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三民主義●國民革命軍】
民國十三年以前,中國革命,起先係策動清軍反正,推翻滿清,建立民國;
爾後,係運用一般部隊─甚至其中有「假革命」、「反革命」的(如陳炯明、楊希閔、劉震寰等)去攻打軍閥,反抗帝國主義。
因此國民革命經過許多困難。
遭受不少挫折,仍未能完成使命。
直至民國十三年,國父孫中山先生為大元帥時有鑒於此,乃於是年一月,改組中國國民黨,決定由黨來創辦黃埔陸軍軍官學校,任命蔣中正為校長,負責訓練革命軍官,再為革命軍官建立校軍,以擔負起革命建國的重責大任。
黃埔軍校開學後,成立兩個教導團,編制採三三制,即一團三營,一營三連人,一連三排,一排三班。
第一團團長為何應欽,第二團團長為王柏齡(後改錢大鈞),民國十四年一月正式編成校軍。
迨陳炯明叛變,校軍配合第二路軍東征,迭獲勝利,回師廣州,平定楊、劉,乃正式編為國民黨黨軍。
十五年六月十五日,大元帥府改組為國民政府,下設軍事委員會,又將所有建國軍及黨軍一律改稱為國民革命軍。
初成立六個軍,由先總統蔣公任總司令,出師北伐。
國民革命軍的特質與一般部隊不同。
一般部隊只是隸屬政府,效忠國家,而國民革命軍更要做到「第一步使武力與民界結合,第二步使武力成為民眾的武力」。
至其守則,在北伐時期為「愛國家、愛百姓、不怕死、不貪財」四語。
抗戰迄今則為軍人守則十條。
本此特質與守則,前後爭取了東征、北伐、剿匪、抗戰的勝利。
政府播遷來臺後,則又負起反攻復國的第三期革命任務。
雖然這些年來沒有沿用國民革命軍的名號,而改用國軍或陸海空軍三軍的名號,但他的本質絲毫未變,尤其他的傳統精神-黃埔精神,始終是一貫的。
所以若干年前三軍官兵就已一致擁戴先總統蔣公為「國民革命軍之父」,於此,便可見國民革命軍的歷史性與革命性。
(鄧文儀)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850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