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文學●平仄】
據周法高說平仄的研究,平仄的得名,源於樂調的平調、側調,梁慧皎高僧傳卷十三說:「釋法:平調牒旬…智欣善能側調。」
而平仄一詞的成立,大概在唐代,寒山詩有「平側不解壓,凡言取次出」即是一例。
前人將平上去入四聲分成平仄二類,平為平聲,仄為上去入三聲。
平仄的分別在音的長短,江永音學辨微說:「平聲音長,仄聲音短。」
以國語為例,陰平、陽平都是平,上、去聲都是仄。
古代的入聲字,國語讀為上,去聲的當然都是仄,只有從入聲轉到陰平、陽平的字,才需熟記,如屋質拾覺等,而這類字不多。
詩賦所用的字音,必需平仄交互,聲音才能構成節奏。
在古體詩、近體詩,及詞、曲等文,平仄是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茲杜甫春望一首,以見近體詩講究平仄的現象(字外加圈者,表示可平可仄):仄平仄國破山河在平平平城春草木深平仄仄感時花濺淚仄仄平平恨別鳥驚心仄平仄烽火連三月平平仄平家書抵萬金平仄仄白頭搔更短仄仄平平渾欲不勝簪(林慶勳)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575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