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傳記●桓譚】
桓譚(西元前?
~前五六年),字君山漢沛國相人。
父成帝時為太樂令,譚因父蔭任為郎。
好音律,善鼓琴,博學多才藝。
雖研習五經,重訓話大義,不重章句。
又嘗從劉向、楊雄諸碩儒,辨析疑異,故識見有非俗儒所及者。
惟性嗜俳優之樂,不修飾邊幅,喜譏訕俗儒,由是多不見容於當世。
哀平間,董賢被寵幸,女弟為昭儀,希后位,譚說傅皇后父晏修己正家避禍之道,卒免於難。
及董賢為大司馬,聞譚名,欲延為己用,譚說以輔國保身之術,賢不能用,證遂絕不與通。
王莽居攝篡弒之際,天下士夫莫不競相稱德美,作符命以求容媚,譚獨自守默然無言。
光武即位,徵待詔,上書言事失旨,未蒙錄用。
後大司空宋弘再薦譚,始拜議郎給事中。
是時帝方信讖,多以讖決疑,譚復疏諫,帝省奏,愈不悅。
其後有詔會議靈臺所處,帝謂譚曰:「吾欲以讖決之,何如?」
譚默然良久,對日「臣不讀讖」,由是出為六安郡丞,卒於道,年七十餘。
譚著有新論二十九篇,言當世行事,嘗上書獻之。
琴道一篇未成,章帝使班固續成之。
又所著賦誄書奏凡二十六篇,今原書均佚,僅有問耕堂輯本兩卷行世。
(李毓澍)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634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