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文學●前後七子】
明代文壇有復古與創新之分,復古派又以前後七子為主流。
所謂前後七子者,即弘治、正德間(西元一四八八~一五二一年)之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王廷相、康海、王九思,與嘉靖中(一五二二~一五六六)之謝榛、李攀龍、王世貞、吳國倫、徐中行、梁有譽、宗臣是也。
前後七子之擬古主義,其詩文與文學理論之產生與時代環境、歷史因素關係綦切,除共具「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之文學觀外,其忠誠謀國,抨擊權奸之政治立場亦同。
前後七子論詩之篇幅多於論文,詩論較文論精深,文論則較詩論富實用色彩。
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王廷相諸子所言多為原則性的揭示,謝榛於原則之外,更舉實例說明,王世貞集諸子之大成,益以己意,晚年尤能容納異己之見。
前後七子並非以擬古為終極目標,其志在自成一家,邁越前人,所以招致嚴厲之譏評者,不在其說之不善,而在其詩文多止於擬古,甚或剽竊,亦即創作與理論差距甚大,蓋七子文不如詩,故作艱深,以飾其淺陋,詩雖多足以名家,然其劣作則流於模擬。
前後七子之徒眾遍布全國,勢力歷百餘年而後衰,其影響且及於清代之格調說,實為明代文壇之最大宗派也。
(龔顯宗)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59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