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文學●文章辨體】
東漢以降,純文學作品逐漸受到重視,於是蒐集一人或多人作品編纂而成之別集與總集興焉。
整理著作,必先科分條例以經緯之:如摯虞文章流別,分頌、賦、詩、七、箴、銘、誄、哀辭、解嘲、碑、圖讖等十一類,「各為條貫而論之,謂之流別。」
魏晉六朝,唯美文學興起,乃稱有韻者為文,無韻老為筆,駢體文盛行當時。
文心雕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文體專門論著:以明詩、樂府、詮賦、頌讚、祝盟、銘箴、誄碑、哀弔、雜文、諧讔、史傅、諸子、論說、詔策、檄移、封禪、章表、奏啟、議對、書記二十篇類分文章之體製。
此後文苑英華、唐文粹、宋文鑑、元文類、明文衡、文體明辦、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等書,雖或重駢文、或重散文、或駢散並重,皆以文章之程式分途為文體畫分之依據。
清末,西風東漸,文體分類之概念亦受影響,開始以文章之作法為畫分依據。
高語罕國文作法一書分為:一敘述文(歷史的、虛構的),二、描寫文(科學的、藝術的),三、解說文(演說錄或講義、疏證、說明書、學理的、歷史的),四、論辨文(論說、批評、辯駁、誘導)惟一篇文章中,常可使用各種作法,因而新式之文體畫分,不能當作文章體制的分類。
(王初慶)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163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