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文學●石鼓文】
石鼓共有十枚,由花崗岩鑿成,每石高約六十公分不等,重約四百五十公斤上下,它們原是安置於地面的文物,唐代貞觀年間(西元六四○年前後),在陝西省鳳翔縣之南約十公里處被發現,因十石形狀似鼓,故稱「石鼓」。
十鼓鼓身各刻文字一篇,發現時字已飽經風雨剝蝕,及北宋所椎搨本。
尚得五百餘字,之後代有脫損,現所存者僅約三百字而已,石鼓的貴重,即在這些刻字所蘊含的文史資料。
石鼓刻字經一一考釋後,知其原應其有七百三十三字,係屬十篇四言詩歌,其不論篇章、字句、語法、用韻、名物,及作法等等,皆與「詩經」中期之作品相同。
由於原刻多詠述在汧水流城(今陝西省西境)的獵遊及漁樂,而石鼓又發現於秦國之雍地,詩中亦頌及「天子」、「嗣王」,與諸侯使用「彤弓」、「彤矢」之物,故證石鼓十篇,必係周平王東遷後,秦襄公受封諸侯而始建國時所刻之秦詩真跡(西元前七六八年)。
其字體端整勻稱,筆畫粗細一致,是承襲西周晚期彝銘略異,而獨行於秦國的籀文大篆,與東周各國彝銘略異。
石鼓十詩末篇,尚見作者單名署刻,為新近研究的發現。
(張光遠)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155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