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地學●地史學】
地史學,乃研究地球發生之原始,及以後漫長歲月中演化經過的歷史的學間。
地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前四十五億年。
由礦物放射性研究所得的年代為絕對年代。
由地層層序與所含生物演進先後所訂定的年代為比較年代。
地史學研究就以此作為年代畫分的基礎。
自前五億年的寒武紀時代開始,因有岩層中古生物化石紀錄根據,所以地史的研究比較詳細,以前的就較簡略。
由古生物的進化情形將地球的歷史在年代上畫分為前寒武紀、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以及第四紀。
前寒武紀包括年代最長,自五億年前至四十五億年間,主要為火成活動與變質作用等。
古生代自二億五千萬年前至五億年間,開始已有魚類出現及珊瑚等海生動物。
古生代後期也有兩棲動物出現。
古生代後至七千萬年間為中生代,恐龍及其他大型爬蟲動物甚為發達,但其後隨中生代之結束而絕跡,其原因不明。
隨後到二百萬年以前一段時間中稱為新生代,生物形態與現代者相去不遠。
自此以後迄今的一段時代為第四紀,氣候變化,發生冰期四次,歐美若干區域數度為冰層掩覆,此為地球歷史中極堪注意之一頁。
在地球漫長的生命史中,地殼並不穩定,幾次劇烈運動發生褶皺和斷層,稱為造山運動。
(徐鐵良)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918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