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織錦】
我國古人發明以蠶絲織製衣裳,傳說始於黃帝。
夏代兗州厥頁漆絲,揚州之頁物有織貝,即錦綺之屬。
早年考古學家,曾在山西夏縣史前夏代遺址,發現有經人工剖切過的蠶繭,這是四千年前的遺物。
西周以來,社會上男耕女織,是主要的生產事業,絲織品於此時得以高度發展。
禮制社會,衣冠都有定制,政府設有專官管理其事。
到春秋戰國時,陳留襄邑所出的美錦,馳名遠近,在工藝上已達到高度的成就。
前些年自長沙出土的錦緞,可證明當時的織品精良。
漢代的長安設有東西織室,由織室令主管,各州地方亦各有出產,許慎說文解釋錦字,說是襄邑織文也。
可知漢代的錦,在襄邑出產之富。
從此時起,我國絲織品,有大量向外輸出,近如朝鮮、蒙古,遠及羅馬、波斯,都喜愛中國的織錦。
考古家在我國的西北邊陲,古老的絲路所經之地,曾發現過許多的織錦殘片,花色美麗,織有麋鹿、鴻雁、羽仙真人,都是當時流行的紋樣,又有些織有吉祥性文字,代表當時人的喜好。
東漢以來,蜀錦名傳於世,武侯爭雄天下,以為「決敵之資,唯望於錦」,是國家主要的生產事業。
馬鈞改良織機,織工技術愈益改進,提花之法複雜而多變化。
六朝以來,北方的定州和南方的廣慶,逐漸成為絲織品生產中心,花紋也有新的發展,像大小明光、大小登高、虎紋、豹首諸飾,是沿襲漢代的花樣,當時新流行的有花鳥織錦,像蓮荷、牡丹、芙蓉、海棠、駌鴦、白頭翁、練雀等,廣為應用,形成風格,對隋、唐以後絲織品的花樣,有著重大影響。
唐代著名的錦樣,多出自唐初在益州作行臺官的竇師綸。
所作天馬麒麟、花樹對鹿、對雉、鬥羊、翔鳳、游鱗等十多種花樣,到中唐以後百餘年間都還流行,當時人稱這些錦為「陵陽公樣」。
流傳到日本,還有保留到今天的絲織物品,可以窺見當時的作品風格。
唐代官服多用本色花綾,鳥雀啣花作主題;
用於婦女歌衫舞裙的,多寫生花、鳥、蜂、蝶;
用於佛帔幛幔袈裟金襴上的,多大小纏枝蓮花;
一般褥墊屏幛,用方勝平棋格子,大小寶照、盤、樗蒲等,逐漸形成為一般絲織品的普遍格式。
宋代制度,政府每年必按品級分送臣僚襖子錦,各有一定的花樣,如翠毛、宜男、雲雁細錦、獅子、練雀、寶照大花飾,此外又有倒仙、毬路、柿紅、龜背、瑣子諸飾。
南宋時錦緞供應金、夏諸國,大量生產,又在四川特設錦坊,織製一些供西北、西南邊民所喜愛的花樣錦,作為交換茶、馬的物資。
像宜男百子、大纏枝青花被面錦、寶照錦、毬路錦,多發展在這個階段。
元人承南宋餘緒,又受西亞影響,一般染織技術甚有進展。
朝廷舉行只孫讌,官服錦繡華奢豔麗。
明、清兩代絲織品,以江南為生產中心。
明初都金陵,設有織染局、緘工局、文思院和神帛堂,各有所司,都是管理織造事務的機構,後來發展為江寧織造。
清代大概仍沿襲明制,絲織品生產,以江寧、蘇、杭三地為首,據會典所載,乾隆初年,江寧織造即擁有織機五百六十多臺,可見規模之大,出產之富。
其花樣之多,更有勝於前代,如龍鳳、朱雀、雙獅等動物,牡丹、蘭、梅、竹、菊、等植物類花樣,還有像三友、三多、四季、八寶和琴、棋、書、畫等類,富有民族風格的花樣;
最流行的幾種,是纏枝蓮花、牡丹,畫面上是造形健康飽滿的大花大朵,配合秀麗生動的枝幹,看來宛轉流暢,富有華貴之象,最受社會大眾所喜愛。
又有一些加金線的織品,用在畫面更增光彩,圖案的結構和色彩的配合,是構成美麗錦紋的重要條件。
我國古代對絲的染色,都採用礦植物顏料,經久不褪,所以有些自古保存到今,歷數百年,色澤燦爛如新。
我國古代為禮制社會,於衣冠皆有定制。
織錦在這種體制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質料、顏色與花樣,都依照階級而有不同,限制極嚴,像龍鳳之類的花樣,為宮廷所專用,任何人不得僭越。
朝廷品官亦依品位高下為區分。
這不是代表財富,而是代表榮譽。
此種制度,在我國專制帝王時代,行之甚久,是代表一種價值觀念,影響極為深遠。
自從西風東漸,國人衣著改觀,錦的用途日以式微,其藝術價值則仍值觀賞。
(索予明)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76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