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圖書出版●摺本】
把長卷往復摺疊成窄而長的本子,稱為褶本。
因為佛教的經典多採這種裝訂方式,所以也稱為經摺裝,或是梵夾本。
以前商家和客戶記日常往來的帳目,也用小型的白紙摺本,稱為摺子,沿用到抗戰期間。
歷代雕印佛經,從敦煌石室發現的唐懿宗咸通九年(西元八六八)王玠刻金剛經,五代吳越王錢俶刻陀羅尼經,以至北宋初期刻的開寶藏,其後高麗初雕本,再雕本藏經,金人所刻趙城藏及其後身的弘法寺版,都是黃卷赤軸的卷子本。
但是卷子舒卷起來,都很不方便,所以宋代江南所刻藏經,便將卷子本形式改為折帖本裝幀的新形式,如福州所刻崇寧萬壽大藏和毘盧藏、湖州思溪藏;
元刻杭州普寧藏、磧砂藏;
明刻商藏、北藏;
清刻龍藏,都是採用這一形式。
明代中葉,杭州刻武林藏,首先改摺本為方冊本,後來嘉興楞嚴寺刻大藏經,凡一千六百一十八部,七千餘卷,全用方冊本,遂稱方冊藏。
摺本後來演變為旋風裝、蝴蝶裝,為佛典以外書籍所採用,而不用經褶裝。
不過以前裝裱或印刷的字帖,則多用摺本。
(喬衍琯)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455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