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制度】
CirculationSystem;LoanSystem;ChargingSystem
【辭書名稱】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哈羅德圖書館員辭典及參考書〕(Harrod'sLibrarian'sGlossaryandReferenceBook)為流通制度所下的定義是:保存外借圖書紀錄的方法。
每個圖書館都有一套流通制度,〔富來報告〕(FryReport)發現,在美國各公共圖書館中所採用的流通制度,至少有23種;
但可大致分為兩種主要類型:書卡(BookCard)制和處理卡(TransactionCard)制。
美國公共圖書館最早使用的外借圖書紀錄法是:在每天的紀錄本上填上作者、書名、借閱人姓名等資料;
這種笨拙的方法,很浪費讀者時間,然而在南北戰爭以前,大多採用此法。
後來在主日學校開始用一塊和書大小相仿的木片,貼上借書人號碼、所借書之書名、索書號及借出日期,放在書架上原書的位置,稱之為代書板法。
按著又發展了臨時書單制(TemporarySlipSystem),在書單上記書名、作者、索書號、借書人姓名、借書證號碼、住址及借書日期;
臨時書單依日期、借書人姓名,或索書號排列。
大學及學院圖書館又採雙卡制(TwoCardSystem),一卡為書後卡,一卡為讀者借書卡。
19世紀,NinaE.Browne發明了Browne借書制,比書卡制或臨時書單制都改進許多。
往後,出現了紐瓦克流通制(NewarkChargingSystem),公共圖書館採用的很多。
按著,又有底特律自助式流通制(DetroitSelf-ChargingSystem)。
近來,機器代替人力,機器的流通系統更應運而生。
一個完美的流通制度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A.R.Bednarek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百科全書〕(Encyclopediaof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中提到應包括以下幾點:(1)知道每本不在架上之書的下落,每本書的借出頻率及每日外借資料之特性;
(2)每位讀者借出的圖書數量,並知道什麼時候借出,何日歸還;
(3)每日借出的圖書數量及逾期未還的圖書;
(4)答覆借書者某書何日到期。
MartyBloomberg在[IntroductiontoPublicServicesforLibraryTechnicians]一書中表示,至少應具備以下5項特色:(1)對讀者及圖書館人員兩方面,均感操作方便,最重要的是簡單並易於使用;
(2)應可識別誰借了資料、借了什麼資料及那天到期;
(3)能提供逾期未還的資料紀錄;
(4)對預約資料能提供簡單的檢索;
(5)易於檢索到圖書館所需要的各項統計資料。
圖書館可依此標準來評估流通系統。
就一般情況分析,公共圖書館使用紐瓦克制度的較多,由於速度快;
而大學及學院圖書館則多採雙卡(或三重記錄)流通系統,因為能掌握所有圖書出借的相關資料。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