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米德】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20 08:15
標題: 【米德】

米德

 

Mead,GeorgeHerbert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米德(1863~1931)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哈德理(Hadley,Mass.),是一位哲學、社會心理學和教育家。

 

米德在社會心理學的領域,以及對哲學之實用主義的發展都享有盛名。

 

米德在一八八三年從奧柏林大學(OberlinCollege)畢業,然後先後到哈佛大學(HarvardUniversity)、德國萊比錫大學(TheUniversityofLeipzig)和柏林大學(TheUniversityofBerlin)研究。

 

一八九一到一八九四年間,應聘於密西根大學(TheUniversityofMichigan)任教,擔任哲學和心理學講師。

 

從一八九四年起,他一直在芝加哥大學(TheUniversityofChicago)任教,以迄逝世。

 

他並創立芝加哥學派的實用主義(ChicagoSchoolofPragmatism)。

 

米德在芝加哥大學研究社會學的取向影響今日的象徵互動論(symbolicinteractionism)。

 

他稱自己的觀點為社會行為主義(socialbehaviorism),以有別於華生(J.B.Watson)等人的心理行為主義。

 

米德深受杜威(JohnDewey)及顧里(C.Cooley)之影響,在社會學及心理學中均強調有意識的心靈及社會行動者(socialactors)的自覺與自制。

 

米德在一九三一年四月逝世於美國芝加哥市(Chicago),享齡六十八歲。

 

他生前並未有專書出版,他過世後才由門生好友,從他的演講稿、筆記及未出版的論文集等,加以蒐集,彙編成四本著作,即〔當代哲學〕(ThePhilosophyofthePresent,1932);

 

〔心靈、自我和社會〕(Mind,Self,andSociety,1934);

 

〔十九世紀的思想運動〕(MovementsofThoughtintheNineteenthCentury,1936)和〔行動哲學〕(thePhilosophyoftheAct,1938)。

 

米德在〔心靈、自我和社會〕中,強調自我觀念是起於社會經驗。

 

他認為自我(self)是人們在社會互動中產生,從「取代他人角色」(takingtheroleoftheother)過程以內化真實與想像的他人之態度。

 

米德將顧里鏡中自我(looking-glassself)的概念分析為主體我(I)與客體我(me)不斷地交互作用;

 

主體我是自發和創造的部分,客體我係採取他人的態度與觀點看自己。

 

因此客體我代表社會團體的態度,稱為「概括化他人」(generalizedother),是經由遊戲中角色取替與互動時想像演練(imaginativerehearsal),將團體的價值觀念內化成為自己的。

 

如此不斷從他人角度看自己,才能產生社會符號並展示出來。

 

關於人性,在米德看來是演化與自然所形成,但語言及象徵符號的溝通是演化的重要部分,使人類的行動不受制於自然。

 

他詮釋自我與社會的關係,是芝加哥學派(ChicagoSchool)社會學的核心部分。

 

布魯默(H.Blumer)在米德死後接續其課程,進一步發揚其社會理論稱為象徵互動論。

 

所以,有人直稱為米德社會心理學派(MeadianSocialPsychology)。

 

此一學派於一九五○年代至一九六○年代初期成為美國社會學界的新勢力,頗能與帕森斯(T.Parsons)為主的功能學派互爭長短。

 

總之,社會互動是米德理論的中心,他的學說即在分析社會互動的過程與產物。

 

他提出社會行為主義開拓後人新的研究視野,重視社會整體的見解引導學者研討社會關係,以「概括化他人」充實自我的概念,對研究個人與社會的發展,以及教育的理論與實際,都有啟示作用。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