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三民主義●五蘊】
五蘊(Pcaskandha)又譯為五陰,即色、受、想、行、識等五蘊。
五蘊,佛教早出自阿含經,以後散見各經。
例如中阿含卷七:「…諸賢!云何五盛陰苦?謂色盛陰、覺(受)、想、行、識盛陰。…」同經卷五十八:「…世尊說五盛陰自身,色盛陰、覺(受)、想、行、識盛陰,是謂世尊說五盛陰。…」蘊或陰,有積聚之義,說此積知覺識別之一切現象,具是因緣和合所生,非真有永恆不變之五蘊存在。
故中阿含經卷七:「諸賢…云何色盛蘊?謂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諸賢!云何四大?謂地界、水、火、風界。」
楞嚴經卷二,在說明五陰非有云:「…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迥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別見狂葦,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餘受、想、行、識可依此類推,均保虛妄之因緣關係所形成之覺知識別作用。
色陰,乃指眼所視之幻相;
受陰,乃指易所觸之幻覺;
想蘊,乃是心所思之幻想;
行陰,乃指一切均遷流變化,吾人卻視為真實不變之錯覺;
識陰,乃指吾人意識經常執著我見。
其實,識是遍一切處的。
(李志夫)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713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