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大學●北京大學】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2-12-5 07:34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大學●北京大學】

中華百科全書●大學●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可以說是承襲清代的「京師大學堂」而來的。

 

中國自清光緒二十年(甲午,西元一八九四年)敗於日本,稍有知識的人都知道非講求西學不足以圖存。

 

光緒二十二年,刑部侍郎李端棻奏請設立大學於京師,御史王鵬運亦奏請興學,政府乃於二十四年(戊戌)二月下詔設立京師大學,命孫家鼐為管學大臣,余誠恪為總辦,許景澄為總教習,美教士丁韙良為西總教習,朱祖謀、李家駒為提調,於光緒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七日(一八九九年一月二十八日)開學。

 

光緒二十六年拳匪亂作,大學暫停;

 

後管學大臣許景澄因諫阻朝廷信任拳匪被殺,大學的師生離去,圖書散佚。

 

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政府才下詔復興大學,派張百熙為管學大臣。

 

自後,這個大學的人事和學制屢有變動。

 

宣統元年(一九○九)五月,才開始依照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張百熙、榮慶、張之洞三人所會奏重訂的「奏定學堂章程」籌辦分科大學,設經、文、法政、醫、格致、農、工、商等科;

 

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分科舉行開學典禮,只醫科未能成立。

 

到了三年末,大學堂總監督勞乃宣請假;

 

當時革命軍勢日甚,京師人心震動,大學堂中一切事務,實際上都停頓了。

 

民國元年三月,政府改清時學部為教育部,任蔡元培為教育總長,嚴復為大學堂總監督。

 

五月,政府命令改京師大學堂為北京大學;

 

後加上「國立」二字。

 

總監督的名稱,亦改為大學校長。

 

三年前由大學預備科改設的高等學堂,現亦仍改名為大學預科。

 

經科歸併入文科;

 

格致科改稱為理科;

 

嚴復以總監督繼任大學校長。

 

十月,嚴復離京,以章士釗繼任;

 

士釗未到,派馬良代。

 

十一月,章、馬都辭,政府任何燏時為校長。

 

民國二年春,在京滬兩處招考預科生。

 

這是北京大學的第一次招生。

 

十一月,何燏時辭,以胡仁源繼。

 

四年十二月,設大學評議會,為商決校政的最高機關。

 

五年春,袁世凱叛國圖稱帝,他的兒子袁克定使人說胡仁源率大學諸教授勸進;

 

胡校長根據各教授的意見,拒絕不理。

 

五年十二月,胡仁源辭,大總統黎元洪據教授陳黻宸等的推舉,任蔡元培為校長;

 

蔡先生於六年一月就職。

 

同時,教育部改訂學制,定大學修業期:預科二年,本科四年。

 

蔡校長就職後聘請胡適為教授;

 

胡適於六年八月到校。

 

民國八年五月四日,北京大專學生以政府對山東問題喪失國權,集會於天安門廣場,同往外交總長曹汝霖家示威;

 

政府命軍警逮治。

 

北大學生被逮有十餘人。

 

蔡校長憤政府壓抑輿情,於五月九日離職南下,校務由評議會、教授會合組委員會維持。

 

而學生運動愈見激烈;

 

六月三日,政府復大捕學生。

 

於是全國中等以上學校相率罷課;

 

天津、上海兩處商民亦激於義憤,罷市以爭。

 

政府乃於六月十一日釋放被捕學生而罷免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三人,這就是後來所謂的「五四運動」。

 

七月,蔡校長因各方挽勸,答應回校,先派蔣夢麟來校代理校務。

 

九月,蔡校長返校,設組織委員會,協助校長策畫全校組織;

 

置總務長,由蔣夢麟充任。

 

民國十年十一月,研究所國學門成立,以沈兼士為主任,招研究生作專題研究。

 

所中設編輯室,考古研究室、歌謠研究會,風俗調查會、明清檔案整理會、方言調查會,分途搜集研究材料;

 

並創刊「國學專刊」以發表研究所得。

 

北京大學這個研究所的成立,我國治國故學的人士才有通力合作的機構。

 

後來我國文史學的進步,北京大學實有開創風氣的功勞。

 

我想講到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的成立,當時在校中主持或贊成這件事情的人是值得一提的。

 

蔡校長雖從科舉出身,但因少年時讀書極廣博,對國學的精通,是舊時翰林中所少見的。

 

教授中如胡適,不用我在這裏介紹了。

 

朱希祖是章太炎先生弟子中專治史學的;

 

沈兼士、錢玄同,則是章先生弟子中專研中國文字和音韻的。

 

其他教授如沈尹默和周豈明,雖從事文藝,但對國學尚有相當的認識。

 

我想留心學術史的人,一讀胡適之先生所寫的「國學季刊發刊宣言」,就約略可以想到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在當時中國學術界所發生的影響了。

 

民國十二年春,蔡校長遊歐,校務由蔣夢麟代理。

 

七月,設經濟紀錄室。

 

