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分佈】
PopulatlonDistribution
【辭書名稱】環境科學大辭典
雖然人類比其他動物更能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人類求舒適的心理會使得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人煙稠密,而不適合人類居住地區則是人煙稀少,或根本無人居住,世界各地人口分佈因之相當不平均。
除了地理因素以外,人口分佈也受到歷史、政治、人文、產業、天然資源和都市化等因素的影嚮。
以台灣為例,台灣地區的開拓,自澎湖開始,再以北部的萬華,中部的鹿港,以及南部的台南為據點,逐漸沿水路或公路而開發,最後再向山地及東部拓展。
西部多平地,故人口較稠密。
東部多山,故人口較稀疏。
民國六十年代影嚮台灣地區人口分佈的主要因素是人口遷徙,鄉村人口大量向都市聚集。
民國六十五年到民國六十九年間,每年平均有十萬人由其他地區擁進四大都會區,使都會區年平均社會增加率高達千分之十三點七。
這種高社會增加,再加上自然增加,使得四大都會區的人口驟增。
到了七十年代,台北都會區開始出現都市人口往市郊遷移的現象。
這種轉變符合Zelinsky所提出的遷徙轉型理論(mobilitytransitiontheory)。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