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西舞】
Orissi;Odissi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世界舞蹈
舞名。
《奧利西舞》是印度古典舞,源自奧利薩省(Orissa)的中東部地區,它與其他許多印度古典舞蹈一般,起源甚早,據記載約於西元前一世記開始形成。
此舞由女舞者或神廟舞姬在廟前的壇上(naatamandap)演出,許多大的寺廟像科納科(Konark)等,都有數以千計的奧利西舞者的浮雕和雕刻。
馬哈里斯(Maharis,奧利西女舞者)的訓練學校可溯及西元二世紀,馬哈里斯一直頗受敬重而且擁有社會地位,包括王族與大家閨秀莫不以成為馬哈里斯為榮。
除了女舞者外,到了十六世紀間開始有男舞者,稱為gotipuas,他們負責看守廟宇,察看祭禮是否如期舉行,而且也在宗教慶典中表演。
《奧利西舞》在虔誠的儀式中佔有一席之地,雖然實際上由冗長的主題所組成,從一開始向神、土地及聖賢的祈禱,到結尾以高難度純舞蹈結束。
通常分為幾個部分,如同南方的《巴拉他納亞舞》〔見Bharatnatyam〕一般,而手印(Mudras)、面部表情以及音樂和節奏則依《舞論》(NatyaShastra,古典印度舞和戲劇論述)而行之。
此舞包括三個古典舞蹈主要元素:巴華(Bhava,內在精神之呈現)、拉加(Raga,旋律)和塔拉(Tala,節奏)。
《奧利西舞》的基本舞蹈單位稱為「Sthanaks」,它是所有舞蹈動作的根源與字元,基於這些,專家們已經發展出公認的基本身體位置(belis)與更高級的舞蹈姿態原則,稱為「bhangis」。
Belis即身體的位置,有一定的腳步,那是《奧利西舞》的根本特色,例如足底自腳跟屈起,用腳跟著地跳舞;
bhangis則加入更特殊的技巧,例如臀部弧度加上頭部的傾斜度和雙腿膝蓋彎曲三者所構成的曲線。
《奧利西舞》以臀部為表現曲線的重點,此種舞姿也就是印度雕刻四種姿態中的「三曲姿」(tribhanga)。
就像《巴拉他納亞舞》一般,純舞蹈穿插著故事陳述,最受歡迎的舞蹈文本是吉耶迪瓦(Jayadeva)所著的《GitaGovinda》,描寫黑天克里希納(Krishna)與擠乳女拉達(Radha)之間的愛情故事,此主題自十三世紀以來即廣為流傳,至於《奧利西舞》的音樂屬北派的「Hindustani」。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