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科學●消化腺】
人類攝取食物,把大而複雜的分子,分解成可吸收利用的小分子,其間需要由消化腺所分泌之消化介入。
而不同的物質,需要有由不同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予以分解。
這些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胰腺,及小腸腺等。
在口腔中的唾液腺有三對,位於舌下、頷下及部,所分泌的唾液中除水分及黏液外,有唾液澱粉(SalivaryAmylase),可將多類的澱粉,分解為雙醣類,其中多數是麥芽糖。
食物經食道進入胃後,即與胃腺所分泌之消化液作用。
在胃壁含有胃腺,能分泌胃液。
在胃液中含有三種成分,即凝乳元(Pro-rennin)、胃蛋白元(Pepsinogen),及含鹽酸之胃酸。
胃酸可使凝乳元變成凝乳,流體蛋白質由凝乳作用,變成酪蛋白(Casein),並與鈣結合形成凝乳塊(Curd),增加在胃裏停留的時間,以便與蛋白作用。
胃酸亦使胃蛋白元變成胃蛋白,與蛋白質作用,水解成胜類(Peptides),在此處大部均變成多胜類,移到小腸,再繼續分解成胺基酸(AminoAcid)。
在胰臟中可分泌多種的消化,經由管道輸送到十二指腸,在胰消化腺所分泌的胰澱粉(PancreaticAmylase)能夠分解澱粉及肝醣,將唾液腺未消化之多醣類,完全轉化成雙醣。
其次為胰脂肪(PancreaticLipase),胃液及小腸液中,也有脂肪,為量甚少,大多數的脂肪還是被胰脂肪所消化的。
通常脂肪,先由膽所輸送至十二指腸的膽汁中所含的膽鹽,分解成小油滴,以增加與胰脂肪作用的面積,此稱為乳化作用(Emulsification)。
在胰液中尚有胰蛋白元(Trypsinogen),及胰凝酪元(Chymotrypsinogen)。
前者經腸激動(Enterokinase)之作用,轉變成胰蛋白(Trypsin);
後者則由於胰蛋白之作用而轉化成胰凝酪(Chymotrypsin)。
它們均會繼續分解胃中未消化完成之胜類。
在小腸中的核糖核酸(RibonucleicAcid),與去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Acid),則由胰液中的核糖核酸(Ribonuclease),及去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ase)分解為核酸(Nucleotides)。
小腸腺中的消化,除腸激動外,尚有五種消化。
麥芽糖(Maltase),可將雙醣轉化成葡葡糖等單醣。
乳糖醣(Lactase)及蔗糖醣(Sucrase),可把乳糖及蔗糖均轉化成單糖,由小腸吸收,進入血液中。
胺基胜(Aminopeptidase),可把由蛋白分解之胜分子中的胺基酸分解出來。
至於三胜(Tripeptides)及二胜(Dipeptides),則可由三胜及二胜,把胺基酸分解出來。
這些單糖、胺基酸及經由胰脂肪,分解出來的脂肪酸與甘油,均可於小腸中吸收,至此消化才算完成。
(曾榮政)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128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