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民居建築】
人類在大自然中因生存及生活之需求。
必須營建可以用來防寒、防暑,或禦敵,並作為日常起居作息之場所,是為民居建築之最初形態。
漸漸地,社會制度形成以後,民居建築有了更多的發展,使用的對象及功能也趨於複雜。
農人及商人的住居為適應其生產力式或交易行為,而有顯著的區別。
農宅因有較多的勞動人口,格局必須較寬敞,同時需附有曬穀及家畜、家禽住處。
商人住宅則多集居而形成市街,臨街面作生意,後作為住居。
當社會之分工愈細時,相對於民居建築的其他用途建築漸增,表達地位的宮殿、執行法律,與處理公共事務的衙門、奉祀神明的廟宇,及生產事業的工廠等都出現了。
民居建築之主要特性是其機能單純,是為了生活的最基本條件而形成的。
具有廣大普遍使用的通俗性,其建材及構造方式頗能反映當地的地方風格,是其經濟性及地方文化之表現。
不受制式之規範,可由使用者增建,是其彈性及可塑性之表現。
民居建築的單元都不會太龐大,人類家庭生活中所必須的空間如客廳、起居間、父母及子女臥房、廚房、貯藏室等是最基木的空間。
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築的內都空間都大同小異,但因各民族之風俗習性不同,各地的生態環境不同,而使民居建築有各異其趣的表現。
呈現不同的面貌。
(李乾朗)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750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