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三民主義●均富】
均富思想,在中西政治思想史中,是源遠流長,至今已形成時代思潮洪流,影響深遠。
有如今日英、美國所施行的「福利國家」(WelfareState)政策和「社會安全制度」(SocialSecuritySystem),及我國所施行「…以謀國計民生之均足」的國民經濟政策(憲法第一四二條),都是以此種思想為張本。
其內容其要者言之:如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
孟子「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老子「熟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七十七章)。
莊子「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莊子應帝王篇)。
墨子「分財不敢不均」(尚同中)及「有財者勉以分人」(尚賢下)。
管子「貧富無度則失」(五輔篇)。
諸如此種立論,不一而足,僅例示,以概其餘。
其在西洋,希臘哲人柏拉圖(Plato,西元前四二八~三四七年)在其所著「法律論」(Thelaws)中,曾有句名言:「一個安定的國家,既不是極貧也不極富,所以法律必須提倡平均所得。」
(Atranquilstatewillbeoneinwhichtherisneitherextremepovertynorextremewealth;
hencethelawsmustpromoteequalityofpossessions)政治學鼻祖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前三八四~三二二)認為:假若人民的道德提高時,私有財產制就可以做到「私有而公用」(privatepossessionandcommonuse)的地步。
他也有句名言:「極富與極貧,是人類社會罪惡的主要根源。」
(Inhumansocietyextremesofwealthandpovertyarethemainsourceofevil)(見所著「政治學」﹝Politics﹞)柏氏與亞氏一從積極的意義,一從消極的意義,反復申論「貧富不均」的不良影響,而主張「均富」與「公用」,其名言均為後世所傳誦,認為是金科玉律,不易之論。
國父認為:「歐美經濟之患在不均,不均則爭;
中國之患在貧,貧則宜開發富源以寓之。
惟富而不均,則仍不免於爭,故思患預防,宜以歐美為鑒,力謀社會經濟之均等發展,及關於社會經濟一切問題,同時圖適當之解決。」
(見「中國國民黨改進宣言」)又說:「我們的民生主義,是做全國大生利的事,要中國像英國、美國一樣的富足,所得富足的利益不歸少數人,有窮人富人的大分別;
要歸多數人,大家都可以平均受益。」
(見「本子要明白三民主義」講詞)先總統蔣公說:「現在經濟的目的與我們現代化經濟的前提,乃在均富與安和。」
(「復國建國的方向和實踐」)「換言之,要使國內人民貧富相平,而無特殊階級,這就是找所說的『均富』,亦就是總理民生主義的真諦。」
(「土地國有的要義」)「至於這個『均富』的方法有二:那第一就是要實行限田與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亦就是要遵照國父所說的『照價徵稅和土地國有』的原則,使之實現。
第二就是節制資本。
這節制私人資本的政策與目的,不但是要發達國家資本,而且要使每一個人民都有良好的生活,都有發財的機會,亦就是使大家能均享財富,而不再有獨佔財富與貧不自存的懸殊現象。」
(同上)這就是「資本國家化」的出現。
蔣公又說:「以社會的財富,創建社會的福利,使全體人民的生活,進入安和樂利的境界。」
(「對臺灣省政府行政會議頒詞」)這又是「享受社會化」了。
這「資本國家化」和「享受社會化」,就是「均富」社會約兩大搘柱,亦是其最好的內涵。
(葉祖灝)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293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