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文學●近體詩】
近體詩,亦名今體詩。
這種稱謂開始於唐代,因為詩歌發展到了唐代,新創成一種有固定形式、嚴密格律的律詩和絕句,唐人為了區別這種新興體式,便稱唐以前的傳統詩體為古體,或叫做古詩、古風,而把律詩和絕句這種新體,叫做近體或今體。
近體詩的特色,簡單歸納,約有四點:一、篇幅一定,每句字數通篇一律。
二、句中平仄有定則。
三、多用平韻,且一韻到底,概不轉韻。
四、律詩的頷腹兩聯,必須對仗。
它的類型,通常包括絕句、律詩、排律三種。
絕句必定是四句,每句五個字的稱五言絕句,簡稱五絕;
每句七個字的稱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例如王維的鹿柴便是五絕;
張繼的楓橋夜泊便是七絕。
律詩必定是八句,每句五個字的稱五言律詩,簡稱五律;
每句七個字的稱七言律詩,簡稱七律。
例如杜甫的春望便是五律;
李商隱的錦瑟便是七律。
排律也因每句五言與七言的不同,分為五言排律、七言排律兩種,其體製與聲調,可視為五律與七律的任意延長。
換言之,即十句以上的律詩,除了開頭結尾各兩句可以不對偶外,其餘各句都要兩兩對偶。
至於韻數,則可以不拘。
排律之名唐代沒有,是元代楊士宏所創的。
(張夢機)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45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