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釉陶】
目前所發現最早的帶釉陶器,當江西清江吳城,商中期的釉陶,或稱原始瓷器。
當地的製陶場遺址,發現的釉陶及硬陶是選用附近的瓷土製坯。
有豆形器、缽形器、甕,及大口尊。
釉薄而勻,豆及缽形器的釉色呈深綠色,透明如玻璃。
釉多施於器表面,器內施釉的也不少。
是以天然磷酸鈣配合黏土而成的石灰釉。
以鐵為著色劑(可能採用含鐵分的土石),由於還原焰控制得不甚理想,多呈青黃色。
其燒成溫度在攝氏一千一百五十至一千二百度之間,釉易剝落。
清江吳城的商釉陶,除了少數是素面的之外,多數在釉下有幾何印文。
有些甕及大口尊則掛醬褐色釉。
也是以鐵發色,但為氧化焰燒成。
河南鄭州二里崗的商代遺址,也發現釉陶尊,敞口高領,折肩鼓腹而底圓。
器壁拍印著幾何印紋,如圖,其釉勻薄,呈青黃色。
又安徽屯溪發現二百多件西周的釉陶器,以瓷土製坯,在輪車上垃坯成形,畫上弦文、網文等。
青黃色軸,並常有流釉痕跡,有的呈黃褐色。
以敞口尊而言,常常圈足無釉,而且釉只掛至器腹。
燒成溫度大約在攝氏一千二百度左右。
西周以後釉陶器的種類、燒造地點增多。
兩漢至六朝,即使偏遠的廣西、廣東、湖南等地。
均有大量的釉陶器被發現,其中包括各式的殉葬器。
漢代釉陶中包括了鉛釉陶器。
(陳擎光)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864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