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師資養成理論】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2 04:11
標題: 【師資養成理論】

師資養成理論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教師的養成通常都經歷一段漫長的歷程與複雜的變化。

 

學者由不同的觀點,建立不同的理論,說明教師如何養成。

 

對於此等理論的認識,有助於教師的選擇、教師困擾的化解,並提升師範教育的效能。

 

師資養成理論可以歸納為幾種不同的類型:1.人格特質理論:認為成功的教師係因先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質,才適合接受師資的訓練,成為良好的教師。

 

反之,失敗的教師是因其所具的人格特質不適合擔任教師與接受師資訓練。

 

為增進師資養成的效果,務須對教師作正確的人格評估與診斷,從中選擇適當的人加以訓練,才能事半功倍。

 

2.教師社會化理論:認為教師的養成是一種專業文化內化的過程。

 

師資培育特別設計安排一系列的社會體系,使學生經歷結構性的經驗,透過模仿與認同,依賴與依附於重要他人(significantothers),而內在化教師團體的專業文化的歷程。

 

3.教學行為與技術訓練理論:認為教師的養成以教學行為與技術訓練為主要內涵,使行為與技術經由有步驟的訓練,趨於成熟,俾能運用於教學情境,可以得心應手,應付裕如。

 

具有純熟技巧的教師,也必然是一位成功的教師。

 

師資訓練的設計,應按照教師行為的分析與研究發現,利用工學的原理加以設計,作為訓練教師的依據。

 

4.認知發展理論:認為教師的養成是引導教師循序漸進,經歷特定的階段,在認知上發生一定的變化,所以教師的養成,本質上是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對於教與學造成新的領悟與體會的過程,連帶地在態度方面也帶來新的表現。

 

故教師養成不在於選擇特定人格特質的人或施予特定的技巧訓練。

 

最重要的,在安排適當的情境,使其由不成熟的認知發展成為成熟的認知,不成熟的態度發展成為成熟的態度。

 

此外,另有全人發展的理論,認為教師的養成,不僅止於技術的訓練或行為技巧的精鍊,亦應從人文論、發展心理學與現象學的觀點,重視自我的發現與提升,進而達成整體的發展。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