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有三仁】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殷有三仁」語出〔論語‧陽貨篇〕;
原文為「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微子是紂的庶兄,箕子、比干則為紂之叔父;
由於紂無道,三人皆曾苦諫過(見〔史記‧宋微子世家〕),結果三人下場有所不同,微子避紂而去,箕子徉狂為奴,而比干則因強諫而被紂殺死。
孔子認為這三個人都可稱為「仁人」。
孔子向來不輕易許人以仁;
在〔論語〕中孔子許為仁者,只有兩處:一為說管仲的「如其仁,如其仁」;
另一則為此處的「殷有三仁」。
微子、箕子與比干三人的行為並不相同,其下場也不相同,為何孔子都稱許為仁者呢?
朱熹註:「三人之行不同,而同出於至誠惻怛之意,故不拂乎愛之理,而有以全其心之德也。」
孔子稱許這三人為仁者,是就其本心而言,而不是表現於外的行為。
這三人雖然都處在君王無道的時代,而且都是紂王的至親,然而他們都具有一顆「至誠惻怛」的仁心,為了憂亂寧民,為了拯君於陷溺,不計個人的安危利害,明知諫君可能有不測之禍,仍然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正是孔子所稱許其為「仁」的道理。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