十四年九月,設語音樂律研究室,由劉復主持。

 

那時因昏愚橫暴的軍閥爭奪政權,政府毫不顧到教育經費,所以校中教職員差不多都時常枵腹從公。

 

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各校學生以政府對日外交失策,同往「執政府」請願。

 

因執政的衛警奉命槍擊請願者;

 

學生死四十六人(內北大學生三名),這就是所謂的「三一八慘案」。

 

執政段祺瑞的愚昧剛愎,固然可惡;

 

章士釗的阿附軍閥,馬敘倫的愚弄學生,似都是文人卑陋的行為。

 

慘案後,蔣夢麟離校。

 

民國十六年六月,張作霖自稱大元帥於北京,以劉哲為教育總長。

 

劉併北京國立九校為「京師大學校」而自兼校長。

 

劉長校後,常指導學生作「經義」(八股);

 

其他的行為可知!

 

但有一事不可不一提的。

 

劉哲聽見研究所國學門收藏文物甚富,便起心將這些東西移置分散而撤銷研究所。

 

舊仕學館畢業生葉恭綽聽見這事,挺身而出,自願主持研究所的事情。

 

劉曾做過葉的下屬,乃將研究所國學門改名為研究館,而以葉為館長。

 

所中文物,因而得以保存。

 

從十三年到國民革命軍進北京時,可以稱為北京大學的黑暗時代。

 

民國十七年六月,國民革命軍進抵北京,張作霖逃,劉哲隨去。

 

北京大學學生組織復校委員會。

 

中央政府命改京師大學校為「國立中華大學」。

 

那時蔡校長方為大學院院長,即以兼任校長;

 

而派李煜瀛代理校務。

 

後政府又議實行大學區制,並改北京地名為北平,遂又改國立中華大學為國立北平大學,任李煜瀛為校長,李書華為副校長。

 

李校長以原北京大學的文、理、法三部為北平大學的文學院、理學院、社會學院,而將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改名為國學研究所。

 

但原北京大學的學生以為「國立北京大學」的名字久為世人所熟知,不應更改;

 

由復校委員會向政府力爭。

 

十八年春,政府將原北京大學改稱「北大學院」,隸屬國立北平大學,而派陳大齊為院長。

 

七月,先總統蔣公至北平,陳院長往謁,為言不可輕改校名的意思。

 

蔣公說:「地名雖改,這個學校自然當仍舊名。」

 

八月,中央議決取銷大學區制,當即恢復「國立北京大學」的名字;

 

北大復校的運動遂告完成。

 

民國十八年九月,蔡先生復受命長北大;

 

以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職,派陳大齊先行代理校務。

 

十九年冬,陳辭,蔡先生亦不能離開中央研究院,乃由政府任命蔣夢麟長北大。

 

二十年,依部章改評議會為校務會議。

 

分全校為文、理、法三學院,各置院長。

 

中華文化基金會,以北京大學歷史長久,成績昭著,願年助國幣二十萬元為增設研究教授講座和擴充設備的費用;

 

先以五年為期。

 

北大因得以羅致許多能潛心工作的教授。

 

暑假後即將開學的時候,日本軍閥突於九月十八日出兵襲擊瀋陽。

 

從此,北平人心遂難安寧。

 

但北大當局,猶力持鎮靜;

 

且因文化基金會的捐助,學術風氣比以前更為旺盛。

 

民國二十六年,盧溝橋事變起,北平旋淪陷。

 

當時在南京的人士以為平、津幾個大學,係我國北方教育精華所在,倡議招集北大、清華、南開三大學的師生來南組織聯合大學。

 

十一月,這個聯合大學在長沙開學:後由教育部定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二十七年春,西南聯大遷至昆明。

 

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後,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各自昆明遷回平、津。

 

北大原校長蔣夢麟由美回國任行政院祕書長,政府因任命胡適為北大校長,胡先生時尚在美國,部派傅斯年暫代。

 

舊北平大學的農學院和醫學院,因敵偽時代屬於偽北京大學,現亦由北大奉部令接收。

 

三十五年九月,胡校長返國就職。

 

在胡校長任職期間,校事悉由校中各首長組織的行政會議決定;

 

大事則取決於教授會。

 

三十六年,添設工學院。

 

於是北京大學有文、理、法、農、工、醫六學院,共有三十三學系。

 

每個學院,都設有研究所。

 

三十七年十二月,中共軍隊迫近北平;

 

胡校長因政府派機來接,離平赴京。

 

北大的校長,可以說都是品學兼優的。

 

(劉哲的品學都不足道,但他根本不是當時中華民國的正式政府所任命的校長!

 

)但最為學生及世人所景仰的,莫如蔡孓民先生和胡適之先生。

 

我以為從國家教育和社會道德的觀點講,他們的品格對學生及後人行為的影響,是很鉅大的。

 

他們那種中和、正直的氣度,無私、無我的精神,將永存於知道他們的人的心中,亦將永為後生所法式!

 

(毛子水)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656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