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earthquake) 】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層的快速振動,在古代又稱為地動。
它就象颳風、下雨、閃電、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
振動從震源傳出,在地球中傳播。
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
大地振動是地震最直觀、最普遍的表現。
在海底或濱海地區發生的強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稱為海嘯。
地震是極其頻繁的,全球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
地震一般發生在地殼之中。
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和公轉,同時地殼內部也在不停地變化。
由此而產生力的作用,使地殼岩層變形、斷裂、錯動,於是便發生地震。
地下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從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
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叫震源深度。
震源濃度小於70公里的地震為淺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間的地震為中源地震,超過300公里的地震為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發生印尼伊裡安查亞省北部海域的5.8級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
對於同樣大小的地震,由於震源深度不一樣,也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
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範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震中距小於100公里的地震稱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間的地震稱為近震,大於1000公里的地震稱為遠震,其中,震中距越遠的地方受到的影響和破壞越小。
在震中區,縱波使地面上下顛動。
橫波使地面水平晃動。
由於縱波傳播速度較快,衰減也較快,橫波傳播速度較慢,衰減也較慢,因此離震中較遠的地方,往往感覺不到上下跳動,但能感到達水準晃動。
通常把小於2.5級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級地震叫有感地震,大於4.7級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
震級每相差1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差約30倍。
比如說,一個7級地震相當於30個6級地震,或相當於900個5級地震,震級相差0.1級,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當某地發生一個較大的地震時,在一段時間內,往往會發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個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後發生的地震叫餘震。
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出現的週期性現象。
從空間上看,地震的分佈呈一定的帶狀,稱地震帶,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兩大地震帶。
太平洋地震帶幾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全部能量的80%。
我國將地震烈度分為12度。
同一個地震,震級只有一個,但烈度卻因地而異,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樣。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有人說在蘇州是4級,在無錫是3級,這是錯的。
無論在何處,只能說常熟-太倉發生了5.1級地震,但這次地震,在太倉的沙溪鎮地震烈度是6度,在蘇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無錫地震烈度是3度。
劃分烈度有定性和定量標準。在中國地震烈度表上(見下表),對人的感覺、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現象作了描述,可以作為確定烈度的基本依據。
地震起因
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佈的石灰岩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採的礦區。
4.誘發地震
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
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
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我國最著名的八大地震
1976.8.23 11:30:10.0 7.2 VIII 23
地震自救大全
所謂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據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對策。
有中長期地震預報的地區,平時要結合教學活動,向學生們講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識。
震前要安排好學生轉移、撤離的路線和場地;震後沉著地指揮學生有秩序地撤離。
在比較堅固、安全的房屋裡,可以躲避在課桌下、講臺旁、教學樓內的學生可以到開間小、有管道支撐的房間裡,決不可讓學生們亂跑或跳樓。
車間工人避震
大部分人員可撤離工作現場,在有安全防護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員留在現場隨時監視險情,及時處理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
其次,可躲避在堅實的傢俱下,或牆角處,亦可轉移到承重牆較多、開間小的廚房、廁所去暫避一時。
因為這些地方結合力強,尤其是管道經過處理,具有較好的支撐力,抗震係數較大。
總之,震時可根據建築物佈局和室內狀況,審時度勢,尋找安全空間和通道進行躲避,減少人員傷亡。
在商店遇震應急避震
此時,應躲在近處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邊(避開商品陳列櫥),或朝著沒有障礙的通道躲避,然後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處於樓上位置,原則上向底層轉移為好。
但樓梯往往是建築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脫險的合適時機。
服務員要組織群眾就近躲避,震後安全撤離。
震後自救
此時,如果應急包在身旁,將會為你脫險起很大作用。
如果被埋在廢墟下的時間比較長,救援人員未到,或者沒有聽到呼救信號,就要想辦法維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節約,儘量尋找食品和飲用水,必要時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震後互救
據有關資料顯示,震後20分鐘獲救的救活率達98%以上,震後一小時獲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後2小時還無法獲救的人員中,窒息死亡人數占死亡人數的58%。
他們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築物垮塌砸死,而是室息死亡,如能及時救助,是完全可以獲得生命的。
唐山大地震中有幾十萬人被埋壓在廢墟中,災區群眾通過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壓人員重新獲得生命。
由災區群眾參與的互救行動,在整個抗震救災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震後救人時間要快
具體做法是:先救近處的,不論是家人、鄰居,還是陌生人,不要捨近求遠;先救容易救的人,這樣,可迅速壯大互救隊伍;先救青壯年和醫務人員,可使他們在救災中充分發揮作用;先救"生",後救"人"。唐山地震中一農村婦女,每救一個人,只把其頭部露出,避免窒息,接著再去救另一個人,在很短時間內使幾十人獲救。
救人的方法
一是使用的工具(如鐵棒、鋤頭、棍棒等)不要傷及埋壓人員;二是不要破壞了埋壓人員所處空間周圍的支撐條件,引起新的垮塌,使埋壓人員再次遇險;三是應儘快與埋壓人員的封閉空間溝通,使新鮮空氣流人,挖扒中如塵土太大應噴水降塵,以免埋壓者窒息;四是埋壓時間較長,一時又難以救出,可設法向埋壓者輸送飲用水、食品和藥品,以維持其生命。
在進行營救行動之前,要有計劃、有步驟,哪裡該挖,哪裡不該挖,哪裡該用鋤頭,哪裡該用棍棒,都要有所考慮。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
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
學校避震
這主要是指大塊倒塌體與支撐物構成的空間。
內牆牆根、牆角;
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
公共場所避震
在商場、書店、展覽、地鐵等處:
地震過去後再下車。
戶外避震
過街橋、立交橋;
狹窄的街道;
女兒牆、高門臉、雨篷下;
磚瓦、木料等物的堆放處。
強震過後如何自救
4、地震是一瞬間發生的,任何人應先保存自己,再展開救助。先救易,後救難;先救近,後救遠。
地震謠言如何甄別
因地制宜,正確抉擇。震時每個人所處的環境、狀況千差萬別,避震方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這些情況包括:是住平房還是住樓房,地震發生在白天還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堅固,室內有沒有避震空間,你所處的位置離房門遠近,室外是否安全。
本文鏈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741801.html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