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體育●中國舞蹈】
中國舞蹈,始自上古,年代久遠,於史足徵者,有黃帝之雲門、堯之大咸、舜之大韶、禹之大夏、湯之大護、武王之大武,稱為六代樂。
周人對於六代樂,廣為運用:舞雲門以祀天神、舞咸池以祭地祇、舞大韶以祀四望、舞大夏以祭山川、舞大濩以享先妣、舞大武以享先祖。
周代吉、凶、軍、賓、嘉五禮,依禮之繁簡,而有不同樂舞。
春秋時,樂舞漸失雅正,惟尚有韶舞,故孔子在齊聞韶,謂三月不知肉味。
自漢以後,樂舞寖盛,故有雅舞,有雜舞。
雅舞為文、武二舞,用之郊廟朝饗。
雜舞始皆出自方俗,後浸陳於殿庭,用之宴會。
隋唐為中國樂舞最盛時代,其原因為隋唐時代民族統一運動,使南方舞蹈與北方舞蹈有混合機會,故稱為中國舞蹈之黃金時代。
唐代末年,天下大亂,唐人各種樂舞,什九亡闕。
五代擾攘,干戈不息,中國舞蹈的發展,幾乎全部陷於停頓狀態中。
宋興,民族重新走上統一盛運,因亦為文藝復興期,樂舞方面之發達,幾可與唐人相抗衡。
元將蒙古樂舞,帶進中原,另成一種雄偉宏大的特色。
明恢復漢唐樂舞,律呂正義,大備體制。
清惟制宮廷樂舞,民間不甚重視。
中華民國開國後之四十年代,先總統蔣公手著民生主義育樂兩篇,剴切指示舞蹈的重要,教育部遂推行民族舞蹈,為中國舞蹈之復興時期。
(何志浩)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151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