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文學●石刻】
石刻文字,始於秦世;
先此諸刻,並出偽撰。
然西漢之世猶寥寥,至東漢始大盛耳。
南朝立碑有禁,北朝則造像充斥,迄於有唐,而盛況空前,宋以後轉衰,然至於今日猶未已也。
語其形製,則有碑、碣、摩崖、墓誌、浮圖、經幢、石闕,以及橋柱、井闌、柱礎、神位、享堂之類,若佛像、石獸等無文字者,尚不與焉。
至於內容,則以墓碑、墓誌為最多,餘若經典、題名、詩文之等,亦無所不包。
然斯學之成為專門學術,當始於北宋,下逮於清,古刻之出於丘隴地下者,無日無之,學者鑽研,遂蔚為一時風尚。
而其有裨於他學者,亦有三焉。
一曰考訂:正經,考史,補文集之伕逸,辨文字之流變是也。
二日文章:石刻諸文,具有體製,法度森嚴,空前絕後是也。
三日藝術:自秦皇至於近代,石刻文字,無體不具,亦無美不備,昔人學書,多取資於此;
而漢代以來諸石刻造像,更可以考見吾國古代藝術之美,及其與印度、希臘藝術之關係,會通而觀,不啻一部美術變遷史也。
惟晚近受西方影響,治學方法與方向咸異乎昔,石刻文字乃不復若向日之受學界重視,而學書法者,尤喜捨正途而騖怪誕,亦不甚留意及此。
則今日雖謂無石刻之學可也。
(于大成)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5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