2-12-27 16:59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龍門石窟】

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之南十四公里,沿著伊水東、西兩岸的石灰岩山腹,是著名的佛教石窟,岩壁聳立,形如門闕,因又名伊闕。

 

現存的石窟中,主要的大窟有位於西山的二十八窟,以及位於東山的七窟。

 

此外,還有二千餘個小窟、佛龕。

 

太和十八(西元四九四),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從西山中最古的古陽洞開始,到宣武帝願的賓陽洞、蓮華洞、魏字洞等,均屬北魏晚期的石窟。

 

這些石窟的形制,已沒有雲岡石窟的那種塔廟窟,只見到以尊像為中心的石窟,佛像服飾已呈中國式,故懸裳座很普遍。

 

北魏窟中最大的賓陽中洞,其本尊佛像最具典型,且直接影響到曰本法隆寺釋迦三尊的造形。

 

賓陽南、北洞及藥方洞的營造,均始於北魏,經北齊,隋代繼之。

 

初唐時,又由魏王泰重修賓陽三洞,並開叢齋祓洞,刻上了褚遂良的手筆,伊闕佛龕碑。

 

初唐之後,進入了龍門石窟的最盛期,先後開鑿了敬善寺洞、雙洞(第七、第八洞)、萬佛洞、獅子洞、惠簡洞、老龍洞、奉先寺洞等等。

 

其中規模最大的奉先寺洞,位於西山中腹之中央,洞窟平面約三十公尺見方,共雕造了九尊大佛,高宗敕願於咸亨三年至上元二年(六七二~六七五),由武后捐了二萬貫脂粉錢開鑿完成。

 

洞內本尊為盧舍那佛,左右各為兩羅漢、兩菩薩、兩神王、兩力士像。

 

本尊大佛坐在重層蓮瓣的八角蓮臺坐之上,高約十三公尺,臺坐高約三公尺,從光背之頂至地面約十六公尺,波狀髮紋,通肩服飾,威嚴典雅,雄偉壯觀。

 

見圖1(龍門奉先寺洞盧舍那大佛與侍)唐代的石窟,尚有淨土洞、極南洞,以及東山的看經寺洞、擂骨臺三洞、萬佛溝等。

 

其中在題材上較特殊的,如東山看經寺洞,除了安置那螺髮、通肩、豐滿體軀的圓雕本尊之外,其周壁雕刻了等身大的羅漢列像浮雕,計左壁九尊、後壁十一尊、右壁九尊,合計二十九尊,造形神情變化不一,充分表現了各個羅漢的個性,甚為突出,和擂鼓臺三洞所刻的二十五祖師像浮雕,同為現存多體羅漢像的最早遺例。

 

見圖2(龍門看經寺洞羅漢)北魏的石窟,除了佛像外,尚有石刻造像銘,以北碑體刻上,即龍門二十品、龍門五十品等,彌足珍貴。

 

(陳清香)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059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