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是西洋當代哲學思潮之一;
首由丹麥人祁克果(SoeronKierkegard,西元一八一三~一八五五年)所倡導。
祁氏發覺在工商業制度下,個人的存在被淹沒在群體中,失去了個別性;
因而主張個人的覺醒,從感性生活層面,跳躍到倫理生活層次,甚至跳升到宗教情操處,在內心與上帝交往,而完成自身個別的存在。
這種跳躍和超升的過程和成果,祁氏給予「存在先於本質」(ExistentialParecedentEssential)的命名。
這「存在先於本質」就是往後存在主義的定律。
祁氏思想因而偏向個別的人,對制度以及群體沒有好感;
因而與當時當地的情況衝突,其存在覺醒的見解也就被冷落了將近半個世紀。
直至德國思想家雅士培(KarlJaspers,一八八三~一九六九)發掘其思想,創造「存在哲學」,才又在學術界展現出來。
雅士培從小患有小兒麻痺症,行動不便,但他少有大志,讀小學時就決意做醫生,專為小兒麻痺患者服務。
高中畢業後,果然入醫學院就讚,畢業後亦的確完成心願,醫治小兒麻痺患者。
但在臨床實習中,發現患者最嚴重的,並非生理之病,而是心理上的不正常;
於是,雅氏又攻讀心理學,而終至成為心理治療家,幫助了無數病患。
及至年老,覺得臨床治療不足以獲得足夠之成果,於是專攻哲學,將闡明存在提升到實現存在之境,而完成存在的全部精義,覺得人生以服務為目的,覺得存在不是為自己本身,而是服務大眾。
在德國與雅氏齊名的,有海德格(MartinHeidegger,一八八九~一九七六),海氏用現象學方法闡明人的命運與人的使命;
以為人的存在是命定的,是憂患意識的,推卸責任的,但是,人的本質卻是自由的,是愛人類的,其「存有與時間」(SeinundZeit,一九二七)一書,成為存在主義經典之作。
存在主義在德國經由雅士培和海德格經營之後,傳入到法國;
在法國的發展,不但有哲學的理論形式,而且有文學的感情成分;
其最主要代表有馬色爾(GabrielMarcel,一八八九~一九七三)和沙特(Jean-PaulSartre,一九○五~一九八○)二人。
馬色爾主張融通,發展心靈與超越世界的交往,承認人的存在之上有一絕對存在,這絕對存在不但是所有存在的基礎,而且是人性交往的絕對客體和對象,人生的意義也就要經由此世的旅途,而回到絕對處。
沙特則持完全相反的態度,以為人生是荒謬的,因為人類不停地在追求幸福,但是幸福並不存在,因而人的一生就活在荒謬中;
沙特在文學的小說和戲劇中,都在傳播上帝死亡,人類自由的訊息;
但是,同時又說明人的自由是走向毀滅的自由,是無可奈何的自由。
(鄔昆如)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75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