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韋考斯基】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2 03:15
標題: 【韋考斯基】

韋考斯基

 

Vygotsky,LevSemenovich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韋考斯基(1896~1934)生於白俄羅斯。

 

一九一三年高中畢業後進入莫斯科大學法律系就讀,期間並廣為涉獵哲學、心理學和文學等領域。

 

一九一七年法律系畢業時正值蘇聯發生大革命,於是回鄉擔任文學和心理學教學工作。

 

一九二四年轉任到莫斯科心理機構工作,並繼續其心理學的教學。

 

一九二五至一九三四年致力於殘障及心理異常的研究,並從事醫學訓練,著作豐富,〔藝術心理學〕(ThePsychologyofArts)就是在一九二五年完成,並使韋考斯基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但其學說由於政治與語言因素,直至一九六○年代,才開始被西方心理學者所重視。

 

一九三四年因肺結核去世,時年三十八歲。

 

韋氏主要理論有:(1)強調文化與語言的重要性。

 

韋考斯基大部分的研究都偏重在高層次心理能力。

 

他認為基本的心理能力就是與生俱來的能力。

 

這種能力在心智發展過程中逐漸經由個體的外在實際活動內化而轉變成高層次心理能力。

 

也就是說整個心理發展的架構是始於外在社會活動,而終於個體的內在活動;

 

因此社會與文化等環境因素深深影響高層次心理能力的發展。

 

而語言則是社會與文化活動的產物,也是影響高層次心理能力的發展因素之一。

 

(2)「潛在發展區」(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中文譯名有「近側發展區」、「最近發展帶」、「近鄰發展區」等。

 

是從社區互動的觀點說明學習過程與發展歷程的關係,韋氏主張學習活動啟動心理能力發展。

 

而兒童的心理發展程度有實際發展水準和潛在發展水準等層次之分。

 

前者指的是兒童獨自能夠完成工作的能力;

 

後者則是兒童在協助之下所能完成工作的能力。

 

兩者間的差距即為潛在發展區(ZPD)。

 

應用在教學上逐漸被重視是,如何促進學習者的ZPD,使其達到最大發展。

 

在潛在發展區中,學習者很難獨自完成工作,需要由有經驗者提供必要的協助與支持,鷹架式(Scaffold)是教師或父母親等等在兒童學習過程中扮演角色之隱喻,當學習者的能力增加時,專家支持就隨之遞減,學生從依賴他人支持,逐漸轉變為自我學習。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