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大學●中華學術院】
中華學術院成立於民國五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先總統蔣公八十誕辰前夕,為中國學術界人士自動組織之研究機構,以謀中國之文化復與為目的,致力於三民主義的學術研究,從事發揚華學,人文與科學技術並重。
創辦人兼院長為張其昀先生。
院址設於臺北陽明山華岡,為華岡學園四機構之一,其他三者為中國文化大學、華岡興業基金會、華岡學會。
本院組織有六:中華學術總會、各研究所、華岡藝術總團、華岡語文譯學中心、華岡筆會、華岡出版部、院本部。
一、中華學術總會共計二十個分科學術協會。
即(一)哲學,(二)文學,(三)史學(含圖書館、博物館學),(四)戰史,(五)美術,(六)音樂、影劇,(七)政治學,(八)經濟學,(九)法學,(十)社會學(含民族學),(十一)教育學(含體育、家政學),(十二)新聞(含大眾傳播學),(十三)自然科學,(十四)地學(含地理學、地質學、氣候學、土壤學),(十五)海洋學(含航業與漁業),(十六)工學,(十七)農學,(十八)商學,(十九)醫學,(二十)藥學。
以上各分科學術協會之會員,稱為研士(Fellow)其資格為:(一)資深教授,(二)曾得博士學位者,(三)對高深學術有專精研究者。
研士之資深者稱為哲士。
目前哲士、研士分布世界三十五國,二千餘人。
各分科學術協會每年舉行年會一次,發表研究論文並選舉新常務委員及新研士(以五人為準),並由常務委員推定新會長。
設祕書一人,處理會務;
編輯三至五人,編纂會刊。
平時得舉行學術研討會,出席國際專科學術會議,並得在華岡召開國際性之學術會議。
二、各研究所研究所分為:(一)專門性的,如國際華學研究所、中華詩學研究所等;
(二)地域性的,如東北研究所,印度研究所等;
(三)宗教性的,如宗教與道德研究所、佛教文化研究所等。
研究所之任務為專題研究,舉行研討會,編輯書刊,出席國內外有關之學術會議。
各研究所設理事會,選舉理事長。
理事長之下,設所長及專任研究委員及顧問。
三、華岡藝術總團中國文化大學畢業生對藝術有專長,享有榮譽,在全國性比賽中獲有錦標者,組成華岡藝術總團,從事藝術創造。
例如:華岡樂舞團、戲劇總團、美術總團、武術總團、球藝總團等。
華岡語文譯學中心、華岡筆會華岡語文譯學中心,結合華岡語文人才,從事教學譯述,為溝通中外文化而服務。
分為三組:華文組:教外國學生以中國語文;
外文組:教中國學生以外國語文;
譯學組:中外文學及應用文之互譯。
中心設於華岡,得應需要在外國成立分支機構。
華岡筆會,為鼓勵中國文化大學校友,致力文藝創作而設,聘請教授若干人為名譽會員。
校友已有專集出版者,得聘為會員。
本會有經常刊行文藝作品之刊物,如創新週刊、文學時代等。
五、出版部華岡出版部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本院協助之。
出版部主任之下,設編輯、印刷、發行三部門,編纂各類叢書、辭典,及各種期刊,已達千種以上。
叢書主要者為中華學術與現代文化叢書。
辭典主要者為:中華百科全書(十冊)、中文大辭典十冊、日本簡明百科全書等。
期刊主要者為:英文中國文化季刊、英文中美關係季刊、華學月刊、華岡學報、美哉中華畫報月刊等。
六、院本部院本部為綜理院務而設,由院長領導之,設祕書長、副祕書長及中英文祕書若干人,職員若干人,並得分組辦事。
院務會議由院務委員組成,為指導機關;
首屆院務委員有孫科、王雲五、陳大齊、于斌、謝冠生、鄧萃英、林語堂、馬壽華、馬星野、盧毓駿、鍾皎光、沈宗瀚、張寶樹、杜聰明、胡品清等人。
本院為鼓勵學術研究,得設名譽哲士,以酬答國際上對華學有卓越研究,或對中外文化交流著有貢獻者,並得設學術獎金及獎學金等。
七、國際華學會議本院為促進國際之華學研究,曾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三十日,在華岡召開第一屆國際華學會議。
由於華學包羅宏富,合文字、文學、文化,而一以貫之。
會議乃分(一)人文學、(二)社會科學、(三)自然與應用科學三大類分別舉行。
與會的代表來自二十個國家,二百一十二位代表,宣讀論文一百七十五篇。
此次大會以宋、元、明時代(十至十七世紀)中外文化之發展及其交流為主題,分組討論,結果甚為圓滿。
為中外學術界所重視,中外各大報社論中亦著長篇加以推崇。
嚴前總統當時以副總統身分歡宴全體代表時致辭說:「其後果在將來是非常深遠,對於我們中華民國的文化亦將有重大的影響。
我想必然的對於全世界其他與我中華民族友好的國家與人民,也有很深遠的影響。」
該含曾決議成為永久性之組織,設祕書處綜理其事,並由該處所發行之「華學月刊」寄贈全部會員,藉以保持聯繫,促進文化交流。
對於世界華學之發展有相當影響。
(潘維和)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454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