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卡達舞】 [打印本頁]

作者: 豐碩    時間: 2012-11-12 15:24
標題: 【卡達舞】

卡達舞

 

Kathak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世界舞蹈

 

北印度中央地區的古典舞形式,主要在勒克瑙(Lucknow)、齋浦(Jaipur)和德里(Delhi)等地。

 

Kathak一字源於「Katha」,即故事和說書人;

 

其歷史要追溯到吠陀時期(西元前1500年到西元前400年),當詩篇吠陀(Rig-Veda)、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和羅摩衍那(Ramayana)撰寫的時候。

 

吠陀史詩原來是遊牧民族口誦的詩歌,遊走各地的「卡達」職業團體,將這些偉大的史詩和神話,以詩歌、音樂和舞蹈的方式傳達給人們,而詩、樂、舞三者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主要目的是教導土著人口,對於眾神以及雅利安人神話的知識。

 

《卡達舞》原本是傳統的宮廷舞,第十一世紀,伊斯蘭教對印度傳統藝術產生衝擊,加以十六世紀蒙兀兒人建立的蒙兀兒帝國,將印回文化融合,達到光輝燦爛的高峰,此不同文化影響《卡達舞》的發展,從原本只皈依男女眾神祇的純藝術,變得較有人情味,也描繪人類生活,深入一般平民日常生活之中。

 

表演時,乍開始吟唱前要先向象鼻神乾尼薩(Ganesh)致意,象鼻神代表幸運之神並象徵驅除霉運,舞者在演出中的《努意雅》〔見Nritya〕部份,應用了許多《巴克諦》(Bhakti,守貞奉愛)詩篇,此詩篇是強烈的訴諸情感和昭示詩人對神的真愛;

 

中世紀以後,以克里希納(Krishna,毘休奴神的第八化身)以及與他有關的主題和傳說佔絕大多數,幾乎成了永恆不變的《卡達舞》演出劇目,最為突出的是「牛郎織女」──克里希納和拉達(Radha)的愛情故事。

 

該舞一大特點是舞者足踝繫著長串鈴鐺,有時多達數百枚,清脆而連續的悅耳鈴聲,令人目不暇給。

 

舞蹈進行通常開始時非常緩慢,結束時很快速,《卡達舞》複雜的步法(稱為taktar)獨具特質,利用突然間靜止以及霎那間流動的強烈對比動作,重鑄優雅和宮廷風味,而且仍然不失快、中、慢三種速度,因此呈現極端鮮明和敏銳的風格。

 

音樂吟頌,通常有一位歌者和兩位樂師,一位樂師給予節奏,而另一位給予旋律;

 

伴奏的敲擊樂團是用以雙手敲打的長鼓(稱pakhawaj)或是較小型的坦伯拉鼓(tabla)為樂器。

 

平衡、姿態和控制,是表現《卡達舞》這項藝術的先決要素。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