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文學●典論論文】
典論是魏文帝曹丕(西元一八四~二二四年)為魏王太子時裒集其生平的著作。
因為東漢以來,一般士人都喜歡討論世務,從而提出自己的新見解。
尤以王充論衡一書,很流行於曹丕年輕時代,他受其影響,熱心於文章事業。
典論初成,他頗為自負,還寫下副本寄給東吳的孫權、張昭閱讀;
死後,其子魏明帝曹叡又為之刻石列於廟門。
但這些著作,經過五胡亂華之後,逐漸零落,至唐代尚存寫本五卷,到了宋代,連寫本亦告散伕。
清人蒐輯遺佚,僅得一卷,列目十二,未必都是原形。
其遺篇中有論文一節,因蕭統(五○一~五三一)輯入於其文選中,得以流傳至今,今存典論文,全文不及六百字。
首為辨明文人相輕,往往以自己之所長而輕視他人之所短,是由於人人稟賦不同,熟習的文體不一之故。
因而提出文氣問題、文體問題,而言人之所未言,遂使這篇短文成為後代文論家發跡的憑藉。
這篇論文,既為有感於當時文壇現況而作,所以亦談到孔融、王粲、應瑒、陳琳、劉楨、徐幹等人,各予以適度的評語,不僅成為文評的先驅,抑且後人說的「建安七子」多少亦是據此而云。
尤其重要的,由他體認出文章的功用與寫作事業之重要,這點雖非其創見,然經此吹噓,可謂大為文士張目了。
(王夢鷗)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1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