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美術●構成主義】
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發生於蘇俄。
西元一九一二年,俄國畫家馬勒維基(Malvich)在巴黎與畢卡索溝通繪畫理論,從而體會認同立體派之風格及畫面的結構和組織。
一九一五年,他開始實驗三度空間式的建築構成,認為只要用圓形、長方形、三角形或正方形的任何數學、幾何法則,便可以表現事物的實體了,因此自稱為絕對主義,不過,後來的人把它改稱為構成主義。
一九一七年,佩夫斯納.安端(Pevsner,Antonie)和弟弟賈伯.納姆(Gabo,Naum)二人,由法返俄,共同發表了寫實主義者宣言,以此宣言二人開始推展構成主義的新觀念。
一九二○年,構成主義者舉行聯合大展,重新申明構成主義的理論及概念,認為藝術創作的重點應重視空間的結構,而本著簡潔、純美的線條來反對舊有傳統式的創作形態,因此在表現的作品上大多以雕塑為題材。
他們採用氧化的青銅、紅銅、各種金屬片或塑膠等材料,以焊接的技巧來完成藝術的創作。
嚴格說,立體派的作品比較趨於情緒化和表現化,而構成主義者較傾向於數、理化,不帶個人的情感,它對現代的建築及工業設計有很大的影響力。
(翁美娥)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35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