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宗教●受戒】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2-12-3 06:40
標題: 【中華百科全書●宗教●受戒】

中華百科全書●宗教●受戒

 

受戒,又稱納戒、稟戒。

 

領受佛所制定之戒法,即指遵守「不違教團規定(戒、罰則)之行為」,華嚴經:「戒為無上菩提本」。

 

故佛教之根本精神即在於戒律之尊嚴,梵網經:「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

 

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即無論出家、在家,奉持佛陀教法者,必須誓願遵守規律,且應依循一家之儀式。

 

同時,由授予之一方言,謂之授戒。

 

佛教教團有七眾之別,即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

 

其中,優婆塞、優婆夷(在家之信士、信女)可受之戒(在家戒)有三歸、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三歸依即歸依佛、法、僧三寶。

 

五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若勤修持五戒十善,並發出離心,即能因而證得初果乃至三果。

 

八關齋戒即出家沙彌、沙彌尼所受十戒之前九戒,由此關口通向出家之道,關閉死生之門,故稱八關,另加過午不食,謂之齋,總合即八關齋戒。

 

受持八關齋戒者,雖僅一日一夜,如能受持清淨,即得無量果報,一切諸罪,悉皆消滅。

 

出家戒有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

 

沙彌、沙彌尼各有十戒,其初出家須有二師,即剃度師與教授阿闍梨。

 

出家戒之目的,在求得解脫生死涅槃之道,故沙彌戒為解脫道之基礎。

 

式叉摩那(譯為學法女、正學女),乃介於沙彌尼、比丘尼之間,即於受比丘尼戒前,須受白二羯磨、十戒及六法。

 

其階段限期為兩年,兩年期滿,不犯戒法,始能求受比丘尼戒。

 

至於比丘、比丘尼等具足戒,為受戒中儀式最具規模者,儀式中傳授戒法之師稱為戒和尚;

 

講授戒法者為教授師(教授阿闍梨);

 

教導戒場有關作法者為羯磨師(羯磨阿闍梨),三者合稱為三師。

 

此外,與會者至少尚須七位證明師,總稱三師七證。

 

然若地處偏遠邊國,因地制宜,有時亦允三師二證之法。

 

在大乘佛教,有僅於一師之前受戒者,亦有自誓受戒者。

 

佛教有古訓謂:「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

 

故出家乃為出離生死之苦,自求解脫、助人解脫。

 

此外,有關菩薩戒,據梵網經載,菩薩戒為諸佛之本源,菩薩之根本,乃大眾諸佛子之根本。

 

其包含大乘戒、佛性戒、梵網戒(總稱三聚淨戒)。

 

因菩薩戒涵蓋深廣而又超勝一切,故除上述七眾外,乃至畜生(神鬼)變化人等,皆有資格受菩薩戒。

 

持菩薩戒之戒條雖少,然每一戒均為「無盡戒」,故受持菩薩戒之功德,殆難以比喻。

 

(星雲)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04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