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經濟●交換】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2-12-5 07:24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經濟●交換】

中華百科全書●經濟●交換

 

我國古代所謂的「市」與「集」,大多係定期的物物交換場所。

 

即在一定的時日,附近居民將剩餘產品帶到一個固定的集中地點,以便與他人交換生活必需品。

 

後來這種定期或不定期的市集逐漸擴大物物交換範圍,給人們帶來許多方便,但其方便仍有限,因為交換時缺乏共同價值標準,致使交換比例過度複雜。

 

又有些商品不易分割,且不易找到合適的交換者,運輸與儲藏亦不方便。

 

尤其是生產、消費,及交換增多之後,這些不便之處日益顯著,以致於必須藉助於交換媒介-貨幣,使得交換得以順利進行。

 

祇要是大家共同需要、偏好、樂於接受的物品都可以做為交換媒介,參加交換的人可先將其物品易成交換媒介,再以交換媒介易其所需物品,如此經濟社會遂由「物物交換制度」演變為「間接交換制度」。

 

自後者普遍化以來,獸皮、貝殼、家畜、菸草、可可、狗牙、頭皮、啄木鳥、雪橇、奴隸、椰子、布、絲、鹽、米、石頭…等商品貨幣均曾經暫時或長期充當交易媒介。

 

儘管今日的市場組織趨向於抽象化,不再侷限於一具體的地點,我們的經濟仍不失交換的本質,一切的生產與消費都要透過產品市場與生產因素市場來交換,由供需雙方來決定交換比率-價格,藉以決定財貨之分配。

 

交換促進產業的分工與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更由於近代交通通訊之發達,各國間的距離大為縮短,分工與貿易超越國境,由國內交易擴大為國際貿易,由國內分工擴大為國際分工,以有餘換不足,如此貨暢其流,生產增加,全球福祉得以提高。

 

(王美瑞)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59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