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哲學●範疇】
範疇一語,源自希臘文Kategorein,意為陳述。
但任何陳述皆在某種方式下陳述「有」,因此範疇亦用來指涉有的不同樣態或類別,不過範疇是指最原始及最高之類別。
亞里斯多德首先列出十個範疇,即自立體、分量、性質、關係、地方(空間)、時間、姿勢、習性或習慣、行動、被動。
在這些範疇之上,則為有的範疇,以及有的超越特性。
超越特性通常列有三個,即真、善,有人還加上美。
康德則依照判斷之分類,將範疇分為四類十二種,即屬於分量者有單一性、多數性、全體性;
屬於性質者有實在性、虛無性、限制性;
屬於關係者有依存與自存(自立體與依附體)、因果關係與依從(因與果)、共通性(主動者與被動者的相互作用);
屬於形態者有可能性與不可能性、存在與不存在、必然性與偶然性。
除此之外,還有若干引伸範疇。
以上亞里斯多德的範疇與康德的範疇之主要區別,在於前者之範疇是關於萬物之分類,後者之範疇則是悟性之先天模式,為形成經驗概念之主觀條件。
黑格爾建立了更多範疇,惟黑氏為道地的唯心論思想家,對他而言,範疇與實在為同一回事。
吾人對範疇之觀點,繫於吾人對知識論及形而上學之觀點而定。
(孫振青)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41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