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音樂●特鐘】
在祭典或古樂演奏時,特鐘是與編鐘並列,聶崇義三禮圖中稱「特縣鐘」,即單獨懸掛之鐘,較鏞鐘少而較編鐘大,編鐘十六枚,分上下兩排。
懸掛於「簨虡」木架上,每鐘一律,隨樂曲各音之高低而敲擊;
特鐘則常定音為黃鐘。
演奏時多在樂章每句前,敲擊一下,然後唱奏,待四字一句唱畢後,接著敲特磬一下,表示一句唱畢。
特鐘形狀,有鑄成甬鐘式樣者、即鐘頂有一錐柱形之「甬」,鐘體較扁,鐘口邊緣之中央,向上凹陷名「于」,下部左右二尖角名「銑」,這種特鐘如明朱載堉律呂精內篇中所載;
但也有製成鐘頂為「紐」(或鈕),鐘體圓而鐘口平齊如鎛鐘式樣者,像現在各孔廟所用之特鐘。
前者懸掛時,因用繩或穿掛於甬下(旋蟲部)前面之環孔,故鐘身前後傾斜;
但後者係掛於鐘紐,故鐘體能保持正直,故後世多用此種形式。
製作特鐘之材料,古代多用青銅,但現在也有用鋼鐵合金製者。
特鐘之尺寸,身高二尺,紐高五寸,鐘口直徑一尺六寸,鐘上有「枚」(即鐘乳)三十六,前後各十八個;
鐘上鑄有銘文或圖案紋飾,敲擊處應在前下方中央,這樣發音宏亮悠長。
敲鐘之槌,多用木製,使音色剛柔適宜。
特鐘放置的位置,多在殿庭之東,象徵日出陽剛之氣。
特鐘之架,與編鐘的類似,但寬度較小;
下部趺座,飾以伏獅,上部橫木兩端刻龍頭,並掛多節黃色絲垂作裝飾,架頂插有木雕金鳳三隻,使更美觀。
見附圖1、2。
(莊本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525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