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地學●造山運動】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2-12-14 09:37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地學●造山運動】

中華百科全書●地學●造山運動

 

造山運動(Orogeny),就字義解釋為造成山脈之地質運動。

 

在西元十九世紀中葉此名詞最早應用時原有兩種含義在內,一為崇高山脈的形成;

 

一為組成山脈之岩層,所發生的變動及變形。

 

但是經過以後之研究,發覺此兩種作用,在成因和時間上並不密切相關,山脈所成之高峻山勢與地形,常在主要造山運動期以後的垂直上昇運動,或造陸運動作用中產生。

 

因之,目前多數地質學家主張造山運動,僅指造成山脈中岩層所發生之構造變動之一切運動。

 

當山脈在造成時,其中所含岩層,受到擠壓摺曲或斷移,造成無數褶皺或斷層構造。

 

在山脈之深部,溫度壓力均高,岩石發生可塑性流動,產生區域變質作用,造成廣大變質岩體。

 

在山脈之核心部分,亦常有大規模之岩漿活動,造成火成岩侵入體。

 

因之造山運動實包含山脈中岩層所發生之褶曲、斷層、變質作用與岩漿活動等在內之各種地質作用。

 

最早學說認為造山運動多發生於地槽(Geosyncline)或活動帶(MobileBelt)中,主要由於地殼受到側向水平壓縮力之擠壓,岩層發生褶曲或斷裂,再隆起成山脈,並使地殼縮短。

 

最新之板塊構造學說(PlateTectonics)則主張造山運動,主要發生在兩板塊邊緣相互碰撞之處,在此邊綠部分之沈積岩因受撞擠,而起褶曲或斷裂,同時有岩漿或火山活動,並有變質作用,此即造山運動也。

 

一九四○年,德國地質學家史蒂來(Stille)提出造山運動之空間與時間限制,將全世界所發生之主要造山運動,分為若干時期,每一期造山運動,可在一定時間,在世界上不同地區同時發生。

 

在先寒武紀以後,地史上公認有三次主要造山運動期:自老至幼為古生代早期之加里東造山運動(CaledonianOrogeny),古生代後期之海西寧造山運動(HercynianOrogeny,及中生代末至第三紀之喜馬拉雅造山運動(HimalayanOrogeny)。

 

(何春蓀)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831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