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心得】
預習時我的理解是: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在上位的、地位高的技術人員聽到方法,常常、次數多的並且做、從事此、這、這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介於高低、大小、好壞、強弱之間技術人員聽到方法,好像保留好像丟掉。
下士聞道,大笑之.
位居低處技術人員聽到方法,程度之深諷刺、譏嘲此、這、這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未諷刺、譏嘲非可以當作方法。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所以創立、設立學說、言論存在這個:公開、顯露的方法好像糊塗、不明白,由外面到裡面方法好像減少、消失,消滅、殺除方法好像相似,在上位的、地位高的好的修養、品行好像兩山之間的水道或低地,程度之深淺顯的好像使受到羞恥,眾多好的修養、品行好像沒有完全的,創立、設立好的修養、品行好像暗地裡, 事物的根本、特性自然、本性好像正在、正當,重要的、偉大的法子沒有邊、遠的地方,重要的、偉大的才能遲達到,重要的、偉大的消息盼望名譽,重要的、偉大的外觀、狀態沒有樣子、模樣。
道隱無名.
方法藏匿沒有名稱。
夫唯道,善貸且善.
提到只有方法,好的、正面的借入將美好的事。
預習時我認為本章節是講了三種人對待正確方法的三種反應及後來的影響,文章最後的“善貸且善”我理解為借鑒正確的方法要多多益善的吸收。
2012年04月10日19點,老師講述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記錄老師的解釋為: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優等的讀書人聽到方法,努力然後可以往。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中等的讀書人聽到方法,好像要保留又好像丟掉放棄。
下士聞道,大笑之.
低等的讀書人聽到方法,大笑諷刺或嘲笑的。
不笑不足以為道.
非諷刺或嘲笑非值得用當作方法。
故建言有之:
所以提出意見所說出的話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的。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應該了解通曉的方法如果糊塗不明白,由外到內的方法好像離開,平順的方法好像相似,好的共同遵循的規範好像困境,重要的空無所有好像辜負或玷汙,眾多的共同遵循的規範好像非完全,提出意見共同遵循的規範好像苟且敷衍,事物的根本原來的樣子好像被變更或改動,重要的法子沒有邊或遠的地方,重要的才能遲達到,重要的消息少宣布或張揚,重要的外觀或狀態沒有固定的樣子。
道隱無名.
方法不明顯或潛藏不露沒有事物的稱呼。
夫唯道,善貸且善.
說到此獨有方法,要專長於代出和代入並且正面的。
文章開頭先講述了三等讀書人在面對正確的方法面前作出的四種反應及後續的影響。
上等的讀書人: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可以說這是最好的反應及能得到最好的結果。
當您處於有知識判別能力時候,您知道別人正確的方法,並且有自己求知的欲望,最終能勤奮好學,堅定的決心,無疑成功的結果是可預知的。
這種上等的讀書人是怎麼練就的呢?
求知欲強,自控能力強,有豐厚的知識及強大的決心,沒有如此內功,能有如此行動嗎?
中等的讀書人: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這種人的情況是複雜的,他有可能達到成功,也有可能會處於失敗,因為有太多不穩定因數。
首先確定這種人的文化處於中等層次,似懂非懂。
他知道這套方法學會能帶給自己無窮的益處,但一定是需要付出很大的磨練與代價。
大千世界,處於這種層次的人可謂多種多樣的想法:
或者他心理想過:能方面獲得那是最好的,不能得到那也就算了。
有如徐先生曾述對待感情一樣:得知我幸,不得我命。
不得也就這樣了,更本沒有自身要去爭取的意識,一切是順由命運的擺佈。
或許這種人處於多愁善感,有完美情節的人。
他利弊皆分析過,最終還是不知道如何做出選擇。
其實這種人就像人在面對做選擇的時候總是處於難以抉擇一樣。
我曾經看過一部動畫片,電視裡面扮演點石之人是這麼對抉擇者說的:也許您很難做出選擇不是您不知道自己更傾向哪個抉擇,而是因為您捨不得放棄另外一個;人在面對選擇時,心裡沒有真正存在過對其選擇都是50%的心態;如果有,那不過是自欺欺人。
處於這種尷尬局面的人需要決心和自我控制能力。
因為知識不夠豐厚,自我控制能力就不會像上等人如此強硬。
所以練就決心也是重要要素之一。
又或者說中等人如果能遇到貴人的點撥而進步,那真如雪中送炭了,更上一層樓是勢在必得。
處於這種尷尬局面的人太多因素影響著他,一切要從他的內心,心態,環境,及決心決定結果。
下等的讀書人第一種類型:下士聞道,大笑之。
自身沒有本事而且大笑別人正確的方法。
我想我們來人世一趟,虛心求教的心態是必備的,如果都無法吸收別人的觀點就大笑別人,這種人可謂“可恨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無需為之悲傷。
下等的讀書人第二種類型:不笑不足以為道。
這種人是不認同別人的正確方法,但是也不表態。
屬於麻木之人。
不說,不行動,不笑,不哭,生活在自己的狹小範圍。
文章接著說:“故建言有之”,上面的情況都是有事實存在表達出來的。
“明道若昧”,如果方法沒有達到真懂會遇到以下情況:
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
因為沒有達到真懂就會在理解上背離方法的本意,使用起來好像相似,卻又無法符合,就如九宮一樣,需要縱橫相加15才能謂之平衡,一些自稱的大師若把5離中宮,如何能平衡15數呢?
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
丟掉了方法重要的部分,自然是玷汙學術,那麼就自然造就共同的規範無法完全吻合。
有如堪輿學中的一些稱呼,玄空、元空、挨星、九宮等等,如果沒有達到真懂境界,不過是給一些外行人拿來大作文章,招搖撞騙,試問不就是玷汙這套學術嗎?
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似懂非懂的情況下,自然對事物的了解都會覺得“差不多”,如此的差不多就改變了事物的本來意思了。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掌握了事物的關鍵,就能懂得差異性,只有掌握了才能真懂。
如果一直都處於差不多的狀態,即使有一天覺悟了,也耗費了不少時間,那麼只能歸屬於大器晚成了。
謠言止於智者。
然而智者這種人上人必定處於少數。
就像文章說的稀少一樣,“大音希聲”。
夫唯道,善貸且善。
文章最後點出了正確的方法必須符合:因導出果,果也一定能導出因。
有如堪輿學術說的一本散萬辭,萬辭皈一本,即能散之與歸之,這樣才能符合萬事萬物不變的臻理。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