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俄文●恰克圖條約】
西元一七二七年(雍正五年),俄國凱塞琳一世時,中俄兩國通商問題已獲原則同意。
一七二八年十月,俄派弗拉第斯拉維赤赴北京正式議約。
當時清廷並無地圖可據,但俄人卻在未正式勘畫國界前,早經暗中製就地圖,清廷不察,訂立「恰克圖條約」,時先前在璦琿河支流、布拉河與阿巴圖,以及色楞格等界約,均囊括在內,並塗改尼布楚條約所畫定之國界。
恰克圖條約以恰克圖為兩國通商地,西起沙弼奈嶺,東至額爾古納河岸,以山之陽為中國,山之陰為俄國,各立界標,各置警備:畫定烏特阿地方為兩國中立地,彼此互不侵占。
關於通商則維持過去口約,僅予以條文化。
商隊人數不得超過二百人,仍以三年一至北京。
買賣項目,不得阻止,彼此禁止之物,不准買賣,倘有潛行留住之人,不准容留。
其附近邊界之地,零星買賣,擇定尼布楚、色楞格二處營業,亦不徵稅,均由官定路徑行走。
清廷破例允於京師設立俄國使館及教堂。
恰克圖條約在形式上為中俄第一個修好通商條約,實際為俄國侵略遠東之先著。
恰克圖在土謝圖汗部庫倫之北,原名「後營子」,雍正七年(一七二九),中俄互市於此,遂成市集。
現俄築鐵路,自西伯利亞之上烏丁斯克經恰克圖而抵庫倫,恰克圖之地位,益形重要。
(楊爾瑛)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449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