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熊希齡】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3 03:09
標題: 【熊希齡】

熊希齡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熊希齡(1870~1937)字秉三,湖南鳳凰人。

 

光緒二十年(1894)進士,二十二年返湘佐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

 

次年與黃遵憲、譚嗣同等籌設時務學堂,聘梁啟超為中文總教習,以「中西並重」為教育宗旨。

 

其後又發起「南學會」,創辦〔湘學報〕,宣揚維新變法,戊戌政變後遭革職處分。

 

二十九年復受任用,主持常德師範學堂,以後隨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繼任兩江、東三省等地財政要職。

 

民國元年(1912)出任北京政府財政總長,二年任國務總理。

 

次年因袁世凱專權,乃辭本兼各職,淡出政壇,致力於教育及慈善事業。

 

熊氏所推動的各種慈善事業中,最著名的有民國六年主持河北水災賑濟,共嘉惠災民百餘萬人。

 

九年,在北京慈幼局的基礎上創設香山慈幼院,專門收容難童,最盛時曾擴增至一千五百人。

 

二十年,其妻朱其慧過世,乃散盡家產充作兒童幸福基金。

 

次年,即因平生熱心公益,撫卹死傷,被推選為世界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

 

希齡對於民國教育事業的貢獻,主要是由慈善的立場出發,特別關心難童教養的問題;

 

香山慈幼院基本上採學校、家庭、社會三合一的體制,以工讀制為其精神,且教且養。

 

其下分為五個機構:一是香山感化院,收容問題兒童;

 

二是北京貧兒院,收容流浪兒童;

 

三是香山初級小學;

 

四是慈祥工廠;

 

五是慈雲女子工廠。

 

民國十九年(1930),又別設幼稚師範科,次年獨立為北平幼稚師範,希齡兼任校長。

 

此外,希齡投身之重要教育事業尚包括:十年參與籌設中華教育改進社;

 

十二年支持夫人朱其慧發起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

 

十五年支持陶行知發起鄉村教育運動。

 

其一生均致力於兒童與平民幸福之公益事業。

 

抗戰爆發後,平津失陷,希齡赴上海辦理傷兵醫院、難民收容所及街童教育社;

 

滬寧失守後,避居香港,二十六年底病逝。

 

著有〔香山集〕、〔熊希齡集〕等。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