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知訓練模式】
AwarenessTrainingModel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覺知訓練模式主要是由舒茲(W.Schutz)及其他學者發展出來的。
這個模式的主要目的在透過探索遊戲及會心(encounter)團體的進行,讓參與者認識自己及別人的情緒和感情,並進一步建立適當的個人發展及社會性發展型態,促進個人潛能的發揮。
舒茲認為個人潛能的發揮,能帶給人喜悅與自信,而有四類的發展對於個人潛能的發揮是必要的,一是身體功能的發揮,二是個人在知識、思考方面功能的發揮,三是人際關係的發展,四是個人與社會、文化的關係。
覺知訓練模式強調的是人際關係的發展。
在這類發展中,個人主要的障礙是不能覺知本身的需要與感覺。
人們常偽裝自己的情緒,而偽裝太過的話,會使自我無法發揮。
因此,個人有必要從這種偽裝中解脫出來,接觸自己的感情,體驗自己的感覺,由此才能掌握情境,並對其適當反應,發揮自己的潛能。
舒茲進一步探討個人在人際關係方面的基本需求,他將這些需求分成三大類,即:包含、控制與感情。
包含的需求是個人希望被人覺知、注意與關心的需求,控制的需求包括對權力、控制他人的需求,以及被人控制的需求;
感情則是對兩個人之間親近感覺的需求。
每個人必須調適自己來滿足這些需求,否則會產生個人的問題。
舒茲透過覺知訓練來幫助個人了解其本身對上述三類需求的感覺與行為型態,主要採用的是會心策略,活動的方式則是進行不同的探索遊戲,用以產生某種社會情境,這種情境對多數人來說是有壓力的。
在這種遊戲情境中,人們有機會來表現平常的行為型態,並體驗相伴隨的情緒。
遊戲的過程與內容成為後來參與者討論的內容,在討論過程中,領導者運用會心治療的規則,亦即讓參與者為本身的問題負責,彼此間給予回饋,並協助他們做感情的直接表達。
覺知訓練模式之提倡者認為此模式的過程應盡量開放、有彈性,可隨著領導者及團體的特質而不同,然而在技巧上仍有相同之處。
基本上整個模式進行的過程可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提出任務、進行團體歷程,完成任務,第二階段是討論、分析已完成的任務。
領導者提出團體任務但不去影響成員們的做法,他參與討論以協助他人探索反應。
活動由團體的互動來控制,而非由領導者來控制。
覺知訓練模式是達到情意目標的可行策略,在此模式中教師扮演領導者的角色,對於學生情感的反應有幫助。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