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式】
Mode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舞蹈與人文
音樂術語。
調式是各種音階和曲調的排列與組合之研究。
每一種音階都有一個中心音,音高的次序是從中心音開始向上或向下排列。
調式除了和中心音及其音階的排列有關外,也和曲調的特色有關,因此在音樂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只西方有不同的教會調式和民族音樂調式,其他文化的音樂也有不同的調式,如中國的宮調、商調等。
關於西方的教會調式是指西元1000年左右格雷縣聖歌所應用的調式,共有八種調式:多里亞調式(Dorian)、下多里亞調式(Hypodorian)、弗里吉亞調式(Phrygian)、下弗里吉亞調式(Hypophrygian)、利地亞調式(Lydian)、下利地亞調式(Hypolydian)、米索利地亞調式(Mixolydian)、和下米索利地亞調式(Hypomixolydian)。
這些調式都從d、e、f、g音中採取其中一音為結音(Finalis)。
每個結音都可建構出兩種調式:從結音向上排成一個八度音域的式樣,稱為正格調式──多里亞、弗里吉亞、利地亞和米索利地亞調式。
從結音的下四度到結音的上五度所排成的音域式樣,稱為副格調式──如下多里亞、下弗里吉亞、下利地亞和下米索利地亞調式。
在結音之下的音,稱為下主音(Subtonium),正式調式中常用它作為結止式,所以又被稱為下結音(Subfinalis)。
十一世紀時的音樂理論家,開始把聖詠調(PsalmTone)中,置放在次中音的定旋律(Tenor)用為決定聖歌調式的基礎(又可稱為屬音)。
在正格調式中,中音定旋律是置在結音的上五度。
在副格調式中,則置在結音的上三度。
但b音不能用作結音或屬音,所以改為c□音替代。
(副格時用a音來代替g音)。
第一本記述有關這八種教會調式的聖歌目錄《Tonary》是出於八世紀,書中用希臘文的一,二,三,四(Protus,Deuterus,Tritus,Tetrardus)作為四種正格和四種副格調式的區別,並用希臘文Tonus一詞來稱呼這些聖歌朗誦。
九世紀的音樂理論家以Modus、Tropus和Tonus三詞來稱呼素歌的朗誦調式。
複音音樂時期,葛拉雷努斯(HeinrichGlareanus)再加入兩種新調式:用a音結尾音的正格伊奧利亞調式(Aeolian),和副格下伊奧利亞調式(Hypoaeolian)及用c□音為結音的正格艾奧利亞(Ionian)和副格下艾奧利亞調式(Hypoionian)。
一共成為十二種教會調式。
見下表例:西元1600年以後,教會調式仍為宗教音樂的主要調式,並加入轉調之應用法。
同時期德國有些理論家如立普皮奧斯(Lippius)等人開始用三和弦的理論法解釋調的結構,直到十八世紀海立欽(Heinichen)和馬休森(Mattheson)應用三和弦理論作為大調(Major)、小調(Minor)的調性音樂系統,才構成24個大、小調的音樂和聲理論基礎。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