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廣方言館】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上海廣方言館創設於同治二年(1863),為英法聯軍攻陷北京之後,清廷有感興學圖強、培育幹才之迫切,而首先設置的新式學堂之一。
學館創辦人為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
他有感放上海為外國人匯集之地,各種資訊、交通便利,故奏請清廷仿照京師同文館之例,於上海設置一外國語言文字學館,是即上海廣方言館,以培育讀書明理之洋務人才為宗旨,並期能通曉西人製器之巧技。
學館初由江海關道管理,同治八年併入江南製造局兼轄,但重要館務則須經兩江督撫核示泱行。
在師資方面,有外國與中國二類。
前者教授外國語文,初時只有英文,後續增加法文和德文;
後者則為舉貢生員,教授經史文藝。
學生來源亦有二途:一為鄰近郡縣十四歲以下資質穎悟之兒童,學成通過督、撫考查,可為地方學校之附學生(即俗稱之「秀才」);
二為各地候補、佐雜官吏而年少聰慧者,亦准入館學習,學成別酌予陞遷。
學館學額定為四十名,肄業學生分上、下二班。
初進館者先在下班一年,學習數學、物理、天文、地理,以及外國語文翻譯等;
上班則分七門而專習一藝。
西學西文之外,尚須兼習中學,以明理務本。
同治二年初設時,修業年限為三年,光緒時延為五年;
而事實上由於出路問題往往留更久。
其主要出路一為由京師同文館咨調入京講習,另則正途應科考。
光緒三十一年(1905)夏,清廷以各省已設學堂,可以學習外國語文,故江南製造局毋庸另設外國語文學堂,上海廣方言館遂告結束。
同年十月改由陸軍部統屬,改辦兵工專門學堂及兵工中學堂,原由製造局附屬於廣方言館的工藝學堂則改為兵工小學堂,作為中學堂的預科。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